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六道,全称大唐开元十六道。
行政区划
1、
京畿道(治长安,今西安市)。辖今西安市周边地区。
2、
都畿道(治东都,今洛阳市)。辖今洛阳市周边地区。
3、
关内道(治
长安,今西安市)。辖今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区,东到黄河,西至乌鞘岭,南达秦岭,北到贝加尔湖。
4、
河南道(治
汴州,今开封市)。辖今河南、山东两省,东至海滨,西到潼关,北起黄河,南接淮水。
5、
河东道(治
蒲州,今永济县)。辖今山西省及河北省、内蒙古的一部。
6、
河北道(治
魏州,今大名)。辖今太行山以东,向东北直至黑龙江入海口、库页岛。
7、
山南东道(治
襄州,今襄阳市)。辖今湖北省大部分,陕南。
8、
山南西道(治
梁州,今汉中市)。辖江汉流域,西起嘉陵江,东达桐柏山东侧,北至秦岭,南到大娄山、巫山和洞庭湖畔。
9、
淮南道(治
扬州,今扬州市)。辖江淮之间的地区。
10、
江南东道(治
苏州,今苏州市)。辖今江苏南部、浙江省、福建省。
11、
江南西道(治
洪州,今南昌市)。辖今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12、.
陇右道(治
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辖黄河以东,今甘肃省东南部,武威市以西,宝鸡市以东。
13、
河西道(治
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辖黄河以西,甘肃走廊、新疆,直至今中亚地区。
14、
黔中道(治
黔州,今重庆彭水县)。辖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15、
剑南道(治
益州,今成都市)。辖山南道以西、陇右道以南,直至今云南南部。
16、
岭南道(治
广州,今广州市)。辖五岭以南地区。
历史沿革
隋朝疆域区划以州为主,其后改州为郡,实际上并无所更张。亦曾设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似无具体建置。
唐太宗贞观年间(西元627—649),始因山河形便,分为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道、
淮南道、
江南道、
陇右道、
剑南道、
岭南道共十道。
唐高宗继位后,颇有追迈强汉之势,乃于永徽年间(西元650—655),仿大汉
十三州,分贞观十道为十三道,陇右道分为陇右与河西道,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与山南西道,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与江南西道,是为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西道、
山南东道、
淮南道、
江南西道、
江南东道、
陇右道、
河西道、
剑南道、
岭南道共十三道。
武则天即皇帝位后(西元690——705),减为贞观年间的十道。
西元710年,
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
景云”。又因疆域域辽阔、管辖不便,乃起复划十三道的想法,将江南道重新划为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又把黄河以西的陇右道重新分出,设置河西道,辖河西走廊至新疆乃至中亚。陇右道治所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辖地相当今甘肃东南部,河西道,治所在凉州(今甘肃武威)。
当时,
吐蕃、
突厥、
契丹等势力与大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711年),唐朝派出
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号”。
朝廷改变临时派遣使者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
唐高宗、
唐睿宗的基础上再加分析,增设京畿道、都畿道,又把江南西道划出黔中道,遂成十六道,每道皆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采访使各有治所,因而成为各道的都会。
