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生(1913年5月—1981年5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少将,江西省
吉安县人。1932年2月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团部侦查员、排长、第四连连长,中共中央警卫团副营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七十八师二三四团三营营长、团参谋长,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中队队长、第一大队政委、第一团团长,
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团团长、第四总队第十团团长兼政委,
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五旅副旅长兼第十三团团长、政委,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副旅长兼第三十一团团长、政委,宿东地委书记,宿东游击支队队长兼政委,淮北四地委地委书记,
淮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淮北三地委地委书记,淮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政委,华中八地委地委书记,
华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政委,
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政委,豫皖苏七地委地委书记,豫皖苏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开封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政治部主任,
中南军区第三文化速成中学校长兼政委,第一公安军干部学校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卫公安学校政委,第二人民警察干部学校政委,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干部学校政委,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干部学校政委等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3年5月,张太生出生在江西省
吉安县官田乡西山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由于所耕种的田地贫瘠,加上官府的横征暴敛,张太生家里每年都必须向别人借银才能勉强维持生洁。张太生幼年时期,因家庭贫图,母亲和妹妹生病无钱医治,父亲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们含恨死去。这悲惨的景象使张太生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朴素的阶级意识:为什么有的人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有的人生病却不能得到治疗。张太生八的时候,父亲送他去私塾先生家,一边做零活,一边跟先生读书。一年后,因家境更加困难,张太生被迫辍学。
土地革命时期
1928年,红军在附近的
永新、
莲花一带活动,张太生听到一些红军打富济贫的传说,知道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就对红军十分向往。
1929年春,红军到吉安官田地区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农民成立农会,在青少年中成立少先队。张太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参加了少先队。在少先队中,他有时配合红军站岗放哨,有时配合红军作战,并整队去赤白交界处游行示威,表现得非常勇敢。由于经常和红军接触,张太生深感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苦人谋利益的,于是迫切要求加入红军。
1932年2月,张太生由少先队介绍参加了红军,在
红三军团教导营当战士。
1933年5月,张太生在教导营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中央苏区
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张太生抱着大无畏精神奋勇杀敌。他任班长时,每次战斗之前,都找好代理班长,并向全班交代,如果在战斗中他牺牲了,就由代理班长指挥全班战斗,充分表现了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由于作战机智灵活,在中央苏区
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张太生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团部侦察员,11月任排长。在一次战斗中,他奋勇当先光荣负伤,送入后方医院治疗。由于“左”倾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这时,张太生并未痊愈,在转移中掉了队。他不顾伤势剧烈的疼痛,以顽强的毅力追赶部队。途中,张太生适逢红军
