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阿县
历史名县
平阿县,汉侯国,后汉亦为侯国,后谓到,东晋后废,今安徽怀远县西南六十里有平阿集,在平阿山下,即故城也。后魏置,在今江苏高邮市及安徽天长县界,盖南北朝侨置。
发展历史
一、汉武帝元狩5年(公元前118年)建高邮县(江苏高邮临泽镇),属广陵国
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汉成帝把他的三舅王谭(字子元)封平阿侯于此。
东汉为平阿县属扬州广陵国。
三国(公元220至265年)时,初属魏后属吴,属扬州广陵郡。
东晋改平阿县为三阿,属南兖州广陵郡。
刘宋(公元420至479年)初改三阿县高邮县,从此不变。
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高邮县迁移今高邮市区
二、河平三年(前26年),封王谭平阿侯,为侯国(建邑于今县城西南30公里耿集乡魏家洼村平阿山南麓);
王莽篡政,改平阿为“平宁”县。
东汉平阿县于建武十三年(37年)为功臣耿阜封地,为侯国,后复为县。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平阿属的扬州九江郡改为淮南公国。四年,淮南国改为淮南郡。太和六年(232年),淮南郡改为楚国。嘉平元年(249年),复为淮南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平阿仍属扬州淮南郡(仍治寿春)。
十年十一月甲申,改淮南郡为淮南国。永泰元年(300年)八月,国除,仍为淮南郡。平阿属之。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淮南郡入后赵,平阿县废除。
三、公元9年,王莽篡政,改成德县为平阿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在今安徽寿县瓦埠镇李山庙一带。
四、1943年春,根据平阴、阿东抗日工作的需要,冀鲁豫行署决定: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与阿东抗日民主办事处合并为平阿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机关驻原阿东一带,后驻原平阴县城。1945年冬,平阿县建制撤销,原阿东地区划归东阿县,原东阿县黄河以东地区划归平阴县。
高邮未曾叫平阿
高邮市隶属于地级扬州市,乃一汉代古县。
“一首之歌,从古唱到今。”古代高邮的行政级别曾屡有变化,或或郡,或军或,或,但其基本的地域名称很少发生变化,这是一般人的常识。
但是,这样的看法近来受到了质疑。认为高邮两汉为平阿(或三阿),其始作俑者便是《高邮州志》。查高邮档案局现存最早的方志,·雍正高邮州志》,其卷之一历代沿革称:
 《》曰:淮海惟扬州
 《礼》:司马职方氏,东南曰扬州。高邮古扬州之域
春秋 时为吴邗沟地,越并吴遂属越
战国 时楚并越又属楚
 并楚又属秦。始筑台置邮亭,因名秦邮
 置平阿县,属广陵国。成帝时封元舅王谭为平阿县侯[至今邮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北阿镇、下阿溪]
属临淮郡。封淮南人赵诱为平阿县侯
东晋 为三阿县,属南兖州[南兖辖扬州]
一些地方文化工作者也据此认为,两汉至晋,高邮确实叫做平阿。如《高邮地名史话》一书,述及高邮沿革,推算出从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到东晋最后一个帝王司马德文元熙二年(420年),高邮叫做平阿的时间为448年。
那么,高邮自汉代设县至代,其间是否真的叫过平阿呢?
西汉时期
一、西汉时期高邮未更名平阿
雍正《高邮州志》认为“汉置平阿县,属广陵国,”其依据是,“成帝时封元舅王谭为平阿县侯。”
《汉书·元后传》云,“河平二年,上(成帝)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侯,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汉书·地理志》云,“广陵国,……县四:广陵,江都,高邮,平安。”显然,依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高邮为广陵国的一个辖县。在其四个辖县中,只有高邮县,而无平阿县。
《汉书·地理志》汉建置开篇,“京兆尹,故秦内史,……元始二年(2年),户十九万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颜师古注曰,“汉之户口当元始时最为殷盛,故志举之以为数也。后皆类此。”人口的统计需要遵循严格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这个时间就是元始二年,这个地域就是元始二年的行政区域建置。颜注“后皆类此”,即是《汉书·地理志》全志遵循的原则。也就是说,《汉书·地理志》反映的郡国县的名称,是汉平帝元始二年的制度,比之王谭兄弟的封侯时间迟了整整29年。因此,从时间序列上讲,成帝时或成帝以前高邮更名平阿之说,是难以成立的。
《汉书》作者班固(32-92年),系东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建武二十三年(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76-84年)基本完成。这个时间,距离王谭兄弟的封侯已有100多年。班固以后汉人治前汉史,虽然属于隔代修史,但其时间间隔并不长。以元始二年计,迄至班固成书之时,仅有80多年的时间。经历了西汉末年,新莽朝,《地理志》亦未忽略此间的行政区域变化。特别是新莽时期,王莽大改地名,因而志中便添了许多莽曰的地名。幸运的是,高邮不在更改之列。就是说,元始二年之后直至新莽朝,高邮不存在更名的问题。即高邮立县之后,终西汉一代,高邮就叫做高邮。
