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是指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社会领域,为满足
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依靠多元化主体提供服务的活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
社会需求的
社会活动。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
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
性服务、
生产性服务和
社会性服务。
生产性服务指直接为
物质生产提供的服务,如原材料运输、
能源供应、
信息传递、
科技咨询、劳动力培训等。社会性服务指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与
协调发展提供的服务,如
公用事业、文教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社会服务按服务性质可分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按服务的程度又分为基本性服务、
发展性服务和享受性服务。
社会服务运动始于1884年英国
伦敦成立的托因比服务所。1889年后在
芝加哥西区成立了赫尔大厦服务社。此后社会服务运动迅速传到
西欧大部分国家以及
东南亚、
日本。中国的社会服务和
社会管理是
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福利服务、
社会风俗改造等
精神文明服务,基层社会群众自我
教育管理等
民主建设服务,
社会团体管理等社会行政管理性服务。有以全体
社会成员为对象的
普遍服务,以烈属、
军属、复员退伍军人、老年人、残疾人、无依靠儿童、贫困者等为对象的特殊服务。
新闻机构通过版面、节目或举办社会公益活动为受众服务。这有利于新闻机构联络
人民群众的感情,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同时也增进新闻机构对社会和群众的了解,是新闻机构联系群众的有效方式之一。
中国新闻界还具有为受众提供社会服务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报刊和进步报刊,在
革命战争年代都重视社会服务工作,辟有社会服务的栏目,如“读者信箱”、“来信问答”、“服务台”等;还举办或发起组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募集救灾款、兴办
流动图书馆、开设职工夜校等。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是中国新闻界为社会服务的楷模。他主编
《生活》周刊时,曾开辟“生活信箱”、“生活消息”、“平民
经济问题”等专栏、
专页,公开答复读者来信,为平民百姓排忧解难。
未公开答复的读者来信也每封必复,件件有着落。读者委托办事,从寄书到买鞋,他都尽力去办。邹韬奋为社会服务赢得了读者的信任,被当时的青年公认为良师益友。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武汉、重庆出版的《
新华日报》也很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加强同读者的联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新闻界继承了为社会服务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机构都把提供社会服务作为
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广开为社会服务的渠道。
除了加强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增辟为社会服务的专栏、专版以外,还举办
读书活动、知识竞赛、重修
长城、
婚事新办、大龄未婚青年青春旅游等社会公益活动,向社会提供科技、经济、法律咨询服务,提供信息资料,开办
刊授、
函授大学等。
新闻机构为受众提供社会服务,要遵守
职业道德,不能利用新闻机构在社会上的信誉和便利去做有损于人民、有损
社会利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