黄克诚部。黄克诚就立即派担架抬着张太生行军。送回后方医院。张太生不等伤愈就要求出院投入战斗,不久即升任第十二团第四连连长。部队转移到广西时,张太生所率四连奉命掩护主力部队通过敌军封锁线。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全连的子弹将要打尽的时候,张太生果断地命令全连的子弹集中在一个特等射手那里,其余战士用手榴弹、刺刀杀敌。就这样,张太生率部硬是顽强地抵住了敌人的猖狂进攻,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红军转移到达贵州狗垴镇时,四连担任警戒任务。由于情况突然有变,半夜营部奉命出发,半路上由于通讯员走失,未能通知到四连。在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张太生没有惊慌,果断地率领四连火速追赶部队。途中与敌人的保安团相遇,张太生机智地率领全连战士直插敌军阵地的结合部,越过封锁线,傍晚就赶上红三军团主力部队,受到上级的表彰。中央红军过草地时,张太生进入
红军大学学习。红军大学是一个流动学校,随红军的长征前进。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张太生仍努力学习,以提高文化理论水平。部队到达陕北,张太生调任陕北红军
刘志丹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七十八师二三四团三营营长,部队西渡黄河时又调任团参谋长。
1936年,
西安事变后,组织上送张太生到延安
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为第一期学员。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张太生仍认真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理论水平。半年后,张太生毕业,调到延安中共中央警卫团任副营长。
全面抗战时期
全面抗战初期,中共中央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派出一大批富有革命斗争经验的红军干部分赴敌后各地,以加强敌后抗战力量。
1938年8月,张太生奉命来到河南
确山县竹沟镇。在
彭雪枫领导下,他积极发动群众,筹建抗日武装,为东进敌后
豫皖苏边区做各项准备。准备工作就绪后,9月30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两个中队向豫东敌后挺进,张太生任第一中队长。10月12日,部队到达
西华杜岗村,与
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游击第三支队一部及
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合编,扩大为3个大队,共1000余人,张太生任第一大队政委(队长
黄思沛)。12月27日,部队到
淮阳之窦楼时,遭日军骑兵突然袭击。在彭雪枫统一指挥下,张太生率第一大队全体指战员和其他大队一起英勇反击,将日军击溃,共击毙日军林津少尉以下数十人。这是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敌后的第一仗,极大鼓舞了部队全体指战员和敌后群众的斗志。12月,部队在
鹿邑县白马驿再次整编,张太生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团团长。
1939年2月,张太生率第一团在
永城县南部歼灭伪军王福来部,俘其参谋长刘芳勋、伪区长朱传德以下百余人;继而又在永城县东部的陈集消灭土匪陈传思大部,并在马村桥重创向书案店进犯的日军骑兵与伪军。紧接着,张太生又率一团夜袭
商丘南坞墙集伪“豫东剿共军”袁天柱支队。战前侦察仅有伪军300余人,为了准确掌握敌军情况,张太生亲自率队突入据点后,才知敌人增兵两个营,情况十分危急。张太生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歼敌200余人,天亮以后机智地率团撤出战斗。6月,游击支队主力挺进淮上,开辟宿县、蒙城、怀远、
凤台地区。张太生率第一团坚持在永(城)、夏(邑)、涡(阳)、亳(县)地区打击日伪,发动群众,把根据地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9月,张太生率领第一团夜袭永城、夏邑之间的小马牧集匪伪张世杰部,全歼该敌。随后又夜攻韩道口,全歼伪军刘文仲部,袭击冯套伪据点,毙伤俘伪军300余人。新四军游击支队所在的
豫东地区,有很多武装组织,即所谓的“杂八队”,三里一队长,五里一司令。这些“杂八队”有一些确实是为了抗日而成立的群众武装,有很多则是借抗日之名行劫掠民众之实的土匪组织。这些土匪搞得民不聊生,群众恨之入骨。新四军游击支队决定狠狠打击这些祸害民众的土匪武装。张太生率第一团指战员奋勇杀敌。他身先士卒,和全团指战员共同驰聘在豫东的广大地区,组织和发展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和抗日武装,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基本上清了匪患,扩大了根据地,部队自身也得到了发展。11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称
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2月下旬,根据
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
刘少奇关于开辟
皖东北的指示,彭雪枫命令张太生率第一团主力及军政干部百余人越过
津浦铁路进人皖东北,促进了皖东北抗日形势的发展。
1940年1月,顽军
李品仙部千余人进人皖东北的
泗县地区,企图消灭和驱逐第一团。2月4日,当顽军展开进攻时,张太生率全团指战员在大柏圩将其击退。至此,皖东北为我军完全控制。中共党组织所掌握的这一地区的武装也统一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
