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山,位于兰州市
榆中县城西南五千米处,距兰州市60千米,海拔2400米。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向有“陇上名胜”之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
形成演变
兴隆山的地貌形态也是一定的地层、岩性和构造的基础上,在数千万年的地质发展历史中,通过各类地质作用所形成的。
保护区内出炉的地层主要有前震旦、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前震旦系主要分布在马啣山一带,为一套变质较深的地层,随岩层走向岩性变化较大,主要是一套各类混合岩、片岩、片麻岩及白云岩,岩层总厚度在5000米以上。震旦系主要分布在兴隆山一带,沿岩层走向,无论是岩性还是岩层厚度均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岩性主要是一套地槽型中基性火山岩,还有一些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因受后期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的影响,大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岩层总厚度达6000米。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主要分布在马啣山与兴隆山之间的谷底与山麓地带,岩性主要是一套陆相沉积的砾岩、页岩等,厚度较小。第四系分布十分广泛,未遭受强烈剥蚀的地区均有第四系分布,即除了基层裸露的高山地带均有第四系黄土、砾石以及砂土覆盖,成因类型上有风积黄土、次生黄土、洪积物、冲积物、坡积物等。
兴隆山地貌轮廓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发生在本区的构造运动,前震旦西构造运动造就了马啣山倒转复背斜及与之平行展布的次一级断裂构造,并伴随有一定规模的岩浆活动,使该区原来沉积的巨厚地层发生变质与混合岩化。加里东构造运动不仅引发了多次剧烈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而且使原来沉积的地层产生褶皱与断裂,形成了兴隆山复式向斜及与之平行的次一级褶皱与断裂构造。这两起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使区内地层褶皱成山,奠定了马啣山和兴隆山的基本轮廓。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本区表现不很强烈,产生的褶皱较为和缓,断裂规模较小,主要是继承前期构造,是古老断裂构造的复活与发展。然而,第三纪末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在本区表现非常强烈,尤其是第四纪初的强烈差异性升价昂运动,使得马啣山和兴隆山沿古老断裂带以断块形式大幅度抬升,上升幅度达3000米以上。由于地表的快速上升,地标流水迅速切割古夷平面,形成非常陡峻的侵蚀沟谷,并且在梁山之间的断陷谷底及山前地带接受了更新世以来的各类堆积物。
位置境域
位置
兴隆山通常指的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境内的一系列山脉,这些山脉构成了兴隆山的主体部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兴隆山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重要。
脉系关系
兴隆山属于祁连山山系的东延部分,具体来说是马衔山系的高中山群所组成。这一脉系不仅包括兴隆山本身,还涵盖了马衔山、栖云山等其他重要山脉。这些山脉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山脉系统。
走向
兴隆山的走向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与祁连山主脉的走向相一致。这种走向使得兴隆山在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上都具有显著的独特性。
地质地貌
地质特征
兴隆山地区的地层结构复杂多样,主要出露的地层包括前震旦系马衔山群(AnZmx)、下震旦统兴隆山群(Z1xn)、下侏罗统阿干镇群(J1ag)、中上侏罗统铁冶沟群(J2-3ty)、白垩系下统河口群(K1hk)、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N2l)及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Q32eol)和全新统冲积、洪积物(Q4pl-al)。这些地层记录了该地区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
兴隆山地区的岩石类型丰富,主要包括砂岩、粉砂岩、泥质岩、酸性与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碳酸盐岩等。这些岩石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沉积、变质、岩浆活动等多种地质作用,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各种岩石类型。
