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越崎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原副主席、名誉主席
孙越崎(1893年10月16日—1995年12月9日),男,原名世棻,学名毓麒,浙江省绍兴县(现柯桥区平水镇同康村人,民革党员,著名爱国主义者、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铮友,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3年10月16日,孙越崎出生于浙江绍兴。5岁时,开始在私塾读四书五经。12岁那年,父亲闯关东,留下孙越崎与祖父母相依为命,之后祖父终止了他的学业,让他到山上看竹林,一天的巡山砍柴之后,利用夜间时间把父亲留下的《左氏春秋》《资治通鉴》和一些地理、历史书籍全都读遍。
教育经历
1909年,孙越崎第一次来到绍兴县城,在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绍兴文理学院前身)简易科就读。由于没有学过作文和数学,一个学年下来,全班62个人,考了倒数第二。孙越崎没有气馁,暑假时间把自己关在阁楼里“恶补”数学、作文。第二年,成绩上升到全班第一名,并做了班长。
完成三年的师范学习后,孙越崎做了一年实习小学老师。1913年,进入上海复旦公学中学部学习,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科。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秘密签订空前卖国的“二十一条”,孙越崎有感于中国屡遭磨难,有亡国之忧,前途崎岖,把名字由“毓麒”改成发音相近的“越崎”,寓意一定要使国家“越崎岖以达康庄”,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战乱不已、民不聊生,军事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各种救国思想争相涌现。孙越崎一边读书,一边不断思考着救国道路。“五四运动”爆发后,孙越崎积极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与直隶省省长曹锐当面交锋,被学校开除学籍。后经蔡元培帮助,进入北京大学采矿冶金系学习,于1921年毕业,获得工科学士学位。1929年秋,赴美国留学,先后在斯坦福大学采矿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考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采矿业。于1932年11月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924年初,孙越崎奔赴东北边陲中俄官商合办穆棱煤矿公司(在今黑龙江省鸡西市),任矿务工程师,从事勘探开发煤矿,掌握了从勘探、建井到产煤的全部生产和管理过程。在他的带领下,穆棱煤矿很快在东北远近闻名,并得到翁文灏的关注和赞许。
1932年11月,孙越崎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辗转回到中国。应翁文灏邀请,参加在南京刚建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前身),先任矿室主任,后任国防设计委员会陕北油矿勘探处处长。在陕北延长组建中国第一支油矿钻井队,打出了石油,打成了中国人主持的第一口石油矿井。
1934年春,国防设计委员会与陕西省商定成立陕北油矿勘探处,任命孙越崎为处长,率人在陕北高原调查3半个月,行程800多公里,终于迎来钻井出油;9月至10月,在陕西延长县城外打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口油井,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新纪元;同年,河南焦作中福煤矿陷入困境,孙越崎后赴河南焦作协助整理煤矿。一年后,将中福煤矿扭亏为盈。抗日战争爆发后,孙越崎想方设法将中福煤矿机器设备全部内迁,中福煤矿成为中国近代煤矿中迁到后方而没有沦入敌手的唯一一个煤矿。
1935年1月,孙越崎继任焦作中福公司矿务整理专员、焦作工学院董事会董事长。1938年5月,被推选为四川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41年3月16日,隶属于资源委员会的甘肃油矿局在重庆成立,孙越崎被任命为总经理。后在玉门老君庙与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建起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矿。孙越崎提出“自力更生”的口号,动员油矿各部门专家自己动手设计制造石油工业设备,另提出生产汽油180万加仑(约5000吨)的目标。1942年11月,玉门油矿提前实现180万加仑的生产目标。3年间,一个拥有1.5万名职工和家属的石油城,在戈壁滩上拔地而起。玉门油矿所产的国产汽油大力支援了抗战,基本满足了西北军用交通和重庆工业民用等方面的需要,还生产了大量煤油、柴油。
抗日战争胜利后,满怀救国报国梦想的孙越崎以为等来了和平建设年代,准备大干一场。遂辞去担任的四川四个煤矿和甘肃油矿局总经理职务,以特派员身份由行政院经济部、战时生产局派往东北,主持接收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同时兼任行政院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局长。国民党政府顽固地坚持独裁道路,处心积虑地挑起内战,孙越崎的理想和抱负找不到施展舞台。
1946年起,孙越崎历任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
