乙炔(acetylene),化学式为HC≡CH或C2H2,俗称
电石气或风煤(“风”指压缩
氧气,“煤”指乙炔),是最简单的
炔烃,纯乙炔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工业乙炔因含有
硫化氢和
磷化氢而具有刺激性(臭)气味。
发现简史
(1)1836年,英国著名化学家
汉弗里·戴维(Humphry Davy,1778-1829)的堂弟、爱尔兰港口城市科克(Cork)皇家学院化学教授埃德蒙德·戴维(Edmund Davy,1785-1857)在加热
木炭和
碳酸钾制取
金属单质钾的过程中,将残渣(碳化钾)投进水中时产生了一种气体并发生爆炸,分析确定该气体的组成为C2H(当时以6作为碳的原子量),并称其为“一种新的氢的二碳化物”。
原因是,早在1825年,英国化学家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通过加压
蒸馏鲸鱼油获得了一种供当时欧洲人照明用气体,该气体也是一种碳氢的化合物,分析测定它的化学组成是C2H,Faraday将其命名为“氢的二碳化物”。实际上,Faraday发现的是
苯,Edmund发现的才是乙炔。
(2)1859~1862年间,法国有机化学家、物理化学家贝洛特(Berthelot Pierre Eugène,1827-1907)经测定确定乙炔的化学组成为C1H2,命名为acétylène,英文沿用此词,即acetylene。
(3)1866年,Berthelot将乙炔置于玻璃管中加热至暗红,发现其聚合为
苯和一些
甲苯。
分子式为C2H2,并指出其结构中存在碳碳
叁键(-C≡C-)。
(5)1868年,Berthelot将碳电极在氢气流通电,在
电弧(3100~3200 ℃)处产生乙炔。
2C + H2 → C2H2
(6)1890年间,法国科学家
亨利·莫瓦桑(Moissan Ferdinand Fredric Henri,1852-1907)将
氧化钙和
焦炭置于电炉中加热合成了
电石,该方法是现代工业制取电石的雏形。
(7)1892年,一位生活在美国北卡罗莱纳(North Carolina)斯普莱的加拿大公民、炼铝厂主威尔森(Wilson Thomas Leopold,1860-1915)在利用煤油中的碳还原
生石灰中的氧化钙时,意外得到了一种暗黑色且脆的废料,被扔入水中会产生大量气体,经点燃可发出明亮的火焰,产生大量黑烟。
随后,Wilson将这种黑色物质送往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教授进行检测,最终确定为
碳化钙(CaC2),产生的气体为乙炔。
(8)1901年,Bone Jerden对上述反应进行研究时发现,合成乙炔的同时会有甲烷等其他
碳氢化合物生成,各组分的平衡浓度分别为H2 90~91%、CH4 1.25%、C2H2 7~8%、C2H6 0.75%。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根据
相似相溶原理,乙炔(非极性)微溶于
水,易溶于
丙酮、
N,N-二甲基甲酰胺、
氯仿、
苯等
有机溶剂,乙炔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
溶解度以及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分别如下所示,借助Excel拟合溶解度曲线。
注:溶剂50 mL、搅拌转速330 rad/min、搅拌时间21 min、20 ℃、乙炔
分压0.1 MPa。
丙酮在常温常压下可溶解相当于其体积25倍的乙炔,在1.2 MPa下可溶解相当于其体积300倍的乙炔;在15 ℃、1.5 MPa时,乙炔在
丙酮中的溶解度为237 g/L。
注:在乙炔气体分压等于101.325 kPa时,被一体积水所吸收的该气体体积(已折合成
标准状况)。
注:因部分趋势数据为零或为负值无法计算
乘幂和
对数。
根据相关系数可知,5次和6次多项式对乙炔溶解度曲线的拟合程度较好。
纯乙炔为无色无味的
易燃气体,但由电石制得的(工业)乙炔因混有
硫化氢(H2S)、
磷化氢(PH3)、
砷化氢(AsH3)而具有毒性和特殊的臭味。
此外,乙炔气体的
摩尔定压热容随温度在298~1500 K范围内的变化可用关于温度的二次函数式表示。
Cp,m = a + bT + cT2
注:系数a、b、c分别为30.67、52.81、-16.27,量纲分别为kJ·kmol-1·K-1、10-3kJ·kmol-1·K-2、10-6kJ·kmol-1·K-3。
乙炔的