兴隆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祁连地槽褶皱系与秦岭地槽褶皱系之间的秦祁中间隆起带之东南端。次级构造单元为青石岭—马衔山横断带的马衔山褶穹和兴隆山褶凹。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包括吕梁运动、加里东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这些构造运动对兴隆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使得该地区不断上升,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
由于兴隆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类型多样,工程地质条件也相应较为特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地层、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因素,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兴隆山内河流水溪发育健全,水质良好,均属黄河水系。保护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渠道灌溉水的垂直入渗和河水、基岩裂隙水、沟谷潜流的侧向补给等。由于地质与地貌条件的影响,保护区内形成了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多种地下水类型,包括黄土丘陵地区的黄土及底部基岩风化壳潜水、基岩裸露山区的基岩裂隙潜水等。
地貌特征
兴隆山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2000~3600m之间,马衔山主峰海拔更是高达3670.3米,是黄土高原范围内超过3600米的高峰。山体过境后,向东延伸终止于浩瀚的黄土丘陵,形成了独特的地势特征。
兴隆山地区的地貌类型以两大石质山地和山间谷地为主要特征。两大石质山地即马衔山与兴隆山,它们南北对峙呈马鞍形,山势陡峭,沟谷纵横。山间谷地则夹于此二山系之间及山体本身形成的黄土梁峁、山麓及沟谷堆积地貌。此外,该地区还有高山深谷、土石山梁峁等多种地貌形态。
兴隆山作为一个整体,其面积涵盖了整个山脉及其周边地区。具体分区可能根据保护、管理或研究需要进行划分,但一般不以地貌类型为主要依据。
兴隆山地区的地貌特征显著,主要表现为山势陡峭、沟谷纵横、地形复杂多样。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区还呈现出高原与山地相互交织的独特地貌景观。同时,由于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也会有所变化。
地理环境
气候
兴隆山地处
东亚大陆内地,按全国
自然区划气候分类为
东部季风区,
大陆性气候显著,属高寒半
湿润性多雨气候。主要特征表现为四季分明,水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
昼热夜凉,初夏干旱,盛夏多雨;初秋阴雨稍多,深秋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3─7℃,其中最高(7月)为13─18℃,最低(1月)为零下8─9℃;
活动积温为1800─2800℃;年
降水量450─622mm,
有效降水量340─520mm,降水频率不均匀,多集中在7、8、9月,降水量约占全
年降水量的55%左右,在山地增雨作用下,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降水量约增27mm。马衔山主峰年降水量可达800mm;无霜期70─130天,平均103天。林区
年平均温度4.1℃;平均降雨量621.6mm;平均
蒸发量918.6mm,为年降水量的1.5倍;
相对湿度68%,≧10℃积温1577.5℃;平均无霜期110天左右;
干燥度0.65;冻土深度平均为120cm,极端最大150cm。主要
灾害性天气是干旱。
水文
兴隆山内河流水溪发育健全,水质良好,均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和溪流包括兴隆峡、水磨沟等,这些河流均发源于马衔山和兴隆山。年总径流量达到5349万立方米,其中兴隆峡和水磨沟的径流量较大,正常径流量为0.1~0.23m3/s,年径流量超过700万立方米。这些河流的水系分布遍及全区,流向大致分为两个方向:西部流向西北进入兰州市区汇入黄河,东部流向东北归入宛川河并最终也流入黄河。
植被
兴隆山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带谱特征。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等植被类型。这些植被群落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也为保护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特别是云杉林,作为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其面积广大,保存完好,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