1947年7月,孙越崎到华北及东北视察资源委员会所属工矿企业。在东北看到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军队士气高昂、深得人心、节节胜利。孙越崎逐渐认识到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重任,必将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1948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鞍山。在北平的孙越崎得知,鞍山解放时,鞍钢公司员工无一人伤亡,公司协理、高级技术人员都被留下并受到优待,其他人员愿留者欢迎,愿走的发路条沿途放行。孙越崎大为感动和欣慰,认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之后,肯定要建设新中国,离不开工矿企业和技术工人。只有跟中国共产党走,众多工矿企业才能获得新生。孙越崎决定顺应民心,站在人民的一边,将国民党政府工业部级机构和宝贵资产完整地保护下来,使其脱离独裁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在祖国大地发挥富强祖国、振兴民族的作用。
1948年10月,国民党政府全国工业总会在南京召开。会议期间,孙越崎以资源委员会委员长身份,召集各地负责人秘密开会,商议把资源委员会留在大陆,他要求资源委员会所属企业的全体员工弃暗投明,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迎接解放、办理移交。会后,孙越崎通过资源委员会财务处长季树农,找到中共地下党潘汉年系统的关系,同中共地下党员季崇威取得联系。之后,分散在全国的资源委员会各厂矿企业和32000余名职员及数十万技术工人,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与当地国民党政府、军队百般周旋,最终全部留在原岗位,护厂护矿迎解放,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重工业家底和大批物资。
1948年12月底,蒋介石召见孙越崎,要他把在南京的资源委员会所属5个厂全部拆迁到台湾省,孙越崎只好冒险拖延。1949年1月,孙越崎将南京“五厂”集中在下关码头的机器设备搬回,把留守职工组织起来,成立了“留京员工励进会”,发挥群众的力量,扩大声势。孙越崎感到拒绝搬迁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加大,遂让季树农与季崇威联系;3月,中共代表与季树农见面,并作出指示:人第一,物资第二,保全人是最要紧的。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国民党政府逃到广州。为了便于集中力量保护,孙越崎把资源委员会本部迁到上海;4月26日,孙越崎携带面值208万美元的支票赶到广州,之后电令还没有解放各地区资源委员会所属厂矿负责人到广州来领取钱财,以便给员工发放工资,支撑局面,稳定人心,避免在和平移交过程中引起波动,发生意外。孙越崎在广州取得行政院长何应钦的同意,资源委员会及管理下的大量物资一直留在上海;5月27日,上海解放,之后资源委员会将全体员工及大批机器设备、资产移交给军管会。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抵玉门油矿。孙越崎指示油矿抵制国民党破坏,和平办理移交,全矿不仅生产一刻未停,还积存了粮食一万余担,金银现金约合30多万银圆。
孙越崎完成了掩护任务,也被国民党方面怀疑。之后孙越崎留下辞职信,到了香港。在香港与中共取得联系,在中共香港组织领导下,孙越崎策动资源委员会香港国外贸易事务所员工于1949年11月进行起义,把价值五六百万美元的钨、锑、锡、汞等出口矿产品移交人民,并受到毛主席的复电嘉勉。
1949年11月,孙越崎从香港乘船,改走台湾省外海,避开国民党的搜查,后到达天津,投入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怀抱。到北京后,孙越崎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后被任命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兼基建处处长。
孙越崎在担任计划局副局长时,基本建设是当时工作重点。在陈云指示下,孙越崎主持制定了《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在基本建设中,进行勘探、设计、施工、验收应遵循的程序,后经中财委批准,于1951年3月以中财委计(建)字第984号文件颁发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自治区。
1950年3月,孙越崎由邵力子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51年6月16日,孙越崎起草《没有工程设计就不可能施工》社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社论发表后,中央很多单请他去作关于基本建设的报告。《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在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期间,对全国的基本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1952年6月,政府机构进行大调整,财经委员会与其他委员会一并被取消,孙越崎写下“愿意到煤矿去做技术工作”志愿;7月,被分配到唐山开滦煤矿,任总管处第三副主任;12月,正式在开滦煤矿上任。
“文革”中,孙越崎在唐山开滦煤矿以“特嫌”关入“牛棚”,被隔离审查、遭受抄家、监督劳动、停发工资等迫害,妻子因受人欺辱,患了精神分裂症,两次自杀,幸被抢救过来。孙越崎接受600多人次外调,绝大部分是涉及资委会的政治问题,他坦然应对各种考验,抵制逼供诱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绝不写违心材料。到1973年,组织上解除对他的隔离审查,允许自由外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孙越崎奔走于大江南北,开展调研,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献计出力,提出许多认识和见解。