范德华常数a、b分别为451.6、52.2,单位分别为10-3·Pa·m6·mol-2、10-6·Pa·m3·mol-1。
[( p + (a / Vm2 )] · (Vm - b) = R·T
式中,
R——
理想气体常数,8.314 kJ·kmol-1·K-1;
化学性质
(1)杂化轨道
乙炔的分子结构为直线型,两个碳和两个氢原子均排布于一条直线上,其中,碳碳叁键键长为0.121 nm,碳氢单键键长为0.106 nm。
乙炔中的碳原子以一个2s轨道和一个2
p轨道进行杂化,形成两个能量相等的
sp杂化轨道,未参与杂化的两个2p轨道垂直于sp杂化轨道所在的直线。
乙炔分子的两个碳原子各以sp杂化轨道沿键轴相互交盖构成
σ键,剩余的两个sp杂化轨道分别于与氢原子的s轨道交盖形成σ键,由于sp杂化轨道为直线型,因此三个
σ键均在一条直线上。未参与杂化的两个
碳原子的两个2p轨道两辆平行相互重叠为两个π键,
电子云围绕于σ键所在的直线四周呈对称分布,因此,乙炔的两个
π键可以旋转,也不存在
顺反异构体。
(2)弱酸性
乙炔分子中的氢原子(炔氢)有异于普通氢原子,由于直接于电负性较大的sp杂化碳原子相连,导致碳氢键具有更大的
极性容易产生异裂,可视为一种酸性
电离(ionization),因此,炔氢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一定的弱酸性(pKa = 25),在强碱(
液氨)的条件下可被活泼
金属单质及其
氨基化合物置换为
氢气,形成金属
炔化物,以
单质钠、
氨基钠为例。
HC≡CH + 2Na → NaC≡CNa + H2↑
HC≡CH + NaNH2 → HC≡CNa + NH3
(3)金属炔化物
炔氢可与银、铜等过渡金属
原子形成难溶于水的金属炔化物沉淀,例如,与
硝酸银、
氯化亚铜在
铵的作用下反应,可分别生成白色的
乙炔银沉淀和砖红色的
乙炔亚铜,因此,鉴别含有炔氢的炔烃的原理正在于此。
HC≡CH + 2AgNO3 + 2NH3·H2O → AgC≡CAg↓+ 2NH4NO3 + 2H2O
HC≡CH + Cu2Cl2 + 2NH3·H2O → CuC≡CCu↓+ 2NH4Cl + 2H2O
注:
过渡金属炔化物在干燥状态下受热或碰撞易产生爆炸,实验后需立即用稀酸分解,正因如此,凡供乙炔使用的器材都不能用
银和含
铜量70%以上的
铜合金制造。
AgC≡CAg + 2HNO3 → HC≡CH↑+ 2AgNO3
CuC≡CCu + 2HCl → HC≡CH↑+ 2Cu2Cl2
(4)亲电加成
乙炔及其取代物与
烯烃类似可发生
亲电加成反应,但加成的能力劣于烯烃,原因是乙炔的
sp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比烯烃以
sp2杂化的碳原子的
电负性更强,导致电子与sp杂化的碳原子结合更为紧密,不容易给出电子与
亲电试剂结合。
注:若炔烃中含有
双键,则双键优先发生亲电加成反应,若叁键与双键
共轭,则叁键优先反应。
① 卤素
控制反应条件和
卤素用量,乙炔与卤素单质加成可生成卤代烯烃或卤代烷烃,以
溴为例,现象为
溴水或溴的
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HC≡CH + Br2 → BrHC=CHBr
BrHC=CHBr +Br2 → Br2C-CBr2
乙炔与I2的加成较氯、溴更为困难,产物一般仅为
碘代烯烃。
HC≡CH + I2 → IHC=CHI
② 卤化氢
乙炔与一份子
卤化氢加成可生成卤代烯烃,与两分子卤化氢加成可生成卤代烷烃,不对称的炔烃与卤化氢加成满足马尔科夫尼科夫氏(Markovnikov)规则,以HX(X = Cl、Br、I)表示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HC≡CH + HX → H2C=CHX
H2C=CHX + HX → H3C-CHX2
注:“
马氏规则”是由俄国化学家马尔科夫尼科夫于1870年提出的一条经验规则。即,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如卤化氢和烯烃的反应)时,
亲电试剂中的正电
基团(如
氢)总是加在连接电子基团较少的碳原子上,而负电基团(如卤素)则会加在连接电子基团较多的碳原子上。
③ 水
在
硫酸汞的
硫酸溶液的催化下,乙炔与
水加成首先生成不稳定的
烯醇,再重排为更稳定的
醛、
酮结构。
(5)亲核加成
① 醇
在20%浓度的
氢氧化钾溶液中,乙炔与
甲醇可发生
亲核加成反应(60 ℃)生成
甲基乙烯基醚(methoxyethene)。
HC≡CH + CH3OH → CH3OHC=CH2
② 氢氰酸
在
氯化铜溶液的存在下,乙炔可与
