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斯索斯
《冰与火之歌》中的一块虚幻大陆
厄斯索斯(Essos)是美国小说家乔治·R·R·马丁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冰与火之歌》中的一块虚幻大陆,是小说里已知世界的四块大陆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它位于维斯特洛(Westeros)大陆以东、索斯罗斯大陆(Sothoryos)和乌尔特斯大陆(Ulthos)以北,西临狭海(Narrow Sea),北临颤抖海(Shivering Sea),南临夏日之海(Summer Sea)和玉海(Jade Sea),其远东地区和沿海一带的细节仍是未知之谜。厄斯索斯是影射现实社会中的欧亚大陆
地理
厄斯索斯洲是《冰与火之歌》已知世界(Known World)四块大陆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映射现实世界的欧亚大陆,但面积可能更大)。它形状狭长,东西跨度(已知地区接近6000英里)远大于南北跨度(西端相对窄些不到2000英里,中部和东部最宽处则接近3000英里),没有地图能绘出大陆全貌,远东地区和东部沿海一带的细节仍是未知之谜,因此很难确切估算大陆的面积。厄斯索斯座落于维斯特洛(Westeros)大陆以东,中间被狭海(Narrow Sea)相隔,两个大陆12000年前曾被叫做多恩之臂(Arm of Dorne)的陆桥相连,但后来陆桥被打断成了石阶群岛(The Stepstones);大陆北面是广阔的颤抖海(Shivering Sea)以及海上的伊班群岛(Ibben)和千岛群岛(Thousand Islands);南面是夏日之海(Summer Sea)和玉海(Jade Sea),与南方、东南方另外两个未知大陆索斯罗斯(Sothoryos)和乌尔特斯(Ulthos)隔海相望。
厄斯索斯因为幅员辽阔,地理和气候丰富多样。由于并不像维斯特洛一样接壤永冬之地那样的极地冰帽,并且位置也更靠南,所以尽管北临颤抖海,厄斯索斯受寒冬的影响要小得多。在西部沿海地区,北方山区气候温和,越往南越干燥炎热。典型的地区如广袤的绿色丘陵科霍尔森林,以及布拉佛斯里斯等大量岛屿链。大陆的中部被平坦的草原多斯拉克海,以及寸草不生的干旱荒原红色荒原所覆盖。红色荒原以东是位于通向玉海的海峡边的魁尔斯城。厄斯索斯的南部是干旱的丘陵,地中海气候。夏日之海的海岸线将瓦兰提斯和瓦雷利亚半岛及一个大海湾——奴隶湾连接起来。
地区
自由贸易城邦
自由贸易城邦(Free Cities)是位于厄斯索斯大陆西端的九个独立城邦,领土囊括整个西海岸(包括狭海中的石阶列岛)和洛恩河流域地区,东部边界北至科霍尔森林(Forest of Qohor)接壤多斯拉克海,南至漆画山脉西端接壤瓦雷利亚半岛。
九个自由城邦包括四个滨海城市布拉佛斯(Braavos)、潘托斯(Pentos)、密尔(Myr)和瓦兰提斯(Volantis),三个岛屿城市罗拉斯(Lorath)、泰洛西(Tyrosi)和里斯(Lys),以及两个内陆城市诺佛斯(Norvos)和科霍尔(Qohor)。除了布拉佛斯之外,所有的自由城邦都是前瓦雷利亚自由堡的殖民地(布拉佛斯也在自由堡境内,但却是个反抗者和奴隶难民的秘密定居点),于瓦雷利亚末日浩劫之后先后独立。西南海岸位于密尔、泰洛西和里斯之间的半岛地区被称为争议之地(Disputed Lands),三百年来这三个城邦经常为此地区以及石阶列岛的控制权发生战争,这里也因此成了雇佣军的乐土。布拉佛斯和潘托斯之间大陆西北角的安达洛斯山脉(Hills of Andalos)就是维斯特洛安达尔人的祖先之地,也是七神信仰的发源地。