讹误说明
大唐
贞观年间
唐太宗废郡为州,置天下为十道,
唐高宗永徽年间增为十三道,
武则天减为贞观时十道,
唐睿宗景云年间又增为十三道,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细分为十六道。
《旧唐书/地理志—/卷十八》虽然载: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陇右(道)理鄯州……
但是《地理志三/卷二十》在陇右道后又写:
河西道,此又从陇右道分出,不在十道之内。贞观元年,分
陇右以西为陇右道(治所凉州)。景云二年,以江山阔远,奉使者艰难,乃分山南为东西道,自黄河以西,分为河西道(治所秦州)。
足见
大唐开元年间分天下是十六道,《旧唐书/地理志—/卷十八》此处有疏漏,因编撰《旧唐书》时是唐末五代战乱之时,编者也并非一人,有此疏漏属情有可原。
又据《
唐会要》等记载,唐睿宗(唐玄宗之父)景云年间才划分天下为十三道,同时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一第3篇《药出州土》即已有十三道,学术界一致认为该书成书于唐高宗末年,足见
唐高宗永徽年间已经感到十道区划的不便,划分为十三道了,武则天为维护统治,才重新划分为唐太宗时期的十道,
武则天之后
唐中宗短暂继位五年,
唐睿宗继位时,便恢复了
唐高宗时期的十三道区划。
唐玄宗则在
唐高宗、
唐睿宗的基础上,又细分为开元十六道。
唐书记载
《旧唐书/地理志一/卷十八》:
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京畿采访使、理京师城内都畿、河东理蒲卅理东都城内关内、以京官遥领河南、理汴州河北、理魏州陇右、理鄯州山南东道、理襄州山南西道、理梁州剑南、理益州淮南、理扬州江南东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黔中、理黔州岭南理广州。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凡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疋。每岁经费:衣赐则千二十万疋段,军食则百九十万石,大凡千二百一十万。开元已前,每年边用不过二百万,天宝中至于是数。
《
唐会要/卷六十八》(景云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带江山,疆界阔远,于是分为山南东西两道。又自黄河以西,分为河西道。
《旧唐书/地理志三/卷二十》:
河西道,此又从
陇右道分出,不在十道之内。贞观元年,分陇坻以西为
陇右道。景云二年,以江山阔远,奉使者艰难,乃分山南为东西道,自黄河以西,分为
河西道。
治所
京畿、都畿的治所分别在京师和东都城内,关内以京官遥领,河南以下各道治所,依次为汴州、蒲州、魏州、襄州、梁州、苏州、扬州、洪州、凉州、秦州、益州、黔州和广州。
河南道治汴州
汴州能够成为一方的都会,是由于当地位于水陆的要津,四通八达,所涉及的地区相当广泛。由长安和洛阳通向东方的道路就是经过汴州。汴州和其东北的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一河之隔,中间虽夹着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也还不算很远。就是和河北各处都可以通过魏州相互往来。汴州之南同样也可以达到相当遥远的地方。汴州之南为许州(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和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再南为蔡州。唐中叶后,据有蔡州的藩镇,先后叛乱数十年,其间也尝争夺过汴州,军事往来,往往取道许州,当是许州一途较为便捷。就在唐军进讨吴元济时,鄂岳(驻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的军队也尝由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进讨。通过这样一些军事活动,可知由汴州南行,经过蔡州和安州,还能达到鄂州。
汴州虽有这样一些陆路,主要交通还是凭借汴渠。就是其他水道也还有助于交通。汴州之南,原来有一条蔡水,可以通到陈州。蔡水下游流入颍水,在这中间还分出一条涡水,因而和颍水、涡水两流域都能有所交往。唐德宗初年,淄青李正己控制徐州,在埇桥(在今安徽宿州)阻遏汴渠运道,漕舟就由涡口(在今安徽怀远)进入涡水,运到汴州。
