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
拳术。是
中国传统武术当中的著名拳种之一,流传很广。八卦掌有五大流派,由
河北省
廊坊市
文安人
董海川创于清末。
历史渊源
据传是
董海川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
清代咸丰年间,董海川于北京传授“八卦连环掌”,简称“八卦掌”。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
周易”
八卦图中的
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
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
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武术特色
武功介绍
“八卦”最早见于《
周易》:“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
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其实,八卦掌与八卦并无什么内在联系。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
内外兼修。不仅有
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走圈)为主的拳术。也就是,以自己的一个臂长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沿着这个圆走圈。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也有一个例外,有一套六十四式的掌法是在一条直线上打拳。
八卦掌是中国流传很广的传统
拳术,是
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
道家养生、健身、防身
阴阳掌的一个体现。它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
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至,步似行云流水,
身法要求:拧转、
旋翻协调完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八卦掌是融养生和技击于一炉,涵养道德的拳术,是
董海川先师将武功及内功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加上自己的丰富经验,独创以掌为主的技术手段。
八卦掌以沿圈走转和“趟泥步、
剪子腿、稳如坐轿”,扣掰转换以及避正打斜等为
运动形式,有别于其它拳术。并且在治病、内功、技击和涵养道德方面,有明显的效应。尤其在内功和涵养道德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传统八卦掌经许多名师的不断研究,以八卦为理论基础,一圈八步八个掌势,以单换掌为基本掌势,套路非常灵活,并不固定,习练者的不同,套路也不相同,但是2013年以后许多演练的八卦掌已不完全按照这个传统了。
八卦掌注重身法的灵活性,要求练者在不断走圈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及方向,避正击斜,伺机进攻;出手讲究随机应变,发挥掌比拳和勾灵活多变的特性。其手法有推、托、盖、劈、撞、搬、截、拿等。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这些特点为发展身手的捷径、灵活,特别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条件。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幻变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拧裹钻翻,避正打斜,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为
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绵绵不断。八卦掌以走为上,要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正相生。好手行拳,真个是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八卦掌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独特的功效。
八卦掌另有对练和
散手,器械有刀、剑、棍、
鸳鸯钺等,其步法要求与掌法相同。
八卦刀又名“八盘刀”,长1.4米,重2公斤,其长度和重量都超过一般的
单刀。
八卦掌的器械主要有:子午鸳鸯钺(日月乾坤剑)、八卦刀、
八卦棍、八卦枪、春秋刀、战身枪、
连环剑、连环纯阳剑、连环蟠龙棍、五行棒、昆仑铲等。
基本内容
八卦掌,也称
老八掌,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
穿掌和回身掌,各地流传内容不完全相同,有以狮、鹿、蛇、鹞、龙、熊、凤、猴八形代表的,也有用双撞掌、摇身掌、穿掌、
挑掌等作为基本八掌的内容。其中每一掌都可以衍化出很多掌法,素有一掌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之说。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根据老
拳谱记载,八卦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
截腿,但很少传世,八卦系统所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另外,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
判官笔等短小的
双器械,这在其他拳种中较为少见。八卦掌有利于训练人的柔韧、速度、耐力,对下肢力量的培养尤为突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卦掌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步法特点
八卦掌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身体起伏拧转,敏捷多变。拳谚说它“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其基本功以桩步、行步为基础。身型要求顶头竖项,
立腰溜臀,
松肩垂肘,实腹畅胸,吸胯提裆。步法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分明,行步如蹚泥,前行如坐轿,出脚要摩胫(两脚
踝关节相贴而过)。走圈时,内脚直进,外脚内扣,两膝
相抱,不可敞裆。身法讲究拧、旋、转、翻,圆活不滞。
手型有龙爪掌、牛舌掌两种。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16法。要求能进能退,能化能生,
虚实结合,变化无穷。每掌发出,皆要以腰作轴,周身一体,
内外相合,外重
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
八卦掌的动作要求顺颈提顶,松肩垂肘,畅胸实腹,立腰溜臀,缩胯合膝,十趾抓地。八卦掌以“滚钻争裹,
奇正相生,走转拧翻,身随步走,掌随身变,行走如龙,回转若猴,换势似鹰,威猛如虎”;以曲刹直,以动扰静,以静刹动为修炼原则。
八卦掌分为“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3步功夫。“定架子”是基础功夫,要求一招一式,规规矩矩,宜慢不宜快,以求姿势正确,桩步牢固,行步平稳﹔切实做到“
入门九要”,即塌(
塌腰)、扣(含胸)、提(
尾闾上提、谷道内提)、顶(头上顶、舌上顶、手前顶)、裹(裹臂)、松(松肩、沉气)、垂(垂肘)、缩(胯根、肩窝内缩)、
起钻落翻(臂内外旋)等要领﹔切忌挺胸提腹、努气、拙力(称为3大病),“活架子”主要练习动作协调配合,使基本要领在走转变换中运用娴熟。“变架子”要求内外统一,意领身随,变换自如,随意穿插,不受拳套节序限制,做到轻如鸿毛,变如闪电,稳如磐石。
功理要求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讲究——
1.三形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三势即“步如蹚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
2.