厄斯索斯西端中南部的内陆地区以安达洛斯山余脉丝绒山(Velvet Hills)为界分为两部分,西南面靠海的土地皆是平原地区(Flatlands),东面的山川地区则被广阔的洛恩河(Rhoyne)贯穿,其所经流域在历史上曾经是英勇善战的洛伊拿人(Rhoynar)世代生活的地方。1000年前(700BAL)为了抵抗东南方瓦雷利亚自由堡的扩张侵略,洛伊拿亲王盖林大帝(Garin the Great)率领25万洛伊拿人殊死一战,但在瓦雷利亚人的龙焰面前全军覆没。瓦雷利亚人摧毁了包括首都尼萨(Ny Sar)在内的许多洛伊拿城邦,直到今天洛恩沿岸依然可以看到这些废墟。根据神话中的描述,盖林亲王在临死前用诅咒引发洪水,虽然淹死了不少敌军但是最终没能阻止瓦雷利亚征服洛恩河流域,洛伊拿人的残余势力在娜梅莉亚女王(Queen Nymeria)的带领下乘坐万艘海船逃亡到南方的夏日群岛,随后折返来到维斯特洛的多恩半岛,在绿血河(The Greenblood)沿岸登陆。娜梅莉亚嫁给阳戟城的莫尔斯·马泰尔(Mors Martell)并帮助他打败了其他封国统一了多恩全境(世称娜梅莉亚战争 Nymeria's War),确立了马泰尔家族的统治地位。洛伊拿移民和多恩本地的安达尔人也从此混居在一起,绝大部分人接受了多恩人的宗教和习俗,但仍有一部分自称“绿血河的孤儿”(Orphans of the Greenblood)的洛伊拿遗民拒绝融合并保留了自己祖先沿河泛舟的生活方式。虽然相传安达尔人冶铁的方法就是在洛伊拿人还没有逃离故土之前所授,不过维斯特洛的七神信仰却将冶铁术解释为铁匠神通过幻觉赐予安达尔人的礼物。
多斯拉克海
洛恩河流域以东是片广阔的内陆草原,从科霍尔森林向东一直延伸到厄斯索斯中部的白山-骸骨山脉一带,南沿漆画山脉、奴隶湾东北角、斯卡札丹河北岸和红色荒原北端。这片大草原由野蛮彪悍的马背游牧部落——拥有古铜色皮肤、淡黄褐色眼睛和黑色头发、崇尚武力强权的蛮族多斯拉克人(Dothraki)统治。因为除了西端建有几条瓦雷利亚大道外,草原基本上都是被稠密植被覆盖,野草常常长到一人多高,走入其中就会完全没入茫茫草海,因此被称为多斯拉克海(Dothraki Sea)。多斯拉克海西部科霍尔森林以东广阔的萨恩河(Sarne)流域曾是古老的草原邦联萨诺尔王国(Kingdom of Sarnor)的领地,后来在流血世纪时期被多斯拉克人攻占后大多被摧毁成为废墟,只有萨恩河三角洲出海口的萨诺尔残余城邦萨阿斯(Saath)和归属泰洛西殖民地的摩洛西(Morosh)仍有人居住。
多斯拉克海东西延伸超过2500英里,其广阔的面积可以同时允许数十个多斯拉克部落相互不受干扰的生存。这些部落称作“卡拉萨”(Khalasar),由被称为“卡奥”(Khal)的马王(horselord)带领,经常奔袭周边农耕畜牧民族的地区进行烧杀抢掠。马是多斯拉克人生活的核心,他们是天生的骑手,骑术高过任何西方骑士,只有太监、残废、老人、女人和孩子才会乘坐马车,其他任何人乘车都会被嘲笑。多斯拉克人的主力是轻骑兵,通常穿彩绘皮背心,捆上马鬃绑腿,使用叫“亚拉克”(Arakh)的弯刀、长弓和长鞭,认为穿盔甲是懦夫的行为。卡拉萨移动时主队前方必有斥候巡察,负责注意各种猎物和敌人踪迹,先驱部队则守护两翼。战斗过后会有称作“贾卡朗”(Jaqqa rhan)的侩子手手持巨斧从亡者和将死之人身上收割数不清的人头,部落里的小女孩则从尸体上拔取箭枝装进提篮以备再次使用。多斯拉克的男子通常把头发扎成发辫,上面系有多半是从被杀敌人头上获得用以纪念胜利的铃铛。发辫和铃铛是一个战士勇武的象征,只有在被击败时才会剪去头发。多斯拉克人信仰的核心之一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一定要发生在天空之下,他们相信星辰是在夜晚的天空中奔驰的火焰马群,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相信星辰是勇士死后的魂灵。多斯拉克人称海为“毒水”——他们不信任任何马不能喝的液体。同样他们也不喜欢船舶,因为他们无法容忍长时间不骑马穿越陌生区域。对于生来畸形的婴儿,多斯拉克人会把他们扔给野狗