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团,张太生任第十团团长兼政治委员。2月,张太生率领第十团同兄弟部队以及地方武装,在张爱萍指挥下,参加大柏圩子战斗,全歼顽军马馨亭部,使六支队皖东北地区的力量更加壮大。5月,泗县日伪军“扫荡”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奔袭四总队驻地
洪泽湖西岸罗岗地区,当地土顽王光复柔机带六个团,配合日伪军袭击四总队。张太生率部和兄弟部队一起,连续作战月余,歼灭敌军1000余人,将顽敌全部逐出了根据地。这次战斗,对巩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具有十分重要意义。6月,中共中央为了加强集中抗战力量,决定由黄克诚率
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
八路军第四纵队,
彭雪枫任司令员,
黄克诚任政治委员,辖四、五、六三个旅,张太生任第五旅副旅长(1940年7月至1941年2月)(旅长
滕海清)兼第十三团团长、政治委员。11月,日伪军共5000余人,在飞机,坦克掩护下,西犯
蒙城、
涡阳。张太生奉命率第五旅配合友军作战。在
滕海清、张太生的指挥下,五旅在蒙城一带与敌激战三天三夜,歼敌千余人,击毁汽车、坦克十余辆,击落飞机一架,取得了反“扫荡”的重大胜利。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皖南事变,国民党顽军在河南和华中各地大举向新四军进攻。1月24日,八路军第四纵队首长彭雪枫、
张震、
萧望东、张太生等18名将领,为抗议国民党当局制造皖南事变的滔天罪行,向全国发出通电,明确提出立即释放新四军一切被俘人员,实行民主政治,取消一党专政,立即停止进攻边区等五项要求和严正声明,指出血债要用血还。华中抗日军民,严正自卫立场,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坚决粉碎国民党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阴谋。2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
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辖第十、十一、十二旅,张太生任第十一旅副旅长(1941年6月至1942年12月)兼第三十一团团长、政委。当时,正值日军发动
豫南战役,国民党军队闻风逃。新四军第四师为配合友军作战,向日伪发起猛烈攻击,从日伪手里收复涡阳、蒙城两座县城及大片失地。2月上旬,豫南战役结束,在日军进攻下望风溃逃的国民党部队却向新四军第四师发起猛烈进攻,同时策动日伪“扫荡”豫皖苏边区,使边区根据地腹背受袭,战局突变。国民党
汤恩伯部以七个师的兵力进犯涡阳以北,配合日伪进攻豫皖苏边区,国民党地方武装及叛军也乘机配合顽军主力一再骚扰边区军民。四师仓促应战,反顽斗争在不利形势下开始,豫皖苏区的形势非常严峻。在彭雪枫统一指挥下,四师各部和豫皖苏边区人民在日、伪、顽夹击中顽强奋战。历时三个多月的残酷斗争,张太生率部进行了几十次激烈的战斗,先后消灭了在孙町集(宿县西南)、龙山集(
涡阳北)、马家楼(
淝河边)等地的大量顽军,狠狠地打击了顽军的反共气焰,在粉碎日伪顽军的围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太生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和优良的革命品德,对待工作从来不讲条件,不计名利,在艰苦的斗争中把个人的生死安危完全置之度外。张太生在抗日战争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异常艰苦困难的环境里,独立地领导宿东地区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发展了宿东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6月,张太生率三十一团到达淮宝、淮泗一带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9月中旬,驻淮阴的日军以汽艇两艘、木船数只,并集中了淮泗、淮宝地区各据点日伪军400余人,向顺河集进犯,企图恢复顺河集据点。张太生率三十一团乘日伪立足未稳,发动进攻,将敌击溃。三十一团一部乘机运动至敌后,将其围于十九里铺附近,激战四小时,将敌全歼。
1942年1月,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四师十一旅调洪泽湖西
泗县、
五河、
灵璧、
凤阳地区。张太生所率的三十一团一部至沱河西岸,向
濠城地区发展;另一部进至沱河南,向二铺、三铺地区发展,开辟新游击区。6月,张太生调任宿东游击支队支队长。宿东地区是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门户,被称为“敌后的敌后”,是敌我斗争的前哨阵地。它北临汪伪淮海省省会
徐州和敌伪交通运输大动脉津浦铁路,
宿县县城又是日伪在徐州、
蚌埠、南京之间的战略支撑点,所以宿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不仅日军极力想控制宿东地区,国民党顽固派也积极向这一地区渗透。宿县县城内有日军重兵把守,在宿东80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据点密布,炮楼林立,日伪顽匪大小据点达70余处。日军经常采取夜间行动,拂晓包围,白天进攻。宿东游击支队自1941年8月成立后,受日、伪、顽、匪夹击,活动范围很小。由于这里与淮北根据地中心区相隔较远,游击支队只能孤军作战,补充供应也十分困难,指战员的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如此困难的工作条件和艰巨的工作任务,张太生毫无怨言,抱着必胜的信念,带领第三十一团第二连星夜赶到宿东地区。到宿东后,他即同宿东地委书记兼游击支队政委
