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鼓楼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首批建设项目
开封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钟楼在今天鼓楼广场原鼓楼的那个位置上,鼓楼在“拆楼口”即今省府西街眼科医院门前,通向迎宾路口的位置,东西对称,在一条线上,十分威严、齐整,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明、清两代经过5次重修,是开封的商业文化中心。2013年10月16日,开封鼓楼重建工程圆满结束,鼓楼重新屹立在开封这片古老的大地上。
建筑特色
2013年10月16日,鼓楼复建及鼓楼商业街街景整治结束。复建的鼓楼高28.8米,基台高10.5米,南北长32米,东西宽27米。主体为中国古代城门类建筑,共三层,一层为高高的城台,有5米高的拱形门洞供车辆、行人通过,二层、三层是绿色的琉璃楼檐建筑。鼓楼商业街改造涉及古建筑29座,修复立面达3万平方米,总体呈现明清建筑风格。
历史变迁
明代后期,河南巡抚认为钟楼、鼓楼妨碍了巡抚衙门的风水,下令将钟、鼓二楼上的钟与鼓互相调换,将钟楼改为鼓楼,鼓楼改为钟楼。
在卸钟进行互换过程中钟纽断了,钟从楼上掉下来,摔个粉碎。后来将碎铁片熔化后重新铸了新钟,但新钟发音远不如老钟响亮。 巡抚十分气恼,但也无可奈何,只好作罢,但从此对钟楼不管不问,任其破损、坍塌也不加修缮。
到了清代,钟楼已经破损、坍塌得不成样子,康熙十年(1671年),河南巡抚郎廷相下令将钟楼拆掉,从此开封就没了钟楼。拆下来的砖瓦、木料在大相国寺内建了藏经楼
钟楼存在的时候,那个地方叫钟楼口,钟楼拆掉以后,其处叫“拆楼口”(谐音错叫为“车路口”)。
开封鼓楼一直保存了下来,但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时毁于战火,只剩下了一个基台,1976年,这栋在历次的战火、洪水甚至文化大革命革中屹立不倒的建筑,最终不幸被拆除。
文人描述
清人冯应泰写的七言律诗《登鼓楼》:“危楼高矗壮天中,极目新城百尺雄。梁园繁华归逝水,宋家议论散秋风。地钟嵩岳千层翠,险亘黄河万古虹。兴废不堪登眺感,疏砧又动夕阳红。”“诗情”和“实情”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这里原来并不是广场,而是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建筑物——鼓楼。据《开封胜迹志》记载,城内原有钟、鼓二楼,东西相望,以报昏晓,相传为宋太祖创建。在很久以前,宋代钟、鼓二楼早已不复存在。到了明初,在宋代钟、鼓二楼遗址上又建起了钟、鼓二楼,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历次修缮
开封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河南都指挥使司徐司马所筑,后倾损失修。
景泰元年(1450年)重修,因时遇久雨成灾未竣。
天顺五年(1461年)再修,又因黄河决口停工。当时谣传修鼓楼有水灾之患,所以鼓楼日久不修破废,时人称“破鼓楼”。
嘉靖六年(1527年),镇守太监吕宪力排众议,毅然重修,结果平安无事。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第三次攻打开封,明统治者以水代兵解围,洪水将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鼓楼淹废。
康熙元年(1662年),鼓楼又进行复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又组织重修,时至6个月竣工,但后又遭损坏。
光绪七年(1881年),河南巡抚李鹤年对鼓楼进行大修。修后的鼓楼台基高5米,台基中间砖砌瓮门,瓮门纵贯大街,门下东西通车行人。台基北,有关帝庙一座,穿庙出向上有门,门内作砖铺阶,人可循阶而上。台基上,建有两层楼,东西面阔各大间,上层四周布游廊栏杆。东西檐下各悬巨匾一块,西檐下额题“声震天中”,东檐下额题“无远弗届”。楼上南间架有牛皮巨鼓一面,直径约1米,声音深沉浑厚,能传数十里。