唐人对这样的都会也有相应的评论。据说:“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漕运”。既然是“当四会五达之通庄”,也就“杂燕赵悲歌之人,迩吴楚剽轻之俗”。所说的倒也符合汴州具体的形势。正是这样,才使“汴州成为四战之地”,特别是在唐代中叶以后,汴州更成为“危邦”,而且这样的“危邦”,还是“积年”都不易有所改变的。
汴州成为“危邦”固然是与四战之地有关,实际上却是汴渠促成的。汴渠为漕运要道,而汴渠流经汴州城下。唐中叶以后的跋扈藩镇,有的就争夺汴州,甚而据有汴州,企图控制漕运道路。如果所谋得逞,就能使长安城中的皇朝难于维持下去。唐德宗时,李希烈进攻汴州,江淮路绝,朝贡粮米就不能不改道西运。及汴州失陷,皇朝也就不能不以全力相争夺。李希烈虽然未得所逞,这种局面并未稍有改变。后来朱温据有汴州,就是以汴州的兵力倾覆唐朝的。五代时,石敬瑭以“汴州水陆要冲,山河形势,乃万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因而就把后晋的都城,从洛阳迁到汴州,并改置开封府。中经后汉、后周两朝,到了宋代,竟然成了定制。
河东道治蒲州
蒲州又称蒲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
唐武德元年(618)于桑泉县置蒲州,故治在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宝、解、永乐等县。开元八年(720)改为河中府。
史书中盛称的“舜都蒲坂”及永济境内独头、石庄等文化遗址的发掘,都向世人昭示了这里悠久的历史文明。蒲州内有普救寺、蒲州古城、鹳雀楼,唐朝大铁牛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等,无一不向世人昭示着这一历史上的文化名地。
河北道魏州
魏州虽非位于永济渠的南口,却可控制永济渠的全流。循永济渠而下,就能直达永济渠终点的幽州。只是位置稍偏东些,因而不能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道路上,好在相隔并非很远,还可互相调剂。魏州之西,就是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西南为卫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西北为洺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年东南)。相、卫、洺三州都是太行山东麓南北道路经过的地方。魏州就可藉此三州与这条道路相联系。
太行山东麓的南北道路诚为重要的交通道路,若仅就河北道来说,则显然偏西,而魏州和幽州之间也应该有道路可以互相往来。这条道路中间经过贝州(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和瀛州(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唐德宗兴元年间,朱泚僭号于长安,朱滔在幽州就纠合回纥杂虏,由这条道路南攻贝、魏两州,以图西入关中。
安史乱后,唐始置魏博节度使,即以魏州和博州(治所在今山东聊城)为名,而魏州为其驻节之地。魏博两州相邻,其间自有道路相通。博州之南隔着黄河为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西北),博州之东隔着黄河为齐州,魏州之南和汴州之间也只隔着滑州。其间当然都是有道路的。这样说来,在太行山东平原的南部,魏州应该是一个水陆交凑的中心。
不过促使魏州繁荣的还是由于永济渠的开凿成功。永济渠可以通江淮之货,江淮之货运到河北道先要到魏州。河北道是当时盛产丝织品的地区,幽州以南几乎无州不产,向外运输大都要借永济渠,运到中原去的,更须经过魏州,魏州的繁荣是离不开永济渠的。
山南西道治梁州
梁州虽处于秦岭巴山之间,却地当南北孔道,经过此地可以南去益州。由长安至梁州,就有子午、傥骆、褒斜、陈仓几条谷道;由梁州至益州,又有直达剑州的金牛道和直达巴州的米仓道。这都是前面已经论述过的。
梁州居于汉水的源头,沿着汉水可以通到山南东道的襄州。汉水下游入千长江,为长江重要支流。每当中原乱离,汴渠难于通航时,江淮漕粮就须由长江转入汉水,运至梁州;有时还须由梁州,运至关中西部。
