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工程技术。一般采用井灌。中国北方很多地区采用这种灌溉方式。地下水源分布广,水量较稳定,抽水灌溉的同时可调控地下水位。但要做好规划,防止过量开采而造成不良后果。
古埃及在公元前2
100年已经取用地下水。在中国地下水灌溉也有悠久的历史。《
庄子·天地》和《说苑·反质》都记载着春秋时期用
桔槔提取井水浇灌园圃的技术(见
中国古代提水工具)。
《水经注》中也多处提到春秋时期利用泉水灌溉
农田。1126年在
法国打成了第一眼钻井后,不少
国家都积极开发地下水进行灌溉。20世纪80年代,
印度40%的灌溉
面积为地下水灌溉,美国的灌溉面积有近三分之一利用地下水,
巴基斯坦的灌溉总
用水量中有20%取自地下水。中国在1985年底,全国地下水灌溉面积1.45亿亩,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20%,主要
分布在北方地区的井灌区,配套的机井有 200多万眼。与此相应,
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包括
地下水资源评价、井灌区规划
设计、找水技术、
打井机具、
成井工艺、井灌区运用
管理等,也有很大
发展。
开采利用地下水的主要方式。它主要适用于地表水源不足而地下水源较丰的地区。其特点是水源相对稳定,
建设周期较短,管理调度灵活等。由于在抽水的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地下水位,因此在有次生盐碱化威胁的
地表水灌区,实行渠井结合。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既可
保证农作物及时用水,又有利于防治
土壤盐碱化。但是,除
自流井外,井灌都要提水,要消耗一定的
能源。在发展井灌的地区,要有足够的
地下水资源,即水源应能不断得到补充。如地下水资源不足或者
过量开采,都会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导致原有的
提水工具失效,机井报废,甚至区域性的生态
环境恶化。为此,发展井灌,首先要做好
灌区水文地质调查或勘探工作,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并在供需
平衡分析的
基础上,制定井灌发展规划。其次,为了合理开采地下水,要
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井型。用于灌溉的井型有筒井、
管井、大口井、
辐射井、真空井、
虹吸井等。中国的灌溉水井约90%是开发浅、中层地下水的管井,大多采用多孔
混凝土管。混凝土管井深多在70~100m左右,配套动力为电动机和
柴油机。
泉水是承压地下水在
地面的溢出。它的开发利用方式与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基本相同。在控制同等面积的情况下,泉水灌溉
工程的造价一般要小于
地表水灌溉工程。
截潜流工程是另一种利用地下水的
措施。在一些
季节性河流的河床下修筑不透水潜坝,使地下水壅高再引水或
提水灌溉农田。截潜流工程一般布置在可截引水量较大、河床下不
透水层较浅的河谷,以便于
施工及减少
投资。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引用地下水的
形式。在地下水坡降较大,水量丰富的地方,开挖
竖井和暗渠,用暗渠汇集与
输送地下水到农田进行灌溉。中国坎儿井主要分布于
新疆吐鲁番盆地和
哈密地区一带。这一
地带气候干旱,
蒸发量大,高山融雪的地表水流入冲积、
洪积扇后,几乎全部渗入砂砾石层成为地下水流,而坎儿井是汇集这一地下水源进行开发利用的
理想形式。它不用提水工具,不耗费能源,并能减少
蒸发损失,避免风沙
侵袭。古波斯国(
伊朗)亦很早即利用坎儿井
引水灌溉,至今有些地方仍靠它来进行
农业生产。中东一些国家也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