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央大学
中国台湾省桃园市综合研究型公立大学
台湾中央大学(Taiwan Central University),简称“中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桃园市,台湾最具学术、科学研究声誉之顶尖综合性大学之一。是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直属并核定的七所重点研究型大学之一,亦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成员。
历史沿革
1902年5月,张之洞与其好友、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向清廷上奏,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江宁(即南京)办一所师范学堂,同年开始筹建三江师范学堂。教员一部分聘请中国学者,另一部分则从日本聘来,开了南京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之先河。
1903年,张之洞会同荣庆、张百熙拟定“奏定学堂章程”,此即为中国第一部政府颁布并实施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此法采用日本学制,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三大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为三段六级,三段依次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六级则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以及通儒院(即今台湾高教系统之研究所)。师范教育分为优级、初级二等。初级师范学堂招收高等小学堂之毕业生,毕业后可任教于高等及初等小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则招收初级师范及普通中学堂之毕业生,毕业后可任中学教员。
三江师范学堂开办之初受限于学生来源,故先办速成科及初级师范本科。1904年冬,学堂正式对外招生,计有最速成科(修业一年)58名,速成科(修业二年)20名,入学就读。
三江师范学堂开办之后,因清廷限制江宁藩司铸铜元数额,加上铜贵钱贱,致使江宁藩司收入锐减,不能按时拨足学堂经费;而安徽、江西两省的协款又屡不拨付,造成学校经济常陷困境。及后,江宁士绅不满江西省不拨付协款,故而提议减少或取消江西籍学生名额,因而引发争端。
1906年,两江总督周馥将学堂改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希冀以总督之名“两江”弭平纷争,至此,经费问题犹存,学堂更名却已成定局。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初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设有速成科、初级师范本科、优级师范本科之公共科。
1907年10月,设立优级本科之理化数学部、博物农学部和图画手工三个选科,另外招考历史地理的预科及补习科学生,原初设立的初级师范本科,于学生毕业后便停止招生。
1910年3月,学堂增设地理历史部与国文外国语部,并将理化数学部改为数学物理化学部,博物农学部改为农学博物部,共有四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学堂师生员工因战乱而离散,仅留少数员工保护校产,学堂停办。
1913年6月,“二次革命”爆发,南京为南北军交战必争之地,乱兵土匪乘隙而入,学堂职工为保护校产而殒职,校产遭掠荡然无存。
1914年,兴学之风渐起,碍于师资缺乏,江苏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联合各界上书教育部及省公署,呈请设立高等师范学校。
1914年8月30日,获得江苏巡按使(省长)韩国钧首肯,批准成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命教育司长江谦为创校校长,于两江师范学堂原址勘察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苏省原有两江师范学校,前因军兴中辍,现在大局已定,亟应由省续行开办,以储师资”,两江师范学堂乃得以改设,成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5年,设立中国第一个体育科,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开端。
1917年,设立商科,并增设附属中小学,其相关事务由中小学主任参与校务会议讨论之。
1918年10月,中国科学社设在南高师,主要成员多在南高、东大任教,他们多是将各自领域西方现代科学系统引入中国的先驱,因而南京高师被称为“中国现代科学大本营”、“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
1919年,改国文部为国文史地部,理化部为数学理化部,英文专修科为英语部。
1919年12月17日,陶行知于校务会议上提出“规定女子旁听法案”,增加女子升学管道。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联名致书教育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提议并没有获得当时教育部门的批准。