由襄州西北行至梁州,固然司由汉水上游,却还另有条陆路。这条陆路是由襄州西北的均州(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向南通到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再经房州所属的竹山(今仍为县)、上庸(今竹山县西南),又西北至于金州。这均、房之间七百里,直到宋时还有人称道。而上庸以西七百里,早在曹魏之时就已经疏通治理过。由金州继续西行,经磝头(今陕西石泉东南汉水东岸)、黄金(今陕西洋县东北),再西即达梁州。
由梁州西行,循经过兴州北上出散关前往长安的道路,至凤州河池县(在今甘肃徽县),再经成州,就可至于秦州。这是三国时期魏蜀两国不时交兵的旧路。
安史之乱波及到关中时,杜甫就曾由这条道路辗转入蜀。
梁州之地虽说是地沃而川险,物产并不富饶。据说“梁、汉之间,刀耕火耨,民以采稆为事,虽节察十五郡,而赋额不敌中原三数县”。唐德宗在梁州避乱时,当地号称“供亿无缺”,这显然是过分的褒辞。唐德宗到达梁州之时,江淮租布不能再借汴渠运输,改道由汉水西上。猝然改道,自然就难于计时运到。时已入复,唐德宗自己还穿着冬服,随来的军士也就更说不上春衣,当时甚至有人提出,不如南去益州为佳。当江淮租布运到之时,供应自然好转。及德宗离去,梁州还是恢复了旧时的风光。
山南东道治襄州
襄州位于由长安东南行,出蓝田关,经过邓州,至于荆州,更南至于广州的道路上,地位相当重要。襄州见重于当世,还在所濒的汉水。每当汴渠漕运受阻,或长安因事不守时,江淮租布就得转道由汉水西运,经过襄州,运到梁州。
由襄州至长安和梁州,除过这两条道路外,还有两条歧路:
其一为由襄州西北行,经过房州,至于金州,再往西行,达到梁州。这是在上面已经论述过的。还有一条就是所谓上津路,上津为唐时商州属县,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县属商州,南距汉水并非很远。这条道路就是在上津县离汉水北行,过丰阳县(今为陕西山阳)而至商州。当邓州的道路受阻时,江淮漕运就由此绕道输送至长安。现在这条道路仍然通行,陕鄂之间有漫川关,道路就通过漫川关。这是应无疑义的。可是当安禄山入据长安时,“江淮奏请贡献之蜀、之灵武者,皆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道路无壅”。长安既已失守,江淮漕运如何还能经过商州运到扶风?其实这里所说的上津路只能当作经过上津的道路,不能即作为一条道路的名称。当时是经过上津县,由汉水继续西运。至于梁州,再由梁州陆运,越过秦岭运到扶风。这是上津与漕运有关见于记载之始,并非这时就有上津路的路名。唐德宗建中年间,始因李希烈据有邓州,诏治上津山路,置邮驿,才有这条道路。当时由上津溯汉水西上的道路也称金商道,是指金州和商州之间的道路,也就是由上津至金州的道路,可见由上津溯汉水西上的道路,并非就称为上津路。
襄州之北赴长安和赴梁州的道路有歧路,就是由襄州前往东南各处也有歧路,不必都过荆州。由于汉水可以航行,则由襄州东南行,就不必绕道江陵。白居易被贬于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其赴任时,到了襄州,就由汉水而下,因而途中可以路过郢州。郢州治所在今湖北京山县,已在江陵之东了。韩愈由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北归长安,先到江州。由江州泝江而上,转至安陆(今仍为县),又过随州(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再由随州至襄州。安陆、随州皆离汉水稍远,可知汉水近旁别有一条由河州至襄州的道路。
淮南道治苏州
苏州的治所就是现在江苏苏州市。它位于江南河畔。论苏州的主要交通道路,就是这条河流。还可以说由太湖通到其西南的湖州(治所在今浙江湖州)。由于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它和周围各州都不时在经济上获得发展,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及其以后,发展更为迅速。论苏州的户数,在隋时远不如其附近丹阳(扬州)、会稽(越州)、毗陵(常州,治所在今江苏常州)之多。就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也在常、润、湖、越诸州之下,可是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就超于诸州之上。天宝年间,这里的十万户州,仅有常、润二州,苏州尚难望其项背。可是到了元和年间,这里的十万户州,就只有苏州一州了。元和年间,苏州人户的增加是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据说“当上元之际,中夏多难,衣冠南迁,寓于兹土,参编户之一”。