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备覆盖率(也称为“拨备充足率”)是实际上
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
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衡量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该项指标从宏观上反映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及
社会经济环境、诚信等方面的情况。依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拨备覆盖率是实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该比率最佳状态为100%。拨备覆盖率是银行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考察的是银行财务是否稳健,风险是否可控。
计算方法
公式
拨备覆盖率=(
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
次级类贷款+
可疑类贷款+
损失类贷款)×100%
举例
举例来讲,某银行贷款余额100亿,其中正常类90亿,关注类2亿,次级类5亿,可疑类2亿,损失类1亿,则其
不良贷款率为(5+2+1)/100=8%。假设不计提特种准备,按照现行规定,首先应当计提贷款一般损失
准备金=100*1%=1亿,然后按照规定比例应计提专项
贷款损失准备:2*2%+5*30%+2*60%+1*100%=3.74亿。加上
一般准备,准备金总额应当达到4.29亿元。假设这家银行真的按规定计提了4.29亿元,则拨备覆盖率为4.29/(5+2+1)=53.63%,如果计提了8亿,则拨备覆盖率为100%;反之,如果仅计提了4亿,则拨备覆盖率为50%,且达不到按比例计提的最低要求,拨备严重不足。对于一些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150%,是比拨备充足(100%)更审慎的要求。
现行规定
根据我国《银行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银行应
按季计提
一般准备,一般准备年末余额不得低于年末
贷款余额的1%;银行可以参照以下比例按季计提专项准备:对于
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对于
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
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对于
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对于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特种准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如国别、行业)贷款的特种风险情况、风险
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按季计提比例。
投资运用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一逾两呆”、“五级分类”,或更严格的“十二级分类”方法来估计贷款资产中的
不良贷款比率,并根据成为
坏账的风险高低计提
准备金,既
拨备。由于各家银行计提标准不尽相同,因此不同银行间的拨备覆盖率
可比性不强,投资者应更多关注具体银行的
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与自身历史数据的比较,看是否改善或恶化。由于计提的不良贷款拨备会直接记入
损益表冲减当期利润,因此拨备还是影响银行业绩非常显著的一项因素。当不良贷款率上升时,计提的拨备也会上升,
银行利润就会下降,相反,不良贷款率下降会减轻银行计提拨备的压力,对利润就会有积极贡献。鉴于此,有时银行也会通过改变计提拨备的标准来调节利润,投资者若发现银行
不良贷款率和
拨备计提出现不正常的快速下降而制造出“虚假”利润增长,不要被此蒙蔽。例如深发展(000001)2006年3季度
净利润猛增197%主要就是靠调降拨备手段,而
拨备前利润实际仅增长27%,这种“高增长”不会给投资者带来真实回报,反而让人担心其未来业绩潜在风险加大。
计提拨备
中国
银监会2010年8月10日下发文件《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要求银行将
表外资产在今、明两年转入表内,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下半年
信贷额度维持不变,银监会此次要求银行将银信理财资产转入表内,将压缩未来
新增信贷增长空间。
该文件要求大型银行按11.5%、
中小银行按10%的
资本充足率计提资本;
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即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上述比例已超标的信托公司应立即停止开展业务,直至达到规定比例要求。
分析人士认为,银信理财资产两年内全部转入表内将加速
商业银行资本消耗。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渠道
再融资来补充资本金。市场普遍认为,经过最近一轮融资潮,商业银行的
资本金可以满足未来2-3年的业务发展和资本消耗。但是“随着
表外资产的陆续并入表内,商业银行的
风险加权资产将会膨胀,即使给出50%的
风险权重,考虑到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存量规模为2.8万亿元,则商业银行将为此需要多计提1400亿元的资本金。”某银行分析人士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郭田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表外资产转移到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将会对商业银行盈利增长形成拖累,特别是
中间业务的盈利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受此消息影响,10日银行股全线下跌,银行
类指数跌幅2.29%。
此外,银监会要求
信托公司开展银信理财合作业务,
信托产品期限均不得低于一年。且
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开展投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其资金原则上不得投资于
非上市公司股权。为控制商业银行利用
银信合作大规模地发放表外信贷,银监会7月初叫停了
银信合作业务。
局限性
可以用一个极端的例子进行分析:假设有三家银行其
不良贷款率都是5%,但是A银行的
不良贷款全部为损失类,B银行的不良贷款全部为可疑类,C银行则全部为次级类。如果按照标准法对不同类别的贷款计提相应比例的
减值准备(损失类按100%计提,可疑类按50%计提,次级类按25%计提,
正常贷款按1%计提),则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三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19%、69%和44%,A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水平最高,但是并不能反映A银行具有最好的
资产质量和最强的
信用风险防御能力。通过对拨备覆盖率指标的
一般性分析和实证比较,该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拨备覆盖率指标本身无法准确反映银行贷款的质量和拨备对损失的覆盖情况。由于不同类别的
不良贷款损失程度不同,不良贷款不一定都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因此,用抵补预计损失的拨备除以不良
