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的梦》是一部出色的军事科幻故事,在
二战背景下有积极意义。作品讲述了美国特工潜入并破坏了一个神秘的电台,最终让美国人民摆脱了该电台发射的特殊催眠电波的影响,团结起来与“极东国”血战到底的故事。小说中的“极东国”显然就是
日本。
作家作品
作者介绍
顾均正(1902.11.26-1980.12.16)现代
科普作家、
出版家、文学翻译家。出生于
浙江嘉兴,逝世于北京。
1919年7月初中毕业。在农村小学教学4年,并自学英文。1923年考入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编辑,先在理化部编撰理化读物,后调《少年杂志》、《学生杂志》任编辑,1926年,应上海大学文学系主任
陈望道之邀,在该校讲授世界童话。1928年,到
开明书店工作,历任编校部主任、编辑部主任。
与
赵景深、
徐调孚等人翻译
丹麦童话家
安徒生的作品,编辑《世界少年文学丛刊》。30年代后,他的业余编译创作转向理化方面。
顾均正从事科学方面的写作始于1931年,最初翻译了
法布尔的《化学奇谈》,以后又翻译了《每日物理学》,刊登于《中学生》杂志,同时他为
开明书店编写了《开明自然课本》,当他接触到中学生以后,他以工作为转移,开始关注理、化方面的科学文章,翻译出版了
科普方面的作品《化学奇谈》、《物理世界的漫游》、《乌拉波拉故事集》,同时发表一些有关科学方面的小文章。在《中学生》创刊号(1930年1月)《科学零拾》栏目中,写了三篇小文章,题目是:《弹性的现在》、《一个关于迷信的测验》、《细胞的形状》,正中融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小文章,几乎每期都有。1934年应
陈望道邀请,在“
太白”半月刊写
科普小品,自此40余年专心于
科普读物的开拓,将作品收集成册出版《越想越糊涂》(1935年)、《科学之惊异》(1941年)、《电子姑娘》(1941年),1939年他创办的《科学趣味》杂志,同时编辑了一套《少年化学实验库》,这在当时的青少年科学爱好者中,发生了不小的影响。后来写的一些科学小品,刊登在《周报》、《新文化》、《科学大众》等杂志上,于1948年合成为《从原子时代到海洋时代》出版。1939年
顾均正与
索非先生合办起
科学杂志《科学趣味》,在第一卷上发表小说《伦敦奇疫》,这是他为科学普及开发的新品种,还写了《性变》、《
和平的梦》、《在北极底下》等3篇。《在北极底下》是科幻小说集,内含《在北极底下》、《伦敦奇疫》、《
和平的梦》三个短篇,当时中国抗战烽火正烈,世界大战的危险也已经逼近,
顾均正的上述作品能够把握时代特点。比如《
和平的梦》,讲的是某国科学家发明了能够改变他人思维的无线电波,然后通过这种电波影响敌对国家的人民。
顾均正的早期科学小品,尽管题材来自于国外,但是他作到了洋为中用,作品很少有“洋气”。他后期的《不怕逆风》,具有独特风格和严谨的构思,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他是反对单纯追求趣味性而走向猎奇的。他的多数科学小品富有生活气息,与现实联系密切,把自己的真实情意写进去,和读者一起思考和释疑。他的文章不摆训人的架子,更无哗众取宠之意。他的文章另一个特点是取材新颖,能及时反映当代科学的新成就。例如1945年8月原子弹刚在日本爆炸,他就写了《原子浅释》,登在上海的《周报》上。他还写了不少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文章,即普及了科学知识,又推动了
爱国主义教育。
解放后顾均正致力于青少年
自然科学读物的出版工作,仍坚持写一些科学小品。1953年开明出版社同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这个青年出版社,
顾均正任副社长和副总编辑,他翻译编辑了一本科学连环画《飞行的科学》。1960年他自告奋勇地挑了一个选题——《活的物理学》,当时
中国青年出版社受苏联
科普作家
别莱利曼的影响,定《活的物理学》这一选题。这本书用
物理学知识来解释生产上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既能使读者通过具体事例懂得物理知识,又能启发读者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该书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对象,书中还列举我国古代
物理成就,对青年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最后这一选题以《不怕逆风》为书名出版。《不怕逆风》,具有独特风格和严谨的构思,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不怕逆风》是
顾均正1962年写的一本物理科学小品集。作者通过一位
物理学家和他的友人老李的对话,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通过古代一种简易的检验车轮是否均匀的方法,阐明了浮力的应用原理:从我国采矿中的一种土法自动卸车装置和杂技表演讲到重心问题;从
曹冲称大象的故事,讲到我国古代如何利用浮力;从逆风的舟和装烟筒的窍门,讲到力的合成等等。