多斯拉克人不事建筑,整个多斯拉克海唯一的城市是东北部的维斯·多斯拉克(Vaes Dothrak,在多斯拉克语里意思是“骑手之城”)。这座城市坐落在整个多斯拉克海唯一的山峰——被誉为“神山”的圣母山(Mother of Mountains)的西坡脚下、圣地世界的子宫湖(Womb of the World)的东畔,是多斯拉克人的首都圣城和文化中心所在,城内严禁携带兵器和流血打斗。城市的幅员辽阔可以容纳几乎所有的部落一起驻扎,是天下面积最大的城市之一;但因为人口稀少仅居住着马王的妻子和麾下的奴隶,同时又是规模最小的城市之一。
世界的子宫湖为北部一条流入颤抖海的大河提供水源,大河下游流经一片茂密的丛林地区,称作伊佛维隆王国(Kingdom of the Ifeqevron),曾经是被多斯拉克人称为“木人”(wood walkers)的土著定居的地方,现今大都无人居住。伊佛维隆王国北面的颤抖海上有着以伊班岛(Ib或Ibben)和远伊班岛(Far Ib)为代表的群岛国度,由以捕鲸为生的岛民居住。伊班人也曾在伊佛维隆王国境内建立了一个定居点伊斯(Ibbish),但是被多斯拉克人摧毁后废弃,现今只在最北角有一个殖民地新伊斯(New Ibbish)。
瓦雷利亚半岛
瓦雷利亚半岛(Valyrian peninsula)是厄斯索斯大陆西南部海岸线向南边夏日之海中延伸出的一片陆地,曾经南北纵贯约900英里,东西最宽处约600公里,全境超过三分之二的陆地都是山地,中南部遍布着被称为十四火峰(Fourteen Fires)的环状火山带,而现今整个半岛已经部分被海水淹没,特别是南端的土地已经下陷变成群岛。瓦雷利亚半岛北面被漆画山脉(Painted Mountains)将其和多斯拉克海的西南部隔离开,西北部的平原地区接壤洛恩河下游接近出海口处的东部支流流域,处在自由贸易城邦的东南方。半岛东海岸线南段隔着悲痛海湾与吉斯卡半岛相望,中段正对雪松岛,北段组成了奴隶湾的西岸。半岛的西南方海域正对着盛夏群岛(Summer Islands),南面则是纳斯岛(Naath)。
瓦雷利亚半岛的南段曾经坐落着已知世界最繁华自豪的城市——瓦雷利亚城。瓦雷利亚最初只是一个主要以牧民为主的小型文明定居点,直到后来这些牧民在火山中挖掘稀有矿石时发现了后来震撼世界的物种——。瓦雷利亚人逐渐摸索掌握了养龙及驯龙的本领,并开始把其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用于战争中。有了龙,瓦雷利亚城邦开始开疆扩土吞并周边的城邦,逐步统一了整个半岛,一个全新的政体——瓦雷利亚自由堡垒(Valyrian Freehold)诞生了。5000年前,不断扩张的瓦雷利亚自由堡与当时称霸海湾地区的古老文明——吉斯帝国(全称吉斯卡利帝国)开战,在龙的助力下,瓦雷利亚五战五胜,彻底打败了吉斯卡利帝国。吞并吉斯卡利帝国后,周边的小国纷纷向瓦雷利亚人屈服,瓦雷利亚成为了海湾地区的新霸主。之后瓦雷利亚人将目光转向西北方,并开始逐步征服洛恩河流域的古老文明。当1000年前二十五万洛伊拿人在龙焰面前全军覆没之后,整个厄斯索斯西端全部落入了瓦雷利亚自由堡的统治之下。在其巅峰时期,瓦雷西娅的疆域西至维斯特洛沿海的龙石岛(Dragonstone),东至现今的多斯拉克海中部和红色荒原附近,几乎占据了西厄索斯大半的土地,各个区域中心之间由宽阔笔直的瓦雷利亚大道(Valyrian roads)连接起来。
