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的创新或以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为基础的创新。前者如创造一种新的激光技术,后者如以现有的激光技术为基础开发一种新产品或
新服务。常合二为一。是企业
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认识技术创新本质、特点和规律,是技术创新
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
定义
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
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
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
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简单的说,创新就是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
改进或
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熊彼特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
《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
生产要素的“
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
①引进新产品;
③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
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
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包括:
方法创新、学习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等等,科技创新只是众多创新中的一种,科技创新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方法等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中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
经济辞典
企业家对
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或应用新的
生产技术对原有技术作重大改变的行为。它涉及
新产品开发、新生产方法应用、新的组织与管理形式实施、新的供货渠道与新市场的开拓等方面。创新不同于发明,它由有胆识、有能力的企业家把发明引入经济领域,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技术的创新,从开始的
基础研究到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商业化,这一过程相当复杂。创新活动过程可区分为
研究与开发、
中试、批量生产、
技术推广与普及等几个不同阶段。其中,研究与开发依其性质又可以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
产品开发三个层次。基础研究泛指一切为增进科技知识所作的
科学研究,不具有特定的商业目的。应用研究是针对基础研究所建立的有关生产知识或创意,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活动中。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方法或新产品的发明,其成果形式或者是专利,或者是一种
公共知识。不管是哪一种成果形式,都有待进一步开发,通过技术和经济上可行性的多方面测试才能正式投产,然后在市场上销售,进入商业化阶段。
技术创新的分类
苏塞克斯大学的
科学政策研究所(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简称SPRU)根据创新的重要性划分。
1、
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渐进性的、连续的小创新。
2、
根本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 :开拓全新领域、有重大
技术突破的创新。
3、
技术系统的变革(Change of Technology System) :这类创新将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通常出现技术上有关联的创新群的出现。
4、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Change in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这类创新将包含很多根本性的创新群,又包含很多技术系统变更。
模式及演化
模式
技术创新分为
独立创新、
合作创新、引进
再创新三模式。
演化
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
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
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于技术能力,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简单仿制、模仿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种层次。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
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
全面解读
创新与领域的基本归属关系:
技术创新——属行业领域;
知识创新——属学科领域;制度创新——属职业领域。
——全面认识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
经济一体化过程,是
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
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这一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的运动式推进,不仅有使技术创新沦为一种
意识形态话语的可能,从而使人对技术创新本身发生怀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消除这种心理的途径是营造一个公平的、开放的市场
竞争环境,使每一个企业真正具备高度的动力感、不同寻常的
竞争意识和不顾一切的敢于创新的精神,而不在于全国
总动员)。更重要的是这种推进的结果能有多少“干货”,令人心存疑虑。疑虑不仅源自于“运动式”的推进本身,更源自媒体上诸多文章对于技术创新认识上的混乱。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
生产过程中的
产品创新或
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这一对技术本身重要性的强调的观点,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观点把握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技术的开发。在实践中,这一观点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
集体企业,对
技术开发已有太久的隔离。因为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无需技术的开发就能生存甚至“发展”,改革开放20年后,这一现象犹存。计划经济体制下
大锅饭的“香甜”仍让这些国有、集体企业回味,这些企业的运作、管理等方面仍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对过去的依恋与固执。对技术开发的强调,有可能使这些企业重视技术的开发,重视技术开发机构,主动或被动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从政府的行为看,政府也会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某种程度的发展空间,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开发方面的服务。同时,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对企业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技术开发的主体——高校和
科研机构——有更多的关注。当然,对
知识积累和
技术开发人才的重视也是该观点中的应有之意。毕竟,技术的开发需要知识的积累和
技术人才为条件。
这一观点的
不足之处也是显然的。对这一方面的思考,同样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这一观点理论上的危害是将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技术开发——当作技术创新。这一观点指导下的实践会出现诸多的严重后果。一方面,由于
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技术开发发生怀疑。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
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市场
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
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
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如今同样存在于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成果难以转化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观点的
危害性。这一种认识的泛滥,无疑会强化只考虑技术开发本身的可行性的技术开发模式的继续存在,阻碍技术开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步伐。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
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
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
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技术的应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理论范式的突破——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这一突破,对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促进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技术开发成果限于文章、样品的尴尬局面也将被打破,经济的增长具有了更可靠的技术保证。
然而,正是这一观点的成功之处,带来了它的明显的不足。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经济行为,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失,而且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取向。从理论角度而言,只强调应用创新与经济行为,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这将导致企业有可能作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
技术选择,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更多更大的风险。从全社会来讲,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
市场导向,将使技术的开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技术的利用也就失去源泉,成为无本之木。在纯粹的市场导向下,对技术进行利用的结果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忽略的
负面影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背离。这一种观点尽管相对于上种观点而言,有了更多的可取之处,但仍然不能成为理想的选择。只有充分融合上述两种观点,才可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
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在这一点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然而,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关注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它也关注技术开发本身。由此可以看到,从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来理解技术创新,在理论上吸取了上述两种观点之精华,这一理解应成为实践指导。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
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
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至于提供技术开发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强化
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无论是只强调技术,还是只强调经济,都是不全面的认识。只有二者结合,才有可能是理性、现实的。这里说“可能”二字,是因为技术创新并不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简单的相加,不是
1+1=2,而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相加后的整体,是1+1>2的加法。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换句话说,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是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不仅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技术发展的规律,考虑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还要以市场为导向,考虑技术开发的
有效性。市场引导着技术开发的方向,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这种引导实现的状况和程度。循着这一认识路径,我们看到,技术开发、开发成果的转移、技术开发成果的利用,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
知识社会的形成,科技界日益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从
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技术创新活动绝非简单的线性
递进关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
创新链条,而是一个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
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
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
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技术创新正是这个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催生的产物。
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
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
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根据当前的情况,后发国家
技术赶超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
自由贸易和
技术引进为主,主要通过
引进技术,加速自己的技术进步,促进
产业结构升级;第二阶段,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重,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国家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有选择的
产业政策,打破
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第三阶段,必须以技术的
自主开发为主,面对的是新兴的
高技术产业,国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加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占领产业制高点,获得
先发优势和
规模经济,将动态的
比较优势与静态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兼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
宏观平衡与微观效率,有效的配置资源,实现跨越式赶超。国内城市主要通过各类
高新技术园区和开发区来完成国家的技术赶超工作,政府通过政策等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的集聚来孵化
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
应用创新,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置身用户应用环境的变化,通过研发人员与用户的互动挖掘需求,通过用户参与创意提出到
技术研发与验证的全过程,发现用户的现实与
潜在需求,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
服务体系,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最贴近市场和
用户需求的信息,推动应用创新,并进一步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同时,技术研发方通过以应用为核心,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培养产品
设计能力、研发能力,逐步向产业上游发展,推动产业的更新换代,提升整个行业科技水平。在
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
科技成果的
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
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当我们通过高新技术园区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在科技支撑经济
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一线管理与服务方面缺乏动力。
为进一步完善
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有必要在应用创新方面通过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即
应用创新园区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用户、需求的集聚,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
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
创新主体的互动。以高新技术园区和应用创新园区两种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的
两轮驱动、并驾齐驱,通过“双螺旋结构”的互动全面推动技术创新,探索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
创新2.0模式将是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探索。
资本对品牌、项目的投入和运作,永远跳不出
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钱会越来越难赚;但惟有技术创新为一个企业、为社会带来的边际效益,可以不断增加,因为技术进步是层层递进的、
无边际的,事实上,
人类文明就是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而不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