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
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
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介绍
循环农业是相对于
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
发展模式,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
循环经济理论与
生态工程学方法,结合
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在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
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
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
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
发展意义
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型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
循环经济理论与
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
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
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
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 使农业生产
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 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背景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资源开发和化石资源投入的增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品,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消失的问题、
土壤板结造成的
自然肥力退化问题、
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食品
安全问题等。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同时,农业也成为一个
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
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
污染源。
节能减排、降低污染、保护
生态环境、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农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特点介绍
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再利用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
3.再循环
应用现代先进的农作物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与设备,依托种植业发达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为
市场提供质优价廉与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作物产品,促进养殖业优质高效发展,提高农作物秸秆的
利用率和
经济效益,并使
秸秆饲料加工、养殖业、
生物有机肥、种植业四者之间形成有机的产业循环连,建立起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集约化现代
农业经济循环体系,全面提高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
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促进和加快生态创建
工程建设及
生态村建设。
作用
可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食物链条 各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
干净消费 农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
土、水净化 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对耕地的
占补平衡和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
领域宽广 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循环、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
双赢皆欢 清洁增收有机结合,既干净,又增收。
注意事项
1.加强宣传,形成共识 培育全社会
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深入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2.制订规划,进入“笼子”
各地在制订农业的远景发展规划时,应当列入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农业的内容。制订一个全面系统地发展循环农业的规划,步步推进。
3.突出“绿色”,调整结构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要在深入调整上下功夫。要突出发展绿色食品、
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
4.科技先行,培训优先 循环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模式,要研究几种具体的循环农业模式,特别是体现
新型工业化和
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
5.保护水土、节约资源 要严格保护耕地,重视
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要大力推广
生物治虫,化工企业要研究、生产低残留农药和可
降解塑料薄膜。要推广喷灌、滴灌,杜绝漫灌,发展
节水农业。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或其他工业,要做到防污于未然,尽可能做到低排污。
6.各级重视,部门联动 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循环农业的发展予以足够的重视,
组织规划、计划的制订,研究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循环农业正在起步,必须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要研究制订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农业的
法律法规和
行政措施,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建立循环农业的核算机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发展循环农业涉及农业、工业、科技、环保、财政、金融等部门,各部门联动,才会得到较快的进展。
重点环节
循环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应着力抓好以下六个重点环节:
要突出“绿色”,调整结构。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要在优化调整上下工夫,突出发展绿色食品、
无公害食品和
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注意保护水土,节约资源。
要保护耕地,提升质量。坚持推广秸秆返田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种地与
养地有机结合,加强
耕地质量工程建设。大力推广
生物防治,相关企业要研究、生产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塑料薄膜。要推广喷灌、滴灌,杜绝漫灌,发展
节水农业。
要项目带动,企业参与。农村发展
农产品加工或其他工业,要做到防污于未然,做到低排污与达标排放。
要发展沼气,有效转化。近年来,各地以户用
沼气工程为重点,结合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大力推广以“猪—沼—菜(粮—果—渔)”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模式,实现村庄、庭院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随着秸秆、
畜禽粪便等农业
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以及
测土配方施肥等生态循环
生产方式的推广,
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实践表明,循环农业与科技、经济与环保可以实现相互支持、良性互动。
要优化布局,整体规划。发展循环农业首先要制订发展规划。一方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分别制定省、
设区市、县(市、区)、乡、村等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循环农业
发展计划,实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稳步推进。要特别强调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农牧业的生产现状和实际需求,建立适宜的
循环模式,并依照不同模式的特定优势,进行布局配置、
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确保循环农业模式中各
流通量与接口间的相互匹配、协调运行,促进循环农业健康、安全、有序生产。
要正确引导,有序推动。循环农业事关经济可
持续发展,需要政策引导。同时,循环农业发展又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能源和环保等多个部门,要建立多部门
联动机制,强化多元扶持,加大
政府投资力度,保证其持续发展。
四个原则
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
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三是“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
再生资源。四是“可控化”,通过合理设计,优化布局接口,形成循环链,使上一级废弃物成为下
一级生产环节的原料,周而复始,有序循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有效防控
有害物质或不利因素进入循环链,提高
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