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全文
编年体史书
宋史全文 三十六卷(内府藏本),有《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等多种书名,宋元之际佚名编撰编年体宋史。 其书自建隆以迄咸淳,用编年之体,以次排纂。保存了南宋后期的部分史料。
史书简介
提要记载
《宋史全文》·三十六卷(内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原本题曰《续通鉴长编》,而以李焘《进长编表》冠之於前,是直以为焘之《长编》矣。案焘成书在孝宗时,所录止及北宋。此本实载南宋一代之事,其非出焘手明甚。检勘此书,每卷标题皆有“宋史全文”四字,而《永乐大典》宋字韵内亦多载《宋史全文》,与《长编》截然二书。又此本《目录》前有《坊间原题》,称本堂得《宋鉴》善本,乃名公所编,前宋已盛行,再付诸梓云云。盖本元人所编,而坊贾假托焘名,诡称前宋盛行耳。惟《永乐大典》所收之书,皆载入《文渊阁书目》。乃《宋鉴》多至六部,独不见《宋史全文》之名,或亦杨士奇等编辑时因标题而致误欤。又别本之末有商邱宋荦《跋》曰“宋李焘有《通鉴长编》百六十八卷、《续长编集要》六十八卷、《续宋编年》十八卷,今世藏书家往往求之甚渴。此三十六卷是元人所干刂,卷首割去著书人姓名,卷末割去‘大元’字,其为元胡宏《续通鉴长编》无疑”云云。则又臆断之语,未见其有确证也。其书自建隆以迄咸淳,用编年之体,以次排纂。其靖康以前,亦本於焘之《长编》,而颇加删节,高、孝二代则取诸留正之《中兴圣政草》。今以《永乐大典》所载《圣政草》相与参校,其文大同小异。留正等所附案语,亦援引甚多。至光、宁以后,则别无蓝本可据,为编书者所自缀辑。故《永乐大典》於光、宁二宗下亦全收此书之文,勘对并合。其於诸家议论,采录尤富。如吕中《讲义》、何俌《龟鉴》、李沆《太祖实录论》、《足国论》、富弼等释、吕源等增释、陈瓘《论大事记》诸书,虽其立说不尽精醇,而原书世多失传,亦足以资参考也。惟原本第三十六卷内度宗、少帝及益王、广王事迹,俱有录无书,《永乐大典》亦未采。今姑仍其阙焉。
史学价值
《宋史全文》(注:此书今存两种元刻本(具体印行年代待考),明代未见重刻,清代据元刻本录入《四库全书》(有改动)。)或称《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作者不明,是成书年代较早的一部编年体贯通北南两宋的史书。由于它的北宋部分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时间范围重合,南宋高宗、孝宗部分与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的时间范围重合,南宋光宗、宁宗部分则与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和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的时间范围重合,而南宋理宗部分与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及《宋史·理宗本纪》记载的时间范围重合,所以,人们往往不甚重视此书。实际上,此书是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本文拟特别强调的是此书理宗部分的史料价值,这同本书其他部分相比,更具特殊的意义。
讲《全文》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首先是因为《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等全无宋理宗在位时期的情况记载。而将此部分《全文》同记述此时期历史的其他史书(包括《宋史》、《宋季三朝政要》、《钱塘遗事》等)进行比读,感到《全文》有几方面的记载比《宋史》、《宋季三朝政要》等书明显更优。
1.《全文》保留了较多的历史文献及其原始风貌
如前所述,《全文》保留了比《本纪》更多的诏敕、御笔和其他一些历史文献。有些诏敕等《全文》与《宋史》等同有载录,但《宋史》的《本纪》依照修《本纪》应简练的原则,文字被大大简化,而在《宋史》的其他部分又没有载录这些诏敕详细内容,这使得《全文》所载录的这些诏敕文字更凸显出其珍贵,当《宋史》对诏敕删简失当时,其史料价值就更为突出。例如,《全文》卷三四载:
[淳祐十一年]十二月丙辰朔,辅臣谢方叔等谢新命,上降御笔曰:“朕观比年以来,朝纲浸弛,时事日乖,所以并命二相,夹辅王室。正赖开明公道,振起治功,肃纪纲以尊朝廷,用正人以强国势,通楮币以纾邦计,却哨骑以固边陲,清吏道使无贪黩之风,淑士类使无嚣浮之习,军马当足则饬戒阃帅以去虚挂之籍,人心当结则嘉予守令以行宽恤之恩。此皆今日切要之务。昨来并命,往往各分朋党,互持己见,交相摆阖,阴肆倾排,是以猜忌成风,众弊胶轕。今朕用搢绅之公言,从中外之人望,登庸硕辅,参运化权,继自今勿牵人情,勿徇私意,以玄龄、如晦为法,以赵鼎张浚为戒,务为正大之规,以副倚毗之意。”上又曰:“自来并命二相,本欲协济,缘各任己见,且因宾客交斗,遂成党与,不可不戒。卿等宜同心辅政,深矫前人之失。”
《宋史》卷四三《理宗纪》于同年月仅载:
戊辰,诏以八事训饬在廷,曰:“肃纪纲、用正人、救楮币、固边陲、清吏道、淑士气、定军制、结人心。
显然,《全文》的记载要比《本纪》详细得多,不但提供了降御笔的背景资料,而且引录的御笔文字比《本纪》要完整得多。而《宋史》除《本纪》外,其他处又找不到关于此事的记载,所以,当我们想了解谢方叔入相之初的情况时,《全文》的上引记载就显得十分重要。
又例如,《全文》卷三六载有关于处置所谓吴潜丁大全党人的“御笔”和诏书各一(原文过长,不便引录),从御笔中可知:吴潜的遭遇同宋理宗有直接关系,因为御笔是直接出自宋理宗的,这份御笔详列了吴潜的“罪状”。以往人们从《宋史》中得出一种认识,即吴潜的被罢免、受迫害都是贾似道一手策划的,同宋理宗没有多少联系。此御笔使此种认识得到纠正。通过上述诏书,我们则可了解到所谓吴潜党人的大致构成,这对于研究晚宋政治显然十分重要。这二份文献《宋史》等书均不载,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除诏敕外,《全文》还引录了其他一些历史文献,如,宋理宗的《敬天法祖事亲齐家四十八条》、《缉熙殿榜》、《纪梦昌陵》诗、《训廉铭》、《谨刑铭》、《字民训》等,《宋史》等对这些文献,或仅记标题,或全不言及。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宋理宗时期历史及宋理宗这一历史人物无疑都是很有助益的。
2.《全文》收录了大量君臣对话
《全文》保留了宋代《实录》等书的较多痕迹,因而收录了数量可观的君臣对话。这些对话内容多样,涉及治国、军事、理财、理学等等,有些语言生动颇能说明当时君臣的心态,对于了解当时史情颇具重要性,《宋史》很少收载,故《全文》收录的这些对话就很珍贵。
例如,《全文》卷三二绍定六年十一(二?)月条,用六百多字的篇幅,记述了宋理宗赵范赵葵兄弟二人的一番对话。赵氏兄弟在南宋后期军事史上颇有建树,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有关军事的许多情况。如,赵范理宗讲话中言及:“国家之兵,聚则不少,散则不多,若能散能聚,可守可战,使江淮表里皆有可恃之势,则戎马侵突足以御之矣。”这实际上批评了当时宋理宗消极防御、处处布防的军事方略。消极防御、处处布防,使宋朝兵力分散,尽管朝廷努力增加军队人数,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其根源就在于统治者惧怕兵权的相对集中。对话中虽然理宗表示对赵氏兄弟完全信任,但赵葵仍然不无顾忌地讲:“昨奉圣旨,许臣缓急便宜行事。东淮去天密迩,事无大小,皆合禀听庙谟,微臣不敢专擅。”寥寥数语,活画出一位统兵者在宋代“事为之防”体制下惟恐犯忌的神态。从对话中,我们还可体察出宋理宗始终对议和心存幻想等情况。
又如,《全文》卷三三载:“[淳祐二年]六月甲寅,仓部郎官李鋂进对,乞广求备御之方。上曰:‘秋风已近,去岁蜀事大坏,今当如何为策?’鋂奏:‘陈隆之因成都城故基增筑,未为非是,第功力苟且,识者逆知其难守。臣尝问其方略,但云誓与城存亡而己,未几为田世显所卖,城门夜开,隆之衂焉。’上颦蹙久之。”这段对话透漏出四川制置使陈隆之兵败被杀的背景及经过,《宋史·忠义传》陈隆之的小传仅150字,此引记载可以补充《宋史》记载之阙。
再如,蒙军进入云南后,宋朝处于三面受敌的险境,宋朝君臣将蒙军自西南迂回进攻江浙腹心地带的图谋称为“斡腹”,《全文》有七处记载了宋朝君臣关于“斡腹”的对话,说明了对此事的忧虑,也提供了宋、蒙双方军事举措的一些细节,对于了解当时军事形势很有帮助。