顾均正为了完成这本书,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翻阅了解放以来出版的通俗科学刊物《科学大众》、《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画报》、《
物理通报》等,并且把认为可以作为参考资料的文章,作了分类,他还到工厂和职工业余学校,举行小型座谈会,以此获得有关技术革新方面的素材。书中的许多文章以现实生活为素材,运用
物理学的知识融汇其中,如《北京来到了我的面前》,是一篇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关于我国古代物理学方面的成就的文章,如《利用浮力的故事》,应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解释“一艘货船装的货物越多,吃水就越深”,从而可以算出货物的重量这一道理;《小秤大用》主要是讲平行力的合成的内容。《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说明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时候,这两个分力间所夹的角越大,他们的数值也就越大;如果这个夹角达到等于180度时,这个力将为无穷大。《中国古代对轮子的成品检查》,却介绍了我国古代如何检验制造出来的车辆轮子是否平稳的巧妙办法;《替小孩辩护》中,生动而有趣地阐明了小孩为什么容易摔跤;《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中使人们学习了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所有这些文章都是写的很扎实、联系实际、说理透彻的,不仅多方面介绍
物理知识,还启迪读者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顾均正科普创作选集》,主要是从他的
科普著作《不怕逆风》、《电子姑娘》、《科学之惊异》、《科学趣味》和他的
译作《乌拉波拉故事集》、《物理世界的漫游》及报刊上刊登的一些文章中选编出来的。在他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的
科普创作卓有成绩,他主要致力于
物理学的研究,但对数、理、化、天、地、生等科学都有涉猎,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善于把科学知识,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深受广大读者、特别为是青少年喜爱。其中《骆驼绒袍子的故事》,通过和妻子在
火炉旁用汽油擦洗被污染的袍子时所发生的一场小小争论,讲述了汽油的挥发性、流动性和可燃性;《雪国探险中》通过细心观察六角形的雪花,讲述了雪花的形成和它的晶体结构,从而引导人们去观察
物理现象,揭开
自然之谜;《爆竹声中》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爆竹爆炸的秘密;《风筝》中阐明了风筝翔空的道理;《摄影的故事》扼要地讲述了摄影术发展的历史;《潮汐话》里深入浅出地写了潮汐的成因等等。作者把科学道理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得这些作品趣味横生,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在电子姑娘》中,作者通过一个聪明活泼的电子姑娘和一个健壮的质子哥形象,把质子这个比较枯燥的
物理现象人格化,栩栩如生,通俗易懂,津津有味;《黄旗袍》阐明了色光的混合,颜料的混合,以及有关的光学原理;《闷热中》中写了气温和
华氏温度计、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标准;《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中生动地揭示了太阳黑子的秘密,《火与火柴》中描写了火的发明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火柴是怎样在十九世纪发明出来的,怎样逐渐改善制造火柴的方法;《出身微贱的白金》有趣地写了白金的发迹过程,而且用途逐渐宽广起来;在《被遗忘了的磁石》中,形象地把磁石吸铁,比作慈母恋子,爱侣结合,并勾勒出了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
沈括就曾经深刻论述了磁石的作用,欧洲地理学家汉尼斯·罗虚在1508年出版的地图上,也曾把磁石山绘在北极附近;《从指南车到罗盘》从历史上讲解了我国古代对磁石的认识,什么是指南车,以及我国历史记载中晋代高僧法显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前往西域、中印度取经求法,公元408年回国时,在其所著的《佛国记》中就曾记述了运用
罗盘针的情况。
《选集》中有些文章是从
顾均正的
译作《物理世界的漫游》中选出的。如《小水点》、《
太阳请假的时候》、《玻璃棺材》、《沸点的升降》、《沸点与气压》、《旋转体的特性》等文章,虽然是
译作,但由于
