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1930年8月24日-2022年11月24日),男 ,汉族,中共党员。生于上海,原籍
江苏省盐城市。1947年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理论编剧专业学习,1949年毕业。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原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人物生平
1947年入南京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攻读理论编剧专业,1949年投奔革命到北京,进华北革命大学学习。
1950年至1953年间先后任天津铁路
文工团和入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创作组长。
1957年7月在《
人民文学》上发表反对官僚主义的短篇小说《改选》,引起一定反响。但不久就被打成“
右派”,下放到铁路工地参加劳动,此后长期搁笔。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重新提笔写作,发表了《车到分水岭》《空谷幽兰》等有影响的短篇小说。
1978年调到
中国铁路文工团任创作员。发表在1980年3月号《人民文学》上的《月食》,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1982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危楼纪事》获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6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担任《
小说选刊》主编,至1989年底该刊停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著作还有随笔散文集:《
骂人的艺术》《
淡之美》《
大雅村言》《楼外谈红》《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中国文人的活法》《
唐朝的天空》等,并著有评点《
三国演义》《
莎士比亚传》等书。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奖。
2022年11月24日1时30分,李国文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轶事典故
嗜书如命
李国文对书籍的“嗜爱如命”、“情有独钟”是圈内人所共知的。据说当年他在参加抗美援朝时,就从国内带出了一本刚出版的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战争期间,无论战斗多么紧张、激烈、残酷,只要是稍有空闲,他就会偷偷翻出书来饱看几页,在朝鲜战场,是读书伴着他越发坚强、成熟起来。
“反右”斗争时,他的人生跌入了最低谷,被无情打成
右派后下放,他把有情的《红楼梦》读得烂熟。后来,由《红楼梦》发挥出来的“红学”、“红文”、“红议论”果然就成了他文章的强项之一。与此同时,不论当时的
劳动强度多大、环境多险恶、境遇多尴尬,但每遇到破报纸、
旧书,他都会千方百计地捡回来,等到夜深人静,躲进帐篷成一统,点灯熬油,彻夜苦读,在极有限的条件里,海绵吸水般地拼命汲取文化营养。是读书使他逐渐认识了人生、并支撑着他勇敢地活了下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国文因病回京,妻子所在单位的图书馆刚好进了一套《二十四史》,善解人意的妻子懂得李国文的心思,就想方设法从图书馆一
本本地往外借,李国文如获至宝,每天让自己钻在书里如醉如痴,这套《二十四史》整整伴着他度过了三年快乐的时光。后来,他还
通读了《
资治通鉴》等文史专著,把国学痛痛快快地恶补了一下,是读书让他智慧起来、超然起来。
文坛常青树
李国文是一株文坛
常青树。最近十几年来,他简直是写“疯”了,一如大河开闸,止都止不住。七十多岁的人,曾有好几年,同时在《
当代》《
花城》
《人民文学》等杂志上开专栏,而且每篇还都是超过万字的优质长文;还不时发表些零散文章。其近年的随笔集《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中国文人的活法》《
李国文说唐》都上了图书排行榜,再版之后仍然卖得很火。
李国文本来是小说作家,十几岁就开始发表小说并成名,1982年中国
茅盾文学奖第一次评奖,他就以长篇小说《
冬天里的春天》荣膺大奖。可是近十几年来他“封笔”小说,改写
大文化随笔,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孟浩然……一位位地探究古代大文人的
心路历程,重新“打造”了一个散文随笔大家的形象。
人生态度
李国文参加过反蒋
学生运动,读过南京戏专,当过抗美援朝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被打成过右派,天南地北“改造”过。新时期重当作家,成为“文学获奖