另外,《全文》记述了不少君臣间关于理学的议论,在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军事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君臣间奢谈心性,这使人颇觉滑稽,《本纪》很少载录自然不无道理。但是,从另外一角度来看,例如要论证南宋理学怎样误国,这些却是极好的实证。
3.《全文》记载此时期货币发行情况详细而准确
《全文》对此时期货币发行特别是纸币发行的记载特别详细,其中包括此时期君臣对货币问题的关注及采取的各种措施,总字数达六七千字。《宋史·本纪》对此较少记载。这可以理解,在纪传体史书中,这类内容是可以放入《食货志》的,但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食货志》也没有收录。例如:《全文》卷三二载:
[端平二年]九月已巳,都省言:“两界会子数多,监司郡守奉行秤提不虔,欲下诸路州县,令有官之家簪缨之后及寺观僧道,并按版籍每亩输十六界会子一贯,愿纳十七界者并从。各州截角类解,赴封桩库交纳。其将相勋贵之家、御前寺观曾被受指挥特免科役去处,毋得夤缘规免,仍不许敷及佃户。违,许越诉。”从之。
此段文字较详细地记载了宋朝为挽救会子的另一次重要努力,即所谓“履亩征会”事件,此事在宋人文集中可以找到不少时人的相关奏疏,如袁甫吴潜魏了翁等都曾对此事发表议论。但是,在《本纪》中,却不载此事,尽管在此书《袁甫传》中言及此事,也是一笔带过,连确切时间也没有提供。所以,上引《全文》的文字,是关于此事最权威、最详细的记载。再如,《全文》卷三三又载:
[嘉熙四年九月]丙戌,都省言:“比奉御笔:‘楮币折阅虽自于民,奸幸多生于守令。’今措置十八界会子收换十六界,将十七界以五准十八界一券行用。如民间辄行减落,或官司自有违戾,许经台省越诉,必置于罚。”上从之。
引文记载了发行第十八界会子兑收第十六界会子的情况,记载了官方关于第十七、十八两界会子比价的规定,因而很具重要性。但《宋史》对此却未加记载。《宋季三朝政要》卷二虽有载,但文字过简,且有重要错讹,即记“史嵩之以五折二”,其“二”当为“一”之讹。
此处应特别指出,《宋史》关于理宗朝货币问题记述的阙疏(即将许多于国计民生关系甚大的史事不予记载),可能同撰史者货币方面的学识不够有关。除了记载疏漏外,还可见到其他因撰《史》者缺乏对货币问题深入了解造成的失误(撰史者因对货币问题学识不够而致误。在历代正史《食货志》中屡见不鲜)。如《本纪》多次把“十七界会”“十八界会”表述为“缗钱”,即属此类(参见宝祐二年二月、开庆元年二月、景定元年二月、景定五年四月等条)。有人可能会为撰史者辩解说,南宋后期已大量使用楮币,把“楮币”记为“缗钱”反映了人们观念的变化。然而实际情况是,当时二界会子并行,不同界的会子价值是不同的(有时相差悬殊)。同时,尽管楮币已成为主要交换媒介,但铜钱也仍旧广泛被应用,当时人在议论货币时,将不同界“会子”、“楮币”同“缗钱”(“见钱”)区分得很清楚。造成这种失误,倒是同元代纸币发行不再分界的情况有关。
4.《全文》较详细地记载了此时期科举情况
《全文》记载此时期历次科举考试的情况也相当详细。从任命知贡举、殿试官,到每次宋理宗关于如何选录所发表的议论、诏令,再到录取情况,录取后宋理宗检阅被录取者射等均有记载。而《本纪》一般只记载各次正式录取的人数,非正式录取即特奏名人数《全文》是几乎每次都载的,而《本纪》则不予记载。如《全文》卷三三载:
[淳祐四年二月]丙寅,以吏部尚书兼给事中金渊知贡举,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濮斗南、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郑起潜同知,侍御史刘晋之监试。二月壬申朔,御笔:“朕妙简儒英,俾司文柄,冀得髦俊,以亮天工学术,必究其渊源,毋以涉猎为能,词章必主于典实,毋以浮靡为尚,毋滋蹈袭,毋取雷同。昔人典贡,多能以程文占器识,卿等其精意考校,以副朕侧席之意。”付金渊以下。
引文表明,此时期又恢复了“监试”的设置,这是《宋史》失载的。又所引御笔中,宋理宗对科举录取原则作了指令。这对于研究科举史无疑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5.《全文》详细记载了此时期反贪赃情况