又《汉书·地理志》云, “沛郡……县三十七:……平阿,侯国。”按谭其骧先生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兖、豫、青、徐刺史部,清楚标明,高邮即在现在的位置,而平阿则在现今安徽怀远地境。可见,在西汉时期,平阿则另有其地。
显而易见,王谭之封平阿侯,与高邮域名之间并无内在的关联,更不能以此作为高邮更名平阿的依据。所谓高邮西汉时“置平阿县” ,当为雍正《高邮州志》编纂者的臆断之论,根本不足采信。
东汉时期
二、东汉时期高邮未更名平阿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广陵郡,十一城……广陵,江都,高邮,平安”,反映的是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行政区域建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时期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高邮隶属徐州刺史部广陵郡。
又《后汉书·郡国志》云,“九江郡秦置……十四城……平阿,故属沛。”这与《汉书》的记载是一致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继承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时期扬州刺史部,平阿隶属于扬州刺史部九江郡。平阿较之于西汉,其隶属关系虽有变化,但治所仍在今天安徽的怀远地境。
三国时期
三、三国时期高邮县废
三国志》有传无志,对于沿革研究是一大缺憾。但在其后成书的沈约《宋书·州郡志》记载,“广陵太守……高邮令,汉旧县。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三国志·吴书》云,“(建安)十八年正月(213年),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三国时期,高邮处于吴魏边界地带,县废。废县的原因,沈约讲得很清楚,“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魏国之青州、徐州,为魏景元三年(262年)行政区域建置,清楚地标出了高邮县,隶属徐州之广陵郡,其位置在今天的高邮境。但在标注时,使用的符号为聚邑。对此,《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编例中有说明,“凡此年已废或始于此年以后的郡县,一般只选画前后期所没有的,采用聚邑注记符号予以表示。”因此,从《宋书·州郡志》的记载,再到谭其骧先生的研究,都论证了三国时期的几十年间,高邮县废。
1990版《高邮县志》第一章建置,第一节沿革载,“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高邮废县,”是有其史实基础的。
《三国志·魏书》,“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同书云,“ 是时,(王)淩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兖州、豫州、扬州,平阿隶属于魏国扬州之淮南郡,位于今天安徽之怀远县境。《宋书·州郡志》云,“义成太守,晋孝武立,治襄阳,今治均。《永初郡国》又有下蔡、平阿县。……平阿当是何志后省。”这里所说的何志是沈约依取的何承天《宋书·志》。何承天志迄于元嘉二十年(443年),《宋书·州郡志》郢州巴陵郡条,“何志讫元嘉二十年。”就是说,平阿作为建置县,其名称的使用,自西汉一直延续至南北朝刘宋文帝中后期。
晋代时期
四、代高邮仍名高邮
雍正《高邮州志》认为,高邮“晋属临淮郡。封淮南人赵诱为平阿县侯。”
《 晋书·地理志》 云,“临淮郡汉置,章帝以合下邳,太康元年复立。统县十……盱眙、东阳、高山、赘其、潘旌、高邮、淮陵、司吾、下相、徐。”《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西晋时期青州、徐州,为太康二年(281年)行政区域建置。谭其骧先生依据清人的考据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将高邮调整为广陵郡统辖,高邮即在现在的位置。可见,在西晋短暂的统一时期,高邮县置存在,县名就是高邮。
《 晋书·地理志》记载:“淮南郡,……统县十六,……寿春、成德、下蔡、义城、西曲阳、平阿。”显然,在此一时期,平阿为淮南郡的属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扬州,平阿隶属于扬州淮南郡,其位置在今天的安徽怀远地境。
晋书》,“ 赵诱字元孙,淮南人也。……累功赐爵平阿县侯,代陶侃为武昌太守。”
赵诱为淮南人,因功封为平阿侯,这是历史的事实。如前所述,淮南郡之平阿与广陵郡之高邮,在晋代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而又完全不相关联的行政地域单元。雍正《高邮州志》将两地混为一谈,并以平阿替代高邮,只能说是缺乏起码的历史地理常识了。
雍正《高邮州志》称,高邮“东晋为三阿县,属南兖州[南兖辖扬州] 。”