氢氰酸(70 ℃)加成为
丙烯腈(acrylonitrile),具体过程为,
氰负离子(CN-)先与叁键加成形成
碳负离子,再与
质子作用生成丙烯腈。
HC≡CH + HCN → H2C=CH-C≡N
注:在
氯化铵和
氯化亚铜的催化下,乙炔与氢氰酸共热亦可生成丙烯腈。
③ 醋酸
在高温、催化剂,或以碱催化
醋酸锌-
活性炭的条件下,乙炔和
醋酸可气相加成(170~230 ℃)为
醋酸乙烯酯(vinyl acetate)。
HC≡CH + CH3COOH → CH3COO-CH=CH2
④ 氢气
在
铂、
钯或
镍的催化下,乙炔可被
氢气加成(还原)为
乙烯和
乙烷 。
HC≡CH + H2 → H2C=CH2
H2C=CH2 + H2 → H3C-CH3
(6)聚合反应
在适宜条件下,三
分子乙炔可聚合为一分子
苯,但产量不高、副产物较多。若以钯等
过渡金属的化合物作催化剂,乙炔和其他
炔烃可以生成
苯、
环辛四烯和
聚乙炔。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乙炔在高压下易爆炸,因此,人们曾认为乙炔无法在加压下进行反应,但后来发现,将乙炔用
氮气稀释可以安全地在加压下进行反应。从而开辟了乙炔的许多新型反应,制备出许多新
化合物,
环辛四烯就是其中之一。
(7)氧化反应
乙炔可被
高锰酸钾溶液,酸性条件下的氧化产物为
二氧化碳,中性则为
乙酸,现象为紫色溶液褪色。
HC≡CH + 2KMnO4 + 3H2SO4→ 2CO2+ K2SO4 + 2MnSO4 + 4H2O
3HC≡CH + 2KMnO4 + 2H2O → CH3COOH + 2CH3COOK + 2MnO2
乙炔可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火焰温度为3150 ℃,热值为12800 kcal/m3,在氧气中燃烧速度7.5,纯乙炔在空气中燃烧可达2100 ℃,在氧气中燃烧可达3600 ℃。
2HC≡CH + 5O2 → 4CO2 + 2H2O
注:现象为火焰明亮并带有浓烟,火焰俗称“
氧炔焰”,用于
气焊和
气割。
(8)炔氨反应
乙炔在300~450 ℃、
催化剂的作用下与
氨发生反应生成乙腈等有机碱,以吡咯(pyrrole、C4H5N)为例。
HC≡CH + C4H5N → CH3C≡N + H2
(9)其他性质
无论气态、液态还是固态,乙炔在一定压力下有剧烈爆炸的倾向,受热、震动、电火花等因素都可以引发爆炸,因此,乙炔不能在加压液化后贮存或运输。
计算化学数据
合成
电石法
电石法又称
碳化钙法,曾是生产乙炔的唯一方法,将焦炭与氧化钙经电弧加热至2200 ℃下可反应生成碳化钙,再水解可制得乙炔。
CaO + 3C ⇌ CaC2 + CO ∆H = + 460 kJ/mol
CaC2 + 2H2O → HC≡CH + Ca(OH)2
实验室常用电石跟水反应制取乙炔,由于碳化钙水解反应较为剧烈,可用
分液漏斗控制加水量(或
饱和食盐水)以调节出气速度,常以
排水集气法搜集,由于乙炔
密度小于空气,因此亦可用
向下排空气法搜集(不常用)。
注:实验室制取乙炔通常不能使用
启普发生器,主要原因如下。
(1)乙炔的生成速度太快,放热量较大,启普发生器可能会受损;
(2)反应过于剧烈,难以控制;
(3)电石与水反应容易变成粉末,无法保证以块状参与反应,可能会导致反应无法及时停止,造成气体积累,最终涨破发生器(爆炸),引发事故;
(4)反应生成的
氢氧化钙是微溶物,容易沉积在容器底部,堵塞球形漏斗下端管口,从而发生危险。
天然气法
天然气法又称
甲烷法,即甲烷在1500 ℃的电弧中以极短的时间(0.01~0.1 s)裂解为乙炔和氢气。
2CH4 → HC≡CH + 3H2
等离子法
等离子(plasma)法是利用石油和极热的氢气热裂解来制取乙炔,氢气在3500~4000 ℃的电弧中被加热会产生
等离子体氢,然后在电弧加热器出口的分离反应室中与气体或石油气反应,副产物
乙烯、
甲烷和
氢气,乙烯和乙炔的总产量可达七成。
应用
乙炔可用以照明、焊接及切断金属(
氧炔焰),也是制造
乙醛、
醋酸、
苯、
合成橡胶、
合成纤维等的基本原料。
乙炔燃烧时能产生高温,氧炔焰的温度可以达到3200 ℃左右,用于切割和
焊接金属。供给适量空气,可以完全燃烧发出亮白光,在电灯未普及或没有电力的地方可以用做照明光源。乙炔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试剂发生
加成反应。在20世纪60年代前,乙炔是有机合成的最重要原料,现仍为重要原料之一。如与
氯化氢、
氢氰酸、
乙酸加成,均可生成生产高聚物的原料。
乙炔在不同条件下,能发生不同的