译笔很流畅,每篇都很清楚地阐述了特定的物理学问题、趣味横溢。
顾均正科普著作的特点之一,是联系实际。他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例如,他讲
物理知识时,就经常通过一些深入浅出的事例来解释生产上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使读者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具体事例,很快地就能理解物理知识。其次,他的
科普作品多半是以具有初中水平的工农青年为主,在每篇文章中总是尽量照顾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他善于提出许多新颖有趣的问题,用生动活泼的
文学语言、深入浅出的描述和活灵活现的比喻,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往往使读者爱不释手。但他不是为趣味而趣味,在趣味中没有忽略作品的思想性。第三,他的
科普作品严格地忠于科学,是名实相符的
科普作品或
科学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既注意文采和形象性,又具有严格、丰富的科学思想内容。他常常运用故事、小品、连环画。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笔酣墨畅、意趣纵横他讲解科学道理,令人读了之后
顿开茅塞,并感到心旷神怡。他的若干著述,都经住了时间的考验,这与他作品中严格的科学性是分不开的。他往往善于通过
科普著作给读者提供打开知识的钥匙,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提高科学思维能力,起到鼓励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作用。第四,他的
科普作品中占一定份量的是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成就方面的材料。例如,他从三十年代起就比较全面地整理了我国古代有关指南针、火药、灌溉等方面的科技遗产。他在《水车》一文中,自豪地介绍了我国各种灌溉工具的悠久历史后,又痛心地指出,我国农村没有用上水泵而继续沿用水车,“完全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
顾均正从事科普创作的态度相当严肃认真。为了撰写有关
物理学方面的
科普文章,往往要浏览许多科普刊物,搜集科技革新资料。正是因为他掌握了充分的材料,因此他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写出富有坚实内容的作品。例如,为了写《不怕逆风》中的作品,他于1960年6月曾到上海参观了二十来个工厂和三个职工业余学校,并在那里举行了几次小型座谈会。其中许多文章的题材都是从参观中间得来的;为了创作例如《煤气储量指示计》、《又好又省》等作品,他还曾写信给有关单位作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特别是他的名作《北京来到了我的面前》,连标题也是经过反复思考和推敲之后才定下来的。可以说,他的每一篇
科普创作都倾注了他无数的心血。
顾均正同志在一个很长时期内主要的工作岗位是编辑,不是专业作家。业余从事
科普创作有不少的困难,因为他不能象专业科学工作者那样经常与某项科研工作或某些
自然现象相接触,从而既有理性知识,也有感性知识,可以驾轻就熟,抓住一些关键性问题来写作;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要放在看稿改稿上面,往往是在
精疲力尽之时,才伏案从事科普创作的。但是由于他对基础科学知识很熟悉,加以平日学习十分勤奋,并不断认真地在生活中间随时观察同科学有关的问题,因此他能够笔酣墨畅地写出许多优秀的
科普作品。由于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再接再厉,从不半途而废,因而他的
科普创作始终成为青少年学科学的得力助手,是广大读者不可多得的科学精神食粮;他翻译的许多科普读物,也无不对普及科学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顾均正科普创作选集》对今天新一代的青少年仍然有着自己的价值,同时对我国当前的科学文艺创作,也必将起着极其可贵的借鉴作用。
建国后,随
开明书店迁往北京,主持开明编务。致力于青少年自然科学读物的
出版事业,1952年,转入
中国青年出版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历任民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民进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历届委员和第五届副主席。 全国
科普创作协会第一届副理事长,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等。
