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是分布于是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
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原
敖汉旗宝国吐乡(现
兴隆洼镇)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8200——7400年,
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基本介绍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
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
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的
代表性遗址,是
内蒙古及
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已发现房址最大面积为140平方米。出土陶器均为
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
玉玦、
玉斧、
玉锛等玉器出土。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
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文化
得名
兴隆洼文化因
内蒙古自治区
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自治区
林西县白音长汗、
克什克腾旗南台子、
辽宁省
阜新县查海遗址等,正式发掘出土玉器的总数已达100余件。经
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
中国
北方地区的
新石器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西拉木伦河南岸和辽宁省
辽西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000年。居民以从事
农业生产为主。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种类包括有肩锄、斧、锛、磨盘、磨棒等。陶器较厚重,烧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以装饰压印的
网格纹和“之”字形纹为特征,多罐、钵类陶器。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排列有序。在兴隆洼发现聚落遗迹,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内有圆形灶坑,环绕聚落有一条防御用的
沟壕。从该文化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一座墓葬中死者两耳处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还有的墓用两头整猪随葬。
在
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的兴隆洼址,是内蒙古自治区和
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一种
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故命名为“兴隆洼文化”。这是一处距今已有七千二百五十年至八千年左右历史的古代文化址。
位置
位于牤牛河上游的
缓坡台地上,地处平坦,视野开阔,加之近有泉水长流不断,故很适宜古代人居住。除兴隆洼文化的遗存外,还保存着距今五、六千年的
红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遗址。兴隆洼文化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
经济状况
辽河上游的
老哈河、
西拉木伦河、
乌尔吉木伦河一带,公元前五六千年生活着一些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氏族部落,其中有以
农业经济为主的兴隆洼文化诸氏族,也有一些以采集和
渔猎经济为主的氏族与之同时存在。
兴隆洼遗址地处
努鲁儿虎山麓
大凌河支流的
牤牛河上游丘岗上。发掘清理的氏族居住营地是经过周密规划、精心安排的。房址的布局排列整齐,井然有序,都是西北—东南走向,每间约 50—80 平方米,最大的房间达 140 余平方米,显得比黄河流域的同时期氏族
居址高大宽敞。营地的周围有宽约 2 米、尚存深度 1 米左右的壕沟,是这个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是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
兴隆洼氏族先民使用的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中主要是用于掘土的打制的
有肩石锄。很多房址中都放置着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还有
石铲、
石斧、
石锛、
石磨盘、石磨棒和圆饼形石器等等。由
石片嵌入骨柄凹槽的
刮刀很有特色,是北方
细石器工艺传统的产品。加工兽皮用的
石刀和渔猎工具也比较多。
骨器有锥、镖、针等,磨制都比较精良。在房址的居住面上,常常发现琢制的石磨盘和磨棒,有的房间里还出土了石杵。这些谷物加工工具,既可以加工农作物
去壳脱粒,也可以用于加工采集的植物籽实。房址中发现较多的鹿角、狍骨和
胡桃楸的果实硬壳,说明氏族营地附近广布森林,狩猎和
采集经济仍占一定的比重。农业经济的
发展水平与黄河流域的诸
新石器时代文化大体相当。
考古挖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三次发掘,共揭露出五十七间房址,均为圆角方形,房址中间是灶址,四周和居住面还有保存食物、火种的小龛、袋状炕。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几十平方米,最大的有一百四十余平方米。均无门道,据专家们考证,可能是在房子顶部开孔“以梯出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发现。
出土的遗物有大量的加砂陶器,石器多为打制的锄形器,磨制的石斧、磨盘等。发现的镶嵌细石器的骨刀、
渔叉等也很具特色。在房内,还发现了多具鹿头、
核桃楸果核等,表明了这一时期的先民,其
生产方式除了农业外,并存着渔、猎业和采集野生果实等生产方式。这些发现,对于考察内蒙古东部的古代
自然植被的变化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敖汉旗博物馆于1982年联合进行
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兴隆洼文化类型。
这一考古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关注,日本考古专家也加入到这一遗址的发掘行列。该遗址自2001年5月开始发掘,清理出兴隆洼文化时期的房屋遗址1000余座,灰坑30座。是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考古界赞誉为“中华
远古第一村”。
兴隆洼文化玉器皆为
阳起石-
透闪石软玉类,色泽多呈淡绿、黄绿、深绿、乳白或浅白色,器体偏小。主要器类有 、匕形器、弯条形器、管、斧、锛、凿等。玉玦的出土数量最多,是兴隆洼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常成对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围,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
