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1549年12月29日-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
号仰城,
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
铁岭市)人。
明朝中后期名将,辽东
总兵官李成梁长子。
人物生平
早得宠眷
李如松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1549年12月29日)。他的祖上久居朝鲜,其先祖于明初渡
鸭绿江内附明朝,世代居于辽东
铁岭卫(今辽宁省
铁岭市)。
李如松少年时随父亲
李成梁征战,骁勇善战,熟悉军事,名士
徐渭曾教授其兵法。后由
武进士承父荫,于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被授为
都指挥同知,允许世袭,并充任宁远伯
勋卫。万历六年(1578年),自黄花镇
守备充任总督蓟辽保定军门
标下右营
游击,翌年(1579年)八月升为分守
马水口参将。万历八年(1580年)七月,因李成梁镇辽屡立边功,并取得红土城大捷,故允许李如松世袭其宁远伯爵。。期间再因功调署
都督佥事。万历九年(1581年)九月,入京任
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年)七月,年仅三十五岁的李如松升任山西
总兵官。
给事中黄道瞻多次进言,认为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不应一同掌理重镇,大学士
申时行请
明神宗对李如松善加保全,神宗于是召李如松入京任
右军都督府佥书。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七月,李如松改以都督佥事提督京城内外
巡捕。十二月,兵科
给事中邵庶弹劾李如松及其弟、
副总兵李如柏不法的行为,并请神宗对李如松稍加抑制,以“保全终始”,但神宗认为李如松父子兄弟因战功升职,与寻常恩荫不同,加恩并无不妥。
万历十五年(1587年),李如松出任
宣府总兵官。宣府巡抚
许守谦曾检阅军事操练,李如松不守武将尊文官之惯例,直接引许守谦与自己同坐。
参政王学书劝解李如松,二人争执不下,几乎要动手争斗。
巡按御史王之栋因此劾奏李如松“骄横”,同时弹劾王学书,神宗夺去二人俸禄,以示惩戒。不久后,李如松又被参奏,给事中
叶初春请将李如松调离宣府,神宗于是命其与山西总兵李迎恩换镇。其后,他在军政考选时数次被
科道官弹劾。神宗对李如松始终宠眷,并不因弹劾而改变,后更将李如松召回任
中军都督府佥书。
扬名西北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镇原副总兵
哱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河套部落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
玉泉营、
灵州(今宁夏
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朝廷所派平叛军进展迟缓。
是年四月,经御史
梅国桢举荐,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
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
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河套部落,追奔至
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哱拜在干掉两个属下后向李如松投降,李如松接受了投降,但还是尽灭哱拜族。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战后,李如松晋升中军都督府都督,获得
世荫锦衣卫指挥同知的恩赏。
转战朝鲜
誓师东征
16世纪末,日本权臣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
日本列岛,执掌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挟一统日本之余威,出动九军共15万大军攻击朝鲜。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
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万历朝鲜战争(又称壬辰卫国战争、壬辰倭乱)爆发。而当时统治朝鲜的
李氏王朝,党争不断,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日军攻势凌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
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
鸭绿江南岸。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
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
琉球、菲律宾等明朝属国臣服。消息传来,明廷一片哗然,主战派认为必须出兵;而主和派却认为朝鲜过于软弱,一触即溃,只会向明朝求援,建议仅让朝鲜国王及随从百余人过鸭绿江避难,而不出兵。万历帝最终决定出兵朝鲜。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辽东副总兵
祖承训率三千人抗倭,但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中伏,副将
史儒战死,部队损伤惨重。祖承训侥幸逃生。
十二月,神宗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
李如梅、
李如柏任副总兵,同军前往。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
平壤鏖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六日,明朝东征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
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八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百出佛郎机连续轰击平壤城头,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开始登城,平壤各门陷入激烈交战。平壤日军在小西行长的督阵下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传令全军,限在午时之前攻下平壤。明军将士蜂拥向前,
火铳营和
虎蹲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其弟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将士受到鼓舞,“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可以说,作为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午时分,10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
戚家军及
辽东铁骑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城头日军闻讯,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突入城内。在
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
在城内,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停止攻击,采取
围三缺一的战术,留出南面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发起突围。天黑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争先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就在这时,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江面的冰层被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乱作一团,使冰层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江水中,被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则被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袭击。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追杀,最后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
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现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