谢邦治一起召开地委会议,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当地斗争的特点,以此为出发点,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年底,经华中局批准,张太生任宿东地委书记,同时任宿东游击支队队长兼政委,挑起了这一地区全面领导工作的重担。他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认识到宿东地区是隐蔽的游击区,部队的作战方式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与基本特点相适应,这样才能减少损失,多打胜仗,才能把斗争坚持下去,逐步取得发展。张太生认为,搞好武装斗争,是坚持宿东抗日游击战争和巩固宿东抗日武装根据地的中心环节。为了使游击支队能更加适应宿东地区的特点,张太生将部队进行调整和整顿,调整大队干部,配备精干善战的中队干部,以中队为单位活动,所有人员着便衣装,尽量减少目标。部队人员白天隐蔽,分头发动组织群众,夜间执行战斗任务或转移驻地。日军“扫荡”时,部队则集中起来,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在张太生领导下,宿东游击队采用了适成当地环境、特点的灵活机动的办法,为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和开展地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此,宿东游击支队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步打开了新局面。张太生深深懂得发动群众,加强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性。他经常教育宿东游击支队广大干部战士认识得到自己是宿东人民的子弟兵,同人民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做好群众工作是坚持宿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根本保证。张太生命令宿东游击队配合中共地方党组织和民主政府领导群众同日伪斗争,积极支持群众反抢粮、护青苗、抗拒苛捐杂税等活动,不惜牺牲自己去保护群众的利益。他明确规定,部队尽最减少群众负担,除粮草外一般不再增加群众的负担,支队的军需依靠过境盐税、战利品以及没收得来的日伪物品等办法解决。在有条件的地方,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帮助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这些措施和规定,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在领导坚持和巩固宿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张太生还大力加强对敌伪军工作。对于伪方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那些死心塌地与抗日军民为敌的汉奸,均采取严厉打击的措施,起到一种震慑作用,使别的伪军不敢继续为非作歹;对于倾向同情抗日军民的伪军官兵,则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对于民愤不大的伪军下层官兵,则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争取他们为抗日服务。张太生还从实际出发,领导敌工人员把伪政权改造成两面政权,使这种政权在应付日伪时也能为抗日军民服务,使游击支队能及时了解敌情变化,又能解决支队出现的一些困难。当时,大多数日伪据点里都有游击支队的内线联系。由于宿东地委和张太生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抗日军民的艰苦努力,宿东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有较大进展,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景象。宿东游击支队在张太生的指挥下,在军事战斗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同年夏,张太生指挥游击支队在宿灵县(1943年由安徽省宿县、
灵璧二县析置)一区雷家村伏击日伪军获胜,粉碎了敌人的夏季“扫荡”。宿东大队打跑了土顽劣刘元政部,宿灵大队铲除了土匪许大岔部。这些军事作战的胜利,使宿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得以巩固,宿东县、宿灵县抗日民主政权得到发展,游击区也得到发展,宿东县由两个区发展到七个区,宿灵县由两个区发展到五个区。宿东中心区得到巩固和发展之后,张太生和宿东地委采取了向灵北发展的策略。在深入灵北的斗争中,张太生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他善于游击战和运动战,特别具有临时应变的能力。在灵北的新游击区,为了隐蔽行动,他和部队每天很晚宿营,不到天明就起床离开。一次,部队拂晓前在村东头集合,准备转移,一个侦察员到村北头借火抽烟,竟发现对方是日军士兵。原来游击支队即将离开的村庄,就是日伪进驻的村庄,又恰好同时在村头集合。由于拂晓前仍较暗,彼此难辨,而且敌我双方都注意肃静隐蔽,因而事先彼此都未察觉。张太生听了报告后,毫不惊慌,趁敌人尚未察觉,沉着地指挥部队悄无声息地撤离村庄,然后组织精兵突然袭击了敌人。在敌人一片混乱之际,张太生已率领部队安全转移。