兴隆山内土壤主要是石质山地发育的
灰褐土,此外尚有
高山草甸土、
亚高山草甸土、
栗钙土和
新积土。没有完整的分布带,往往是由于
坡向的关系成
地带性土壤复区。峡中山坡因地势较高,降水多,气温低,蒸发弱,
植被盖度大,土壤主为灰褐色。由于地势和坡向的差异,引起气候和植物的变化,发育着不同的淋溶灰褐土。阴坡林地的
地带性土壤为淋溶灰褐土。
成土母质主为
千枚岩、
玄武岩、
砂砾岩、
火山岩等
残积物、
坡积物以及黄土物质等。一般肥力较高,
有机质含量为1.63%,但土层较浅。阳坡次生林地和灌丛地的地带性土壤为
碳酸盐淋溶灰褐土。成土母质与阴坡相同,但由于处地坡度较大,排水性好,光照充足,蒸发快,而碳酸盐反应强烈,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差。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因
空气湿度较大,气温低,植被多以灌丛、草本为主,故土壤由亚高山草甸土过渡到高山草甸土。前山各峡口东、西两侧的
缓坡地带,属黄土母质上发育的栗钙土,黄土层堆积较厚,植被稀疏,蒸发量大,土壤干燥,有机质含量低,壤质疏松,
透水良好,土层深厚但肥力较差。
PH值为8,呈强
石灰反应。保护区
生物资源丰富,已经查明有
大型真菌109种、
高等植物1022种;
蜘蛛昆虫类1135种、
高等动物160种。它们是保护区可更新的资源,也是
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区原为道教圣地,可供旅游参观的景点很多,它们和复合生态系统主体一样,都应注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主要山峰
综述
兴隆山主峰主要由兴隆峰和栖云峰组成,栖云峰上有混元阁、朝云观、雷祖殿等殿阁,兴隆峰上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等景点,两峰间为兴隆峡,建有云龙桥,并利用东西山的落差建造了滑索。兴隆山南侧有马衔山旅游小区,西山脚下有蒋介石府邸,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曾经居住的地方,在兴隆山的和平镇境内有一处旅游区——官滩沟旅游区。
东峰“兴隆”
海拔:2400米
特点:作为兴隆山的主峰之一,东峰以其高耸入云的山势和茂密的森林植被而闻名。游客可以在此登高远眺,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
西峰“栖云”
海拔:2500米
特点:西峰“栖云”以云雾缭绕、如诗如画的景色而著称。与东峰相对而望,两峰之间形成了壮观的兴隆峡,峡谷之上云龙桥横空飞架,景色十分壮丽。
其他山峰
马衔山:作为兴隆山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衔山主峰海拔高达3670.3米,是黄土高原范围内唯一超过3600米的高峰。马衔山与兴隆山南北对峙呈马鞍形。
栖云山:虽然与西峰同名,但在此处更强调其作为兴隆山山脉一部分的整体性。栖云山以云雾缭绕、景色宜人著称,与兴隆峰共同构成了兴隆山的核心区域。
其他山峰:如五台山、尖子山、黄石岩、条林岭、豹子岭等。
资源状况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160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豹、林麝等,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马麝、马鹿等。此外,保护区内还有大量的昆虫资源,总数达到1048种,其中包括一些新发现的物种。这些动物资源不仅丰富了兴隆山的生物多样性,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植物资源
兴隆山在植物资源方面同样表现出色。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5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485种,蕨类植物5种,苔藓植物16种。这些植物中,不乏一些珍贵的树种,如云杉、山杨、辽东栎等。特别是云杉林,作为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其面积广大,保存完好,为兴隆山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此外,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如党参、大黄、益母草等,这些植物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水资源
兴隆山地区的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形成的径流和山间溪流,这些水源清澈纯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下水则主要储存在岩石裂隙和孔隙中,其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由于兴隆山地区植被覆盖良好,水土保持得当,因此该地区的水资源质量较高,适合多种用途。
气候资源
