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
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
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
认知工具和
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
合作学习、
资源共享等
学习环境,把学生的
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
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教学概述
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integrative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
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
技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
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
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
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
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
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
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
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
教学活动。⑵ 对课程
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
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
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
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
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
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
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
新课改的重中之重,中小学课程改的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看新课改的教材和示范课你会觉得有些内容或程序总有点多此一举,但其实这都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的必需的,这也需要广大
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落实。当然,这样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
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种类
国内许多学者根据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此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扩大化。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种: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层面的整合结果包括:
CAI、Web-based CAI,CMI、校内
闭路电视、卫星传输教学节目、电影、幻灯等利用
信息媒体展示教学信息而开展教学的模式。
(2)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这一层面整合结果包括:CAL、
CSCL、利用
计算机网络开展的讨论,在线会议,利用视频会议开展网上讨论学习、在线答疑
等模式。与(1)不同的是,这一层面的整合体现了信息技术不只是作为呈示教学信息和
抽象知识的载体,它更多地是作为教与学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特点。
(3)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学科课程建构主义课程观(4)教育的信息化一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ITE)学科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以及活动课程的整合,它反映了整合后的
综合课程的特征,又指明了在真实活动或
学习共同体中
体验性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同时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支持这一学习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之间的整合。其结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真实活动的系统化知识技能的主体学习活动。可是,知识是无穷尽的,就情况来看,还没有一个理想方法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构结构化的知识。学科技能是有限的,可以通过分析学科专家的活动行为使之结构化。
根据上述的讨论,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以及
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综合学习。比如,将信息技术与
语文学科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整合,首先我们要考虑语文科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
语言能力,任务是通过演练使学生学会利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而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任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信息教育,如,通过
E-mail与远离自己的其他学校小朋友交换信息,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将两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整合,其结果就变成,利用
信息技术工具E-mail开展
校际交流,获取所需的信息。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用到信息工具,又需要熟练的
语言文字的交流、表达的技能。
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的宏观目标:建设数字化
教育环境,推进
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具体目标可以概述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
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
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
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
教学资源、各个
教学要素和
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
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
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
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
伦理道德和
法律意识。
海量的
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
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研究性学习和
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
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
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
新兴学科和
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
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
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
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
自我评估。
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
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
普适性,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
教学目标的学习中突显出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则主要体现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
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情景,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
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较好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应用问题组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
物理和化学,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如果需要培养学生的
操作能力,那么用计算机的
模拟实验全部代替学生的亲手实验,将会违背学科的特点,背离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
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
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
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
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则更愿意
独立学习、进行个人钻研,更能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4.“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
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
情感激励工具。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
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
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
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