专业户”。有了这么多风一重浪一重的经历,他所收获的首先是一种面对世界的坦然。坦然分两种:一种是坦然面对别人,一种是坦然面对自己,后者难度更大,因为生活中的有些难题,绕得开别人,却绕不开自己。李国文是真不往心里去,临到开会时,人家叫上
主席台就上,不叫上就气定神闲地坐在下面;别人来说几句悄悄话或是牢骚话或是风凉话,都一律左耳进右耳出,心里连一点儿雪泥鸿爪都不留。他的心早就装满了,没地方了,搁不下这些“没用的东西”。在这世界上,能叫李国文认为有用的只有一样:创作。李国文做文章也是坦然的,他以
平常心写作,我手写我心,心到笔到,嬉笑怒骂,从心所欲不逾矩。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写散文随笔以后,他的肩上好比又插上了一对翅膀,更加自如地在文学天空中翱翔起来。比如他在《
红楼非梦》中的“段子”:“幸好
大观园不成立诗人协会,虽然这是绝对的清水衙门,但若真的成立,又觉得是肥差了,少不了你争我夺,削尖了脑袋之类的笑话,就会产生。”(《宝钗这个人》)又如:“这和文坛上大作家却拿不出大作品,名作家不知他写过什么东西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也怪,正是这些人,偏偏最难侍候。”(《贾政的“生的门答”》)这些话把坏人骂了,气得人家好多日子心里不舒服;他自己可倒好,两眼一眯,敲着键盘“哈哈哈”,一副“老禅入定”的弥勒佛之态。“无欲则刚”,确实如此。
作家性格
李国文家收拾得纤尘不染,地毯是白色的,窗帘也是白色的,还有白桌布、白墙壁等等,满室洁白!李国文家家里流动着一种看不见却能感觉出来的文明气息,这种文明不单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也强烈地掞入了西洋风——李国文一向是比较洋派的,他喝咖啡得喝现煮的,喜欢吃
奶酪、起司一类洋玩艺儿,穿着也总是很考究,李国文出身书香门第,又加上海派洋泾浜文化的熏陶,这种出身的
中国作家并不多。然而李国文从来也没有吹嘘过自己的
家庭出身,非但如此,,还具有反思精神。比如他曾说:“我知道,我根子还是
小市民,容易满足,容易退让,容易忘却,容易轻信。研究我自己和别人身上的小市民心态,倒成了我在作品中常常探求的主题……大城市里的小市民,既是一种涌动的力量,也是一种可怕的堕性……有的人,会对比他强的人嫉妒得心痒难禁,也会对比他不如的人,奚落耻笑而获得慰藉。这等人,永不满足又永远满足,有吞吃一头大象的欲望,但无捉拿一只耗子的决心。有的人,
拜金主义和对权势的慑服,使得某一部分神经特别发达,但对庸俗、卑劣、堕落和无耻,又往往显得麻木和习以为常。有的人,变得刁蛮,便恃强耍赖,是当
狗腿子或白相人的好材料。有的人,无大能耐,无大出息,但求三饱一倒,然后关门骂皇帝,或东家长西家短,使庸俗的社会更加庸俗而已。无论小市民中的谁,一个个活得既开心,也不开心,似乎痛苦,又并不十分痛苦。”其实,在李国文身上,很难看到这种种小市民习气,可见其反思的精神。
出版图书
阅读观念
李国文认为,一般来说,凡阅读,目的有二:一,求知,二,消闲。 求知也好,消闲也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求知,未尝不具消闲的功能,消闲,未必不收到求知的效果。虽然,
鲁迅在文章里引用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对识文断字的
中国知识分子而言,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打开知识之门的同时,也就打破了自身的平衡。知道不足,遂有追求,感到欠缺,努力弥补,懂得宇宙之宏大,识得个人的渺小,明白芥豆之微细,知晓自身之价值。这一切,都由阅读而来,所以,活一天,学一天,学无止境,虽是老生常谈,但确实是真理。李国文说:“只要打开一本书,总会给你带来学问,只是多少和大小的区别罢了。有的书,是大学问,有的书,是一般的学问,有的书,未必有什么学问,甚至连教益也谈不上,若能使我获得阅读的片刻愉悦,那也是片刻间所能获得的最佳享受了。我记得在以往艰难的岁月里,许多人把背对着我的时候,只有书籍不嫌弃我,与我同在。
高尔基说:“书籍为人类的良师益友”,我的体会是最深切的了。”
李国文总结他的读书经验,说道:“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
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再三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
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作家聚焦
从2002年起,
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推出李国文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2007年
中国文联出版社又出版李国文的《
文人遭遇皇帝》。这些书均以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的命运入笔,比如《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的
司马迁、
杨修、李白、
宋徽宗、
金圣叹等,《中国文人的活法》中的
李斯、
严嵩、
曹操、
杜牧、
苏东坡、
李清照、
