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场,位于
沈阳市和平区北部,东以北三经街为界和
沈河区相望,南以
市府大路为界与
遂川街道相邻,西以南京北街为界与
西塔街道相连,北以哈尔滨路为界与北道口街道相接,辖区面积0.95平方公里,占地面积为500000平方米,规划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户籍户数9997户,人口34253人,下辖总站路、皇寺路、北市、市府路4个社区,全天免费开放。
北市场的娱乐
北市场集购物商住、餐饮娱乐、旅游文化、金融典当于一体,总商业
沈阳著名商街
市府大路、南京北街、和平北大街、北三经街、皇寺路、北市一街等环绕其中。闻名遐迩的北市名吃美食、洗浴休闲、古玩花卉、茶舌曲艺、垂钓渔具……,日夜流淌着盛京四方老城夕日的繁华。
寺庙文化
寺庙文化,借市政府改善宗教寺庙周边环境之机,按历史原貌重修皇寺碑楼、重建鼓楼、钟楼,恢复
盛京八景之一的“皇寺钟声”。恢复“跳鞑送鬼”等正常宗教活动,充分体现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时挖掘寺庙文化资源,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将白骆驼玛哈噶喇金佛的史实,雕刻成汉白玉骆驼卧地驮金佛的雕像,并将清历代皇帝及文人墨客写的有关实胜寺的寺词,刻成碑立于寺内,广泛收集有关实胜寺和太平寺(锡伯家庙)的一切正史、野史,编辑成册。在抢救古寺庙文化的同时,将实胜寺和太平寺周边破旧建筑动迁改造,按照藏格式建筑风格,修建古文化商业档口,主要经营文物古玩、青铜玉器、古旧书刊、碑贴字画、金石篆刻、文房四宝、书画装裱,拟将位于
南湖公园北门的古董市场及南昌街的文房四宝市场迁入,在
实胜寺周边形成东北最大的古文化市场集散地。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和食文化。沈阳东北地方风味不少,但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性效应。其民族饮食文化优势和辐射功能还不突出,应该把这些东北地方风味集合在一起,产生裂变效应,重点体现我国北方民族的饮食文化特点。所以说,改造后的北市场应该是集东北民族饮食文化之大成者。它既有茶肆、酒楼、经营东北名酒,还应有阳春白雪似的满汉全席。更应有众人津津乐道的风味小吃。它既包括叫卖:小豆腐、
水豆腐、
菜豆腐、豆面卷、
粘豆包、粘火烧、粘糕、
打糕、
冷面、
羊汤、
油炸糕、
酸菜粉、
酸汤子、
荞面饸饹、辣椒
焖子、菠萝叶饼、
锦州小菜、朝鲜咸菜、小土豆、四季面、
熏鸡架等小吃摊位;也包括经营:
老边饺子、
李连贵熏肉大饼、
马家烧麦、
杨家吊炉饼、
老山记海城馅饼、
那家馆白肉血肠、铁岭
李记坛肉、辽阳
葱花缸炉、吉林鲜族风味、黑龙江德莫利鱼等精品饭庄。这一饮食文化的载体,应以北市一街为主通过弘扬东北民族饮食文化,把北市场建成东北最火的美食王国。
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北市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全东北戏院最集中的地方。重建后的北市场,更应突出东北地方戏的特点。在剧种上,包括
铁岭二人转、
辽南皮影戏,
奉天落子,海城戍抢戈更应突出东落子、海城戏叭喇、
阜新蒙古剧、
辽南戏、
评剧、木偶剧、北方越剧。在曲种上,应包括
单出头、
拉场戏、东北大鼓、太平鼓、八角鼓、
昆高笛曲、
相声、
评书、
西河大鼓、
山东琴书、快板书、
数来宝、子弟书、蒙语说书、好来宝、三老人、
判捎里、
鼓打铃等。在演员队伍上,应以专业团体为主,以民间艺人为辅,我们沈阳市的杂技团、曲艺团、评剧院、歌舞团、棋社、柔道队人才济济,它应该是既能在国际大赛上夺金掠银,也能在北市场为人民群众献技献艺。这个范围应以沈阳大戏院、青年居以场一带为主,根据北市场原貌,追溯历史,场馆建设以小型为主、格调典雅、古朴、环境舒适、清新。结合于茶肆、酒楼、游客在肆中品茗饮酒,吃风味小吃,同时欣赏到东北地方戏曲文化,其尔陶陶。
服饰文化
东北服饰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服饰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生瞬特色的风格和体系,其中以
满族服饰为主。满族妇女的典型服装为衣裳连属的旗人长袍,即
旗袍。后来演化成中国最具生气勃勃的传统女装。有“国装”的美誉。在改造后的北市场,凡是涉及到民族风情的场所,服务人城应穿上各自
民族特点的服装,以展示芳训厂民族服饰文化的风采。
商品文化。也称旅游商品文化旅游商品作为反映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民情、经济发展状况的载体,必须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并在设计上突出个性化。每一个沈阳人都知道,外地人来沈不知道买什么东西带给家人,本地人离沈不知道带什么礼品送给朋友。老一辈的拿手货如红梅味精、红双喜高压锅,已退出历史舞台,那么,什么是我们沈阳的“