《全文》较详细地记载了宋理宗在反贪赃方面的各种举措,这些举措不甚得力,效果不佳,《本纪》只录载其中很小一部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宋理宗时期官方在此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采取了不少措施,却是事实。《全文》的有关记载也多达五六千字。在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反贪史、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全文》有载而《宋史》不载的内容就显示出其宝贵。
6.《全文》详细地记载了宋理宗的“畏天”
《全文》较详细地记载了宋理宗历次遇到天变后的举措,据这些记述,各次遇到天变后,往往要避正殿、减常膳,下诏自责并征求直言,有时则进行重大人事调整。其中一些举措是各次雷同的。《本纪》中虽也有关于应对天变的记载,但比《全文》要少得多、简略得多。《全文》中关于释系囚的记载相当多,多数同天变联系,有时则另有政治需要,这些记载在《本纪》中大抵很少见到。与天变、恩赦相联系,《全文》中有相当多的关于蠲免“赃赏钱”的记载,共出现29次。《全文》详载了历次天变后官方的种种应对,这在今人看来,颇为絮烦,但人们恰好可以从这近乎絮烦的记述中,了解到宋朝“畏天”的祖宗家法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怎样发挥作用,也可以透过这些记载追寻一些重大政治斗争的线索(须知不少政治权利争斗都是在“畏天”的烟雾中进行的)。
三、《全文》的其他特殊史料价值
除了上述几个特殊方面以外,《全文》还有一些方面的史料价值应当予以关注。
1.《全文》可补《宋史》疏漏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前文已列举了《全文》可补《宋史》疏漏的不少方面,事实上,《全文》可补《宋史》疏漏的远不止此。如《全文》中关于宋理宗时期刑法方面的一些举措,也少见于《宋史》,它们对研究此时期刑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又如,《全文》关于宋蒙战争的许多记载,也是《宋史》失载的,将二书关于宋蒙战争的记载综合起来,就能使我们对此时期战争史的了解大进一步。这里尤应强调的是,《全文》中有些看来繁琐冗赘的记述,甚至可能是被撰史者有意扬弃的一些内容,在今天看来,或许另有其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如《全文》相当详细地记载了历次明堂大礼的筹备情况,这从政治史的角度看无疑意义不大,但如果从研究古代礼制的角度看,则却有重要史料价值。再如,《全文》记载了理宗时期拖欠小官俸禄的情况,这在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军事形势紧张的背景下,实属小事,但这一小事却生动真切地反映出当时财政拮据的窘状。
2.《全文》有些内容可修正《宋史》记载中的失误
如《本纪》误记淳祐八年任命徐鹿卿为枢密使兼参知政事,这一误记即可通过考察《全文》的记载得到纠正。又如《本纪》记载一些人的官名,把“大使”的“大”字删去。如《全文》载,宝祐三年吴渊任京湖制置大使,宝祐五年正月赵葵任京湖宣抚大使,二月贾似道任两淮安抚大使,宝祐六年贾似道任两淮宣抚大使,闰十一月吕文德任江西湖北安抚大使等,《本纪》在相应处一概无“大”字,这也是不妥的。《宋史》的此种失误也可通过《全文》得到修正。
3.《全文》的某些内容有助于对《宋史》的理解
《全文》的详有时对于理解《本纪》也有帮助。如《本纪》载:“[宝庆元年十月]甲寅,诏:会稽欑宫所在,税赋尽免折科,山阴县权免三年。”(《宋史》卷四一)文字很令人费解。查《全文》对应处文字为:“知绍兴府汪纲奏:会稽欑宫所在,税赋尽免折科。山阴同应办之劳,乞照会稽除免。诏权免三年。”再读上引《本纪》,乃豁然明朗。
