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坛(대보단),俗称皇坛,是
朝鲜王朝后期王室修建的一处祭祀中国明朝皇帝的
祭坛,位于朝鲜首都
汉城(今韩国
首尔)
昌德宫的后苑。
建造背景
朝鲜王朝自1392年建国以来就是中国
明朝的属国,其国名乃奉明太祖
朱元璋圣旨而确定。1592年日本统治者
丰臣秀吉派兵侵略朝鲜,史称“
壬辰倭乱”。
明神宗派大军支援朝鲜,协助朝鲜打败日军,恢复国土,因此被朝鲜视为“再造之恩”,对明朝的感情也更加深厚。1627年和1636年,兴起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后金(
清朝)两度派兵入侵朝鲜,即“
丁卯胡乱”和“
丙子胡乱”,朝鲜在清朝的军事压力下,于1637年被迫割断与明朝的
宗藩关系,并转而成为清朝的属国。1644年崇祯帝殉国,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尽管清朝成为中央政权并逐渐统一中国,但朝鲜上下仍拒绝承认清朝的正统性,视满清为“犬羊夷狄”,私下称
清帝为“胡皇”、清使为“虏使”,蔑视和朝贡形成了奇怪的共存状态。甚至
朝鲜孝宗时积极策划“北伐”,企图“
反清复明”。但孝宗死后北伐计划因国力不足和清统一中国而中止。总之,明朝灭亡以后,思明的氛围一直笼罩着朝鲜社会,而思明感恩亦是朝鲜王朝后期历代国王的基本心态。
1674年,
朝鲜肃宗李焞即位,他在位期间修建了大报坛。修建大报坛的原因主要以下四个:
首先,直接动机是为了报答明朝在壬辰倭乱期间援救朝鲜的“再造之恩”。壬辰倭乱结束后,朝鲜就修建了
宣武祠、
武烈祠等祭祀
石星、
李如松、
杨镐、
邢玠等明朝援助朝鲜的主要将领的祠堂,但并未祭祀明朝皇帝。随着明朝的灭亡,朝鲜对明朝的怀念愈深,对明朝当年援助朝鲜的感恩之情也就愈浓。其中朝鲜肃宗就一直对明朝心存感激,多次强调明朝的“再造之恩”,他曾说:“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
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于东征。而我国小力弱,既不能复雠雪耻,
弘光南渡之后,亦漠然不知其存亡,每念至此,未尝不慨恨也。”到修建大报坛的1704年时,肃宗又说:“神宗皇帝竭天下之力,东出兵救之,得以再造邦家。吾东方昆虫、草木,何莫非皇灵所被也?”在这种感恩之心的驱使下,祭祀明神宗的大报坛也就应运而生了。
其次,修建大报坛是沿袭孝宗以来尊崇明朝、蔑视满清的“
尊周大义”,将其从对外转换到对内。尊周大义的直接体现就是朝鲜孝宗的北伐计划,而朝鲜肃宗也对
北伐论一脉相承,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恩深再造感铭骨,效蔑丝毫负圣明。何日手提三尺剑,铁骑长驱
九连城。”明确表达了他北伐的志向。不过,在肃宗年间,这种北伐计划已经基本无望了。清朝平定
三藩之乱,消灭台湾
明郑势力,完全巩固了对中国的统治,朝鲜不得不感慨“天下之忘大明久矣!”既然朝鲜不可能北伐,肃宗就将尊周大义由北伐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大报坛的祭祀活动。因此尊周大义可以说是大报坛修建的思想基础。
再次,修建大报坛也蕴含着肃宗欲在朝鲜社会强化“尊周思明”意识形态的企图。正如前文所述,朝鲜肃宗是一位非常重视尊周大义的君主,对明朝无比崇敬,而对满清则予以仇视,但在当时的朝鲜社会,反清情绪经过数十年的冲刷而大为稀释。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1698年肃宗因朝鲜大饥荒而向清朝借粮,朝鲜官民心安理得地食用,让一部分坚持尊周大义的士大夫深恶痛绝。如