1920年夏天,南高师举办女子入学招生,并且联合北京大学一起行动。
五四运动后,中国教育联合会屡次在会议上呼吁“改高师为大学”。此时,郭秉文认为大学科系远比单一性质的师范学校来得多元完备,有利于学科互补与师资培育。
1920年12月7日,北京政府国务会议同意南高师筹建大学的提案,并正式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
1921年,商科迁至上海扩充为商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商学院。
1921年7月,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同年8月24日至26日,东大预科和南高师本科同时招生。
1921年11月,北京政府突然宣布,依旧制成立的高等师范学校应改称师范大学,南高师名列其中。如此一来,原属一体的南高师和东大被迫分为二校,郭秉文为此上书要求南高师并入东大。
1922年12月6日,南高师校评议会和东大教授联席会共同通过《南京高等师范归并东南大学办法》 。
1923年7月3日,南高师行政会议议决“南高师正式并入“东南大学”,撤除南高师校名、校牌,所属中小学改称东大附属中小学,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走入历史。
1923年8月,因经费紧张,东大停办工科,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组为河海工科大学
1927年4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至江苏,东大被迫停课,师生因战事四散,仅留部分职工看管学校,由文科主任卢锡荣维持校务。
1927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大学区制,裁撤江苏教育厅,更名教育行政院,明令江苏境内专科以上学校,包括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及南京农业学校等九校进行合并,组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
合并后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初设九个学院,即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以及附属实验学校。
学校更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由于以中山大学命名的学校不只一处,造成公文传送上的混淆,遂有改名之议。
1928年2月,大学院颁布165训令,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江苏大学,由于校名前不加国立二字,学校师生因而反弹,他们认为这样的更名“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声教之规模”。全校师生群情激愤,组成“改定校名请愿团”,要求政府依照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的做法,将校名改为“国立南京大学”,惟大学院坚持原议,引发学生不满,不但罢课3天并拆下校牌。但国民政府执意要改江苏大学,最后还是定名为江苏大学。
1928年4月24日,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名中央大学,得加国立两字,改名风波至此告息。
1928年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仍为校长。
1929年,大学区停止实行,中大摆脱管辖江苏省高等、中小学及普通教育等繁杂事务,得以专注自身发展,院系再度进行调整,由原先八个学院减为六个。
1935年,当时的中大校长罗家伦鉴于中国急需医护人才,于5月再度创设医学院,聘请中央医院内科主任戚寿南担任院长。
1936年,中大成立理科研究所、农科研究所,翌年成立中大研究院,培育不少高等专门研究人才,同时附属办理幼儿园、附小、附中及国立牙医专门学校。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学校顺利西迁入川,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史称“重庆中央大学”。
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宝等知名教授在该校发起创立“自然科学座谈会”。
1940年前后,该校学生先后创刊《太公报》和《大学新闻》。
1944年,自然科学座谈会改建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194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自然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随后更名为九三学社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校长。
1946年11月1日在南京开学。全校设文、法、理、农、工、医、师范七个学院,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49年8月8日,学校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隔年迳称南京大学,“中央大学”校名在大陆成为历史。