1943年1月,张太生任淮北(苏皖边区)四地委书记(至1944年12月)。春节期间,驻守
西寺坡站的伪军岳得朝部,出动百余人到蔡桥一带抢夺年货。张太生命令宿灵大队沿
沱河出击,将伪军击溃,夺回年货,交还群众,这一仗深得民心。3月中旬,驻大店集的伪军大队长贾全仁率伪军三个中队到根据地抢粮、抢牲口。宿灵大队奉命出击,消灭伪军近一个中队,缴获机枪、马步枪30余支。3月下旬,顽敌八十一军军长
王仲廉亲率五个团越过津浦铁路东犯,企图配合顽军
韩德勤部东西夹击新四军于洪泽湖边。张太生奉命率宿东游击支队对王仲廉部进行拦击和袭扰。后由于韩德勤已被新四军生擒,王仲廉遂从铁路边向灵北溃逃。张太生率游击支队包围王部一个营,予以全歼,缴获轻机枪9挺、步枪200余支、子弹10万余发,使游击支队的装备得到很大的改善。7月,湖沟伪军团长陈端然派一个中队进驻官沟集胡作非为。宿灵大队侦察后,对其施行夜袭,俘虏伪中队全部人马。8月,日伪在塔桥集安设伪据点,张太生亲率警卫连和宿东大队远道奔袭,歼敌200余人并拆除伪据点,使宿灵、宿东两县得以巩固。灵北方面,在张太生领导下,宿东游击支队也扫清了继续发展的障碍,成立了灵北县政府,并且建立了灵北大队,灵北抗日根据地已初步形成。11月,新四军第四师师部及
淮北军区决定以宿东游击支队为基础成立淮北军区第四军分区,张太生任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3年12月至1944年12月),辖宿东、宿灵、灵北三个县,所属武装有宿东、宿灵、灵北三个大队,还有各县区乡武装和民兵。后将三个大队编为四分区独立团。国民党顽固派三十三师段海州部,勾结日、伪,长期盘踞在
睢宁与灵璧县之间,以高楼为中心建立据点,四处骚扰,抢掠群众粮食和财物,并不断袭击灵北新建立的地方政权和人民武装。在张太生的正确领导下,四分区一方面建立政权,另一方面迅速扩大区乡武装,并在各村建立了民兵联防组织。当地群众由于深受顽固派之害,对他们的罪行极其痛恨,在中共地方组织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迅速掀起了同顽固派殊死斗争的热潮。他们积极挖封锁沟,布地雷阵,设监视网,使顽固派寸步难行。当顽军出动抢粮或袭击某一村庄时,各村民兵立即主动配合,给顽军以有力地打击,使顽固派只得龟缩在以高楼为中心的狭小地区之内,不敢轻易出动。年底,驻守在高楼的顽军三十三师的团长张克修率部占领张大路并修筑据点,向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骚扰,张太生率四分区独立团配合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将其击溃。
1944年春,驻守在宿东三铺的伪军经常出来抢粮抓丁,残害群众,张太生命令独立团三营夜袭这部分敌人。5月,张太生率分区独立团在灵北攻克禅堂伪据点,生俘伪军百余人,缴获轻机枪、步枪百余支。次日,驻守在灵璧县城的伪军出动,企图占领禅堂,中途被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截止。这些战斗,对灵北敌伪震动很大,驻守在冯庙的敌伪也仓皇放弃据点窜回灵璧县城,灵北广大地区遂得解放。在艰难的战斗环境中,张太生的指挥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充分发挥。每次战斗,他都把指挥所设在阵地的前沿,冒着敌人的炮火指挥战斗。他认为,这样不仅能更加及时地观察战斗进程,调整战术,还可以鼓舞指战员的士气。在张大路战斗时,张太生就是别在壕沟外指挥战斗,战士们看到司令员尚且如此,更是勇气倍增,奋勇杀敌,敌人顿时全线崩溃。4月,攻打驻桃沟伪军的战斗打响后,100多个溃逃的伪军向村外设在小坟地的指挥所奔来。这时,主力部队已冲进村里,张太生身边只有几个警卫员。有人提出赶快撤,张太生非常沉着,判断敌人不知道指挥所一带的实力,况且敌人已成为惊弓之鸟,没有战斗力,便果断下令:“打!”果然,警卫员骑着马向敌一冲,这伙伪军就人仰马翻,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很快就被全部消灭。经过一次次的主动出击,宿东地区形势得到根本好转,三县各区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和健全,根据地得到空前巩固和护大。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张太生丝毫也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坚持学习理论书籍,经常征求下级的意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在党内生活当中,张太生时刻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主动询问大家对自己的要求。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和大家吃的一样,穿的一样,从不搞特殊。干部战士心里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对他讲。战士们有了困难,他想尽办法帮助解决。在行军途中,他经常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战士骑,使战士们深刻地感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在军事指挥方面,他也注意吸收下级干部和战士们的合理建议。在每次重大战斗之前,他都鼓励参谋人员广泛听取基层意见,然后作出决策。一次,部队攻打敌人据点,一时未能得手,基层的一个参谋获悉敌人援兵来到,就向张太生建议迅速转移。张太生分析了形势,接受了那个参谋的建议,命令部队撤出战斗,使部队避免了损失。在张太生的模范作用下,四分区和各县区上下密切团结,部队政治空气十分浓厚,大大增强了战斗力。8月15日,彭雪枫率四师主力西征,恢复豫皖苏边区原根据地。张太生率四分区独立团,于8月20日从南路作为主力的侧翼配合,恢复宿西地区,首先在