辛亥革命后,鼓楼北隅建天中饭庄一座,天中饭庄与鼓楼间架有天桥,可相互通行取乐。1928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将第一层楼改为“中山图书馆”,上层改为“消防队”和“新闻联合会”,四外走廊作为火警瞭望台。楼顶中央增建一尖塔式四方楼,四面装有巨型自动钟,为全市报时之用。台基上西南悬挂一口火灾报警大铁钟,据说此钟是从曹门外“十方院”移来的。1930年前后,一楼“中山图书馆”又改为“通俗图书馆”。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时,台基上两层楼为炮火所焚,仅剩下一座台基。
新中国成立后,开封多次对台基加以整修,作为节日检阅观礼台和全市广播宣传中心。1976年11月,将鼓楼台基拆除辟为广场。2013年10月16日,鼓楼复建及鼓楼商业街街景整治结束。
绝笔之谜
原鼓楼上悬挂的“声震天中”和“无远弗届”8个大字,每字约1米见方,皆为楷书,甚见笔力。其中,“声震天中”4个大字,更为海内外书法家所称赞,与鼓楼同享有盛名。数百年来,凡文人墨客来汴者无不到此大饱眼福,但是“声震天中”这被誉为书法绝笔的4个大字究竟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却一直众说纷纭,是古城开封一个不大不小的“悬案”。
“声震天中”匾额上落有题款,上款为“皇清康熙廿八年岁次己巳季春吉日”,下款书“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宣镇阎兴邦立”。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开封全城覆没在黄河水之中,鼓楼倾圮殆尽,仅存旧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组织重修,匾额上的题款只能说明重修之事,而绝非能说明“声震天中”是阎所书。
由于匾额上未署何人所书,自然就引出了许多传说。按常人的逻辑,这些传说又多在非名人身上打转转,因为人们猜测如果是名人所题,自然是要落上大名的。早年传说这“声震天中”4个惊人之笔的大字出自一狱吏之手,此人因倾尽心力,书后累病而亡。到20世纪30年代又有新的传说,传说刘峙主豫时期,僚下秘书写一笔好字,因吸毒被监禁。秘书深知主子沽名钓誉,要求与主子单独谈话。秘书说:吾写“声震天中”4字能超过鼓楼上4字,以主席名字落款。刘峙默认,在秘书书后派人深夜将原匾额换下。后来,那个秘书羞惭自己的字不能上高,又将原匾额换上。到20世纪50年代,李村人先生著《开封名胜古迹散记》时,说这4字是杞县秀才孟鼎所书。20世纪80年代初,据书法名人靳选先生说:这几字相传是其祖上靳标崧所书。据孔宪易老先生说:这4字出于邑人袁舜裔之手,乾隆游河南来开封,曾看此匾额,并说在县志上有记载。
原鼓楼上方巨匾“声震天中”出自谁手及其下落,一直众说纷纭,成一“悬案”。直到近几年才有了答案。据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修缮鼓楼时,将“声震天中”匾卸下,其字气势雄浑,结构神韵俱佳,历来使书人赞叹,令开封人自豪。当时,许多人围观欣赏,有人请北书店街的中原照相馆照了一张像片,两天之后牌匾又装回到鼓楼上。后来,鼓楼及牌匾均毁于战火,这唯一留下来的一张底片保存在蒿国全先生的家里。多年来,蒿先生精心珍存,每当有爱好书法的朋友到家中玩时,也只是让他们看一看底片,从未洗印。这唯一的底片已由蒿先生专程捐给中国翰园。公涛先生亲自指定冲洗、放大、镌刻成碑,立于中国翰园之中,使“声震天中”重放异彩。
重建鼓楼
2011年3月,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鼓楼复建被列入2012年开封市十大重点旅游项目工程。
鼓楼复建设计理念有三点:一是在尊重清光绪七年(1881年)所修建鼓楼的基础上,适当将基台尺寸放大(原尺寸:24米×19米;现尺寸:32米×27米),以体现新建鼓楼的宏伟气势;二是新建鼓楼中心轴位置保持与鼓楼街、寺后街中心对直;三是方便鼓楼周边通行。鼓楼复建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论证,即将对社会公布。
2013年10月16日,开封鼓楼重建工程圆满结束,鼓楼重新屹立在开封这片古老的大地上。
所获荣誉
2023年11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0 21:00
目录
概述
建筑特色
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