三空三合:三空即:“
手心涵空,
脚心涵空,胸心涵空”。三合即:“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意合”。
3.三圆三顶:三圆即“
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三顶即“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九论”是:论身、论肩、论臂、论指、论手肘、论股论足、论谷道、论腿。
1.论身:头正身直,
虚灵顶劲,以腰为轴,跨为先锋。
2.论肩:肩宜松,松则肩穴开,气贯全身。
3.论臂:前臂圆则
内劲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无穷。
4.论指:食指勾眉,中指上指,无名、小指并拢,大指微扣。
5.论手肘:前手向外推,后手向下坠,前肘对准脚跟,后肘对准后脚尖。
7.论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摆要大,足如趟泥,平起平走。
8.论谷道:股道上提气通
督脉,接至
任脉,气如
丹田,此所谓提肛实腹。
若能悟出此中妙,周身浑圆任意行。
技法讲究
掌型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托带领,搬扣劈进。穿闪截拦,
沾连粘随。削砸劈挎,缠挑刁钻。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步型:掰步、扣步、
仆步、
半马步等。步法:起落摆扣,进退跟撤,开掰插闪等等。
两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摆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齐至,暗腿为主。
八卦掌身形似游龙,腰如轴立,身法讲究拧裹钻翻,圆活不滞,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协调。
周身一动无有不动,拧旋走转似流水,上下翻动如
骄龙。
技击原则
八卦掌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溶踢打摔拿为一体,循循相生无有穷尽。避正就斜,顺势顺劲,虚实莫测,脱身化影。柔则绵里藏针,沾粘随化;刚则冷弹崩炸,迅如闪电惊雷。
八卦掌练功者从行步入手,内功为基,正形、通气、
懂劲、熟技、明变。以八大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套路。八卦掌的器械种类很多,尤以八卦刀最为著名。
尹式总诀
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去即还,变转虚实步中参。
走如风,站如钉,扣摆转换步法清。腰为纛,气为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行如龙,坐如虎,动似江河静如山。
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
抱六合,勿散乱,气遍身躯得自然。扣摆步,仔细盘,转换进退在腰间。
脚
打七,手打三,手脚齐进莫迟缓。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挤靠暗顶膝。
高不扼,低不拦,迎风接进最为先。
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亦枉然。
传承保护
起源
据考证为清代
河北省
廊坊市
文安人
董海川(约1797~1882)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董海川曾在清代
肃王府作教练,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来,近百年来遍及全国,并传播到国外(
如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
代表人物
八卦掌为河北省文安人董海川所创。第二代宗师有
尹福、
程廷华、
樊志涌、
宋长荣、宋永祥、
刘凤春、
梁振普、史继栋、刘宝贞等,充实完善八卦掌技艺,自然贯通,形成不同风格,使八卦掌在神州大地上更加
丰富多彩。
董海川,原名继德,后改为海川,河北省廊坊市文安
朱家坞人。生于清代嘉庆三年(1797年10月13日),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清光绪九年春二月诸弟子于
东直门外小牛坊村的坟前立碑纪念,先后建有碑文四座。因文革中遭受破坏,经
李子鸣先生等人倡议,八卦掌门人共同努力于1980年迁至北京万安公墓,并立碑为记。
“董先师墓志”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
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日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及长,遍游四方,所过
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意充宦官。先生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因老气骸,始得寓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
一艺。尝游塞外,命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采。及至弥留之际,从者启其手足,诚如铁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因营葬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响往之忱。——光绪九年春二月立石
此碑文为董海川亲传弟子五十六人所立,是有关董海川生平最早的文字记述,为八卦掌的早期传播和董海川的生平考证,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依据。
清代咸丰年间,董海川于北京传授“八卦连环掌”,简称“八卦掌”。
董海川自幼好武,
云游四方。投名师,访
高友,学习了多种
拳术,取其精华,整理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术套路练法——八卦掌。董老先师因为乡里打抱不平,涉嫌命案潜逃至京都