十里长山歼伪军一部,继在宿西铁佛寺附近,消灭临淡集伪军黄广尧部百余人,又包围永东黄庄的据点,通过政治工作,成功动员了伪中队长吴长兴率部起义。随后,张太生率四分区独立团转至宿怀蒙地区,配合四师主力在大营集消灭伪顽合流的反动头子韩金山部800余人。12月12日,独立团又在蕲县集,消灭伪军陈端然部一个大队。完成预定任务后,张太生率部于年底返回津浦路东。11月,淮北三、四分区合并,成立淮北军区第三军分区,
赵汇川任司令员,张太生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1944年12月至1945年10月)。这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正在作垂死挣扎,第三军分区的广大军民展开对日本侵略者的反攻作战。
1945年2月9日,张太生率三分区独立团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进袭灵璧县西北的尤集据点,将守敌全歼,俘虏伪淮海省第一支队二总队队长刘福庚以下1500余人,获轻、重机枪50余挺,高射机枪1挺,迫击炮3门,马步枪1100余支,汽车1辆和大批军用物资。6月中旬以来,淮北军区地方独立团发起
睢宁战役,先后攻占了睢宁县城东西的田河、邢圩、大王集、
耿车、沙河集等外围据点。7月,张太生等指挥淮北军区第三军分区的三个独立团及分区地方武装,通过做敌军工作,实行“里应外合”,对睢宁之敌发动强攻。经过激烈巷战,将日伪盘踞七年之久的睢宁城解放,同时攻克王圩,并将王圩突围之敌全歼于宿迁城郊。之后,张太生、
赵汇川率领部队一鼓作气,又攻克
高作。在三分区部队的凌厉攻势下,夏圩凌城之敌被迫投降。这一仗,俘伪县长夏硕武以下2000余人,获大批军用物资,解放国土1200余平方公里。为此,新四军军部、四师师部和淮北军区通令嘉奖,延安
《新华日报》作了专门报道。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但是,蒋介石令日军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并积极调兵准备进攻解放区。盘跨在津浦铁路东侧时村的大汉奸、伪苏淮特“剿匪司令”胡泽普仗着坚固的工事,拒不投降,气焰十分需张。这时,淮北三分区部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
饶子健任旅长,张太生任政委(1945年8月至10月)。9月下旬,在饶子健、张太生指挥下,十二旅发起时村战役,经过坑道作业和激烈巷战,全歼守敌3000余人,生俘伪司令胡泽普,拨掉了这颗危害百姓的毒瘤。抗日战争时期,张太生在领导部队,特别是领导宿东地区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正确地执行了党的各项政策,克服了极为严重的困难,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坚持斗争,巩固和扩大了宿东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华中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屹立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成为日、伪、顽进攻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淮北三分区和四师十二旅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张太生作为地委、分区、旅的主要领导人,在关键时刻领导全区的党政军民胜利完成党所赋予的光荣任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两面手段,一面施放和平烟幕,诡称同共产党进行和谈,以迷惑视听;一面暗中调动大军,阴谋进犯解放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年秋,中共中央决定成立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
华中军区,原津浦路西淮北二分区改称华中八分区,张太生任司令员(1945年10月至1946年12月),
吴芝圃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5月,张太生任华中八地委地委书记(1946年5月至1946年12月),
华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6年5月至1946年12月)。从华中整个形势来说,由于津浦、陇海铁路隔断了华中八地委、八分区同华中分局和晋冀鲁像解放区的联系,华中八分区实际上是一个被敌人四面封锁的独立根据地,也正是由于它位于敌人占领区腹地,使敌人感到如骨鲠在喉,其战略地位也就显得异常重要。在新形势下,华中八分区的斗争任务是十分艰巨和复杂的,张太生领导全区党政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英勇顾强的奋战,忠实地执行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的命令和指示,胜利地完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斗争任务。