耳饰。一类呈圆环状,另一类呈矮柱状,体侧均有一道窄缺口。匕形器的出土数量仅次于玉 ,亦为兴隆洼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之一。器体均呈长条状,一面略内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钻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颈部、胸部或腹部,应是墓主人佩戴的
项饰或衣服上的缀饰。弯条形器和玉管数量较少,均为佩戴在墓主人颈部的装饰品。斧、锛、凿等工具类玉器特征鲜明,其形制与石质同类器相仿,可形体明显偏小,多数磨制精良,没有使用痕迹,其具体功能尚待深入探讨,不排除作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除兴隆洼遗址外,经过大面积发掘的同类性质的遗存还有林西白音长汗、阜新查海遗址。这三处遗址分别代表了兴隆洼文化的兴隆洼、查海和白音长汗三个类型。
文化演变
兴隆洼聚落形态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期聚落居住区外绕以椭圆形围沟,房址均沿西北-东西方向成排分布,室内面积较大;二期聚落承袭一起聚落布局,房间面积略小;三期聚落房址排列不整齐,密度大,室内面积明显变小。可以看出兴隆洼聚落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兴隆洼居室墓葬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通过兴隆洼居室墓葬的数量及其位置看,它应与当时人类的祭祀活动有关。从出土的一墓葬中发现:墓主与雌雄两头猪同穴并列埋葬,可以看出,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内,生者为了获得某种
超自然力量或祈求保佑,便将死者作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而人猪并穴埋葬表明,当时的祭祖活动与祭祀猎物的活动已经结合在一起,而且兴隆洼先民们对猪灵的祭祀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在兴隆洼的房址居住面上及墓葬的
陪葬品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鹿、猪等动物的骨骼,因此可以确定
狩猎经济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兴隆洼文化中发现的玉器达数十件之多,从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兴隆洼的先民们已注意到了选材,色泽多为淡绿、黄绿、乳白或浅白色,而且已经掌握了抛光、钻孔等技术。兴隆洼玉器是迄今所知的中国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它标志着社会大分工的形成,使我国使用琢磨真玉器的年代追述到了8000年前左右的
新石器时代中期,为
红山文化玉器群找到了直接源头。
意义价值
兴隆洼文化是北方三大
文化系统之一,它的发现表明内蒙古地区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自有渊源。解决了
红山文化的源头问题,进一步揭示出长城地带东段
新石器时代文化极富特色的土著性和
连续性,确定了该地区与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平行、相互影响的历史地位,同时对整个
东北地区的文化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一,
兴隆洼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地,是中国全面发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对于我们认识
原始社会的历史有着重要的
学术价值。
第二,兴隆洼遗址出土了非常奇特的居室
葬俗,对研究远古人类的埋葬习俗提供了一笔十分珍贵的资料;
第三,兴隆洼遗址出土中国早期的玉器、玉玦,为我们探讨中国
玉文化的源流提供了实证;
第四,兴隆洼遗址出土了中国最完整的蚌裙服饰,这在世界范围内同期也是罕见的。
第五,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在挖掘兴隆洼文化中期大型聚落(距今8000年至7500年)遗址时,发现相对摆置的2个猪头骨,并用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放出躯体,代表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猪龙形象,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这也是中国所能确认的最早猪首龙形象。
通过对兴隆洼遗址出土的资料进行多角度分析,能够确认这个地区文明进程以及在
东北亚地区所占有的学术地位。为确立
西辽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平行发展,对
人类起源多元一体论提供了史证。
兴隆洼遗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学术界的震惊。美国、日本、
俄罗斯、法国、
澳大利亚、韩国、英国、德国、
以色列、
匈牙利等国家以及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都对兴隆洼文化十分重视,多次到兴隆洼遗址进行考察研究。兴隆洼文化遗址也被评为1992年和“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既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确立起四个
考古学文化的坐标,也将这一地区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向前推近了三千余年。
这里产生的兴隆洼文化表明,早在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原始村落;这里产生的
赵宝沟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前就由刀耕火种过渡到耜耕
原始农业阶段;这里发现的草帽山
积石冢、
牛河梁陶塑女神等诸多
红山文化遗迹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就进入了早期的城邦式的原始国家;这里产生的
小河沿文化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出现了与
中原地区乃至
长江流域有密切联系的同时期
原始文化;这里发现的大甸子、
城子山等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与中原地区同等发达的等级
社会制度与
青铜器时代文明;这里发现的
周家地山湾子等诸多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表明,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先民们就已掌握了成熟的青铜采矿和冶炼铸造技术。
陶瓷石器
兴隆洼房址中出土的陶器均为
夹砂陶,多数陶器质地疏松、胎厚重,烧制火候不高,且外表多呈灰褐色和黄褐色,内壁多呈黑灰色。陶器外表纹饰以压印为主,主体纹饰主要有横
人字纹、之子纹、席状纹、网格纹等。所有陶器均为手制。
兴隆洼遗存中的石器主要以打制锄形器为主。斧形器也很典型。在兴隆洼较早的遗址中出土了
胡桃楸果核,它是组成
落叶阔叶林和
针叶混交林的一种
乔木,应属温带林,反映出当时气候温暖湿润,这与气候干燥的草原
沙漠环境是截然不同的。