然而灾难最终在大约400年前(约100BAL)来临,使得这个正处于巅峰状态的强大国度遭遇了灭顶之灾,这就是后人所称的瓦雷利亚末日浩劫(Doom of Valyria)。末日降临当天,首都瓦雷利亚城周围方圆五百里的包括十四火峰在内的超级火山带突然同时喷发,向天空倾泻无数的灰烬丶烟雾和火焰,饥饿而炽热的火焰甚至把翱翔天际的魔龙也焚化了。裂开的大地把瓦雷利亚引以为傲的宫殿丶神庙和市镇都吞没了,转眼间这个世界上最骄傲最伟大的城市被摧毁。湖水沸腾或变成酸水,山脉爆发,喷泉把熔岩喷射至高空,火红的云朵洒下“由龙晶和恶魔的黑血形成的雨”。在北方,大地崩解碎裂,汹涌的海水倒灌填满沉降的大地。这场灾难将整个半岛撕裂成两半,北部低洼地区也形成了一个叫做叹息之海(Sea of Signs)的内陆海海迹湖),中间残留的内地区域则因为气候变得炎热干燥被称为长夏之地(Lands of the Long Summer);半岛南端的土地整体下沉被海水淹没,成为三块大岛和无数个小岛,这些岛屿和残余半岛中间的海域至今仍然不时沸腾冒泡散发着有毒的蒸汽和浓烟,因此被称为烟海(Smoking Sea)。至今这块区域被认为是“仍然在厄运笼罩之下”的“魔鬼之地”,敢于进入烟海的船队基本无人活着回来,瓦兰提斯更曾丢失了一整个试图收复瓦雷利亚废墟的舰队,因此即使最勇敢坚定的水手也不敢驶近瓦雷利亚的沿岸。
瓦雷利亚末日浩劫对整个西厄斯索斯的历史影响极其深远。随着首都的全面毁灭,瓦雷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变成了无人区,享负盛名的自由堡也从此陷入混乱和分裂,其领土内的城邦之间陷入了一百多年的战乱动荡,称为“流血世纪”(Century of Blood)。除了一百年前就预见末日来临并迁居龙石岛坦格利安家族(House Targaryan)与跟随他们一起迁居到潮头岛(Driftmark,龙石岛西面黑水湾最大的岛屿)的瓦列利安家族(House Velaryon)以外,瓦雷利亚的旧贵族无一幸免,许多技术和文明的秘密——例如瓦雷利亚钢的制造方法——都因此失传。而瓦雷利亚自由堡崩溃所造成的势力真空也使得东边的草原游牧民族得到壮大的空间,最终导致了多斯拉克的崛起。
奴隶湾和吉斯卡地区
瓦雷利亚半岛以东是一片广阔的海湾,在中部狭窄海域被其中的岛屿大致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的内湾沿岸地区有许多小的城邦,以及自北向南三个大型奴隶贸易港口——弥林(Meereen)、渊凯(Yunkai)和阿斯塔波(Astapor)。因为这三个城邦是整个西厄斯索斯奴隶人口的贩卖中心,这片内海湾也因此被称为奴隶湾(Slaver's Bay)。
奴隶湾南面海口的海域里坐落着将整个海湾一分为二的雪松岛(Isle of Cedars)。此岛曾经称作“百战之岛”(Isle of a Hundred Battles),是5000年前瓦雷利亚自由堡与吉斯卡利帝国争霸的主战场之一。瓦雷利亚人赢得战争后,雪松岛因其地理位置逐渐成为了整个自由堡疆域内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然而400年前末日浩劫给岛上居民带来了毁灭,据说末日当天,三百尺的巨浪扫荡了岛上所有的山谷,并吞噬了岛屿南端的美丽城市瓦罗斯(Velos),只有当时出海的渔民和守在最高山峰上石塔的哨兵幸免于难。岛屿北边的奴隶港城市枸札(Ghozai)也遭受了一样的厄运,被海啸瞬间毁灭无人幸存。如今的雪松岛上除了包括瓦罗斯和枸札在内的三个城市废墟之外,只剩下大片森林和野兽,成了一个无人的荒岛。