兴隆山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该地区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较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同时,兴隆山地区的地势较高,气温适中,四季分明,为多种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旅游资源
兴隆山历史悠久,早期因其高峻,被称为栖云山。西周时期已有道人在此修行。东汉末期,山中开始建造庙宇。唐宋时期,此地修建了许多神庙,被称为“洞天福地”。元代重修庙宇后,兴隆山逐渐成为西北道教名山之一。明代中叶起,这里建起了大量的道观,许多道士在此修行,且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山上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然而,明朝末期,除少数道教建筑如灵官殿、玉皇宫、二仙殿、三圣祠外,众多观庙毁于兵火。清朝康熙年间,道士们开始在山中重修关庙,并出于“败而复兴”的寓意,将其改名为兴隆山。
乾隆年间,出于“龙生云而云从龙”的寓意,东峰被称为兴龙山,西峰仍称栖云山,清末则统称为兴隆山。山西曲沃人刘一明在此修炼三十余年,期间著书三十余部,并修建了六十余座宫观建筑,如三清殿、黑虎殿等,但后大部分建筑逐渐被毁。嘉庆末年,庙宇和楼台亭阁进一步增多,庙会活动也得到发展,吸引了众多商户云集兴隆山峡口一带,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病逝于兴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于此。1939年,因抗日战争,成吉思汗的灵柩运至兴隆山,密藏于大佛殿内;1949年8月才迁往青海
塔尔寺;1954年,由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
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
成吉思汗陵寝室。最终,在1986年,兴隆山保护区正式成立。
历史文化
民风民俗
2007年,首届“金秋红叶”旅游节在兴隆山举办。自此以后,每年的国庆期间,兴隆山都会举行“金秋红叶”旅行节,每一届都有不同的内容和内涵。该旅游节以“赏金秋红叶、促生态文明”为主题,旨在“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实现大发展”,并坚持“突出体现活动主题、突出体现‘大宣传’、突出体现创新和低成本办节”的宗旨。每届旅游节都会特别邀请著名演出团体到景区助兴,并举办书画展览、登山比赛、摄影作品展览等一系列活动。2010年的国庆假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兴隆山举办了第四届金秋红叶旅游节。此次旅游节继续以“赏金秋红叶,促生态文明”为主题,为游客奉上了大型文艺节目表演,包括民间秧歌、青年武术、美术作品展览等。截至2019年,兴隆山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金秋红叶旅游节。兴隆山以旅游节为契机,对景区进行了全方位、立体、深度的打造。在为广大游客不断呈现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的同时,也促进了景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升华。
兴隆山,在环县地区亦称老爷山,依据传统,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举办庙会活动。活动期间,会连续三天上演道情皮影戏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同时邀请大戏团或马戏团参与表演以增添节日氛围。农历二月末,会举行答醮仪式,包含阴阳诵经环节。三月初一标志着庙会的正式开始,活动持续至三月初三。在此期间,会举行一系列的神事活动。至初三夜晚,将举行大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万灯会”,期间可能还会穿插“抬爷”仪式。
神话传说
相传,在明初洪武年间,榆中县蒲家庄的蒲阴阳为了夺取江山,到全国各地察访风水宝地。一日,他发现兴隆峡谷紫气氤氲、佛光普照,一束龙脉徐徐腾空而起,认为此地必出帝王。他选中了仙人峰作为墓地,认为此处可取得江山并保住千秋万代。蒲阴阳让自己的儿子也四处察访墓地,结果儿子也选中了这个地方。蒲阴阳死后,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儿子在特定时机将其葬于此地。
然而,蒲阴阳的儿子在守坟九十九天后,因妻子劝说,心急火燎地向东方连射三箭,箭矢射中了南京紫禁城里金銮殿的金柱子,险些伤及朱元璋。朱元璋大惊,急忙找来军师刘伯温。刘伯温掐指一算,得知西北要出帝王,便手执朱元璋御赐上方宝剑,带着人马前往西北察访龙脉。
刘伯温一路寻至榆中兴隆山,见两峰系马衔山支脉,如龙飞跃,前有凤凰岭如同屏风立于峡口,藏精聚气,一派帝王之象。他断定兰州为一大都会,皋兰山坐南朝北,开八扇威屏,如大将屯军;黄河水自西而东,环绕而去,其形如玉带缠腰。他进一步确定西北的龙脉便在此处,于是开始斩龙、伏龙。
起初,刘伯温命人挖仙人峰左腿,但奇怪的是,白天挖的大坑在夜间又会长平。后来,他们发现挖出的芦草根中涌出鲜血,一直流到兴隆山峡河边。刘伯温上前查看后,暗暗自喜,认为已经成功斩断了龙脉。他还听说了蒲阴阳及其儿子的事情,以及常有恶龙盘踞在兴隆山上的传说。为了彻底消除隐患,他将恶龙的一条腿斩下,落在地上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松树,树根攀岩在半山坡上,颇像龙爪。
