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
面源污染(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
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
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
氮素、磷素、
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
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
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
地表径流、
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
受纳水体(河流、
湖泊、水库、海湾)所引起的污染。
(一)严格控制畜禽
养殖污染。针对全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大力推行生态
养殖模式,鼓励对
畜禽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发展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引导养殖户向小区聚集。根据环境的承受能力
适时控制养殖规模,设立
禁养区、限养区和非限养区,对新建、改建养殖设施实施“
三同时”和
排污许可制度。
(三)加强
无害化处理污染物力度。在农村积极推行“
一池三改”,加快沼气等可
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加快
沼气发电、
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建设必要的污水和
垃圾处理设施,因地制宜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做到达标排放。
(四)高度重视农村饮用
水源保护。加强城镇和农村人畜饮用
水源地规划建设,制定严格保护措施,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切实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五)优化农村生产
生活环境。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观的原则,开展
村镇规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
中心村、中心镇群落。房前、屋后和庭院栽花种草,农户基本都能利用沼气和太阳能等洁净能源。加强农田
林网建设,绿化村庄,提高林木
覆盖率和
生态效益。
缺乏对农村面源污染长期的基础性监测调查与研究,系统的
基础数据不完善,导致有效的防控
技术标准和措施无法制定,可选用的
实用技术少,多数还是借用
点源污染控制的
工程技术,但以
末端治理为主的工程技术难以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产业发展导向仍然存在,如对化肥的扶持政策抑制了有机肥市场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环保
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强制性、引导性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农民掌握使用的
技术规范更少;在政策层面支持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优惠措施不明确。
长期以来,
环境保护实现“谁污染、谁治理”,
环保投入的主体是业主,因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很难落实;而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上,对农村环保投入甚少。历史欠账多,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今后一段时间,是
畜牧业、
水产业生产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农村分散养殖将进一步减少,
规模化养殖场将大幅增加,种养业脱节更加严重,畜牧养殖污染将进一步加剧。未来几年,
蔬果花产业将得到较大发展,
种植面积将大幅提高,
过量施肥的现象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扭转,土壤氮、磷
养分富集还将继续,蔬果花农田对
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威胁将有增无减。
过去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产量,追求
规模效益,导致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而沉积在土壤中,适用的
政策措施和工程技术相对缺乏,污染的惯性作用将持续,短期内无法好转,已经污染的区域还将进一步加剧。
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农民
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广泛的农户参与是无法改善农村环境的,但提高广大农民环保意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