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州
南北朝至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施州,系南北朝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大致相当于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始设于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并入施州卫
发展历史
南北朝
建德二年(573)蛮酋向邹兄弟四人相率归附北周,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574)设施州。 又改名亭州、庸州,并设清江郡。
隋代
开皇初年(581-)废清江郡,五年(585)置清江县,大业(605-616)初废施州、在盐水县置清江郡,清江县隶属于清江郡。
唐代
义宁二年(618)以清江县置施州,领清江县、开夷县。贞观八年(634)废业州,改建始县隶属施州。
麟德元年(664)废开夷县入清江县。
垂拱二年(686),吴国公李孝逸被诽谤,被贬为施州刺史。
天宝元年(742)改施州为清化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清化郡为施州。永泰元年(765),前施州刺史李讽或准承袭徐王。
宝应元年(762)八月,右仆射山陵使裴冕被贬为施州刺史。
乾符三年(876),以韦浦为施州刺史
五代
天成二年(927)十月,后唐明宗诏割施州属黔南,十二月以近便故改属夔州
宋代
一、宋代初期
建隆三年(962),宋将刘光义攻三峡,后蜀施州刺史龙景昭率官出降,以牛酒犒劳宋军,并迎入城中。 乾德五年(967)六月,知施州王仁郁,为进贡而聚敛民财,宋太祖命其归还于民。 咸平四年(1001),川陕转运使分为益、梓、利、夔四路,施州等十二州军监归夔州路管辖。 咸平五年(1002)七月,施州屯兵防御溪洞蛮,而仰赖其他州供给军粮,峡民甚苦之,而溪洞蛮常因食盐攻入施州,于是权知施州寇瑊请行和籴法,用食盐换取溪洞蛮的粮食,于是边境太平。
咸平六年(1003),施州南部溪洞蛮内寇,夔州路转运使丁谓、峡路都监侯延赏、权知施州寇瑊派遣高州义军头目田承进以及施州驻兵讨伐,焚其庐室,生蛮都震慑服罪,于是在施州边界设尖木砦,控扼生蛮。九月,夔州路转运使丁谓奏:施州蛮酋谭仲通等三十余人之前叛去,现已招降,请加职任。上曰:“群蛮妄希恩泽,若姑息太过亦不可也。” 诏悉数安排为军砦将领。
大中祥符三年(1010)三月,知施州侍禁孙诩因擅自加税赋入私库,共计绢二十匹,被削籍为民。 大中祥符五年(1012)闰十月,令施州每月朔望给酒水佳肴犒劳溪洞蛮。 天熺二年(1018)五月,以刘永崇知施州。 三年(1019),以供奉官閤门祇侯张元晋赴施州招捉蛮人,知施州刘永崇为辅,旋罢征蛮。
乾兴元年(1022)顺州蛮田彦晏等寇施州暗利砦,知州任吉坐罢,次年讨降之,于是改暗利砦为宁边砦,因任吉征讨有功复任。 天圣四年(1026)宋仁宗下诏:施州溪洞安远、天赐、保顺、南、顺等羁縻州蛮人去京城入贡道路辽远,自今以后进贡物品就留施州,并就地给予赏赐,愿意入京的没十人中许三两人进京,每三年进贡一次。 施州官员将该诏书刻于石柱并立在仪门下,名《蛮人纳贡物碑》和《皇宋奖谕碑》。 天圣九年(1031)十月,施州溪洞蛮覃言寇、向进等永宁砦,下诏天赐州等招抚,但因其彼此为婚姻而包庇援助,数次出边骚扰,直至景佑四年(1037)被施州知州刘允忠诱降,允忠升东头供奉官
二、宋代中期
康定元年(1040)十一月,增设施州通判一员。
庆历六年(1046),施州宁远寨主、西头供奉官田居用升为东头供奉官,赐银五十两,当时益州进士王皋逃罪窜入溪洞,田居用用自己的银两派遣峒人田承昌诱捕了王皋。皇佑二年(1050)正月,宋仁宗下诏:以后归附宋朝而被授予军官的蛮人死后,其子孙可以世袭守边,仍共计食盐,但衣服三年发放。 嘉佑三年(1058),以施州蛮向永胜所领州为安定州(羁縻州)。
熙宁六年(1073),裁施州永兴砦、而置夷平寨。 元丰三年(1080),裁施州永宁寨,置行廊、安碓二寨。
元祐三年(1088)三月,施州蛮田忠进以圣旨放罪,但仍限百日听经官陈首,依旧住坐,若及一年,能弹压蛮众,不复为过,即次第保奏。至元佑五年(1089)二月,加田忠进检校官
元祐六年(1091)八月,今后施州清江、建始两县防托人户,每遇轮差在诸寨防托外,其本寨官员将校等如敢輙役,并科违制,罪赦去官不原,许被役人陈告,如合要修城寨,申取转运司指挥。
绍圣三年(1096年),置施州铸钱广积监,至绍兴三十年(1160),因铁矿难得,铸钱量由万缗减为七千。
崇宁年间(1102-1106),施州蛮向文疆叛乱,施州通判恭孙诱降并斩杀之。
三、宋代晚期
嘉熙三年(1239)冬,南宋大将孟珙分兵抵御蒙古,其中命伍智思以千人屯兵施州,最后收复夔州
淳祐三年(1243)五月,宋理宗下诏施州创建郡城,以及关隘六十多所,且本州将士和忠州戍卒服役三年的,都补传一官。开庆元年(1259),施州知州谢昌元自备缗钱百万、米麦千石修筑郡城,受皇帝嘉奖升官一级。
元代
