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服
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中国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裳制,东汉以后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朝服也被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广泛采用,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琉球均制定了朝服制度。
历史背景
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已有朝服。《周礼皮弁服白布制成,衣裳分制,下裳鹿皮皮弁玉饰,天子用五采玉;侯、伯、子、男用三采玉;卿大夫用三采玉;士一级则不用玉饰。另外在玉饰的数量上也有些区别。以示尊卑。明代朝服没有文武之分,只有品级之分。
卿士退朝以后回到府邸,如果要自己听朝,即朝见比自己身份低的人,则不能再著皮弁毛亨对《诗经儒学大师朱熹
西汉君臣朝会之服沿用黑色,只是在领袖部分缘以绛边。曾经因为替妻子画眉而名噪天下的汉京兆尹张敞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天子)历吉日以斋戒,袭朝服,乘法驾。”
汉明帝永平二年依据周代冠服之制,参酌秦制,制定了冕服、佩、绶和朝服等一系列制度。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成为后世典范。
唐宋朝服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朝服。朝服的样式,承袭汉朝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
隋唐时期,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朝服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是公服,成为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
宋代延续了汉朝隋唐的朝服,也叫具服,朝会时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梁冠貂蝉冠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明朝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玉蝉。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金蝉。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玳瑁蝉。俱插雉尾。驸马不用雉尾,其余与侯同。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2。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余同一品。三品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2。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五品三梁,银带钑(音sà飒)花(即银质饰有凸纹金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黄、绿、赤织成练雀三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绶环2。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梁,乌角(牛角)带,佩药玉,黄、绿织成鸂鶒二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铜绶环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将朝服上衣改成赤罗青缘,长过腰止七寸,不掩没下裳。中单改成白纱青缘,下裳赤罗青缘,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襞积(褶裥),革带前缀蔽膝,后佩绶,系而掩之。大带表里用素色。万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贺,不准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朝服形制
玄端,夕深衣祭服用于祭祀,但主要用途还在于朝会,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先秦以皮弁、玄端为朝服,皆以十五升夏布为之,即二尺二寸幅内含一千二百缕的苎麻布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大唐开元礼规定朝服包括: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白裙襦,赤裙衫,革带,钩觫,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袜,舄,剑,双绶。韠长三尺,上广一尺,下广二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有个名叫田恬的武安侯汉武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4 06:41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