宋时烈的门人金干描述:“燕米之至,士大夫家无不甘心争食,略无愧耻。其中有识者,亦皆以为食此少无所害于义理,多引不当引之事,游辞周遮。间有据义不食之士,反相嘲笑,目为怪异之人。噫!人心之晦塞,天理之泯灭,至于如此,岂意以我东礼义之俗,服穹庐腥膻之化若是之深哉?诚可叹也!诚可痛也!”还有人公开宣扬“皇朝(明)如祖,幽燕(清)如父,祖与父,事之何异?”肃宗自然也将这种现象看在眼里。1704年(肃宗三十年)是明朝灭亡60周年(
一甲子),肃宗在这年正月十日与大臣论及明朝灭亡之事,其间他对当时许多朝鲜人忘记明朝之恩、忘记对清复仇非常不满,他说:“到今年纪愈久,世道愈下,复雠雪耻,固非朝夕所可期,而至于疏章间慷慨之言,亦未有闻,已至于寝忘之域,予尝慨然。今逢周甲,一倍感怆矣。”肃宗还对“虏使”(清朝使臣)来朝鲜,朝鲜百姓“夹道观光,视同华使”的现象也很不满,感慨“其无含冤忍痛底意可知。世道至此,良可寒心!”因此他决意探索一条“使之不忘之道”,就在这年修建了大报坛。换言之,大报坛就是针对当时“尊周思明”意识形态在朝鲜不断淡化的局面而修建。
最后,清朝放松了对朝鲜的控制,也为大报坛的修建创造了有利条件。清朝在没有消灭明朝残余势力、统一全国之时,对朝鲜的控制比较严格,因此朝鲜迟迟没有修建对明朝的纪念建筑物。
朝鲜显宗时,就有人建议为明神宗建庙,而朝廷以碍于时局为由拒绝。肃宗时期朝鲜已获得清朝信任,清朝也放松了对朝鲜的控制,因此大报坛得以在肃宗年间修建。
建筑历史
肃宗兴建
在1704年(
肃宗三十年甲申)之前,至少有四次朝鲜士人上书请求国王为
明神宗建庙,但有诸多困难导致这些建议被搁置,如
藩属国祭祀天子的礼仪问题、清朝的干涉问题以及大兴土木的民力问题等。这年正月十日,肃宗和大臣们讨论如何纪念明朝灭亡60周年的问题,肃宗主张为明神宗建庙祭祀,在场的大臣中只有户曹参判
权尚夏一人支持肃宗。但消息传出后,就得到了
成均馆儒生的大力支持,在正月二十二日便有160多名儒生联名“上疏请立神宗皇帝庙”。到三月,大多数大臣又赞成为明神宗建庙祭祀,肃宗决心已定,下旨说:“神皇建庙事,已谕予意,询于诸臣,此是早晩必行之盛礼”。其后根据诸位大臣的意见,为神宗建庙于礼制不合,应建为祭坛,并且决定修在较为隐蔽的
昌德宫后苑春塘台。在肃宗与群臣讨论设立大报坛之际,
权尚夏等按其师
宋时烈的遗命已于清州华阳洞建成“
万东庙”,开始崇祀明神宗、
崇祯帝。1704年(
肃宗三十年)十月初三日,祭祀明神宗的祭坛正式破土动工,历时两个多月,在十二月二十一日即告建成。在建坛期间,肃宗决定将其名定为“大报坛”。“大报”之义,取自《
礼记·郊特牲》,云“大报天而主日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致上帝也。郊之祭,大报反始也”。取其语为坛号,“亦是
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意义俱宜”,因此定名为“大报坛”。
坛制仿朝鲜社稷坛之制,有壝有墙,但规制大于社稷坛。大报坛墙高四尺,方广二十五尺,四面皆为九级,壝、墙四面皆三十七尺。并建筑外墙,以防行人俯视。祭物品式,遵用
明朝之制。
祭器依《
大明集礼》图式,神座、黄帐殿都按《
大明会典》图说。坛上设黄色紬段的帐殿,其中供奉写有“大明神宗皇帝神位”的牌位, 祭文中不得书写
清朝年号。大报坛不设专门官吏管辖,一切事务由
礼曹统管。祭祀为一年一祭,一般在三月举行。其祭祀形式分为“亲临誓戒仪”、“亲享仪”、“摄事时受誓戒仪”、“取明水火仪”、“纸位书写仪”、“王世子摄事仪”、“大臣摄事仪”等,其中以国王亲自祭祀的“亲享仪”最为重要。在国王亲自祭祀时有明朝遗民后裔及
丙子胡乱时忠臣后裔参与,他们站在
文武百官之前,凸显他们在祭祀中的重要地位。大报坛祭祀在
朝鲜王朝诸多祭祀中属于“大祀”,采用祭天之礼,甚至其隆重程度高于宗庙祭祀,是朝鲜其他所有祭祀无可比拟的。大报坛建成后,