1958年7月3日,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通过由中大校友会捐资筹设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之申请。
1962年,在台“复校”,首年暂借台湾大学物理馆上课。初期设址苗栗二坪山,成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戴运轨所长接掌校务,奠定学校发展基础。
1968年5月18日,迁址中坜双连坡,设置大学部,先行设立物理学系(分为物理及地球物理两组)及大气物理学系(分为气象及高空物理两组),校名则暂称“中央大学理学院”,下辖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定招收新生140名,并参加1968年大专联招。
1968年6月7日,中大54周年校庆在中坜新校区举行。
1979年7月,正式复名为“中央大学”,并聘请李新民为中大在台复校后的首任校长。
1989年6月,校内已有文理工管四学院、十三系、十三个研究所、九个博士班。
1999年,中大鹿林天文台启用。 参与研发的“中华卫星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开启太空科技研究航程。于2月取得“中大”注册商标。
2005年,获选为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迈向顶尖大学计划”补助的十二所学校之一。
2006年,中大参与研发的“福尔摩沙卫星三号”发射升空, 使台湾成为全球气象资讯中心之一。
2011年6月, 中大、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签署成立两岸三地绿色大学联盟
2014年4月,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与中大签订合作协议书,成立台湾第一个“尤努斯社会企业中心”。
2017年8月,中大及国内微像公司等产学研共同研发,首枚自主发展的高解度光学遥测卫星“福尔摩沙卫星五号”,历经六年研发于美国加州发射升空。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0年2月,中大共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咨询电机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客家学院、生医理工学院等8个学院,26个学系,19个独立研究所。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中大共有教职员工约650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3人、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院士1人(累计国内外院士24人、学会会士54人),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讲座教授(主持人)6人,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学术奖14人;台湾地区领导人科学奖获得者2人,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吴大猷先生纪念奖得主21位,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杰出研究奖得主110位。
余纪忠讲座:《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先为中大杰出校友,毕生秉持文人风骨办立报刊。为感念纪忠先生对国家文化传承、人才培育之重视,中大于2008年与余纪忠文教基金会共同成立“余纪忠讲座”以为志念,历年讲座教授包括:王泛森、叶永烜刘遵义李远哲金耀基王德威、Michael Crow、白先勇李欧梵黄锷叶嘉莹翁启惠余英时杨振宁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台湾中央大学共20个研究所开设有硕士班或者博士班;此外,该校的重点研究领域为环境与能源、复杂系统与电浆科学、光学与光电科技及咨询应用,特色研究领域为人文与社会科学及生物医学;并有地球科学、工程、电脑科学、物理、化学、材料、一般社会科学、临床医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基础科学指标)排行世界前1%。
教学建设
1997年1月24日,中大与台湾交通大学新竹清华大学阳明大学共同成立“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四所学校发挥互补性及整合资源,推动教学资源整合。
四校共同开课与跨校选课,共享特色课程,推动跨校修读博士学位及跨校转系所,办理联合招生,教师在系统内交流;推动“超越未来─科技与社会经典系列讲座”,以远距教学方式授课,每堂课四校皆有教师参与讨论,已开设“水资源:技术与生活政治”课程。
四校共同推动e化教学系统,建置开放式课程124门;共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推动“文化研究”及“科技与社会”两项人文社会领域之教学与研究整合。