1979年,孙越崎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1年12月,当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83年,孙越崎任全国政协经济建设组长,后多次组织三峡工程调查研究讨论,率组实地考察,撰写报告,向中央提出建议,写出长达5万字的《关于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和三峡工程的问题》等文章,并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多次发言。通过京外实地调查提出加速北京煤气和华北油田天然气用管道运送到北京,使用清洁能源的建议;赴内蒙古协助解决小煤窑安全生产和综合利用等问题;并提出煤炭立法,保护与合理利用煤炭资源等建议,得到中央重视。
1983年12月,孙越崎当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1992年12月,当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人物逝世
1995年12月9日,孙越崎在北京逝世,终年103岁;根据其生前安排,遗体解剖供医学研究,骨灰撒在雪松下,不设墓碑。
主要成就
实业开发
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煤矿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孙越崎一直在为发展祖国的煤炭事业而努力,是中国现代煤炭工业的奠基人之一。1923年,孙越崎在东北穆棱矿区开始创办穆棱煤矿,并于次年投产,产量逐年上升,1929年产量突破31万吨,成为一座产量高、效益好的新式煤矿。孙越崎在穆棱煤矿工作六年,经历了从钻探、建井、投产及生产管理、运输销售的全过程,并撰著《吉林穆棱煤矿纪实》一书。1934年,中福煤矿陷入困境,孙越崎上任后,在精简机构、裁汰冗员的基础上,重点整顿工程,建立有效管理法规和制度。通过整顿,使濒临破产的中福公司扭亏为盈,产量和销售量跃居全国第三位。1938年5月,开始改造四川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发电厂,实现生产机械化,铺设双轨运煤更新通风设备。在矿工管理方面,改“租客制”为“里工制”,为发展生产提供保障。1952年11月,负责开滦煤矿唐山、林西、赵各庄、唐家庄、马家沟等五个旧矿技术改造,同时主管煤矿基本建设工作。20世纪80年代,向全国政协递交《煤炭法应当尽快制定出台》提案,意见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其建议对《煤炭法》的出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中国近代史上,全国投入开发的油田仅有四个,分别是台湾省苗栗、陕西延长、甘肃玉门和新疆独山子。其中三个油矿孙越崎都是长期或短时间领导过,因此堪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始人。1934年底,孙越崎率部在陕西延长打出了中国人钻的第一口油井。1941年3月起,负责创办玉门油矿,在孙越崎领导下,玉门油矿逐渐发展成为集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修、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石油企业,年生产原油8万吨,年炼油10万吨,生产12种油产品,培养出一支掌握近代石油工艺、有59个工种的石油产业队伍,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使玉门油矿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工程建议
早在抗日战争后期,孙越崎任职的资源委员会就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建了三峡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并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工程管理局实习。1988年初,孙越崎担任全国政协三峡工程专题组组长,被水电部聘为三峡工程论证小组特邀顾问。为了论证三峡工程的利弊得失,孙越崎查阅了大量有关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资料,并进行为期38天的实地调查。后就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和与三峡工程相关的防洪、发电、航运、南水北调、生态环境保护等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促进了各方面对建设三峡工程认识的深化,推动了三峡工程论证工作向科学化、民主化方向发展。
保护国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孙越崎冒着生命危险,多方努力,为国家建设留下了一批宝贵人才和重要财产,对国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孙越崎领导的资源委员会是国民党政府逃亡时,中央各部会中唯一有组织有领导地起来护产的部门。在孙越崎的策动和领导下,除原在台湾省接收工矿企业资源委员会人员外,所有留在大陆的员工均选择了投向新中国。作为国民党政府最主要的工矿事业机构,资源委员会垄断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包括钢铁、煤矿、电力、有色金属矿、机械、电工、石油、化工、水泥、造船、糖业、纸业等行业,121个总公司,近千个生产单位。它还拥有世界产量第一的钨、锑等矿产品专有出口权,享有外汇留成收入,经济实力居各部会之首。在人才方面,资源委员会拥有职员3.2万余人,技术工人六七十万人,职员中60%以上是国内外大学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资源委员会集中了当时中国轻重工业绝大部分的建设和科研人才。这些人员全部留在大陆参加了革命队伍,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孙越崎领导资源委员会向新中国移交的稀缺物资有:16000吨白糖、50000余桶原油、一套炼油厂大部设备、钨、锑、锡等矿产品、钢材等。他们的主动起义也使旧中国的大部分工矿企业免遭战火涂炭,基本完好地回到人民手中,让新生的共和国不仅有了一定的物资储备,也迅速地运转起工业的车轮。
人才培养