至此,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流传开来。据说他斩断龙脉后,马衔山的水从分水岭被分成两股,分别流入了兰州和榆中的河流,最终汇入黄河。
传入兴隆山的宗教是道教,始于东汉桓帝
永寿年间,四川鹤鸣山人在兴隆山传播张道陵道教理论,始有人在兴隆山修行,此后,历代绵延不绝。佛教于
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东晋十六国时
乞伏炽磐在尖山东山堡下修“千佛洞”,唐贞观时佛教盛行,新营有十二寺,
苑川有三寺,麻家寺一带有三寺。伊斯兰教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传入榆中。基督教始于清末光绪年间由
三角城乡大兴营村人沈学廉引入。迄至今
城关镇教堂有信徒500多名。纵观历史,道教为兴隆山
宗教活动的主体,所以,史称兴隆山为
道教名山。
道教源于殷商时代卜筮吉凶的巫师。
汉成帝时(前32—前7年)
方士甘忠将黄帝、老子(合称
黄老)的道教学说与
儒家谶纬学说的具体内容相结合,作了《天官历》、《包元
太平经》。《太平经》的出现与传播,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道士形成于战国时期,时齐人
邹衍以五行
阴阳学说解释“知仙方”、“炼丹术”,此“神仙方士”逐渐变为道士。道士宗派较多,存在时间较长的有两大派:一是张道陵(34—156年)创始的“天师道”,又称正一派、正一道、阴阳,不出家,不蓄发,可吃荤、娶妻;二是宋代陕西
咸阳人王重阳(1113—1170年)创始的“全真派”,称道士,住道观,蓄发
挽髻。道观首建于武帝封二年(前109),“公孙卿上言武帝:‘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
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盆
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面候神人”(《史记·封禅书》)。
兴隆山道观发祥于何时,尚无准确文字记载。据道士武宗贤回忆,兴隆山自在窝有本《神仙纲鉴》说,东汉张道陵传道时,兴隆山就有了庙宇。而另一种说法是始于两晋。“唐宋时香火兴旺,称”洞天福地“(《
栖云笔记》)。清代盛期共有道观七十多座,房屋近千间。顺序按”神“的尊位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东峰有
虚皇殿,祀虚皇
道君(元始天尊);玉皇殿,祀玉皇;杨泗将军殿,祀杨羲;太白泉,祀
太白金星;三官殿,祀道教最先奉祀的神祗,即天官、
地官、
水官;三教洞,祀孔丘、释迦牟尼、
李耳;无量
祖师殿,祀无量太华天尊;
老君殿,祀李耳;孙真人庵,祀王重阳弟子之七
孙不二(女、
清静派);娘娘殿,祀天竺人韦古道;
灵官殿,应祀都天灵官王善,而兴隆山却祀《封神演义》中的
赵公明;关圣殿,祀忠孝节义烈士关羽;山神洞,祀烛龙;龙王庙,祀传说中主管降水之神——龙王敖广;混元阁,祀上清灵宝天尊;
斗母宫,祀
北斗众星之母女神——”先天斗母大圣元君“,又称园明道母天尊(即
斗姆、北斗星);雷祖殿祀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并称都天纠察大灵官(又称作黄帝之妻,乃误);寿星庵(女道士住持称庵),祀南极长生司命真君,并称南极真人;
三清殿,祀玉清境清微元天尊、
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
大赤天道道德天尊;七真殿,正殿祀王重阳七个弟子:
马钰(后开遇派)、谭处端(南天派)、刘处玄(
随山派)、丘年机(
龙门派)、王处一(嵛山派)、郝大通(华山派)、孙不二(女、
清净派);东西两侧殿祀南五祖张伯瑞、石杏林、薛道光、陈泥丸、白玉蟾,北五祖
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
灵官殿,祀王善;
二仙洞祀秦致通、李致享;三圣洞祀轩辕、苍颉、
文昌;朝元观祀吕洞宾;丘祖阁祀长春真人丘处机;土地祠祀土地;
北峰东岳台东岳殿,祀东岳大帝,全称为
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又称东岳天齐大帝、东岳泰山君、邦都大帝;
救苦殿,祀
太乙救苦天尊;还有六曹殿、十王殿、白云观、
五龙宫、财神殿等。谷底有总神殿祀”十天尊“: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女子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和混元老祖等。
道教宗派最大的有四个,其中真大道与
太一道在元明时衰败,只存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派指出家道士,以王重阳为教祖。正一派道士民间俗称天师道,以张道陵为教祖。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孛儿只斤铁穆耳授天师道传人张宗寅次子张玉材(第38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教、正一道。一般不蓄发,可吃荤、娶妻,主要从事斋醮、诵经、做道场和察看风水、划穴安灵、卜吉凶等。
兴隆山道观均由全真派道士主持。唐前无考,宋有秦致通、李致享为全真派第17代。其辈次为:怀玄抱真,道合无为,养素守默,保光图和,致虚冲阳,承化弘先。
清