现存的《宋会要辑稿》中没有宋理宗时期的内容,有些学者因此认为宋理宗在位时期仅修过前朝(宋宁宗时期及此前各皇帝在位时期)的会要,没有修过本朝(宋理宗一朝)的会要。《宋史·理宗本纪》于淳祐十一年二月、宝祐五年闰四月、景定二年三月,都有关于宰相进献修成的《会要》的记载,但记载简略,我们无法断定进献的是哪一时期的《会要》。如果考察《全文》中这三个时间的记载,就会发现各有比《宋史》更详的记载,而且明确说明,所进献的《会要》是“今上皇帝”的《会要》,前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纪》记载执政大臣和一些重要官员任命时,多将原官、帖职省略,而《全文》多保留,这对于了解《宋史》记载的政治和人事变动情况无疑是有益的。
总之,《全文》(理宗部分)是研究南宋晚期历史的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具有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出版背景
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目录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宋季朝事实二卷[明刻本 清丁丙跋]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元刻本 十六行二十五字黑口四周双边] 存十九卷[一至十九]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宋朝事实二卷[十六行二十五字上下双边四周双边细黑口]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宋季朝事实二卷[明刻本 十六行二十五字黑口四周双边]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元刻本 十六行二十五字黑口四周双边]存十四卷[一至八、十六至二十一]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元刻本 十六行二十六字四周双边间有左右双边黑口]存二卷[十七、十八]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宋季朝事实二卷[元刻本 十六行二十六字黑口四周双边]存十四卷[二十五至三十六]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增入名儒讲义续资治通鉴宋季朝事实二卷[清抄本(卷一至十二、十四至十六、二十六至三十、三十三至三十六配另一清抄本)]
台北国家图书馆
1宋史全文 三十六卷 清乾隆间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2 宋史全文 三十六卷 (元)阙名撰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3 宋史全文 续资治通鉴 存二十卷, 宋季三朝事实二卷 元刊本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4 宋史全文 续资治通鉴 存卷五至十二,卷二五,卷二六,卷二九至三一 明初刊黑口本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5 宋史全文 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 明初刊本 国家图书馆
6 宋史全文 续资治通鉴存二十卷, 宋季朝事实二卷 元刊本 国家图书馆
7 宋史全文 续资治通鉴存十三卷 明初刊黑口本 国家图书馆
8 宋史全文 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 (宋)李焘撰;(□)阙名辑补 明,刊本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9 宋史全文 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 阙名撰 景元刊本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10 宋史全文 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附宋季三朝事实二卷 其他贡献者: (明)游丰城明校正 版心题曰宋鉴,半叶十六行,行二十六字,其附入讲义,低一格,半叶二十四行,行二十五字 明初复元黑口十六行刊本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目录整理