南京板鸭”、“
上海五香豆”“
北京果脯”?沈阳的旅游商品文化积淀很深,就看我们怎么发挥。如:
锡伯族发明的独具特色的嘎拉哈,如将小巧玲珑的羊嘎拉哈(学名“膑骨”)涂上彩色,饰以锦盒,附以说明,就是一种充满民族风情的旅游商品。另东北锡伯族、满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骑射”乃“满洲之根本”那么良弓射箭都可以作为旅游商品。还有弹弓、冰嘎(佗罗)缨鞭、毽子、翻绳等等,都可以作为旅游小商品,而且独具特色的东北民族风情,如翻绳,又叫翻股或翻牛槽,花样繁多,趣味横生,能充分表现女孩子们娴熟的手指技艺和聪明才智,在风味食品上,借助北市场的
名牌效应,利用东北的优质大豆、花生等,生产北而场牌盐豆、风味花生、怪味苞米豆等。
庙会文化
沈阳老北市庙会作为一项祈福民俗活动已绵延了三百多年,成为当地百姓的传统年俗活动。人们新春逛庙会、祈鸿运、赏诸戏、吃糖画,呈现出一幅普天同庆、欢乐祥和的“新春庙会图”。
北市场的建筑
北市场皇寺路是沈阳最负盛名的旅游黄金走廊,其传统文脉和老城故事激荡百年,
实胜寺、
锡伯族家庙、满洲省委旧址、基督教堂、老北站……,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流连望返,临街矗立的中国当代第一石雕——过街
牌坊和中国当代第一铸铜像——清代十二帝王雕塑,气势恢弘,令人神往。
坐落于北市场的皇寺曾为清廷皇家寺庙,供奉有金佛一尊,后遗失。今人于北市场前修建清朝十二皇帝像。
北市场的历史
到沈阳北市场的历史,就不能不从皇寺谈起。今天的沈阳人.多数知道
皇寺广场、皇寺路,只有少数人知道皇寺,去过皇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皇寺,全称“莲花净土
实胜寺”,因清皇太极赐建,也称“皇寺”。又因喇嘛教有红教、花教、白教、
黄教之分,而实胜寺喇嘛为黄教.戴黄帽,寺院建筑也是黄色,又有“皇寺”之称。实胜寺这座落于和平区皇寺路二段12号。始建于
沈阳故宫落成的那一年,清
崇德元年(1636年),建成于崇德元年(1638年)。建实胜寺的起因,据《清代全史》 第一卷载:“后金天聪九年( 1635 年),皇太极灭强大一时的蒙古
察哈尔林丹汗,林之妻囊囊太后及
额哲太子归顺,并献出中国历代传国玉玺、玛哈噶喇金佛和金字佛经,后用白骆驼载之,行至盛京(沈阳)西郊三里(现皇寺)卧地不起。”《陪都杂述》中记载:“白骆驼坟在城西五里即当日载玛哈噶喇佛来者。” 皇太极得知后,赐在此地建
喇嘛庙。为表示他对
喇嘛教的重视和信仰的虔诚,为炫耀他征服大漠南北蒙古族部落的功绩,取名“莲花净土
实胜寺”。并亲赐‘莲花净土实胜寺’大印一枚。此后,皇太极在每年的正月(旧历一日)上旬都要率领诸家亲王、大臣和前来朝贺的蒙古各部烈到实胜寺拜佛。
张作霖—北市场初建者
1921年,
张作霖为开通地面、繁荣城市,旨在发展民族经济,与外国商埠地竞争,下令在皇寺地区“十间房”附近,开发北市场。随后,奉天衙门放地号,一些大商人、大地主争先恐后领地、租地、建房。几年功失,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北市、民生、中原三大百货(今沈阳百货大楼旧址);中央大戏院(今沈阳大戏院)、大观茶园(今辽宁青年剧场)、共益大舞台(今北市剧场)三大剧场。奉天座(今民族电影院)、保安电影院(今群众电影院)、云阁电影院等 3 家影院。后来又陆续有了金店、饭店、浴池、药房、妓院、茶社、大小客栈、服装店、钟表店、放款店、理发、照相、花会、烟馆、赌局、当铺等,不胜枚举。随着商业的发展,人烟日益稠密。说书的、唱戏的、摔跤的、卖药的、拔牙的、修脚的、耍猴的、点痣的、赌博、算命的、变戏法的跑马戏的、演驴皮影的、说相声双簧的、打把式卖艺的,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另外,民以食为天,市场繁荣、人气鼎盛.推出一些地方小吃,如:起褶包子、
青丝玫瑰的
油茶面、恰铬面、神面、碗地、凉粉、煎饼果子,
片粉、切糕、五花糕、冰糕、烧饼等。如:
老边饺子、三合盛包子、三盛轩
坛肉、顺发园
锅烙、常家馆
烧麦、普云楼八锅
酱肉、春发祥的肚、于家馆的鱼、公乐饭店的
烧海参、润泉居的陈绍清酒,林林总总誉满奉天。正是:酒肆林立、人声鼎沸、旗幡飘荡、茶坊溢香。当时的北市场以“汇集五行八作、辐揍商贾游人”的繁荣著称,是与太原街、
中街齐名的沈阳三大繁华地区之一。可与当时的
北京天桥、
天津劝业场、
南京夫子庙、
上海城隍庙相媲美。
北市场—逐步退化消亡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保证经济繁荣的前提下,加大了对北市场的改造力度,使北市场、
中街、太原街这三个商业组团,在