孙越崎创建了焦作工学院,后成为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
人物影响
基金设立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是由朱学范钱伟长程思远等倡议设立的专项基金,于1992年10月16日建立,基金是为了纪念孙越崎70多年来为中国工矿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设立,基金的宗旨是支持和资助能源科技教育活动、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培养科技人才、促进中国能源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后备人才的成长。
奖项设立
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于1992年设立,设有能源大奖、青年科技奖2个奖项,另设煤炭、石油高等院校优秀学生奖及家乡教育奖,每年评审、颁奖一次。
相关图书
获奖记录
人物作品
诗词选登
出版图书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行业会议
1942年8月,孙越崎在兰州参加中国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年会对孙越崎抗战以来在大后方开发煤炭、石油取得的成绩给予很高评价,并授予金质奖章。
参加活动
1984年12月22日,孙越崎在徐州参加中国矿业学院竣工典礼。
1986年11月9日,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孙越崎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参加敬谒孙中山先生衣冠冢仪式;11月13日,民革中央举行茶话会,招待前来参加孙中山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的海外学者、专家和部分来宾,孙越崎出席茶话会。
迎宾接访
1988年9月14日,时任民革中央主席朱学范、民革名誉主席屈武在民革中央机关“台湾厅”同台湾省资深“立法委员”、台湾省“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胡秋原举行会谈,并就中国统一问题交换意见。孙越崎等参加会见。
1990年5月16日,孙越崎与贾亦斌会见台湾省全民爱国会会长钟树楠一行,就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交换意见。
1992年5月15日,孙越崎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台湾省“中华经济研究院”经济政策研究顾问赵耀东和台湾省“中国技术服务社”董事长董世芬;7月1日,以台湾省前政治大学校长欧阳勋为团长的台湾省两岸关系研究会访问团拜访民革中央。民革中央在机关礼堂举行座谈会,孙越崎参加座谈。
党政会议
1990年12月25日至28日,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全体会议,孙越崎出席会议。1993年12月17日,民革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开幕,孙越崎等150人出席会议。
组织关怀
1992年3月16日,江泽民邀请孙越崎到中南海面谈,并共进晚餐。席间,江泽民明确肯定资源委员会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拒迁台湾省、护厂护产、保存大批美援物资的行为,称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
1995年10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向孙越崎祝贺102岁华诞,孙越崎握住李瑞环的手说:希望能亲眼看到香港回归祖国,希望看到海峡两岸统一。
人物轶事
工业救国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华北,出动飞机轰炸煤炭年产量已达100多万吨的河南焦作“中福煤矿”,企图控制工业资源,破坏中国的抗日。眼看“中福煤矿”将要落入日寇之手,孙越崎力排中外董事们的异议,决定把煤矿大部分设备拆迁到大后方。面对敌人,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做出了炸毁京汉铁路线黄河大桥的决定。孙越崎说服炸桥部队,在一列列装满矿山机械设施设备的火车全部通过后,才炸毁大桥。在孙越崎组织指挥下,共拆迁转移设备约4000吨,转移技术人员800多名。抗日战争期间,中福煤矿是唯一一家迁移到后方的煤炭企业,并与各方面合作在四川建设了四家煤矿,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大义凛然
1948年底,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召见孙越崎,要求他把南京无线电厂、有线电厂、高压电瓷厂、电照厂、马鞍山机械厂迁到台湾省。孙越崎只能拖延时间,一面派人到台湾省选择厂址,一面将五个厂的设备装箱运到码头,并推说码头繁忙,最后成功地把五个厂留了下来。冒着生命危险,孙越崎动员和率领3万多名技术人员、约70万名员工集体投向中国共产党,使1000家重工业企业、矿山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1949年5月,孙越崎辞去国民党政府中所任职务前往香港,公开与国民党决裂。并于1949年11月14日通电全国宣告起义,保护了稀有矿产,得到毛泽东复电嘉勉。在携家眷乘船北上的途中,蒋介石派出4艘小军舰拦截,因劫错船只,孙越崎幸免不测。
信守承诺
晚年的孙越崎,始终牵挂着油矿。97岁那年,一个油矿老同事来北京,孙越崎坚持去宾馆叙旧,临出门前,家门突然坏了打不开,孙越崎担心迟到爽约,竟从厨房一扇小窗子爬了出去。
‌鼎力相助
