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
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
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
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
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
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
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
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基本信息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
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
剑桥学派的
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
与剑桥的前辈不同,
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
交易动机、持币的
谨慎动机和持币的
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
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
凯恩斯论
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
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
宏观经济学和
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
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原则上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
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假定,人们持币与否包括两种相关的费用:持有现金的
机会损失和处置
有价证券的佣金支出,由于这两种费用互为消长,
个人决策将面临选择和权衡,并使得总费用最小,由此可导出鲍莫尔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笔交易的佣金费用,r代表有价证券利率。该式表明货币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弹性均为1/2,这意味着货币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货币总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匀,货币
总需求就越低。
正如
凯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动机持有之货币,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进货时机。”但
不确定性如何影响货币需求,凯恩斯的分析未见细致,致使后来的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拓展和进一步规范,最有名的拓展之一是托宾的货币需求的象限分析,托宾巧妙地将谨慎需求和交易需求与
投机需求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将谨慎动机限定于利率的不确定性这一范围之内。
谨慎需求模型有关不确定性的其它发展是直接基于收入或支出的不确定性,如惠伦(1966)所提出的
谨慎性货币需求模型就属于这一类型。该模型假定:收支相抵后的净支出服从以零为中心的某种
概率分布,σ为净支出的
标准差,通过设定适当的风险概率,惠伦导出了立方根律的货币需求公式:M=2σ2br13。
投机动机
它是
凯恩斯货币理论区别于其它货币理论的一个显要特征,不过凯恩斯的投机模型是一个纯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模型,在该模型中,
投机者面临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借助预期利率,个人要么全部持有货币,要么全部持有债券,个人是个盲目的投机家,而不是多样化的投机家。为克服这一缺陷,托宾(1958)根据马克维茨(1952)的
资产组合理论发展了
凯恩斯的纯
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这一理论可通过
分离定理加以说明。
第一,投资者根据各种风险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确定资产的
有效集或
有效边界,这一边界与个人的偏好无关,引入无风险的货币后,投资者的有效集变为由原点出发与有效边界相切的一条直线。第二,
个人选择直线上的哪一点作为最优
决策点,取决于个人风险——收益的
无差异曲线,个人的无差异曲线与直线的
切点即为投资者的最优选择,该点决定了在所有
金融资产中货币所持的比例,投机性货币需求由此比例确定。
动机说
经典的货币需求动机说指的是
凯恩斯的
货币需求三动机说。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由三种动机决定:分别为
交易动机、
预防动机和
投机动机。所谓
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它缺乏
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
那么人们为什么偏好流动性,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呢?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
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他把
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种。所得动机主要是指个人而言,业务动机主要是指企业而言。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
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2)
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存的货币,其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确定。但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3)
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
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 ,持有它可以根据
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
金融投机。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货币的
投机需求。由于
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加上出于
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总需求。
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
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
资本损失或增加
资本收益,及时调整
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随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的需求,它与利率成
负相关关系,
利率上升,需求减少;反之,则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增加。
微观基础
凯恩斯之前的货币理论可归结为
货币数量论传统,该理论可追溯至休谟的《论货币》,其后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并经马歇尔、维克塞尔、费雪和
庇古等经济学家的斧正基本止于完善。货币数量论因其形式的
简洁性和逻辑解释能力,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前一直居于经济学的主流位置,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后,由于简单形式的货币数量论在现实经济的解释能力方面明显不足和
凯恩斯理论对现实解释能力的明显优势,使得该理论退居到
非主流位置。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仍是现代主流货币理论。下面我们从货币的
交易需求和投机性需求的角度讨论该
货币需求理论的
微观基础。
对交易需求,正如帕廷金等所批评的那样,传统货币理论同样包括
凯恩斯主义的交易
需求理论缺乏充分的微观基础。从形式上讲,凯恩斯的
货币需求理论直接以个人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但是交易需求分析本质上是一种
静态分析,交易需求本身是需要加以说明的。固然,
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模型通过将物品市场、
劳动市场和
货币市场连接成一般均衡模型,交易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说明,然而这种说明是不充分的,它只是停留在宏观层次,而没有解决货币需求如何由个人的最优化行为导出,这里个人的最优化行为不仅仅是指个人的最优理财行为,同时亦指个人的最优
消费行为。后者将由消费者动态效用最大化决定,因此,货币需求必须在个人理财费用的约束下由个人动态消费效用最大化导出。但是,在
凯恩斯主义的
货币需求模型中,个人理财费用得到了充分的强调,而个人效用最大化基本没有涉及,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动态化方面的
重大缺陷之一。为克服这一缺陷,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思路。
第一是弗里德曼的
现代货币数量论。他的
货币数量论一般可表述为:MDP=fW,r-1rdrdt,1pdpdt,h式中MD是
名义货币需求,r是利率,W代表财富,h是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P是
价格水平,t代表时间。对弗里德曼而言,货币同其它任何资产一样,会给
持有者带来效用,其效用是给持有者提供劳务流量,劳务流量效用服从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而这正可以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分析应用,因此,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体现
动态最优化的是所谓的
持久收入假定,但是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中始终缺乏明确的最优化程序,其对动态行为的处理也是不充分的。
第二种思路是明确从动态最优化的角度阐述货币需求决定的现代新古典宏观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中最有名的新古典主义货币模型是货币迭代模型,它源自萨缪尔逊的“纯碎
消费借贷”模型。新古典主义的货币迭代模型的
效用函数为:U=U[c1(t),c2(t)]式中,c1(t)代表年轻一代在他们年轻时的消费,c2(t)代表他们在年老时的消费。由于年轻人和老年人有各自的
资源禀赋,借助货币交换,年轻人将选择c1(t)和c2(t)使其效用最大化。但是对于迭代模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货币资产与
生息资产的共存性,第二是作为
交易媒介的货币如何在模型中得到体现。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处理分别引出了货币的法定限制理论(Fama,1982)和克洛尔约束假设,后者导出了众所周知的卢卡斯的具有交易约束的迭代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