目録
点校说明
点校体例
(宋史全文正文目録四库本原无目録,再造本、文海本有目録,但分卷与四库本不同,主要是无上、中、下卷之分,今依四库本分卷及整理後实际页码重拟目録。)
卷一宋太祖一(自建隆元年至乾德五年)
卷二宋太祖二(自乾德六年即开宝元年至开宝九年即太平兴国元年)
卷三宋太宗一(自太平兴国二年至端拱二年)
卷四宋太宗二(自淳化元年至至道三年)
卷五宋真宗一(自咸平元年至景德四年)
卷六宋真宗二(自大中祥符元年至乾兴元年)
卷七上宋仁宗一(自天圣元年至明道二年)
卷七下宋仁宗二(自景祐元年至康定元年)
卷八上宋仁宗三(自庆历元年至庆历三年)
卷八下宋仁宗四(自庆历四年至庆历八年)
卷九上宋仁宗五(自皇祐元年至至和二年)
卷九下宋仁宗六(自嘉祐元年至嘉祐八年)
卷十宋英宗(自治平元年至治平四年)
卷十一宋神宗一(自熙宁元年至熙宁四年)
卷十二上宋神宗二(自熙宁五年至元丰二年)
卷十二下宋神宗三(自元丰二年至元丰八年)
卷十三上宋哲宗一(自元祐元年初至元祐元年末)
卷十三中宋哲宗二(自元祐二年至元祐四年)
卷十三下宋哲宗三(自元祐五年至元符二年)
卷十四宋徽宗(自元符三年至宣和七年)
卷十五宋钦宗(自靖康元年至靖康二年)
卷十六上宋高宗一(自建炎元年初至建炎元年末)
卷十六下宋高宗二(自建炎二年初至建炎二年末)
卷十七上宋高宗三(自建炎三年初至建炎三年末)
卷十七下宋高宗四(自建炎四年初至建炎四年末)
卷十八上宋高宗五(自绍兴元年至绍兴二年)
卷十八下宋高宗六(自绍兴三年初至绍兴三年末)
卷十九上宋高宗七(自绍兴四年初至绍兴四年末)
卷十九中宋高宗八(自绍兴五年初至绍兴五年末)
卷十九下宋高宗十(自绍兴六年初至绍兴六年末)
卷二十上宋高宗十(自绍兴七年初至绍兴七年末)
卷二十中宋高宗十一(自绍兴八年初至绍兴八年末)
卷二十下宋高宗十二(自绍兴九年至绍兴十年)
卷二十一上宋高宗十三(自绍兴十一年至绍兴十二年)
卷二十一中宋高宗十四(自绍兴十三年至绍兴十五年)
卷二十一下宋高宗十五(自绍兴十六年至绍兴二十年)
卷二十二上宋高宗十六(自绍兴二十一年至绍兴二十五年)
卷二十二下宋高宗十七(自绍兴二十六年至绍兴二十九年)
卷二十三上宋高宗十八(绍兴三十年至绍兴三十一年)
卷二十三下宋高宗十九(绍兴三十二年初至绍兴三十二年末)
卷二十四上宋孝宗一(自隆兴元年至隆兴二年)
卷二十四下宋孝宗二(自乾道元年至乾道三年)
卷二十五上宋孝宗三(自乾道四年至乾道六年)
卷二十五下宋孝宗四(自乾道七年至乾道九年)
卷二十六上宋孝宗五(自淳熙元年至淳熙四年)
卷二十六下宋孝宗六(自淳熙五年至淳熙七年)
卷二十七上宋孝宗七(自淳熙八年至淳熙十一年)
卷二十七下宋孝宗八(自淳熙十二年至淳熙十六年)
卷二十八宋光宗(自绍熙元年至绍熙五年)
卷二十九上宋宁宗一(自庆元元年至庆元六年)
卷二十九下宋宁宗二(自嘉泰元年至开禧三年)
卷三十宋宁宗三(自嘉定元年至嘉定十七年)
卷三十一宋理宗一(自宝庆元年至绍定三年)
卷三十二宋理宗二(自绍定四年至端平三年)
卷三十三宋理宗三(自嘉熙元年至淳祐四元)
卷三十四宋理宗四(自淳祐五年至宝祐元年)
卷三十五宋理宗五(自宝祐二年至宝祐六年)
卷三十六宋理宗六(自开庆元年至景定五年)再造本、文海本目録此後还有:度宗(咸淳元年至咸淳十年)少帝(德祐元年至德祐二年)附:益王、广王但实际没有正文。
附録
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二宋史全文插引史论文献研究
三试论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的史料价值
四本书校勘用书目録
後记
参考资料
国家图书馆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
台北国家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资料库.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咨询网.
宋史全文 .豆瓣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14 15:18
目录
概述
史书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