和平区乃至沈阳市的商业活动中,呈三足鼎立之势。 1990 年6 月,全国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北市百货大楼营业员王巧珍写出‘改造北市场、擦去旧社会痕迹,的代表提案。随之,以改造北市场平康里宜春卫妓院旧址为前奏,拉开了大规模改造北市场序幕。紧接着,一些开发公司相继入主北市场,划地开发。开发的结果让人可喜可叹:可喜的是,低矮的房屋没了,高楼大厦立起来了,旧貌变新颜;可叹的是,享有历史盛名的北市场正逐步演变成居住区。这种缺乏总体规划性的改造开发,既有悖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这一城建主题;也有悖于市委、市政府改造北市场的初衷。很快,奉天几家最大最集中的戏园子,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消亡了;全国有名的喇嘛教寺庙 ― 皇寺(莲花净土
实胜寺),今日车马稀,每天很少的门票收入仅为可怜的几元钱。佛门圣地,喇嘛们以卖酒为生,同时陷入违章建筑的包围之中;享有盛名的沈阳八景之一的皇寺钟声已名存实亡,令人可悲可叹。 1927 年 10 月正式成立的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这个“沈阳市青少年教育基地过去号声阵阵,队旗飘飘。如今,门可罗雀,早已淹没在一片棚户区的危房险厦之中。昔日在北市场集中了清代的、民国的、宗教的、少数民族的众多历史痕迹;集中了五行八作、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文景观,这在沈阳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但事,随着城市改造的日益深入,随着各开发公司的利益驱动,北市场在逐步退化,这是沈阳的遗憾。
北市场—改造箭在弦上
辽宁省人民政府描绘了 2000 年底以前改造完省内 14 个城市棚户区的宏伟蓝图。棚户区居民得此喜讯,奔走相告,额手称庆。北市场地处沈阳中心城区无论是房屋现状,人口密度,还是占地面积完全符合省建设厅颁布的《辽宁省城市棚户区界定标准》,这次北市场未列入沈阳
棚户区改造计划,完全是市有关部门考虑北市场将来作为商业用地的良苦用心。北市场地处沈阳城区版图的中心点,东邻
市府广场接新北客运站,西靠西塔鲜族风情街连太原街商贸区,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在这个中心点上,恢复拓展北市场功能,对繁荣沈阳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今,北市场“肥肉”成了众矢之的。欲分一羹者有之,欲肢解者有之,欲鲸吞者有之,这种开发改造的目的无非是建公建或商品房,以谋取部门或局部利益。北市场的改造,既关连着省政府棚户区改造计划的落实,也关连看市商业区布局规划的落实,更关连着一个激活沈阳经济发展的起动点。因此,抢救北市场的历史文化经济底蕴是当务之急,是为前人了愿,今人造福、后人积善的德政。
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
房地产开发公司窥伺北市场的时候,我们的市政府领导深谙培育大市场的真谛,于1997年春,断然制止某开发公司在北市场仅存的15万平方米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搞商品房开发的行为,使北市场华丰里得以逃此一劫。否则,北市场这个高附加值的大有潜力的商业用地将变成住宅小区,那么,我们将铸成历史大错,将愧对先人、今人、后人。当年市领导的正确决策,实乃北市场的幸事,也是
和平区的幸事,更是沈阳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的幸事。
北市场的规划
首先是功能、风格的定位。北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它既区别于西塔鲜谈特色;也区别于太原街、
中街的现代购物特色;更区别于一般的娱乐场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沈阳走向世界,必须有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建筑只有根植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才有世界履性,才是城市之魂。北市场的规划应遵循这一原则。而这一点恰恰是沈阳的弱项。一个有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品位的城市,对任何内外宾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自己标志性的东西,这一天,沈阳才能在与其它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强沈阳的民俗文化功能和辐射力,内容是多方面的,但重塑北市场,无疑是提升沈阳品位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