雪松岛以南是一片面向夏日之海的外海湾,称为悲痛海湾(Gulf of Grief)。这片广阔海域的西岸是瓦雷利亚半岛南部的残余,东岸是一个辽阔的半岛地区。这个半岛的西北海岸线也就是奴隶湾的东岸,中央部的丘陵地区将整个半岛分为南北两部分,丘陵南面的沿海平原叫做吉斯卡地区(Ghiscar),曾经抚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吉斯卡利帝国(Ghiscari Empire)。吉斯卡利帝国的建立与鼎盛时期都比瓦雷利亚自由堡早了约千年,在瓦雷利亚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时,吉斯卡利人帝国曾称霸厄斯索斯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然而5000年前掌握驯龙技术的瓦雷利亚自由堡迅速崛起,吉斯卡利人也试图得到龙的力量并因此与瓦雷利亚开战。双方共大战五次,最终有龙焰助阵的瓦雷利亚人击溃了对手,攻陷并焚毁了吉斯卡利人的首都古吉斯城(Old Ghis)并在土地上遍洒盐和硫磺,吉斯卡利帝国从此覆灭,整个吉斯卡地区从此被并吞到瓦雷利亚的统治之下。随着古帝国的毁灭,大部分正统吉斯卡利血脉都已不复存在,尚存的人民被奴役后使用征服者的语言(严格来说应该是变种的高等瓦雷利亚语混杂了浓重的吉斯卡利喉音与奴隶贩子的黑话),但是奴隶湾三城的贵族仍以吉斯卡利的后裔自称。
吉斯卡地区沿岸的外海上坐落着吉恩岛(Ghaen),两者之间由吉斯卡利海峡(Ghiscari Strait)相隔,而新吉斯城(New Ghis)就坐落在吉恩岛南面的一个不知名小岛上。这个岛直接面对夏日之海,正南方的海对岸就是南方大陆索斯罗斯(Sothoryos),以及其北岸一线的众多岛屿如蛇蜥群岛(Basilisk Isles)、眼泪岛(Isle of Tears)、蛤蟆岛(Isle of Toads)、头骨岛(Skull Island)和斧头岛(Ax Isle)等等。
拉札地区
奴隶湾东北角的弥林城坐落在斯卡札丹河(Skahazadhan)的出海口,其上游流域地区南岸与吉斯卡利丘陵(Ghiscari Hills)东面是一片可以用作牧场的半荒芜旷野,被称作拉札(Lhazar)地区。拉札地区北临多斯拉克海,西北面沿斯卡札丹河与奴隶湾相连,在西面吉斯卡利丘陵布满沙石的山峦中也可以通过凯塞通道(Khyzai Pass)到达弥林城。这片平原由拉札林人(Lhazareen)定居,这些生性平和的畜牧民族有古铜色皮肤和杏仁状的眼睛,很像多斯拉克人,但是身材更矮小、脸庞平坦,头发通常剪得很短,作为半牧半农的民族他们信奉至高牧神(Great Shephard)为神明。多斯拉克人经常南下杀掠奴役拉札林人,并蔑称他们为“赫西拉奇”(Haesh rakhi)——也就是“羊人”(Lamb Men)。
红色荒原
拉札地区以东是一大片没有生机的不毛之地,一直伸展到夏日之海的东北角海岸,因为干燥的土地是红色的,因而被称为红色荒原(Red Waste)。荒漠原上只有低矮的丘陵、饱经风蚀的原野和干枯的河床,这里树木稀少,仅有的一些植物也是多瘤而扭曲,浅池中的水苦涩发臭,没有多少东西能用来维生。荒原南部有四座曾被多斯拉克人攻占后废弃的城市——维斯·托罗若(Vaes Torroro,意为“骨头城”)、维斯·欧维克(Vaes Orvik,意为“鞭子城”)、维斯·什若西(Vaes Shirosi,意为“蝎子城”)和维斯·括撒(Vaes Qosar,意为“蜘蛛城”)。
红色荒原最南端沿海一线从西向东分别坐落着三个城市——犹斯港(Port Yhos)、卡卡什(Qarkash),和已知世界中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巨大而富有的魁尔斯(Qarth)。魁尔斯控制着夏日之海通往东方玉海的枢纽之一——有着“玉门”(Jade Gates)之称的魁尔斯海峡(Straits of Qarth),是厄斯索斯中南部沟通南北海运的门户、连接东西商业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术士和商业大亨的故乡。