朱熹、
陆游、
冯梦龙,所写的虽多为文人,却也是国人的一面镜子。所以李国文的作品出版后不断地销售告罄,又不断地继续加印。
年过七旬的李国文,用散文家
韩小蕙的话说,是“卓然一随笔大师”,是学识好、见识好、心态好、用功好、夫人好的“五好先生”。从他的随笔集《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获得2002年度“散文家奖”及其不俗的市场表现来看,他的作品无疑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双重肯定。为什么他如此衷情于文人,一而再地将笔触深入文人的内心世界?这位曾经以小说见长,出版过《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
危楼记事》等作品并多次获奖的小说家,无意间打开了另一扇门,却引领读者发现了更为广阔、更富魅力的世界。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熟悉李国文的读者发现,在完成《垃圾的故事》之后,他突然转向了
随笔散文。《
文学自由谈》《随笔》《当代》和《
人民文学》均开过他的专栏,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不写小说了?李国文坦率地回答说:“我觉得小说应该是更年轻作家的事情,写小说写不过人家就不要写了。我始终认为,写小说是文学的、形象的东西,不是靠思索的,年轻人想像力丰富,写得比老年人好一些,比如青年人写诗居多,一般情况,很多作家不像巴尔扎克、雨果那样越老越辉煌。”
于是李国文转向文史研究方面,他有一个总的主题,就是写文人的命运,再具体一些,是写古代文人的命运,偶有涉及当代,一笔带过。“从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到当今,文人遭遇的大环境也没有太大差别。中国文人非常了不起。中国是唯一把历史能够贯穿起来的国家,在担当传承文化的责任方面,很多文人表现非常勇敢。但是也有缺陷,这和中国的体制有特殊关系,古代学而优则仕,把文人害苦了,攀附权力成为文人基本的情结。文人应该离官场远一点,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而他的另一个系列,在《
李国文说唐》(
中华书局出版)之后,李国文还将《道宋》《谈清》《论明》,目前,他正在编第2本。近年来,有关说史的图书越来越多地被读者关注,
易中天、
刘心武等学者在
央视的
百家讲坛不但使得
收视率上升,出版的图书也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李国文认为,经过文革以后,中国人文化回归是当前重要的
文化现象,过去太虚无主义,社会本身有恢复健康的能力,这是好现象。而且这不仅仅是“明星化”的问题,大家觉得应该了解中国的
传统文化,这也是
爱国主义教育,认清民族本质的事情。
作为一位曾在《
小说选刊》担任多年总编的编辑家,李国文对中国作家的词汇贫乏感到深深的担忧。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很多作家汉语修养太低,词汇太少,因此,他在写作时心里一直有着坚定的想法,就是希望把快死去的语言恢复过来。民族的语言丰富,才有生命力。所以,他的作品更追求文化品味,希望在语言上文采一些风雅一些。
人物评价
李国文是小说家,而且无可争议地称得上“著名”二字。其长篇代表作《冬天里的春天》
《花园街五号》等是任何一部
当代文学教科书都不可忽略的。中短篇也很多,也很好,也很能得奖。凡
中国当代文学所设的各类奖项,如茅盾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华人传媒文学奖等,一路得来,如拾草芥。李国文虽是半路出家写杂文随笔,不数年就在“历史大散文”这个行当里独树一帜,俨然成一大家了。他的历史随笔频频见诸各类报刊,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惊叹,以专题结集出版的就有
《楼外谈红》《
大雅村言》《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中国文人的活法》《
李国文说唐》
《文人遭遇皇帝》,以及《李国文新评〈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都是以历史为题材,形成了鲜明的
个人风格: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笑骂,笔耕学问,广泛得到好评。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获奖记录
长篇小说《
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
茅盾文学奖,
《大雅村言》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月食》《危楼纪事之一》分别获全国第三、四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9年9月23日,李国文长篇小说《
冬天里的春天》入选“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