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水平是指人们物质和
文化生活的
基本需要得到较好满足的程度。其主要标志是: 按人口平均的
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们的基本
生活资料在数量上已经得到满足,生活比较舒适和安逸;
消费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
发展资料和
享受资料在
消费资料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消费形式多样,消费质量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采,人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邓小平说:“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中国“从
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2000年
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
战略目标。
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
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
社会福利和
劳动环境的改善。“到本世纪末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
生活资料更加丰裕,
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
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中外有两个不同体系的
小康生活标准:一是以消费结构为参照系数的标准,即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
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50%以下(
恩格尔系数);再一个是以
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为
参照标准。
另外,关于生活水平的评估,还有
人类发展指数(HDI)、营养指数、各产业所占比重等具体指标。据《
北京青年报》。
1、小康的来由:“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
诗歌经典《
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
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
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际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不仅预言了中国发展所能实现的目标,还确定了分步实施步骤,十六大报告对于今后20年的描绘,正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他的规划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
3、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
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
钢木结构住房
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
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
恩格尔系数50%;(10)
成人识字率85%;(11)
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
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
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
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
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