聚合作用,分别生成
乙烯基乙炔或二乙烯基乙炔,前者与
氯化氢加成可以得到制
氯丁橡胶的原料
2-氯-1,3-丁二烯。乙炔在400~500 ℃高温下,可以发生环状三聚合生成苯;以
氰化镍Ni(CN)2为催化剂,在50℃和1.2~2.0 MPa下,可以生成
环辛四烯。
乙炔在高温下分解为碳和氢,由此可制备
乙炔炭黑。一定条件下乙炔聚合生成
苯,
甲苯,
二甲苯,
萘,
蒽,
苯乙烯,
茚等
芳烃。通过
取代反应和
加成反应,可生成一系列极有价值的产品。例如乙炔二聚生成
乙烯基乙炔,进而与
氯化氢进行加成反应得到
氯丁二烯;乙炔直接水合制取
乙醛;乙炔与
氯化氢进行加成反应而制取
氯乙烯;乙炔与乙酸反应制得
乙酸乙烯;乙炔与
氰化氢反应制取
丙烯腈;乙炔与氨反应生成
甲基吡啶和
2-甲基-5-乙基吡啶;乙炔与
甲苯反应生成二甲苯基乙烯,进一步催化剂裂化生成三种甲基苯乙烯的异构体:乙炔与一分子
甲醛缩合为
丙炔醇,与二分子甲醛缩合为
丁炔二醇;乙炔与丙酮进行加成反应可制取甲基炔醇,进而反应生成
异戊二烯;乙炔和
一氧化碳及其他化合物(如水,醇,硫醇)等反应制取
丙烯酸及其
衍生物。
监测
1、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1)气体检测管法。
(2)气体速测管。
2、实验室监测方法
3、现场监测方法
(2)K204乙炔模块检测乙炔泄露。
防护
吸入一定浓度的乙炔后有轻度头痛、头昏;吸入高浓度时先兴奋、多语、哭笑不安,继而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嗜睡,严重者昏迷。因此,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泄漏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
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以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乙炔急性毒性主要是因为高浓度时置换了空气中的氧,引起单纯性
窒息作用,缺氧是主要致死原因。纯乙炔属微毒类,具有弱
麻醉和阻止细胞氧化的作用。高浓度时排挤空气中的
氧,引起单纯性
窒息作用。乙炔中常混有
磷化氢、
硫化氢等气体,故常伴有此类毒物的毒作用。人接触100 mg/m3能耐受30~60 min,20%引起明显缺氧,30%时共济失调,35%下5 min引起意识丧失,含10%乙炔的空气中5 h,有轻度中毒反应。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动物长期吸入非致死性浓度该品,出现
血红蛋白、网织细胞、
淋巴细胞增加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尸检有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肝充血和脂肪浸润。
储运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
氧化剂、酸类、
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存储
储存注意事项:乙炔的包装法通常是溶解在
溶剂及多孔物中,装入钢瓶内。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
运输注意事项: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酸类、卤素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安全信息
标准法规
(1)乙炔气瓶 GB/T 11638-2020(代替GB/T 11638-2011);
(2)乙炔炭黑 GB/T 3782-2016(代替GB/T 3782-2006);
(3)乙炔炭黑视比容的测定 GB/T 3781.6-1993;
(4)乙炔炭黑pH值的测定 GB/T 3781.4-1993;
(5)溶解乙炔 GB/T 6819-2004(代替GB/T 6819-1996);
(6)
乙炔站设计规范 GB 50031-1991;
(7)溶解乙炔气瓶阀 GB 10879-2009(代替GB 10879-1989);
(8)溶解乙炔气瓶充装规定 GB 13591-2009(代替GB 13591-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