魁尔斯人身材高大丶皮肤苍白,因此被多斯拉克人称为“奶人”(Milk Men),他们自称位于世界的中心,富有而精于算计,社会内部各种派系之间总是存在着无止境的阴谋斗争,名义上的统治者是王族(Pureborns),事实上几个强大的商人公会“十三巨子”(Thirteen)、“碧玺兄弟会”(Tourmaline Brotherhood)和“香料古公会”(Ancient Guild of Spicers)掌握着城市的实际权力。魁尔斯为自己的公会保留着单独的巨大码头,港口后方的码头是供来自维斯特洛、自由城邦和盛夏群岛的商船停靠的,紧靠海边就是一个巨大的昼夜不息的贸易市场,酒窖、货仓和赌坊遍布道路两侧。魁尔斯城本身被三重城墙重重保护,城中无数纤细的尖塔高高耸立,每个广场都有狮鹫、龙和狮身蝎尾兽形状的精巧喷泉,横穿城市的是一条巨大的拱廊街道,建筑风格非常壮观、富丽堂皇。
魁尔斯城隔着海峡与大莫拉克岛(Great Moraq)相望,和岛上法洛斯(Faros)和莫拉克港(Port Moraq)两座城市交往密切。与北面魁尔斯海峡内的卡尔岛(Qal)、西南面的瓦尔岛(Vahar)、小莫拉克岛(Lesser Moraq)以及索斯罗斯洲的飞龙角半岛(Wyvern Point)一起,大莫拉克岛将夏日之海与东边的玉海分隔开,其南岸的肉桂海峡(Cinnamon Straits)和魁尔斯海峡一样也是贯通东西的海运枢纽通道。大莫拉克岛正南方的正南方坐落着大象岛(Isle of Elephants)。
白山-骸骨山脉
多斯拉克海和红色荒原东面是一个纵穿整个厄斯索斯大陆的巨大山系,其东面分别是被称为嚎叫山丘(Howling Hills)的丘陵地带和叫做大沙海(Great Sand Sea)的超级大峡谷,继续向东则尽是广阔的未知世界。这个山脉从北面颤抖海的海岸线开始,一直延伸到南面的玉海沿岸,中间以一条称为钢之路(Steel Road)的山道为界被人为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面相对较短的一段山系在维斯·多斯拉克正东方,被多斯拉克人秤为科拉札吉·札斯卡(Krazaaj Zasqa)——多斯拉克语中的“白山”(White Mountains)。白山山脉的最北端叫做杰戈温国度(Realm of the Jhogwin),是多斯拉克传说中的石巨人栖身之地。钢之路从维斯·多斯拉克开始向东经过圣母山南坡,到达并穿过白山山脉来到大沙海北端的卡亚卡亚纳亚(Kayakayanaya),然后绕过峡谷继续向东南到达大沙海峡谷和东面一个叫做萎海(Shrinking Sea)的干涸湖泊之间的商贸镇(Trader Town)。
南段山系叫做骸骨山脉(Bone Mountains),绵延长度超过北段白山山脉的两倍,其中分别有大陆正中的石之路(Stone Road)、南部的沙之路(Sand Road)和最南端的一条无名沿海小路允许人穿山到神妙的东方去通商。石之路由骨头山脉西坡、红色荒原北部一个叫做毒海(Poison Sea)的内陆湖北角的废弃城市亚达卡基勒基(Adakhakileki,多斯拉克人称其为“食人城”)开始,向东北到维斯·吉尼(Vaes Jini,多斯拉克语“山羊城”)穿山到达东方的沙米利安纳(Shamyriana),然后分成大小四条路——主路向南到大沙海南端西面的巴亚撒布哈德(Bayasabhad)和沙之路并合,三条支路两支北上穿山与钢之路回合,一支向着商贸镇方向横穿大沙海谷底。沙之路则从魁尔斯城开始,顺着红色荒原东边沿山北上然后转向穿山到达巴亚撒布哈德,和石之路主道回合后绕过大沙海南端穿过提岖(Tiqui)北上到达商贸镇。最南端的沿海小路则穿过阿萨布哈德(Asabhad)向东南直通夷地。
夷地