原资源委员会同仁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普遍受到冲击、迫害,不少子女受到牵连,纷纷向孙越崎反映。资委会留在大陆是越崎策动领导的,他痛感对不起他们。1991年10月24日,孙越崎写信给中央高层领导,恳请重新审议原资源委员会起义性质问题。之后相关信函送到江泽民总书记处,1992年3月江泽民接见孙越崎,充分肯定资委会同仁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同时安排召开座谈会;10月7日,座谈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主持,会上再次肯定他们保护厂矿、留在大陆,完整地移交给人民政府的爱国行动和历史功绩,进一步推进妥善落实爱国人士政策。当时原拟在10月16日孙越崎生日这天召开会议,但孙越崎婉言谢绝了,他说:这个会越早开越好,很多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都盼着这个会。
促进统一
孙越崎为开展两岸交往,促进和平统一,到处奔走呼吁。1988年和1990年,他两赴香港,通过电话隔海与在台湾省的老朋友张群陈立夫等人共叙友情,互致问候。在香港期间,孙越崎出席复旦大学校友世界联谊会,他在会上呼吁:“海峡两岸的隔离隔阂,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当务之急是要为民族的利益,尽快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越快越好,这是我这个百岁老人最后一次对年轻人要说的……”他多次在北京接待台湾省来访的原国民党政要,向他们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希望在台湾省的旧属,共同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孙越崎出生在一个耕读世家,孙家曾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孙越崎的父亲中过秀才,家里拥有80亩水田和几百亩山林。父亲为他取了一个学名——孙毓麒,意为为国建功,名垂青史。孙越崎的父亲曾在东北县长,对当时官场黑暗有极深体会,所以他不允许孙越崎从政走他的老路,要求孙越崎学习工科专业,并明确要求他学习“采矿技术”,这对孙越崎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婚姻生活
1912年底,孙越崎与自幼指腹为婚的新娘葛采湘结婚,孙越崎希望妻子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1913年,孙越崎到上海读书深造,把妻子送回娘家,请求岳父请先生来家教书。经过努力,后来葛采湘考入绍兴明道女子师范学校,学业有了很大长进。1923年,结婚10年的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
孙越崎在穆棱煤矿经人介绍与王仪孟相识,1926年8月26日,两人结婚。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孙越崎是一位卓越的爱国老人,共产党的亲密诤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江泽民 评)
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孙越崎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毅然站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一边,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九届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 评)
爱国敬业,耿直无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 题词)
坚持真理,坦荡一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 题词)
孙越崎作为中国工矿业的泰斗和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他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一生所做的贡献也是难以估计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孙越崎的历史贡献认识不足,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安排。令人钦佩的是,孙老个人从不居高自傲,从不争名逐利,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严于律己,光明磊落。(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阎明复 评)
孙越崎怀揣赤子之心,立志改变能源科技行业落后面貌,献力民族复兴大业,堪称后辈学习的典范。在抗战的重要历史关头,以民族大义为重,保住了焦作工学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矿业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时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书记杨仁树 评)
“工矿泰斗”孙越崎是绍兴党外民主人士的杰出代表,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绍兴市政协副主席、中共绍兴市委统战部部长倪善贵 评)
孙越崎是中国近代工矿泰斗,为中国矿业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 评)
孙越崎一生抱着科技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为中国煤炭、石油事业的开发建设和人民革命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孙越崎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忠贞不渝、生死不移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人民网·教育频道 评)