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密切联系实际,风格独特,构思严谨,既有思想性,又有科学性,他的创作形式多样,有科学小品、
科学童话、
科学小说、科学相声、科学连环画、少年化学实验库,还与他人合作创办了《科学趣味》杂志。
主要作品
科普小品集《科学趣味》、《电子姑娘》、《科学之惊异》、《不怕逆风》,科幻小说集《
和平的梦》。
作品概况
故事梗概
《
和平的梦》是一篇惊险样式的科幻小说,十分讲究悬念。故事说的是美国间谍夏恩·马林,冒着生命危险在极东国工作。当他返回
华盛顿时,却看到人民群众游行,叫喊“极东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不惜任何代价以取得两国和平”。夏恩惊奇地发现,就连出名的爱国分子、那位派他去做间谍工作的部长,也是这么个论调。后来,夏恩进行调查,才发现从收音机中传出一种催眠电波,使美国人睡着了,然后向他们灌输与极东国友好的思想,于是,造成美国人心大乱。夏恩立即连夜驾驶飞机,寻找那个发出
催眠电波的秘密电台。后来,终于在
美国田纳西州没有人烟的山岭中,发现高高的柱子和蜘蛛网般的电线。夏恩把飞机降落在山谷里,潜入秘密电台。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打死了3个极东人,活捉首犯——极东国科学家李谷尔。那
催眠术便是李谷尔发明的。夏恩威逼李谷尔,要他再次发出催眠电波,在使美国人睡觉之后,向他们灌输:“极东国是美国的仇敌。美国决不能向极东国屈服。美国必须继续抗战。”经过连续14小时的广播,美国全国上下一致要与极东国血战到底。
简介
这是一篇故事曲折离奇、构思巧妙的科学幻想小说。故事中的“极东国”,显然是指日本。作者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写这样一篇科幻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小说以日美战争为背景展开故事,着力塑造美国爱国英雄夏恩的形象。
创作背景
和
老舍写《
猫城记》一样,
顾均正写《
和平的梦》,是受了英国科幻小说作家
威尔斯的影响。顾均正在《
和平的梦》一书的《序》中,谈及他曾很仔细读了威尔斯的《未来世界》一书:“威尔斯不是神仙,他的预言为什么会这样的准确呢?一半是由于他那丰富的想像,一半是由于他那科学的头脑。威尔斯是以写
科学小说著名的,由于这书引起了兴味,我很想读读他所写的科学小说。……”
顾均正曾翻译并创作过许多科普读物,熟悉科学。他接受了威尔斯的影响,却又以为威尔斯科幻小说“其中空想成分太多,科学的成分太少。即以威尔斯的《隐身人》而论,究竟那个隐身的人何以能够隐身,却只有假定的事实而没有科学的根据……”这样,顾均正在《
和平的梦》中,便写入一大段关于“环状天线”究竟“是怎样一种天线?它有何功能?”的“科学根据”,甚至画了说明原理的好几幅技术性插图。这表明顾均正对
科学小说的科学性十分注重。不过,他在小说中忽然插入一大段“知识硬块”使作品失去了和谐的统一。
评价
《
和平的梦》采用惊险小说的笔法结构故事,一开头便“奇峰突起”,设计了一个大问号——刚从极东国执行间谍任务归来的夏恩,遇上几千市民大游行,要求“与极东国友人停战”。美国向来把极东国视为仇敌,怎么突然吹起了和平的风?为了解开这个谜,作者逐步展开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扑朔迷离——夏恩从无线电广播中,发现了极东国搞的阴谋诡计。然后,层层剥笋,故事逐渐推向高潮,描写夏恩与极东国阴谋家李谷尔之间的尖锐斗争。最后,夏恩摧毁李谷尔的据点,把故事推向高潮。
小说情节一环扣一环,除了中间夹杂的那一段“知识硬块”之外,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小说具有鲜明的反侵略主题思想,在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当时,起着积极的社会作用。只是通篇以外国为背景,人物全是外国人,读来如同一篇翻译小说。这也许与作者长期从事翻译工作有关。倘若故事发生在中国,作品会令中国读者更亲切些。
《序》
老舍的《猫城记》是富有文学色彩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并不强调作品的科学性。
顾均正的作品则很注意幻想的科学性,每篇作品都花费一定的篇幅讲解科学原理。在中国,
顾均正最早提出了通过科学幻想小说普及科学知识的观点。他在《
和平的梦》一书的《序》中,明确地说:“在美国,
科学小说差不多已能追踪侦探小说的地位,无论在书本上,在银幕上,在无线电台,为了播送威尔斯的关于未来战争的科学小说,致使全城骚动,纷纷向乡间避难。这很足以说明
科学小说入人之深,也不下于纯文艺作品。那么我们能不能,并且要不要利用这一类小说来多装一点科学的东西,以作普及科学教育的一助呢?我想这工作是可能的,而且是值得尝试的。本集中所选的3篇小说,便是我尝试的结果。”
顾均正先生在该书《序》结尾处,这样写道:“……觉得
科学小说这园地,实有开垦的可能与必要,只是其中荆棘遍地,工作十分艰巨。尤其是
科学小说中的那种空想成分怎样不被误解,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希望爱好科学的同志大家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