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张太生带领地委和分区广大指战员广泛地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帮助群众休养生息,组织大批党政军干部领导贫苦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与此同时,张太生还特别注意加强部队的整顿和部队建设,狠狠打击敌人对解放区的蚕食和骚扰。他带领部队积极地进行军政训练,练习射击、投弹、刺杀等五项技术,提高部队的作战技能和部队素质,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副业生产以改善部队生活。6月30日,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爆发。张太生立即率分区部队歼灭国民党五十八师一部。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围剿”,华中八分区在张太生领导下,动员全区主力部队和铁路沿线各县干部、民兵、民工,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张太生亲自指挥分区主力阻击了徐州来援之敌,在歼灭了
黄口站和
黄口镇守敌的大部以后,又带领八分区主力抵杨集站以北地带,掩护八分区
夏邑、
永城、
萧县的武装民兵民工对这一段铁路的破击活动,打乱了国民党原定的一些部署,有力地策应了中原解放军的突围和苏北、山东各个战场解放军的作战行动。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对
陇海铁路的破击战役,调集了新五军整编十一师、八十八师、五十八师等17万人的部队,向陇海铁路破击战役的部队大举进攻,华中八分区首当其冲。在敌人的烧系淫掠下,八分区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此强敌压境、情势万分危急的时候,以张太生为首的八地委、八分区广大指战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丝毫没有畏惧。他们迎着强敌,迎着艰难,积极投入到抗击敌人大规模猖狂进攻的英勇斗争之中。张太生带领分区主力从杨集车站回发,星夜兼程打回永城县蒋口一带,与来犯的国民党军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在这一期间,张太生领导八地委、八分区机关和部队,一直在永(城)、夏(邑)、涡(阳)、亳(县)、萧(县)、宿(县)、怀(远)、蒙(城)地区同数倍于己的强敌周旋,并相继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11月中旬,张太生率八分区主力西进,开辟商(丘)亳(县)鹿(邑)柘(城)和鹿(邑)亳(县)太(和)新区,开辟打通了八分区与睢杞太(冀鲁豫六分区)的联系。在张太生的指挥下,广大指战员艰苦奋战,始终坚持八分区的斗争。11月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正式决定以鲁豫六分区和华中八分区为基础,成立新的
豫皖苏军区,
张国华任司令员,
吴芝圃任区党委书记兼政治委员。张太生坚决拥护中共中央的决定,他接到电报通知后,即率华中八分区主力从鹿亳太新区兼程北上,到达睢县的辛岗集。八分区的其他部队也集结在附近听候整编。豫皖苏军区将原冀鲁豫六分区改为豫皖苏一分区,原华中八分区改为豫皖苏三分区,以鹿亳太等地为基础,成立豫皖苏二分区。原八分区党政军干部和部队进行了较大的调动和调整:从八分区直属机关、勤务分队、五支队抽人组建和充实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卫生部和直属勤务分队;以八分区一支队的两个连充实到豫皖苏军区特务团;把八分区的四支队的七个连补人八分区主力三十四团、三十五团,连同八分区直属机关、勤务分队之一部与冀鲁豫六分区指挥的
冀鲁豫军区三十团合编,组建成军区独立旅,
金绍山任旅长,张太生任政治委员。在整编过程中,张太生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和整体观念,拥护上级提出的方案和计划,将华中八地委、八专署、八分区党政军干部,划归豫皖苏区党委统一分配。张太生不仅自己无条件服从上级决定,而且亲自向八分区的党政干部和部队进行动员,做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胜利地完成了组建豫皖苏军区这一历史任务。张太生十分重视部队的思想建设,加强干部战士的教育。一位团领导对待下级有残余军阀作风,参谋对此有意见,闹情绪,影响了工作。张太生首先批评了参谋的消极做法,耐心地说服他,同时也严厉批评了那位团干部。在党小组长会上,两个人都开诚布公地作了自我批评。以后,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工作中配合得非常协调。张太生在军区的创立和建设中,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与坚强党性,给全区的干部树立了榜样。豫皖苏军区成立后,张太生和金绍山率领军区独立旅同三个分区的部队互相配合,向敌展开进攻,先后攻克
涡阳、
柘城、
杞县、
太康、
宁陵、
淮阳、
亳县、
夏邑、
蒙城、
西华、
扶沟、
通许、
阜阳、
周口等城镇,歼灭了各城镇之敌,很快打开了豫皖苏地区的局面,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创造了条件,并为后来的
淮海战役开辟了主要战场。
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豫皖苏地区扩大到沙河以南,张太生奉命调到
汝南县、
上蔡县、
新蔡县、
息县一带开辟豫皖苏军区第七军分区。
1948年4月至1949年3月,张太生担任豫皖苏七地委书记,豫皖苏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七分区工作中,张太生兢兢业业,不遗余力,使该地区和部队发展迅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淮海战役时,张太生率七分区地方武装担任沙河一带的警戒任务,负责侦察信阳地区敌情。