孙越崎一生抱着科技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为中国煤炭、石油事业的开发建设和人民革命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 评)
孙越崎一生秉持科技兴国、实业报国的信念,勤奋务实、艰苦奋斗,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也是现代能源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奠基人。(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 评)
孙越崎是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一边,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孙越崎作为民革的杰出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积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献计出力。(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绍兴市委员会 评)
在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以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国的工矿事业和能源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一生宛如一幅令人心潮澎湃的画卷,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工业崛起他,就是被尊称为“中国工矿泰斗”和“能源工业创始人”的孙越崎。(中国能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评)
后世纪念
纪念旧居
孙越崎旧居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1924年起,曾在此居住。2024年2月,旧居入选黑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院校命名
1996年,浙江省绍兴县(现柯桥区)人民政府为纪念孙越崎,实施“振兴山区教育、建设教育强县”战略,决定将绍兴南部山区平水中学、青陶中学两所普通高中合并,在平水镇新建“绍兴市柯桥区越崎中学”,并于1997年9月落成开学。
2008年7月3日,为纪念孙越崎为中国矿业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的贡献,中国矿业大学下文(中矿委[2008]28号)以孙越崎名字命名成立二级实体性学院—孙越崎学院;10月16日上午,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正式揭牌。
纪念展馆
柯桥区平水镇越崎中学孙越崎纪念馆始建成于1997年9月,馆内主要陈列反映孙越崎成长、创业、革命活动的照片,和伟人、名人手迹,以及由孙越崎家属提供的一些遗物。2019年,纪念馆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
绍兴市柯桥区档案馆孙越崎纪念馆于2014年9月正式开馆,纪念馆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通过图文介绍、实物展出、多媒体演示、场景复原等形式对孙越崎生平档案进行全方面展示。纪念馆内收录了孙越崎近4000件实物及文字档案,整个场馆分为“风华正茂,山性志天”“实业报国,献身能源”“冲出险滩,迎接曙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名垂青史,芳留大地”五个部分,系统介绍了孙越崎为中国能源事业和经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的一生。
竖立雕像
河南理工大学孙越崎铜像由校友李刚捐建,1999年10月16日揭幕,铜像位于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校史馆门口,高1.5米,基座为红色大理石,座高1.6米,基座为正方形,边长1.28米,基石背面镌刻着孙越崎生平简介。
2015年,河南理工大学在南校区建设了名人雕塑广场,广场上矗立着蔡元培、孙越崎、翁文灏张伯声半胸雕像。校园里学术大师的雕塑,给了大师们尊祟的地位,也给学生们指引了学术人生的方向。
2009年6月15日上午,孙越崎铜像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揭幕,铜像总体高度254厘米,其中像身高74厘米,基座高180厘米,底座正面有温家宝题写“孙越崎先生”字样,底座背面雕刻有孙越崎简介。
2009年10月15日下午,蔡元培、孙越崎、华罗庚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镜湖文化广场举行。
2022年10月,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校区建成科技文化名人形象雕塑“孙越崎”,雕塑选址建设于学校博学广场紧邻思学楼广场空地。
事迹研展
2004年6月,“孙越崎生平事迹展”在河南理工大学南校区图书馆二楼大厅公开展出。“事迹展”共分为八个部分,讲述了孙越崎坎坷的一生,体现了他孜孜不倦、不懈奋斗的风范。
2016年10月17日—18日,孙越崎生平事迹研讨会暨民革前辈纪念场馆联谊会第五次年会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参加会议。
人物传记
主题文章
参考资料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简介.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
奖项介绍.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
孙越崎生平.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15:3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