骸骨山脉和大沙海东南方的大片区域叫做夷地(Yi Ti),北部是农田丰富、错落有致的绿色平原,南部则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雨林,传闻说蛇蜥依然盘据夷地丛林。夷地人头戴猴尾帽、眼睛炯炯有神,他们信奉夜狮(Lion of Night)为神。藏红花是夷地主要的出口产品,夷地的红酒也一样有名。
夷地的南端海岸线几乎组成了玉海的整个北岸,夷(Yin)和伊契(Jinqi)是已知的两座坐落于玉海沿岸的城市,一条沿海商路自阿萨布哈德通往夷城。海岸线以南海域分别坐落着位于夷地和大莫拉克岛之间的鞭岛(Isle of Whips)、环礁马拉海岛(Marahai)、蝎尾兽群岛(Manticore Isles)与面积较大的雷岛(Leng)。
夷地的北部与北方的鸠格斯奈平原(Plains of the Jogos Nhai)接壤,两地边境地区中部坐落着萎海,东面则是被称为血海(Bleeding Sea)的内陆湖。一条大河自血海向南流动,穿过整片夷地通往玉海,伊契就坐落在这条大河的出海口。夷地的东边则是自北向南则分别是通往血海以东伯劳鸟之地(Land of the Shrykes)和灰色荒原(Grey Waste)的必经之地五垒(Five Forts)、破晓山脉(Mountains of the Morn)和阴影之地。
阴影之地
夷地东南方是一个神秘的山地半岛,叫做阴影之地(Shadow Lands)。阴影之地北面与破晓山脉,属于同一山系的余脉。无论是中部阴森险峻的山峦还是沿海狭窄的平地,都被叫做鬼草(Ghost grass)的入侵物种覆盖——传说鬼草长得比坐在马上的人还高,茎秆白得像白璃,会杀死其余的草,然后在暗处发光。阴影之地绝大部分地区都无人居住,中部山区有一条河流纵穿,河谷中下游有一个废弃城市斯泰亚(Stygai)。
阴影之地现今唯一尚存的人类定居点是在半岛尖端河谷出海口的港口城市亚夏(Asshai)。亚夏是玉海商船经常光顾的港口,那里出产琥珀龙晶,人们通常从海路抵达亚夏,不过也可以从陆路绕道到达。亚夏是充满秘术之地,被认为是近来最可能存在龙的地方。据说亚夏人肤色炭黑、神情肃穆,多斯拉克人认为亚夏人是“阴影之子”(Spawn of the shadows),有传言说在那里呤咒师、男巫拉赫洛(R'hllor)信徒们所相信的关于亚梭尔·亚亥的预言。
阴影之地正南方是一条口窄腹宽的海峡,称作藏红花海峡(Saffron Straits),海峡内有两座岛屿,其中较大的一个被称作乌洛斯岛(Ulos),是已知世界里最东部的岛屿。海峡的南方对岸坐落着一个未知的新大陆——乌尔特斯(Ulthos),除了传说被茂密的丛林覆盖以外没有任何细节为人所知,可能除了亚夏人之外没人见过这个大陆。
人种
厄斯索斯大陆上的人种和文化比维斯特洛更多样,安达尔、洛伊拿、古吉斯和瓦雷利亚自由堡垒这些古老文明的后代都生活在这里。他们包括:
多斯拉克人,有着古铜色皮肤的好战的游牧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文化。
吉斯人,居住在奴隶湾的绝大部分地区,是一支混血人种,使用一种通俗化的瓦雷利亚语。他们是古代吉斯帝国的后代。
自由贸易城邦居民,他们各自说一种低等化的瓦雷利亚语,也使用维斯特洛的通用语。他们是瓦雷利亚自由堡垒的后代。
拉扎尔人,一支和平的民族,青铜色皮肤,面部扁平,眼睛呈杏仁形状。他们主要是牧羊人。多斯拉克人称他们为羊人,并经常猎杀他们。
在北部有魁尔斯甚至伊班的殖民地。
参考资料
厄斯索斯.冰与火之歌中文维基.
Essos.A Song of Ice and Fire Wiki.
Essos.A Wiki of Ice and Fire.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1 13:35
目录
概述
地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