贷款余额,就无法准确地反映
商业银行的
贷款质量和拨备覆盖损失的能力。
其次,拨备覆盖率指标在某种程度上高估了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抵御能力。由于拨备覆盖率的
分母是五级分类后三类贷款,而分子是对所有贷款(还包括正常类和
关注类贷款)计提的减值准备。分子覆盖的范围大于分母覆盖的范围,在足额计提拨备的情况下,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等于是把
正常贷款提取的拨备也覆盖到了不良贷款上。
其三,作为监管指标,拨备覆盖率指标缺乏一致认可的标准。国内外
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数据表明,
中国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一般高于国外商业银行;而国外的商业银行,不但在不同年份里拨备覆盖率水平不同,而且在相同年份里的差异也很大。
比如,
花旗银行在这几年中拨备覆盖率水平都比较高,但是它在这一轮
金融危机当中损失惨重,接受了450亿美元的政府注资,而且现在还没有真正恢复元气。因此,拨备覆盖率指标达到何种水平较为合理,如何设定拨备覆盖率指标的监管标准,尚缺乏统一认识。
其四,拨备覆盖率指标属于
静态指标,无法前瞻性地考虑未来的风险。而众多学者和
分析师实证研究发现,快速的信贷增长与随后的
不良资产率上升成
正相关关系:从时间关系上看,信贷高峰和
不良贷款的高峰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滞后期,
发达国家约为4年,我国约为2~3年,
经济波动加剧将缩短经济滞后期;从数量关系上看,
GDP增速每变化一个
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反向变动0.56~0.7个百分点,即在经济进入下行期时,上行期积聚的信用风险会在GDP增速放缓的过程中逐步暴露。
其五,拨备覆盖率作为监管指标,间接扩大了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从拨备覆盖率分子即拨备来源看,主要是
信贷资产的预计损失。预计损失的计提有两种方式:单独计提和组合计提。由于单独计提的调整余地有限。所以,如果监管机构不断要求提高拨备覆盖率水平,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增加组合计提来提高拨备水平,这就为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扩大了空间。虽然盈余管理可以以丰补歉,平滑
经营绩效,但降低了会计核准的
准确性和对外披露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从国内
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看,上半年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不断提高,同时其组合计提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其六,在特殊情况下,银行可能倾向于以减少
分母的方式提高拨备覆盖率水平。一方面是信贷投放的大量增长,另一方面是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
商业银行计提拨备面临双重的压力。从理论上来讲,这有可能使商业银行更加偏向通过减少分母的方式提高拨备覆盖率(如核销和回拨),特别是在拨备覆盖率指标超过100%的时候,由于减少同样的金额对分母减少的影响程度更大,操作的效果也更为明显.
意义
拨备覆盖率指标是
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
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是银行出于
审慎经营的考虑,防范风险的一个方面,也是反应业绩真实性的一个
量化指标。此项比率应不低于100%,否则为计提不足,存在
准备金缺口。比率越高说明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
拨备率的高低应适合风险程度,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不良
贷款拨备覆盖率是衡量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该项指标从宏观上反应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及
社会经济环境、诚信等方面的情况。依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拨备覆盖率是实际计提
贷款损失准备对应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比率,该比率最佳状态为100%。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评价贷款损失准备是否充分,以至于判断谁的业绩水分最大。
政策四建议
第一,对拨备覆盖率的定义进行微调。将拨备覆盖率的
分母由
不良贷款调整为
减值贷款,使分子和分母定义的范围一致起来,避免高估的因素。
第二,辅以其他的指标进行
信用风险的衡量。鉴于拨备覆盖率无法充分反映
商业银行长期信用风险抵御能力,可以引入
互补性的风险
度量指标,建立综合性
指标体系来衡量和监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御能力。在衡量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总体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除了要特别重视
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外,建议增加两组指标:第一组指标包括
贷款拨备率(贷款减值准备/总贷款)和信贷成本率(当年计提的减值准备/贷款平均余额)。
第二组指标包括预计损失率(
违约概率×
违约损失率)和
不良贷款形成率(新增不良贷款/年初
贷款余额)。
第三,进一步加强前瞻性
风险识别和
拨备计提。拨备覆盖率监管
有效性的核心,在于
拨备制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风险识别和拨备制度的设置上应该考虑未来的
信贷风险。具体措施包括:优化贷款
分类制度(如多级分类)、推进
内部评级法的运用、建设和优化全面覆盖的综合
征信体系、实行
动态拨备等。
第四,实行更加细致的分类监管。由于
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不同,其信贷风险水平及其合理的拨备覆盖率水平会存在差异。建议加强对商业银行实行更加细致的分类监管,根据贷款的投放情况,实行分行业、分地区、分客户群的拨备覆盖率监管措施。
此外,从风险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来讲,监管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拨备覆盖率指标的浮动监管区间,给商业银行营造稳定的、可预期的监管环境和政策导向,便于商业银行统筹考虑计提拨备和覆盖风险的要求,不断提高
风险管理的水平。
最新政策
中国银监会2010年10月10日下发文件,要求银行将之前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所有
表外资产在今明两年全部转入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
2018年2月28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文),明确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至120-150%,
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