1949年春,部队进行整训,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豫皖苏军区指示七分区抽出干部战士600名补充到主力部队,张太生毫不犹豫地从七分区抽调出800多名干部和战士,超额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8月,开封解放后,成立了开封市警备司令部,
陈再道任司令员,张太生任副司令员。
建国之后
1949年11月,张太生又奉命调到湖南,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政治部主任(军长
彭杰如)。53军是参加湖南和平起义的原国民党将领
陈明仁率领的部队。由于部队一些官兵长期受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影响,对部队的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有成见,认为政治机关是特务机关。张太生在军党委和军政治委员
唐天际领导下,首先从改善战士伙食着手,解决战士的切身利益,然后又在连队开展民主运动,给战士撑腰,使得连队政治工作地位空前提高,那些对政治工作有成见的官兵也转变了认识,对政工干部逐渐尊重和信任,政治思想工作在53军内得到蓬勃健康地开展。
1951年,由于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张太生一直无暇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在他的主动要求下,来到了
中南军区高级干部文化速成班学习。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理论知识。
1954年5月,学习结束后,张太生到
桂林市任中南军区第三文化速成中学校长兼政委。张太生以前没有搞过教育工作。因此,他虚心倾听广大教职工的意见,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至今日在速成学校工作或学习过的同志对张太生那艰苦朴素、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还记忆犹新。
1955年9月,张太生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图册参考资料:)
1956年7月,张太生调任第一公安军干部学校政委。9月13日,国防部发布命令,将第二、第四公安部队学校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卫公安学校”,校长
郑效峰,政治委员张太生。张太生一心扑在公安教育事业上,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公安部队干部。张太生还曾任第二人民警察干部学校政委,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干部学校政委,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干部学校政委。
1965年6月,由于几十年艰辛的战斗和繁忙的革命工作,使张太生积劳成疾,张太生因病离职,在家乡吉安干休所休养。他虽然已经离职休养,并且身体不好,但为人民服务的本色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依然不变。他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家乡建设服务,协助地方党组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他常向基层干部讲领导方法,要求基层干部深入到群众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有时,他还带领干部直接下去搞调查,解决问题。吉安县官田乡修建水库,需要搬迁一些农户,有人不愿意搬。张太生和县、乡干部一同深入到村,做通了群众的工作。水库建成后,群众得到了效益,更加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一个时期,县里接收的退伍军人回家乡后,个别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县民政部门请张太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和思想教育,这些同志转变了认识,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投入到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中。
“文革”中,张太生对党的事业十分担忧。“文革”结束后,张太生经常到机关、部队、学校等单位作报告,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还不顾年迈体弱,经常与民政部门、武装部的同志一起深入农村,了解情况,体察民情,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具体困难,表现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一息尚存、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1981年5月20日,张太生因病在吉安逝世,享年68岁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