据学校网站2015年5月信息显示,中大为推动国际化学习及扩大学生视野,鼓励并奖助学生出国进修所拟定之计划,每年提供特定名额给予学生体验国外生活。
英外华语:语言中心于每学期或每季开设英/外语推广课程、华语基础及研习课程,包含非学分班和学分班。
推广教育:推广教育设有各类学分班、艺文推广、专业人员训练班等课程。
环境教育:通过“台当局行政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署”教育训练机构认证,具备专业师资及教研单位、开设丰富课程、涵盖多元领域。
中大核心通识课程分为核心必修与通识选修两大部份,核心必修课程可以代表或反映一个知识领域的核心价值,具基础性及核心性,是当代各类学术入门的基础,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对话,此外,课程内容也与平日生活及当代议题紧扣,培养学生知识批判能力、知识统整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如社会学、物理学、天文学、文学等。通识选修课程则属于各学科中较整合或深入的进阶深化课程,如性别议题、环境议题等通论。两部分课程皆包含人文与思想、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思潮与现象等四大领域,核心必修课程至少须修习3个领域,应修习之领域依各学系规定;其余学分可自由修读通识选修课程。
此外,为整合通识与专业课程,以达成教学资源整合、学术视野扩展、各知识领域有效连结之目标,设有性别教育学程、创意学程及STS学程,希望学生得以在专业课程以外,有机会涉猎以主题为导向的整合型学程。
GLOBE Program计划源自1995年由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发起的科学与教育计划,旨在透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自然环境,期望提升全球学生与社会大众的科学素养,进而关怀自身所处的生态圈,永续经营地球环境。该计划由美国NASANOAANSF三方协力合作执行,现有123国家参与,超过39,000位受训过的老师及37,000多所学校加入,并且总计有超过1000万的学生参与,观测资料达1.8亿多笔资料。自2012年12月起,中大获台湾地区科技主管部门补助,负责台湾地区的计划 (GLOBE Taiwan) 执行,并于2013年9月正式和美国签约。
该中心为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委办的六个区域教学资源中心之一,旨在整合各区内公私立大学的教学资源,使仪器、图书或人才资源丰沛的学校能有效分享,亦提供各校在政策制度上彼此观摩学习的平台。成员包括:清大、交大、国体大、长庚、元智、中原等十二所公私立大学。中大自2011年7月起衔任本区之中心大学。
附属学校
简称“中坜高中”或“坜中”,位于桃园市中坜区。前身为创建于1940年的中坜家政女学校。1948年增设高中部,易名为新竹县立中坜中学。1950年随同行政区域调整,改为桃园县立中坜中学,后期持续升格为省立、国立,并于2013年改隶中大。
社会评价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0年2月,中大共有校属研究中心7个、功能性研究中心5个、联合研究中心4个,以及44个院级研究中心。
鹿林天文台
由中大在 1999 年设立,位于玉山国家公园塔塔加地区的鹿林前山,海拔2862公尺,为台湾规模最大、技术最高的光学天文基地,台湾取得国际认证的两座天文台之一。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中大 1977 年成立物理与天文研究所时开始筹建的校内天文台,是台湾第一座具有天文研究用大型望远镜的天文台,身负教育及研究的使命。后期由于中坜市区急遽发展,光害污染日趋严重,于1990 年设立鹿林天文台,原址主要转为教学用途。
在台湾近百年来的天文发展史上,鹿林天文台缔造了许多首度发现的纪录,包括:首度发现小行星、超新星、彗星近地小行星以及小行星永久命名。现有负责项目包括:中美掩星计划 (TAOS)、鹿林发射线巡天观测计划 (LELIS)、亚洲大气污染物之长程输送与冲击研究、超新星巡天计划、低质量双星系统 X 射线源、参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天文所及美国空军合作的泛星计划 (Pan-STARRS) 等。
科研指标
台湾中央大学获选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历次考评执行成果均“优”,为台湾高教界进步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大学之一。
该联盟隶属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以研究型大学为核心,聚焦前瞻领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国际市场连结,为产业提供人才与科研服务。现有会员包括:中大、台大、清大、交大、中山、政大、阳明等校。以隶属该联盟为契机,中大组建 “智慧健康照护与疾病预防国际产学联盟”,整合现有顶尖核心技术,如:穿戴式医疗器材、生医光电、复健辅具、医疗云端网路、疫苗开发等,并结合长期合作之跨校教授实验室,以此为基础强化国际网络、拓展前瞻研究、创造科研价值。
