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睦堂
刘氏敦睦堂
敦睦堂是客家刘氏始祖祥公的七世孙参常公所建,始建于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己有1024年的历史,初祀昭烈帝次子鲁王永公及入闽客家刘氏始祖祥公,故祠命名为“鲁王府”、“汉王庙”。因宋末文天祥曾在此设抗元指挥机关,故被元朝毁,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5年)经合族重建,改名刘氏家庙,又称“祥公祠”,堂号为敦睦堂。
上代
简介
上古血祖帝尧公,姓伊祁,名放勋,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的来历:华夏共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9]
尧之后代源明被封于地得刘姓,刘源明为太始祖,之后刘姓在上古为刘氏,传至18世孔甲时刘累起为御龙氏,至21世初刘咏时起为豕韦氏,至40世初刘树鸿起为唐杜氏,至51世春秋初期隰叔逃晋起为士氏,至55世士雃又名刘轼的战国时起为刘氏。传至72世刘清汉高帝刘邦曾祖父,曾任战国末期魏国大夫。之后,其子刘仁沛丰邑中阳里(丰邑本属宋国,宋灭后入齐,前284年五国伐齐后,原宋国国土尽入魏国,为魏国东陲),现丰县汉皇祖陵存有刘清墓。传至秦末75世刘邦建立大王朝。
血祖帝尧公至高祖邦公支脉族谱
0帝尧、1源明、2永河、3济乐、4岁纪、5正坤、6长历、7德尧、8仁宏、9廷光、10爵南、11行矩、12复旺、13茂清、14孔阳、15日永、16德荣、17聚义、18累、19佑、20、21咏、22相承、23麓、24美勋、25钊宁、26昞宽、27文盛、28锦遥、29升吉、30瑞明、31先柱、32源传、33维宗、34新兴、35建吕、36宝招、37晨禄、38任玉、39添祯、40树鸿、41登贵、42俊通、43彦武、44标林、45德朋、46朝良、47廷声、48元振、49胜海、50平浓(第七世杜伯)、51隰叔、52士蒍、53士缺、54士会、55士雃又名刘轼、56刘明、57刘远、58刘阳、59刘桓、60刘仓模、61刘荣信、62刘封诰、63刘大禄、64刘富仙、65刘贵文、66刘德、67刘璋秀、68刘金盛、69刘榜炤、70刘显科、71刘思泷、72刘清、73刘仁、74刘煓、75刘邦
远古刘氏迁移路线
帝尧公住古唐国(现河北唐县)——源明公于上古时代迁古刘国(现山西洪洞县)——累公于夏朝孔甲年间迁鲁山(现河南平顶山昭平湖地区)——泳公于商武丁年间迁古彭国(现徐州地区)——树鸿公于周成王年间迁杜城(今西安地区)——隰叔公于周宣王年间迁晋的范城——士会公于公元前620年迁秦咸阳——丰公刘清于战国末迁魏国,之后,其子荣公刘仁迁沛丰邑中阳里金刘寨
中代
简介
《新唐书》载:“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传至三代秦灭魏,徙大梁,生丰公刘清。刘清生荣公刘仁,刘仁生刘煓,刘煓生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刘氏族谱上把荣公刘仁始祖的这支刘氏称为彭城堂刘氏。
迁移
邦公原籍丰邑中阳里于汉初做大汉皇帝迁长安——胜公于汉景帝年间受封中山王迁中山——贞公于汉武帝年间受封陆城亭候迁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备公于公元221年建立蜀汉迁成都。
祥公支脉族谱
0刘清、始祖刘仁、2刘煓、3刘邦、4刘恒、5刘启、6刘胜、7刘贞、8刘昂、9刘禄、10刘恋、11刘英、12刘建、13刘庆安、14刘宪、15刘舒、16刘谊、17刘必、18刘不疑、19刘惠、20刘雄、21刘弘、22刘备、23刘永、24刘晨、25刘乾清、26刘文琥、27刘俊、28刘熹、29刘重辉、30刘麒、31刘振河、32刘雅、33刘瑾升、34刘淳震、35刘坤仁、36刘大宇、37刘冰、38刘显、39刘新贤、40刘丹、41刘昞、42刘珍偦、43刘于政、44刘虬、45刘袯、46刘桢、47刘子翼、48刘可寿、49刘宏谋、50刘学易、51刘晋灵、52刘曙道、53刘成通、54刘贿、55刘祥
近代
简介
初祀昭烈帝次子鲁王永公及入闽客家刘氏始祖祥公,故祠命名为《鲁王府》、《汉王庙》,宋末文天祥曾在此设抗元指挥机关,故被元朝毁,明永乐年间(公元1405年)经合族重建,改名《刘氏家庙》,又称《祥公祠》,堂号为《敦睦堂》。
广传公支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3 09:23
目录
概述
上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