查《晋书·地理志》,晋时并无三阿县之名。永嘉之际,天下大乱,五胡乱华,北中国陷入空前的动荡与黑暗之中,中原士族流人举族南迁,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难民潮。东晋朝廷为安抚和安置这些流民,在长江下游两岸广为侨置州郡县。高邮地境及其附近就有幽州、青州、兖州、徐州,云集林列,播迁更易频仍。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缺少高邮县建置及治所。但依《宋书》作者沈约的记述,东晋时,高邮县置是存在的。地图上的缺失,当为技术性的省略。《高邮州志》中提到的三阿,在高邮地境西北部,但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其标识符号仅为一重要的聚邑,而不是县置。三阿之所以赫然在列,缘于此间发生过的一次著名的会战。《晋书·载记·苻坚》,“彭超陷盱眙,……遂攻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谢玄自广陵救三阿。……玄率众三万次于白马塘,俱难遣其将都颜率骑逆玄,战于塘西,玄大败之,斩颜。玄进兵至三阿,与难、超战,超等又败,退保盱眙。”此役稳住了东晋朝廷的阵脚,实为淝水之战的前哨战,在东晋的历史上有其重要的一笔。
为着阅读的方便,参照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笔者将两汉至晋高邮与平阿之沿革考据的结果制成表格如下:
朝代名称隶属治所
西汉 高邮县 徐州广陵国 今高邮城
平阿(侯)国 豫州沛郡 今安徽怀远西南
东汉 高邮县 徐州广陵郡 今高邮城
平阿县 扬州九江郡 今安徽怀远西南
三国 县 废
平阿县 魏国 扬州淮南郡 今安徽怀远西南
晋代 高邮县 徐州广陵郡 今高邮城
平阿县 扬州淮南郡 今安徽怀远西南
如表所载,高邮自西汉置县,历经东汉,三国和晋四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跨越了四个多世纪的漫长时间,除了三国时期的几十年废置外,高邮县名就叫做高邮县。
同期,平阿亦是一侯国、县,两县(国)异地并存。因此,高邮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从名平阿。
余 论
雍正《高邮州志》云,“至今邮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北阿镇、下阿溪,”并以此证明两汉至晋时期,高邮为平阿(三阿)县。查1990版《高邮县志》,转引明代《隆庆州志》高邮州境图(1572年),在高邮湖西菱塘回族乡到现今金湖县,有下阿溪、二阿、平阿村、平阿溪、北阿镇;转引清代高邮州境图(1845年),有平阿溪、平阿中村;转引民国18年版《高邮乡土表解》(1929年),民国18年高邮县行政区划图,高邮西北有平阿乡(在今金湖县)。这些州(县)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表明,高邮境内有平阿乡、平阿村等行政或聚落地名,有平阿湖、平阿溪等水体的名称。但是,这些乡村一级的居民点名称,并不能和整个高邮的域名相提并论,而与之有连带关系叫做平阿的小尺度水体,也同样不能构成佐证的要件。因此,把乡镇级别的域名和县级行政建置混为一谈,把十几个世纪之后的明清时代的乡村级域名,与晋代以前的县级行政建置混为一谈,并引之为论据,是讲不通的。
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高邮州之北阿镇条,“州西八十里。亦曰三阿。三阿者,镇之南有平阿湖,又南有下阿溪也。……或云:平阿湖侧有平阿村,村有故平阿县。魏收《志》:谯州高塘郡领平阿县,此三阿也。平阿,盖梁置,后魏因之,后周废。今下阿入天长县。”
同书卷二十一,凤阳府怀远县平阿城条云,“平阿城……梁时复置平阿,在今高邮、天长界,非故县。”
《高邮州志》的看法,极有可能与这两段文字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然而,顾氏的行文措辞为“或曰”、“盖”,非肯定之语,其时间断限亦为南北朝时期。《隋书·地理志》云,“高邮,梁析置竹塘、三归二县,及置广业郡,寻以有嘉禾,为神农郡。”表明南朝萧梁时期,高邮域名及区划均有变化,但其本体不叫平阿。 “平阿湖侧有平阿村,村有故平阿县”,其所指亦仅涉及到高邮的西部边缘部分,并不能指称整个的高邮地境。
可见,高邮地境与平阿县之间,在历史上有无瓜葛都是个问题,更遑论叫做平阿县了。
事实上,在雍正《高邮州志》之后的乾隆《高邮州志》,就已经发现了前志沿革上的讹误,并作出了纠正,兹录如下:
夏 淮海惟扬州
周 东南曰扬州
春秋 吴邗沟地,越并吴属越
战国 楚并越属楚
秦 属九江郡。始筑台置邮亭,以此称秦邮
汉 置高邮县属广陵国。[旧志作平阿县。成帝封元舅王谭为平阿县侯,即此地,未详所据。查平阿村今尚存,而汉无此县,晋之三阿亦然。今并依两汉晋宋诸书正之]
东汉 置高邮县,属广陵郡
三国 广陵郡地
晋 置高邮县属临淮郡隶徐州。[郡本汉置,章帝以合下邳。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按旧志载封淮南人赵诱为平阿县侯,查晋时平阿县属淮南郡,地有涂山,似非邮地。旧志又云东晋为三阿县,查明帝时尝侨立幽州于三阿,亦非县名也]
认为两汉至晋高邮县为平阿(三阿)县,是雍正《高邮州志》的一大谬误,也误导了一些地方文化工作者。
实事求是,还原并尊重真实的历史,是文史工作者应该遵循的科学态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02:37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