这样的说法大致是符合事实的。天宝年间,苏州有户七万六千四百二十一。元和年间增到十万零八百零八,增加了三分之一。人户增加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促进都会的繁荣。当时人说:“三吴者,国用半在焉。”所谓三吴是指吴郡、吴兴、丹阳而言。吴郡就是苏州,吴兴为湖州,丹阳为润州。三郡都在太湖周围,俱是富庶地区,故为当时国用所恃依。论湖州的人户,无论天宝年间或元和年间,都不及苏州的繁多。润州人户,天宝年间虽超过了苏州,可是到了元和年间就远不相及了。这是说,三吴虽负担半数的国用,苏州的负担当为更多。可以想见苏州的繁荣超过其附近各州之上,高居于最前列。
江南东道治扬州
七年,废茅州,以县属蒋州。八年,改蒋州为扬州。八年,罢行台,改蒋州置扬州大都督府。改归化县为金陵。扬州领金陵、句容、丹阳、溧水六县。九年,扬州移治江都,改金陵为白下县。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扬州在中国古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广陵(今扬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州制,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至此,“扬州”不再是省级概念,“扬州城”即从此时延续至今。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江南西道治洪州
洪州位于赣水下游,也是一方交通的中枢所在。溯赣水而上,越过大厦岭可以达到广州;顺赣水而下,转入长江,上行可去到都城长安,下行可以直达扬州;由洪州东行,经过衢州,可以到杭州和苏州。这都是前面已经论述过了的。由洪州西行,还可到袁州。韩愈由潮州归来,即由赣水而下,转至袁州,又由袁州到了洪州。由袁州西行更可达到潭州。由洪州和袁州到潭州的里程,当时都有明确的记载。
唐初人士对洪州民间的勤于耕稼和纺织颇加称道。其所产的绫绢虽非上乘,可是洪州的财赋依然是皇朝的“国用所系”。还应该指出,天宝年间,洪州有户五万余,有口三十三万余,并非很少。元和年间,有户将近十万,已和苏州相差无几,当地财赋孔殷也不是没有来由的。
河西道治凉州
凉州中都督府 隋武威郡。武德二年,平李轨,置凉州总管府,管凉、甘、瓜、肃四州。凉州领姑臧、昌松、番禾三县。三年,又置神乌县。七年,改为都督府,督凉、肃、甘、沙、瓜、伊、芳、文八州。贞观元年,废神乌县。总章元年,复置。咸亨元年,为大都督府。督凉、甘、肃、伊、瓜、沙、雄七州。上元二年,为中都督府。神龙二年,置嘉麟县。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督凉、甘、肃三州。乾元元年,复为凉州。旧领县三,户八千二百三十一,口三万三千三十。天宝领县五,户二万二千四百六十二,口十二万二百八十一。在京师西北二千一十里,至东都二千八百七十里。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李轨被李渊所灭。唐朝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废凉州总管府,改置凉州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凉州属陇右道。武威郡属凉州,辖治范围仍沿用隋朝建置。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天宝、昌松和嘉麟5县。唐朝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武威郡为凉州。公元764年,凉州被吐蕃占据。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张议潮占据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武威凉州。
凉州地势平坦辽阔,河西最大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西北商埠重镇,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丝绸之路节点之一。
陇右道治秦州
