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防范,又称经营
风险防范,是指企业防范在经营中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为了防范该风险所采用的管理条例。分类 企业风险防范包括: 1、物资采购风险防范 2、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3、企业项目实施风险防范 4、技术风险防范 5、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基本信息
(二)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监督
(三)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风险分类
企业
物资采购的风险包括:1、企业物资采购外因型风险。(1)意外风险 (2)价格风险 (3)采购质量风险 (4)技术进步风险 (5)
合同欺诈风险
2、企业物资采购内因型风险 (1)计划风险 (2)
合同风险 (3)验收风险。 (4)存量风险 (5)责任风险
主要对策
(一)应建立与完善
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应建立与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增强
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内部的
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
合同风险。
(二)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监督。1、检查物资采购招标,查看全部企业风险防范全内容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采购经办部门和人员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调查,选择合格供应商。是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复审评定。2、加强签约监督。检查
合同条款是否有悖于政策、法律,避免合同因内容违法、当事人主体不合格或超越经营范围而无效;通过
资信调查,切实掌握对方的
履约能力;对那些不讲效益、舍近求远、进入情货等非正常情况严格审定;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有否以单代约、手续是否具备、
签章是否齐全。
(三)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的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
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
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
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1、加强对物料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的审计。审查企业采购部门物料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调查预测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计划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否一致;采购数量、采购目标、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是否有保证措施。
2、做好合同鉴证审计。1、审查签订
经济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是否具有
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2、审查经济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实。3、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4、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完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合同签订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通过审计鉴证,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在
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合法现象;提请当事人对缺少的必备条款予以补充;对
显失公平的内容予以修改;对利用经济合同的违法活动予以制止,从而减少和避免
经济合同纠纷的发生。
3、做好对
合同台帐、合同汇总及信息、反馈的审计。当前,合同纠纷日益增多,如果合同丢失,那么在处理时会失去有利的地位而遭受风险。因此,建立合同台帐、做好合同汇总,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向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也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
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4、加强对
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审计。1、审查合同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是否做好物资到货验收工作和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2、审查
物资验收工作执行情况,是否对物资进货、入库、发放过程中,都要对物资进行验收控制。3、对
不合格品控制执行情况审计,发现不合格应及时记录,并采取措施。4、重视对
合同履行违约纠纷的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违约纠纷客观存在,若不及时处理,不仅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且有可能使合同风险严重化。
5、加强对物资采购
绩效考核的审计。建立合同执行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考核制度,并加强检查与考核,把合同规定的采购任务和各项相关工作转化分解指标和责任,明确规定出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个人,结合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以尽量避免合同风险的发生。
方法
企业
物资采购主要是指以生产为目的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工具、备件和设备等物资的购买活动。其基本使命就是以尽可能便宜的价格,得到完全符合企业生产所需的生产物资。物质采购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而企业物资采购又往往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薄弱的一环,也最容易滋生“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舍贱求贵、以次充好、收受回扣等等;也最容易“跑、冒、滴、漏”,积压浪费。因此,通过对物资、采购全过程的监督,加强对物资采购环节的风险管理,为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力保证。
一、企业物资采购的风险分析
1、企业物资采购外因型风险。(1)意外风险。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自然、经济政策、价格变动等因素所造成的意外风险。(2)价格风险。一是由于供应商操纵投标环境,在投标前相互串通,有意抬高价格,使企业采购蒙受损失。二是当企业采购认为价格合理情况下,批量采购,但该种物资可能出现跌价而引起
采购风险。(3)采购质量风险。一方面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加工产品未达到质量标准,或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人身安全、企业声誉等方面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因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有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制造加工与交货期,降低企业信誉和