至元十三年(1276)冬,蒙古军蔡邦光率兵攻施州,会大雪,连夜攻城,杀南宋守将何艮,夺其城。 至元十七年(1280)六月,施州市备、大盘、散毛(散毛土司)等溪洞纳款。 至元十八年(1281),大小盘诸洞蛮叛,元世祖命不老领诸翼蒙古汉军三千余人戍守施州,蛮酋向贵誓用(即卯峒土司始祖)等投降。
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施州之清江县隶夔路总管府。
至顺三年(1332)正月,夔路忠信寨洞主阿具什用率洞蛮八百余人寇施州。
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末起义军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大夏,时施州人向绍荣招募乡民授予州城而被任命署理元帅府事,明玉珍屡次招降均被向绍荣拒绝,于是明玉珍派遣吕万户攻打施州城,被向绍荣击败,吕万户被擒,但副元帅谭登、覃川隆(即覃古诸)却私下接受明玉珍招降书,释放了吕万户,并将施州城献给了明玉珍,向绍荣不齿,入溪洞而不知所终。
明代
洪武四年(1371),为施南道宣慰使覃大胜率众归附明朝,于是设施州宣慰司等土官。
洪武十四年(1381)四月,复置施州,隶属于夔州府,下辖建始县。 五月,五溪蛮叛,覃芳诸蛮攻陷施州城,施州知州李才、州同孙用明、州判王杰、吏目李毓秀皆死之。于是江夏侯周德兴率兵讨平,继讨平水尽源通塔坪长官司散毛土司等溪洞。同年七月,置施州卫。洪武十六年(1382)六月,石柱土司溪洞蛮寇犯施州,被黔江守御官军击退。 洪武二十年(1387),安福蛮夏得忠纠集溪洞攻陷施州城,知州胡士能遇害。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施州诸土司大叛乱被平定,裁撤施州,并入施州卫
地理
人口
唐代天宝(742-755)年间,领清江、建始两县,有3702户、16444人。
宋代元丰年间户口19840户。
施州介于蛮夷之间,住民不知铁犁牛耕之便利,宋代时,施州通判李周开辟水田数千亩,并买来牛让屯戍的军官耕种,驻军赖此不曾断粮。
疆域
唐代时,东至叙州七百六十五里,南至黔州四百八十五里,西至万州六百八十五里,北至夔州五百里。
宋代乾德四年(966)蛮酋珍州刺史田景迁归附纳土,于是酉水河以北之地尽入施州。
山川
其地冬暖夏寒。
捍山,离州城二十里永宁村,三国时吴、蜀分界处,阻深居高,便于捍敌,故名“捍山”。银山,在州东七十余里。禄山,在城南一百五十里,其山多禽兽,足以蛮夷射猎,因此得名。连珠山,州东二里,五峰相连,如贯珠,施州的望山。猿啼山,州东八里,林木深茂,啼猿声韵比诸山最多。都亭山,《后汉书》南蛮传:夷水出西都亭,即此山,《隋书》云后周置亭州,取此山以为名。东门山,在歌罗寨西北五十里,东即夜郎故地,古来夷夏分界入贡之门。州基山,在建始县东三十五里,隋建业州于此。瘦驴山,以黄庭坚诗著名。清江,图经一名夷水,蜀中江水皆浊,唯此独清,故名。麒麟溪,在州西八里药山下。盘龙溪,在州驿北马公泉脚下,昔有盘龙于此。铁沟,以苏子瞻诗著名。
风俗
地杂夷落,犹近华风,乡音蛮夷、巴汉相混。山岗多砂石,不通牛犁,伐木少畲。
建筑
竹王祠,在东门山,即夜郎侯祠,崇宁年间(1102-1106)宋徽宗赐予“灵惠庙”匾额。磨嵯神庙,供磨嵯大王,在州治南百步,磨嵯山属黔州界山,继高深,洛浦蛮依为巢穴,颇为边患,孟蜀王击破之,及祥符年间(1008-1017)归顺,故老云洛浦蛮犯边,神每以阴兵助官军击破贼,灵迹显著,所在祠之。
建制
羁縻州
曾公亮著《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时,施州有羁縻州五个:
1、西高州。原名珍州,田氏世袭,北至尖木砦五日程。至明代设高罗土司
2、富州。向氏世袭刺史
3、顺州。
4、奉化州。
5、天赐州。
军砦
宋代设军砦十二个,有义军士丁砦将1200余人:
1、宁边砦。旧名暗利,天圣中赐今名,北至州三百里,西至五路溪口八蛮界,约五十里,南至安化州蛮界。
2、连天砦。西至州四百五十里,东南罗大砦、松木隘、曲木隘,入溪洞懿州路,南至蛮界二十里,又三十里至顺州。
3、尖木砦。东北至州二百里,七日程,砦城咸平中置,初,高州蛮人抄掠汉界,乃置砦守之,溪洞贴息。
4、永宁砦。东北至州二百六十里。
5、静边砦。东北至州二百五十里,七日程,南,顺州;西,尖木砦,十五里。
6、施度砦。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西南歌罗砦。
7、永兴砦。南控五路溪口,入天赐州界,控蛮夷五路溪口,北至州二百六十里。
8、歌罗砦。东至施度砦十五里,西南至永宁砦,西北至州二百四十五里。
9、细砂砦。北至州二百八十五里。
10、太平砦。北至州一百三十二里。
11、罗大砦。在建始县界,北至县四百七十三里。
12、支木隘,在建始县界,北至界二百七里。
另据《宋史》记载,施州清江郡清江县有六砦:歌罗、永宁、细沙、宁边、尖木、夷平,熙宁六年(1073)五月裁撤永兴砦、设置夷平砦,元丰三年(1080年)七月废永宁砦,设置行廊砦、安确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9:5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