中大管理学院旗下的企业资源规划暨大数据中心,系台湾第一个ERP中心,由国际第一大厂 (SAP) 与台湾第一大厂 (鼎新) 提供软体与教材的直接支援。以此为基础,中大于2002年推动成立该学会,其宗旨为促进以ERP为基础的企业电子化与电子商务之学术研究,并推广相关领域的实务应用,借以提升专业的人才水准。该学会发行有TSSCI管理学学门第一级期刊《电子商务学报》,并承办历年之国际大数据与ERP学术及实务研讨会。
前身为中大于1994年推动成立的国际电脑教育应用促进学会 (AACE) 之亚太分会 (APC),2004年更改为现名,其宗旨为促进亚太地区及国际间之电脑科技教育研究的传播及其应用,现今出版有期刊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与电子报,并主办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数位学习国际会议 (ICCE)。
该学会成立于1997年,以中大为总部所在地,其宗旨为加强及提升全球华人应用资讯、电脑及通讯等科技于教育上,并反映这方面的中国文化、教育及语言的特色和认知。该学会主办有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GCCCE),并出版有ESCI期刊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
中大姐妹校广岛大学为促使两校更紧密的交流合作,提供台湾学子更多日本教育咨询资讯,于2013年在中大正式成立该中心,并成为其在台的唯一据点。该中心旨在强化中大与日本其他大学的交流,以及深化广大与台湾其他大学间的合作,共促双边之友好关系。
学术资源
中大图书馆包括总图书馆、中正图书馆与国鼎分馆等3栋全部或部分空间。总图书馆地上8层,地下1层,内部可使用面积有4000余平方米,阅览席位计1156席,公用研究室17间;戏曲特色图书室于中正图书馆,以收藏昆曲和台湾本土戏曲、音乐文物为主,为台湾的戏曲研究资料中心;数学系图书室位于鸿经馆,典藏数学专业性书刊。中正图书馆设有视听资料室、备用书库及K书中心。视听资料室含大团体室、团体视听小区及个人卡座等,共计154席次,提供电脑多媒体系统及相关视听设备等服务;K书中心有阅览席位148席。国鼎分馆位于国鼎图书资料馆1楼及地下1楼,包含白楼特藏室及国鼎展示室,收藏杰出校友李国鼎先生相关图书、文物、信函及研究台湾经济发展之资料。
基于台湾联合大学系统之基础,中大与清大、交大、阳明等校可利用代借功能借阅非所属学校的馆藏。四校总馆藏计图书近330万册,期刊逾3.3万种,电子期刊共41万多种。其中,中大馆藏着重在环境与能源、学习科技、理工、尖端资讯系统与电子研究、人文及管理等领域。
《中央大学人文学报》:主要刊登有关中外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文化等人文研究之学术论文。
《艺术学研究》:半年刊,创刊于2006年,由中大艺术学研究所发行,出版艺术史、艺术理论、视觉文化、音乐学领域的优良学术论文。
《电影欣赏学刊》:主要刊登与电影相关之文本分析、文化研究、理论探讨等中文相关学论文。
《客家公共事务学报》:创刊于2010年7月,主要刊登有关公共事务、族群关系、客家研究、区域研究、全球客家发展等相关领域之人文及社会科学之理论或实证研究为主之研究论文、研究纪要与书评。
《议艺份子》:创刊于1998年,主要刊登艺术史、艺术理论、视觉文化之研究,已收录于airiti Library华艺线上图书馆,以及HyRead台湾全文资料库。
《电子商务学报》:创刊于1996年,原刊名为《资讯管理研究》,每年发行两期(每年六、十二月)。现为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TSSCI) 资料库所收录,并获评为管理学学门第一级期刊。
中大电子计算机中心是台湾学术网络 (TANet) 的骨干架构中心之一,是桃园区域网络中心。承担该区的管理及维运工作,并协助金门、连江等教育局,建置下连中小学的网络中心,掌管的幅员为全台湾最广。
合作交流
由中大与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阳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于2003年10月8日倡议共组。台联大系统的长期目标期待能“整并四校为一校”,目前推动的合作项目包括:合聘教师、相互承认学分、举办联合招生、校际转系及跨校修读辅系或修双学位、合办跨校之研究所及研究中心、共享图书及贵重设备之资源、系统内全时选读生(即交换学生)、国际志工、免费校际专车。短期目标为整合四校之行政、教学及研究资源。
中大与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一直以来在学术交流及科学研究等各方面都有深厚的合作联系。三校于2011年缔结联盟,整合资源共同进行绿色研究、推动绿色教育、建设绿色校园。2016年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成功大学加入,使联盟能充分利用平台发挥更大影响力,促进两岸三地实践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缔结更紧密联系。
该联盟旨在形构国际性的跨校大学社会责任 (USR) 合作网络,资源交流、相互学习及成果共享,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履行USR。现有联盟成员包括中大与香港大学北海道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14所大学。
该联盟旨在强化产学合作以实践知识及技术转移,促进永续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方案,让社会各行各业与大学紧密合作,共同培育全球产学未来人才。创始学校包括中大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等16所星马港台的顶尖大学。