旱作农业
考古证实敖汉是旱作
农业起源的重要
遗产地。兴隆洼文化
兴隆沟遗址浮选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经过国内外三家不同的
碳14实验室年代测定,证实兴隆沟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约7650年,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
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有的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英国
剑桥大学教授马丁·琼斯领衔的课题组研究发现,欧洲的小米应该是从
东南亚通过
欧亚草原通道传播过去的,考虑到兴隆沟遗址所处位置,其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李宜垠曾在敖汉王祥沟遗址沉积物中提取了植物
花粉,在
光学显微镜与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将之与
荞麦花粉进行比对,显示两者结构基本一致。国内外均有专家认为二者系同一种花粉。但在考古沉积物中发现的荞麦籽粒距今约2500年,那么5400年前这一地区的先民是否已种植荞麦,还需进一步佐证。
在刘国祥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同仁的推动下,2012年8月,
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被
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5月,“
敖汉小米”被
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文化遗迹
兴隆洼遗址有一处圆形围壕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小型聚落,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距今约4000-3500年。2003年发掘区位于聚落的中部,揭露面积25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1座、灰坑18座、围沟一段。出土有大量的陶片、石器和骨器。房址平面呈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紧靠东北侧穴壁发现一道完整的
火墙,还有石块垒砌的火门,在
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系首次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西辽河流域进入早期国家阶段,从大型的城址到小型的村落均有明显的防御功能,第三地点围壕灰土层内出有20余枚磨制精良的
骨镞,进一步印证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社会战事频繁。
红山文化遗迹
兴隆洼遗址有一处长方形围壕的
红山文化晚期聚落,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距今约5500-5000年,与
辽宁牛河梁
红山文化
中心性祭祀遗址的年代相当。2001年和2003年共发掘房址8座,灰坑50余座,出土了较多的遗物。这是在国内首次发现、发掘红山文化晚期的长方形
环壕聚落,填补了红山文化晚期居址资料的研究空白。从出土遗物看,首次发现红山文化彩陶;首次发现红山文化的
刻划符号;首次发现红山文化三人相拥的
陶塑;17号灰坑内发现290余枚蚶类贝壳,约1/3有钻孔,这是迄今所知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
海贝类最多的一个地点。
出土文物
内蒙古地区
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
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因称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遗址1983~1994经过7次考古发掘,出土有世界上最早的2件白玉玦,距今8200年,玉质为闪石玉,玉料来源于辽宁省
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敖汉旗
兴隆沟遗址(位于
宝国吐乡兴隆沟村),在4号居室墓出土2件玦,在7号居室墓出土1对玦,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1976年,在敖汉旗
大甸子乡旺
兴沟出土一件匕形
玉佩饰,长6.5厘米、下端宽1.2厘米,玉质为
闪石玉的黄白料,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1986年,在敖汉旗
王家营子乡水泉出土一件玦,直径3.6厘米、肉宽2.6厘米。2001年,在
敖汉旗兴隆沟遗址采集一件锛,残长3.3、上宽2.4、刃宽2.8厘米3,玉质为闪石玉的暗绿色料,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
辽宁省地区
兴隆洼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辽宁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距今8200年左右。1986~1995年经过7次发掘,查海文化遗址总计出土了50多件玉器,玉质主要是
闪石玉,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
沈阳市
新乐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前,出土
雕刻器4件,
尖状器14件,镞10件,泡形饰29件,耳珰形饰8件,珠20件。玉质除闪石玉外,有
玉髓、玛瑙和大量
煤精制品,闪石玉来自岫岩县,而玉髓、玛瑙应来自盛产玛瑙的
辽西阜新地区,
煤精应来自抚顺地区。此外,在辽宁省东沟
后洼遗址下层出土凿9件和大量
滑石饰品,在
长海小珠山下层出土斧1件,在庄河北吴屯遗址出土凿3件等,其玉质主要为闪石玉,玉料来源于岫岩县,滑石也应来自产滑石的岫岩县,但尚不知其具体来源方式。
吉林省地区
兴隆洼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吉林省
镇赉县聚宝山
遗址,距今7500年左右,出土珠8件,斧5件,环2件,璧、锛和匕形器各1件。
通榆县敖
宝山遗址,出土珠1件。通榆县张俭坨子遗址,出土饰1件。通榆县
北岗子遗址,出土珠2件5。玉质尚无鉴定资料,玉料来源无法判断。
黑龙江省
兴隆洼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黑龙江
密山县新开流文化遗址,距今7500年前,出土玉器待查。
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属兴隆洼文化中晚期,早于
新开流文化,出土长条状匕形器、环状玦、斧、纺轮、环、珠、管、弯条形饰、双联璧等81件,玉质无鉴定资料,玉料来源无法判断。
其他
兴隆洼文化是内蒙古地区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与黄河流域的老官台、
大地湾、裴李岗、
磁山文化属同时期文化。兴隆洼文化分布范围广阔,西起洵河,东至医巫
闾山,北到
乌尔吉木伦河,南达
渤海北岸。
兴隆洼文化的遗址分布,遍及
敖汉旗南北,当前已发现五十余处,在
赤峰市的
巴林右旗、
翁牛特旗,
通辽的
奈曼旗等地,也发现了同样的文化遗存。这说明
老哈河、西拉木沦河流域的
古代文明与中原地区是同阶段发展的,并且,在文化面貌上具有自身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