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人,即
汉族的江浙民系,由
春秋时期吴国、
越国故地衍生而来。所操的方言称为“吴语”、“
吴方言”,主要分布于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等地,使用人口约8000万。
吴国的王室来源于
周室,
越国王室源于夏室。吴地的古越人有“
断发文身”的习俗,最初被中原民族视为蛮族,
泰伯和
仲雍来的吴地建立
勾吴王国,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促进吴地的发展。至春秋已经与周的诸侯国广泛交流,经过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汉民族逐渐融合形成,吴越人是
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地的语言是如今的汉语方言吴语的源头。
后期随着北方连年战乱,开始有中原汉族南下,在
晋朝五胡乱华之后,大量北方汉人贵族豪强南渡到江南。靖康之变后的宋室南迁,更有大量北方
士大夫与平民南迁江浙,从而又将中原汉人的血脉融入其中。
晋室南渡后
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
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宋室南迁更是让“士族精神、书生气质”成为江浙民系的文化特征。
吴语,是汉族吴越民系的母语,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分布地包括
苏南、
上海、
浙江全境,安徽
徽州,
宣州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
信州;福建
浦城县。
通常认为
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后来因上海的经济突破发展,故江南话的代表方言又增加了上海话。也有人因
上海话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而将其当作代表。上海话是江南话极具代表性的方言,也是一种在苏州话的基础上混化了
宁波话而成的吴语支系。
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吴语在不同地区都产生些许的变化(例如
杭州话的部分词汇较苏州话、上海话会有不同),有些吴语地区受外来语言影响严重,出现较明显变化甚至流失。
江西东北部、
福建北部、
安徽南部一带的部分地区还保留吴语。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享年49岁)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享年61岁)
周树人(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享年55岁)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享年82岁)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享年43岁)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享年70岁)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享年87岁)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享年34岁)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享年49岁)
李尧棠(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享年100岁)
唐丽玲(1907年2月4日—2007年3月8日,享年100岁)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享年86岁)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享年94岁)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