该联盟以中大为中心学校,结合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国防理工学院、中原大学等桃竹地区院校,共同提出此多年期之“智慧生产设备及系统技术整合应用之教学策略联盟计划”,并与飞斯妥公司(Festo)、台湾电路板协会(TPCA)、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山科学研究院等企业机构合作建立结合学、产、研合作平台,培育相关产业人才。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设计者:陈之佛教授
设计年份:1930年
说明:图案正中央的牌楼门,是南京四牌楼二号学校雄伟的大门。向大门向里望去,是一座圆顶的大礼堂,涵义为全国最高学府,孕育人才的象征。礼堂两边是城墙垛子,表示中央大学是建在六朝古都石头城内。
校徽下端有数行水纹,表示中大设在长江之滨,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南朝宋文帝时,雷次宗建立四学(玄、儒、文、史四学),已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诚朴
诚朴二字,为行事做人之准则。诚者不欺,朴者无华,此宜为学校全体行政同仁共勉之。
诚:指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要知道从来成大功业,成大学问的人,莫不是备尝艰辛,锲而不舍地做出来的。
朴:质朴和朴实的意思。要体念“几何学中无王者之路(捷径)”这句话。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
紫、金
紫、金二色,紫色象征典雅、庄穆、高贵、浪漫,金色代表辉煌、光明、灵气、智慧。紫、金两字又合于南京学校所在钦天山龙蟠主脉钟山之另名“紫金”。
歌词背景释义
地理上,黄河与长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两条脐带;历史上,北京与南京是中国南北两大帝王都;文学上,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南北双璧;学术上,北京的北大,南京的中大,是学界南北两大重镇。而楚辞首创者屈原,是中国第一位大诗人,其忠君爱国精神千古不死,影响著一代代学优则仕的读书人;涅而不缁的皎洁人品,引领著一批批不随波逐流的知识分子;他浪漫弘博富豔的诗人文采,更滋养著一个个怀抱梦想的文学心灵;于是,基于历史人文蕴蓄下的自然,中大教授汪东先生,采用楚辞骚体诗的形式,以朗正飞扬的诗韵,写出了中大的校歌。
因此,这样的文学体式本身便是一种宣示:是对自身醇厚文化与特质的自觉;是对作育高风亮洁人才风骨的期许;是对优美文化传统承先启後的坚持;当然毋宁也是知识分子忠爱国家民族天性的自然流露。
校园精神
中大以“松”为精神象征,与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并称“松、竹、梅──岁寒三友”。占地六十余公顷的校园中,苍松数量居全台之冠,是校园内最珍贵的资产,走进中大,绿草如茵,苍松成荫,在壮丽巍峨的校门衬托下,充份展现了泱泱学府的气度。
松之四季长青,屹立挺拔精神,不断在中大延续,使得中大的校务发展蒸蒸日上,尤其南京母校历经一千四百多年淬炼的“六朝松”,更象征了中大历史源远流长,蜚声中外。
校园环境
中大校园素有“中央公园”雅称,众多影视戏剧在此拍摄,例如:舞动奇迹18岁的约定贫穷贵公子逆女甜柠檬之恋摘星MVP情人娱乐插班生新不了情蜜桃女孩我的秘密花园海豚湾恋人星愿爱杀17恶魔在身边我要变成硬柿子18禁不禁斗牛要不要欢喜来逗阵败犬女王福气又安康天下父母心下一站,幸福偷心大圣PS男我的自由年代必娶女人稍息立正我爱你。此外亦有不少电视广告相中校园场景,如:多力多滋、2010上海世博台湾馆等。
中大十景
“中大路上”:中大路是从中大正门到中大门门楼(又称中大凯旋门)的笔直大道。
“笔墨纸砚”:位于中大校门入口,由文房四宝寓意的四座建筑构成的景观。
“情人步道”:沿着环校公路的松林小径,全长约1.5公里。
“绿草如茵”:中央校园大草坪。
“太极铜雕”:位于文学院旁的草坪正中央,象征传统文化。铜雕为朱铭大师之杰作。
“乌龟池畔”:位于男九舍前,乌龟池实为一小型喷水池。
“中大湖景”:仿大陆时期中大后湖玄武湖而建(常被称中大湖)。
“百花川语”:百花川为横贯中央校园的蜿蜒溪渠,因旁边种有百种花草而得名。又有一说是溪旁的路上来往女生众多而得名。
“松涛书阁”:中央大学总图书馆(含中正图书馆、国鼎图书资料馆、数学系分馆)。
“女舍广场”:女十四舍前广场。
校园建筑
秉文堂(地球科学院)——纪念前校长郭秉文
中正图书馆——纪念前校长,永久名誉校长蒋中正
志希馆(管理学院)——纪念前校长罗家伦
鸿经馆(数学系)——纪念前校长周鸿经
国鼎图书资料馆(经济系)、国鼎研发大楼(光电系)——纪念前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校友李国鼎
健雄馆(科四馆)——纪念核物理学家、校友吴健雄
昆曲博物馆——台湾第一座昆曲博物馆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校长
知名校友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3 10:4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