秦州中都督府隋天水郡。武德二年,平薛举。改置秦州,仍立总管府,管秦、渭、岷、洮、叠、文、武、成、康、兰、宕、扶等十二州。秦州领上邽、成纪、秦岭、清水四县。四年,分清水置邽州。六年,废邽州,以清水来属。八年,废文州,又以陇城来属。其年,又废伏州,以伏羌来属。九年,于成羌废城置盐泉县。贞观元年,改盐泉为夷宾。二年,省夷宾县。六年,省长川县。十四年,督秦、万、渭、武四州,治上邽。十七年,废秦岭县。开元二十二年,缘地震,移治所于成纪县之敬亲川。天宝元年,改为天水郡。依旧都督府,督天水、陇西、同谷三郡。其年,复还治上邽。乾元元年,复为秦州。旧领县六,户五千七百二十四,口二万五千七十三。天宝领县五,户二万四千八百二十七,口十万九千七百。在京师西七百八十里,至东都一千六百五里。
秦州区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区内有两大流域水系。秦州是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苹果、桃等温带水果和农副土特产质优品繁。区域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胡萝卜、大蒜、葵花、胡麻等10余种农作物和苹果、梨、杏、桃、葡萄等温带水果,农副土特产品质优品繁,秦州大蒜、胡萝卜、花牛苹果、早酥梨、中药材 。
剑南道治益州
成都府属隋蜀郡。武德四年,改为益州,置总管府,管益、绵、陵、遂、资、雅、嘉、沪、戎、会、松、翼、巂、南宁、昆、恭十七州。益州领成都、雒、九陇、郫、双流、新津、晋原、青城、阳安、金水、平泉、玄武、绵竹等十三县。
唐武德四年(622年)﹐复称为益州﹐州置刺史。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废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
垂拱二年(686年),析益州地置蜀州。开元七年(719年)剑南道设
剑南节度使,益州属之。
黔中道治黔州
黔州治彭水县,迄今仍为重庆彭水县。地处涪陵江水下游,涪陵江水就是现在的乌江。涪陵江水流贯全道,惟谷深水急,险滩相接,迄今犹不利于航行。好在中下游还可稍通舟揖。由黔州溯流而上,水路可至思州(治所在今贵州沿河),更上还可到费州(治所在今贵州思南)。顺涪陵江水而下,可到涪州(治所在今四川涪陵)。涪州已在长江岸上,由涪州溯江而上,可至成都,若顺江而下,可至江陵。由黔州北去都城长安,有两条道路可行:其一是取江陵府路,再一是北取万(治所在今重庆万州)、开州(治所在今重庆开县)路。万州和江陵府都在长江岸上,就可顺江而下。黔州之北为忠州(治所在今重庆忠县),忠州就在万州之西。由黔州至忠州,再至万州,道路显得近些,惟多为山路,不如涪州的便捷。开州在万州之北。由开州取道通州(治所在今四川达县),越过巴山,可以达到洋州。由洋州循子午谷路,可以直到长安。天宝年间,唐玄宗为杨贵妃由涪州取鲜荔枝,所行的正是这条道路。黔州正在涪州之南,亦可由之去到长安。
黔州交通虽较为困难,仍可远通南诏。南诏与唐的往来,其间道路不少,有一条乃是出牂柯,从黔府入。牂柯之名为前代旧称,隋时尚设有牂柯郡,其治所在今贵州瓮安县东北。唐时所置的羁縻州中,亦有牂州,当系隋牂柯郡的故地。牂州东北为充州。充州之北就是费州。费州有路可至充州和牂州,惟已不是涪陵江的水路。由黔州西南入南诏,当是由牂州前往的。
黔州于隋时为黔安郡,郡领二县,仅有户一千四百六十。唐天宝年间,黔州领县六,亦仅有户四千二百七十。一州的户数尚不如内地一普通县邑,应该说算不上一都之会。不过既作为一道的治所,而所属又有许多羁縻州,且能与南诏通往来,在政治上似还有一定的作用。
岭南道治广州
广州中都督府 隋南海郡。武德四年,讨平萧铣,置广州总管府,管广、东衡、洭、南绥、冈五州,并南康总管。其广州领南海、增城、清远、政宾、宝安五县。六年,又置高、循二总管,隶广州。七年,改总管为大都督。
唐朝,广州称为广州都督府,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广州都督府行政界线南至宝安、中山,北至清远, 西至四会;怀集,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唐末期刘岩在广州称帝, 号称南汉国,广州为兴王府,并在广州地区设置咸宁、常康二县, 以模仿帝都长安。
广州地处中国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中国南海,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从西元三世纪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