乾隆、
嘉庆年间刘一明为全真
龙门派(龙门派由王重阳弟子丘处机所创)第11代弟子。其辈次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兴隆山由全真龙门派第12代弟子为冯阳贵、康阳全、张阳志、马阳建、刘阳精、李阳新、李阳益、自阳和、李阳观、任阳固;第13代为唐来绣、魏来成、贾来宾、刘来庆;第14代为魏复林、郭复祥;第15代为王本贤、梁本中;第16代为达合明、曾合典、杨合恒、彭合真、朱合瑜、杨合明、马合珍、王合兴;第17代为金教立、孙教林、李教元、罗教荣、段教顺、李教慧、周教成、李教镇、石教玺;第18代为康永会、杨永清、杨永瑞、姬永畅;第19代为刘元贞、余元吉、焦元乾、赵元善、马元海、任元顺、蒋元禄、王元慧、曾元庆、张元山、周元珠;第20代为马明成、张明山、王明尚、冯明禄、赵明成、杨明福、胡明清、赵明宣、丁明真;第21代为李至陛、李至忠;第22代为赵理臣、裴理享、杨理镇、张理新、冯理全、韩理明;第23代为武宗贤、王宗贵、张宗仁、刘宗汉、张宗正;第24代为雍诚仁、康诚享、李诚方;第25代为岳信清。
1935年县长叶超成立兴隆山道教协会。东岳台冯永权为道长,另有四个”巡照“,系娘娘殿杨元初、菩萨殿陈明礼、二仙台严至和、太白泉张宗仁,时道众达60多名。1951年,兴隆山道士共52人,土地改革时分了土地、牲畜。1952年葛明瀛为会长。1954年兴隆山道众成立
生产队,太白泉张宗仁为道教协会会长。1956年有道士40人,道姑1名,张宗仁既为兴隆山会长,又为中国道教协会理事,金理南为协会文书。1957年有道士41人,实际住山38人。1958年住山道士40人。1959年二仙台住持严和为会长至1963年。1969年又有道士整修殿宇、洞穴,
塑山神、土地关羽、
关兴、周仓神像祀奉。1990年有全真龙门派道士道姑7人常住。全真龙门派第25代传人岳信清为
甘肃省道教协会理事。另外流动住兴隆山道士、道姑约10人。按照教义,兴隆山道士以读《经》为主;其次为学医(中医、针炙)、采集草药、炼制
蜡丸;再次为练功(含气功、武功)。与其他道士所不同的是道众都过自食其力的生活。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刘一明在峡口购买
水浇地66亩,山旱地72亩。次年又购买26亩。兰州信士又捐赠广武门
邓家花园附近田地55亩。道众以此为基础,在山上开荒,至1949年兴隆山道士有田地1300余亩,种植粮食、药材和出租,用其收入以自养和修缮庙宇。嘉庆年间,山上道众四处购买
枣木,将刘一明释道、医学著作全部
刻版印刷、发行于世,其中《
经验奇方》、《
眼科启蒙》在民间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兴隆山道众除了每日诵经、焚香、接待施主外,还按照传说中”神“的诞辰日期举行较大的道教活动。如农历正月初九日纪念玉皇大帝,正月十九日纪念丘处机诞辰;二月十五日纪念太上老君;二月十九日纪念观世音菩萨;三月初三日纪念无量祖师;三月二十日纪念三教教主;四月初八日纪念释迦牟尼;四月二十八日纪念药王;六月初六日祀奉山神。
祭日活动以全真派为主,有时正一派(阴阳)也加入其行列。正一派道教活动以”
高功“为大,高功穿
法衣(红色,有黄色八卦,后背有
太极图),余均穿黑色
道袍。乐器以鼓、钹、锣、
唢呐、铙为主,没有箫各行其是笛,气氛比全真派热烈,乐曲也更为动听。演奏时除规定的乐谱青天歌、汉东山、朝
佛祠、将军令、太子降香、观音辞外,吹奏
民间歌曲绣荷包、放风筝、孟姜女等。
兴隆
山东省道教有一特殊规定:平日焚香、诵经只敲磬和各庙
铜钟,不敲混元阁巨钟。只有大的祭奠活动时,先敲混元阁巨钟,再敲各殿小钟,祭奠活动才能开始。
兴隆山道教活动场所有:山神洞、关圣殿、大佛殿、娘娘殿、孙真人庵、三教洞、太白泉、玉皇殿、丘祖阁、菩萨阁、七真殿、黑虎殿、自在窝、二公祠(改祀菩萨)、二仙洞、三圣洞、混元阁。活动内容为
诵经、化缘、
卜卦、接待信士。
保护研究
开发
1986年,兴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兴隆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7年5月,榆中陕旅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开发兴隆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度假区是一个集旅游、养老、娱乐、文化等于一体的多元高端旅游度假综合体,总面积约14.24平方千米。分两期建设:第一期(2017年5月-2021年)重点打造兴隆驿、兴隆坊、兴隆山、兴隆湖;第二期(2021年-2023年)对兴隆谷进行开发,重点打造多个项目。2020年12月,度假区成功晋升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保护
2018年开始,兴隆山度假区着力推进旅游业向数字化转变。实现“旅游+智能化”的发展方式,包括门票数字化、景区会员卡数字化、“旅游+”等营销措施。拉动了周边产业发展,提升了兴隆山全域旅游“智慧景区”的新形象。当地政府采取加强宣传、日常管理、巡护监控等措施防控森林火灾。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常态化监测,并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拆除违建并进行生态恢复,包括清理建筑垃圾、平整场地、覆土、设置围网、实施大苗造林、播种草籽等。依法处罚擅自组织、非法进入保护区进行穿越活动的行为,以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