产品竞争力。(4)技术进步风险。一是企业的制造产品由于社会技术进步引起贬值,
无形损耗甚至被淘汰,原有已采购原材料的积压或者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而造成损失;二是采购物资由于新项目开发周期缩短,如计算机新型机不断出现,更新周期愈来愈短,刚刚购进了大批计算机设备,但因信息技术发展,所采购的设备已经被淘汰或使用效率低下。(5)
合同欺诈风险。1、以虚假的
合同主体身份与他人订立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
合同担保;2、接受对方当事人
给付的货款、
预付款,担保财产后逃之夭夭。3、签订空头合同,而供货方本身是“
皮包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谋利,而所需的物资则无法保证。4、供应商设置的合同陷阱,如供应商无故中止合同,违反合同规定
等可能性及造成损失。
2、企业物资采购内因型风险。(1)计划风险。因市场需求发生变动,影响到
采购计划的准确性;采购计划管理技术不适当或不科学,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导致采购中计划风险。(2)
合同风险:一是
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盲目签约;
违约责任约束简化,
口头协议,君子协定;鉴证、公证合同比例过低等等。二是合同行为不正当。卖方为了改变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往往采取一系列不正当手段,如对采购人员行贿,套取企业采购
标底;给予虚假优惠,以某以些好处为诱饵公开兜售
假冒伪劣产品。而有些采购人员则贪求蝇头小利,牺牲企业利益,不能严格按规定签约。三是合同日常管理混乱。(3)验收风险。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不合规定要求;在价格上发生变形等等。
(4)存量风险。一是采购量不能及时供应生产之需要,生产中断造成
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二是物资过多,造成积压,大量
资金沉淀于库存中,失去了资金的机会利润,形成存储损耗风险。三是物资采购时对市场行情估计不准,盲目进货,造成价格风险。
(5)
责任风险。许多风险归根至底是一种
人为风险。主要体现为责任风险。例如,合同签约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未能把好合同关,造成合同纠纷。或是采购人员假公济私、收受回扣、谋取私利。
措施概要
(三)经营等相关费用的控制
(四)现金流量的控制
防范概要
项目
风险防范指,承包商在对施工项目进行
风险识别和衡量之后,应根据施工
项目风险的性质、发生概率和
损失程度,以及承包商自身的状态和外部环境,针对各种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常用的防范风险策略有回避风险、
转移风险、
自留风险、利用风险。
相关措施
财务
支付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一个以现金支付能力为标准的建筑企业评价体系十分必要。该体系可以包括付现能力分析、变现能力分析、
现金流量预测分析等关键指标。付现能力分析通过对建筑企业
现金流动负债比、
现金债务总额比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确定现金支付比率范围,以现金支付率来动态控制企业现金持有决策。变现能力分析对
速动资产真正能在一年内变现的资产进行分析,分析应收账款的
账龄,对其中拖欠时间长,回收无望的账款作
特别处理。以进一步确定支付的缓急程度。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提高建筑企业资金运行效益,保证建筑资金合理、安全使用是增强建筑企业抵御
财务风险能力必要措施。对于跨度大、层次较多、流动分散的建筑企业,从传统的分散型资金管理模式向现代的集中型资金管理模式转变更有意义。建筑企业需要成立内部
资金结算中心,通过规模运作,加强
资金调度,降低建筑企业整体
资金成本。在资金管理上,建筑企业必须明确总会计师、委派的财会主管的职责权限,保障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建立资金
预算管理、资金划拨管理、借还款管理和资金管理评价制度,规范资金业务流程,实现资金的
预算控制、日常业务管理控制和资金支付风险控制。
建筑企业的大量的资金积压和沉淀是以存量资产的形态存在的。因此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是实现建筑企业
资产经营,防范
财务风险的关键。建筑企业需要定时进行大规模的
清产核资工作,切实摸清现有存量资产的真实状况和了解各种资产的变现性能和变现价值。同时根据建筑企业生产情况,对企业施工设备进行清理,报废陈旧无使用价值的设备,变卖技术落后、无修复价值的设备,以集中资金投入急需的关键设备,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此外,建筑企业要充分行使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对效益低下且资金支出时间较长的项目进行清理,该作损失的作损失处理,能变现的按变现处理,以求盘活积压
沉淀资金。最后,建筑企业内部可以成立
存量资产管理小组,负责领导和加强监管盘活行为,防止盘活过程中发生不当行为。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
目标利润管理指标,生产过程实行严格的
成本核算和监控制度。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要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
施工组织设计。其次,企业要大力推行
责任成本管理,加强对
施工项目成本中
材料费、
人工费、机械费、等重点项目的监控,及时开展调价索赔工作,把
成本费用控制在
责任成本范围内。再次,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降低
工程成本,缩短工期。
防范策略
(以利用风险策略为例)
承包商采取利用风险策略的条件:1、所面临的是投机风险,并具有利用的可行性;2、承包商有承担
风险损失的经济实力,有远见卓识、善抓机遇的风险管理人才;3、慎重决策,权衡冒风险所付出的代价,确认利用风险的利大于弊;4、分析形势,事先制定利用风险的策略和实施步骤,并随时监测风险态势及其因素的变化,做好应变的紧急措施。(2)承包商利用风险的策略利用风险的策略,因风险性质、施工项目特点及其内外部环境、合同双方的履约情况不同而多种多样,承包商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化损失为赢利,如:1、承包商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实际发生的风险费用,使其低于
不可预见费,这样原来作为不可预见的费用的一部分将转变为利润。2、承包商资金实力雄厚时,可冒承担代资承包的风险,获得承包工程而赢取利润。3、承包商利用合同对方(业主、供应商、保险公司等)工作疏漏、或履约不力、或监理工程师在风险发生期间无法及时审核和确认等弱点,抓住机遇,做好索赔工作。4、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对于时间性强的、区域(国别)性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承包商可通过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采取冒短时间的风险,较其他竞争对手提前进入,开辟新的市场,建立根基。这样虽难免蒙受一时的
风险损失代价,但是,待形势好转,经济复苏之时,就可获得长远且可观的效益。5、承包商预测、关注宏观(国际、地区、国内)经济形势及行业的
景气循环变动,在扩张时抓住机遇,紧缩时争取生存。6、在国际工程承包中,面对不同国家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或政局变化、权力部门腐败等现象,发现机遇,谋取利益。7、精通国际金融的承包商,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可利用不同国家及其货币的利息差、汇率差、时间差、不同计价方式等谋取获利机会,一旦成功获利巨大,但是若造成损失也将是致命的,须谨慎操作。8、承包商可采取赠送、优惠等措施,冒一点小风险,做出一点利益牺牲,换取工程承包权,或后续的供应权、维修权等,以获得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