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
平壤战役的胜利,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平安道、
江源道、黄海道、
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弃城南逃,全线后撤400余里。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
汉城。
血战碧蹄馆
李如松连战皆捷,产生了轻敌思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
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若干。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他们认为这是明军的大部队,准备将这支明军包围在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
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
日本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
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这支精锐部队配备了
三眼神铳。碧蹄馆一战,3000辽东铁骑(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9000)与强于己方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残酷的战斗持续到二十五日,李如松和副将
杨元先后率骑兵共2000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撤回王京。
此战,李如松报称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人。而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载,日军阵亡“武将”包括:
小野成幸、
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安东幸贞、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久野重胜、横山景义、桂五左卫门、内海鬼之丞、伽罗间弥兵卫、手岛狼之助、汤浅新右卫门、吉田太左卫门、波罗间乡左卫门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武将”(这个词在战国日本指的是军官和士官)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战况之惨烈。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际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
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的一次失利。但数量占优势的日军在此战后,不敢与明军野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战局陷入僵局。
三月,李如松在得知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在龙山大仓后,密令查大受和
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将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全部烧毁。军粮一失,日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此后,朝鲜瘟疫流行,征发粮食不易,日军被迫与明朝达成停战协议。四月十八日,日军撤出汉城,五月二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王子。李如松于四月十九日开进汉城,五月十五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汉江以南千有余里,朝鲜故土奄然还定”。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
此役,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
开城、王京(汉城)三都。
战死沙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其为
太子太保,
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辽东总兵官一职空缺,廷议再三推举人选,神宗特出
中旨用李如松为辽东总兵官。言官争相劝阻,明神宗不听。李如松闻讯,“感帝知,气益奋”。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炤花(可能为
达延汗的曾孙卓礼克图洪巴图鲁)率
土默特部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
抚顺浑河一带,终年五十岁。神宗闻讯后“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
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并追赠李如松为
少保、宁远伯,赐
谥号“忠烈”,为其立祠纪念。
主要影响
在明代,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
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
东李西麻”。
万历三大征,李如松参与或指挥了其中两场战役。综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其主要军事活动有:
历史评价
梅国桢:“其子李如松、
李如柏、
李如桢,皆负大将之才。”
陈懿典:“今事将两月,天兵四集。
魏学曾既已身亲督战,又加以
叶梦熊、
朱正色之戮力,李昫、李如松之奋勇,梅国桢之请缨,
沈思孝之犄角,谓宜贼党寒心,天威震迭,灭此而后朝食。”
徐光启:“而先登者多南将,提督李如松不能无内忌。欲立奇功,辄深入,是以有碧蹄之败。”
谷应泰:“方李如松平壤大捷,李如柏进拓开城,四道复平,三倭生絷,廓清之功,可旦夕(阙)。而乃碧蹄轻进,兵气破伤,功亏一篑,良足悼也”。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李如松曾作有《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赠朝鲜都休察使
柳成龙》一诗:“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见载于柳成龙所著《惩毖录》。
人物争议
死因
关于李如松战死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这种说法,也是常见的一种,即《明史》李如松部分中所说的土蛮进犯时,李如松犯了冒险主义的错误,轻率骑兵直捣其老巢,结果中伏力战而死。不过这一说法也存在争议,因为按照《明史》的记载,李如松应为出奇兵偷袭敌军,而且李如松经历了碧蹄馆之战后,应该更加警惕,不会无故中伏。
在明朝火器专家
赵士祯的《神器谱》收录过一篇叫《恭进合机铳疏》的奏折,前文用大段文字向皇帝建议使用合机铳,文中提议增强武力,改进火器。再说一些将领“专以双粮厚赏,招养夷丁,驱我华人,为虏奴仆,辱我族类,馁我士气”赵士祯劝皇帝与其花费钱粮安抚异族诸酋,“不如置我前据利器”,“丑类狼子野心,养之不惟贻患后日”。其后,便举例说明异族之患:“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中国有坠将覆军之辱,伊谁致之?平胡受恩深重者如此,馀可知矣”也就是说李如松手下的一个外族投降者李平胡向敌军泄露了消息,才导致李如松战死。
但李平胡作为自小被李成梁收养的蒙古家丁,与蒙古作战数十年,射杀蒙古名将速巴亥,如果说射杀速巴亥的李平胡出卖李如松,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战役伤亡
碧蹄馆之战中,李如松报称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人。但有考据认为明军的“阵亡二百六十四人”应该只是李如松直属部下伤亡,而日军的“一百七六十七人”只是首级斩获数,并不能代表伤亡总数。作家马伯庸、汗青在其著作《帝国最后的荣耀》中认为明军在是役中的真实伤亡总数应当在一千余人左右,而日军的实际伤亡则可能为三千人左右。
后世纪念
墓葬
李如松墓位于辽宁省铁岭市
铁岭县催阵堡乡小屯村,属于李成梁家族墓。墓前尚存部分石人、石马、石羊、石人装束仍可见,石马石羊形态仍可辨。
1958年,北京丰台区赵辛店出土“李如松墓志”。2011首博特展“回望大明-走进万历朝”展览的李如松所带玉带板,为北京
丰台区赵辛店李如松墓出土。
祠堂、祭坛
朝鲜在平壤修筑
武烈祠以祭祀李如松等人,此外在
大报坛中以李如松配享明神宗。
艺术形象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