肃王府为太监听差。匿迹消声,不露锋芒。府中人皆不知董公为技击家。当时有肃王府护院总管,自荐
演武献技于演武庭前。肃王大悦。来宾及府中多人围观,人潮水泄不通。此时肃王唤董公献茶,由于观众拥挤,董公难以进入。他于情急之下,一手托盘,一手提壶,纵身跃过人墙,送茶至肃王面前,为客献茶。肃王大惊,问道:“你也精通武艺?”答曰:“略知一二”。肃王下令叫董老先师当场表演。
先师从容献艺,只见他左翻右转,步法敏捷,掌法神出鬼没而多变。身体左旋右转,时高时低,身起时高一丈,身落时如鹞子钻林,行云流水,滔滔不绝。观众见状,目瞪口呆,鸦雀无声。正在此时,先师提气腾空,跃起数尺之高,旋转而下,落地无声。王爷大惊,问道:“此术何名”当时董老先师寻思,此掌乃自己所创,并未定名,情急之下乃定名为“八卦掌”。从此八卦掌开始见露头角。
后来他又根据八卦学说加以整理补充,使之日臻完善,这是后话。当时,肃王又命董公与总管比武,以分高低。不到两个回合,董公一掌将对手打翻在地,对手含羞而走。后来肃王命董老先师为肃王府护院总管。
从此,董老先师名声大震,授徒日多。最著名的弟子是
尹福和程廷华。董老先师去世后,尹福,程廷华二人对八卦掌加以发扬光大,承先启后。
尹福(1840-1909)字
德安,号
寿鹏,因身
长体瘦,人称“瘦尹”。河北省
冀县人,幼年来京,居代阳门(齐化门)吉市口,以卖烧饼
油条为业。
尹派八卦掌其掌法特点是屈腿蹚泥,以自然步走转,步子小,趋于急行,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接,多穿点,动作刚猛,以冷、弹、脆、快、硬见长。重
腿法、
步眼和腰身,出掌形似牛舌,故名“
牛舌掌”。四指并拢,拇指内扣。出手冷脆快,富弹抖力,掌的运用轨迹接近直线,走自然步,趋于急行,以足碾地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接,身行变化简捷明快。
程廷华(1848-1900)字应芳,河北省深县程村人。自幼入京学徒,
艺成后在京
崇文门(哈德门)外花市上四条,以制镜为业,江湖人称“眼镜程”投师董公门下,深得八卦掌之精奥。
程派八卦掌其掌法的特点是屈腿淌泥,横开直入,拧翻走转,舒展稳健,劲力沉实,刚柔相济,善摆扣步,以推、托、带、领、搬、扣、劈、进见长,螺旋力层出不穷,拧裹劲变化万千。
程氏八卦掌以“
龙形掌”为基本掌型,该掌形虎口撑圆,拇指外张,四指内抱,食指上顶。掌式的运转曲线圆活,弧度较大,千回百折,形成螺旋,步行屈腿如蹚泥,用摆扣步进行身形转换,多双摆双扣,运作舒展大方,其风格为大开大合。走转拧翻,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圈中
有圈,层层不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游身八卦掌”。
梁振普先生(1863—1932)字昭庭,河北省冀县城北
后冢村人。自幼好武,7岁拜本村
秦凤仪老拳师学
弹腿,13岁到北京,在
前门外“万兴
估衣庄”学徒,以贩估衣为生,故人称“估衣梁”。由于
身材矮小,体弱多病,经掌柜介绍拜
董海川为师学习八卦掌,是董海川先生的小弟子。
梁先生入门较晚,但由于
天资聪颖,练功刻苦,勤思善悟,深受董先师喜爱,得八卦掌之真髓,且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和众师兄关系甚好,经常虚心向
尹福、
程廷华、
史计栋等师兄求教,善于博采众长,技术比较全面,主要传人有
郭古民、李子鸣等。
传承人物
2009年9月国务院任命
任文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08年6月7日,八卦掌经国务院批准成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12日,八卦掌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八卦掌保护单位为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固安县文化馆、
文安县文柱武校、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获得“八卦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12月15日,入选
吉林省第五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于“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八卦掌项目保护单位文安县文柱武校、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评估合格。固安县文化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固安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固安县博物馆)。
主要流派
由于董海川的各个弟子都是
带艺投师的,董海川因材施教,因此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八卦掌流派。八卦掌各个流派支系既有共性特征,又有突出的个性特色。董海川去世后,在董海川发源地北京,八卦掌成为很有影响力的
武术流派。第二代弟子以后,八卦掌开始向河北、山东、天津等周边地区发展。
八卦掌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
程廷华的龙爪掌为代表的程派,一个是以
尹福的牛舌掌为代表的尹派。其他流派基本都和这两个流派有关,其他主要流派有史继栋所传的
史氏八卦掌,
樊志涌所传的樊氏八卦掌,
梁振圃所传的梁氏八卦掌,高文成所传的
高氏八卦掌,宋长荣、宋永祥所传的
宋氏八卦掌,刘宝珍所传的刘氏八卦掌,还有刘凤春秘传的刘氏八卦掌及
张占魁所传的
形意八卦掌等。
八卦掌是镰刀术的徒手练法,有武史学家考证过,确有此说。据言
董海川子午鸳鸯钺及八卦转掌为了适合手持镰刀群战或林间作战而演练。
实际上八卦掌的可怕之处还是在兵器上,空手的掌法也是掩人耳目罢了,甚至连八卦掌这个名字也是掩人耳目。八卦掌的精华在其独门武器子午鸳鸯钺,这东西可以锁勾,可以划,可以抠,可以割。但这东西也只是和平年代用来表演的。子午鸳鸯钺的真正平民身份是——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