朝鲜肃宗于1705年(肃宗三十一年)三月九日晨穿
冕服前往大报坛,亲自进行首次祭祀,在坛上设黄帐殿,奉安
明神宗牌位,入
八佾舞,奏乐,肃宗行
三献礼和
饮福礼,最后将祭文焚烧,王世子率文武百官
陪祭。祭祀完毕后肃宗回宫,感慨地说:“今晓祗诣皇坛,已举
殷礼。几年经营,竟遂至愿。”至此以后大报坛“年年祭享,自当与国同存矣”。
英祖增修
大报坛发展到
朝鲜肃宗之子——
朝鲜英祖时期,又予以增修并在祭祀对象中增加了
明太祖和崇祯帝。当时肃宗在与众臣讨论兴建大报坛时曾提议祭祀明朝末代皇帝
明毅宗(崇祯帝),但遭到众臣的坚决反对而作罢。所以大报坛最开始只祭祀在
壬辰倭乱中援救朝鲜的
明神宗。到英祖时期,清朝完成了《
明史》的编修并将其颁行朝鲜,1749年(英祖二十五年)三月一日,应教黄景源读到《
明史》中关于
丙子胡乱时崇祯帝曾派
陈洪范援救朝鲜未果的记载,并将其奏报英祖。黄景源认为丙子胡乱时朝鲜如能坚持在
南汉山城中抵抗清兵,则明朝援军必至,而崇祯帝不责备朝鲜不能守城,反而责备臣下援救不力,因此“出师之恩,毅宗、神宗何间?……其悯念
属国之恩,未有如我毅宗(
崇祯)者也。” 进而他表示“而今皇坛不祀毅宗,臣窃伤之”,要求在大报坛中增加祭祀
崇祯皇帝。英祖欣然同意,并在第二天与众臣讨论,但又遭到大多数意见的反对,其理由是神宗救援成功,再造朝鲜,而崇祯帝虽出师但很快撤回,英祖仍坚持要祭祀崇祯帝,此次讨论遂不了了之。然而过了十余日再议及此事时,群臣又一致同意将崇祯帝供奉入大报坛。于是
朝鲜英祖当即下旨改造大报坛,设立崇祯帝的祭祀神位。又过了9天,英祖打算将明太祖
朱元璋列入大报坛祭祀中,结果遭到群臣强烈反对,理由是明太祖并无救援朝鲜的恩德,与“大报”之意不符,且礼仪亦不知如何处理。英祖与众臣进行激烈辩论,强调朝鲜的国号乃是明太祖赐予的,并称”高皇有大造之恩,神皇有再造之恩,忘其大本,似为未安”,因诸臣反对而未果。到了夜二更,英祖再次召见诸臣,并让一个叫金善行的儒臣念了乃父肃宗所作的四首歌颂明太祖夫妇的御制诗:
天生圣主济苍生,嘉瑞同符
夹马营。手提三尺草莱起,扫尽腥尘寰宇清。
长孙同德汗青誉,朝罢深宫赖挟助。仓卒军中频忍饥,备尝艰险少
宁处。
高皇锡我朝鲜号,祸惨
龙蛇孰再造?侯度恪谨三百年,如天圣德若何报?
忍道孤城月晕年,自兹不得更朝天。痛哉申年已周六,故国无人荐
豆笾。
英祖在听诗歌朗诵时,“拱手俯伏案上,流涕良久”,说自己是不忠不孝之人,未能继承肃宗欲奉祀明太祖的意志,然后再询问诸臣是否该在大报坛祭祀明太祖。英祖搬出了先王肃宗的御制诗后,群臣就都屈服了,同意增祭明太祖。于是,大报坛终于形成了
明太祖、
明神宗、
崇祯帝三皇并享的格局。
增加两位
明朝皇帝作为祭祀对象以后,英祖又着手对大报坛进行增修。英祖曾计划将大报坛由一坛增为三坛,但在实际增修过程中仍是一坛,只是将其规模加以扩大,以适应三皇并享的格局。其中明太祖位在西,明神宗位在中,崇祯帝位在东,皆坐北朝南。1749年(英祖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大报坛增修终于完成。到1762年(英祖三十八年)的时候,英祖又认为大报坛”有君无臣”,“皇坛无一臣从焉,皇灵岂不怅然乎?”于是又加入了
徐达、
李如松、
范景文从祀三皇。
朝鲜正祖时,由将英祖修建的供奉明朝遗物的敬奉阁移入大报坛内,更加凸显大报坛“尊周思明”的意义。
衰落废止
自
朝鲜肃宗以后,朝鲜历代国王都非常重视大报坛的祭祀,肃宗、英祖、正祖、纯祖、哲宗、高宗在位时亲自主持过每年三月举行的大报坛的春享大祭。其中
朝鲜肃宗亲祭3次(1705年、1707年、1708年),
朝鲜英祖亲祭14次(1727年、1728年、1734年、1735年、1738年、1741年、1746年、1749年、1750年、1756年、1762年、1763年、1764年、1765年),
朝鲜正祖亲祭3次(1779年、1783年、1796年)、
朝鲜纯祖亲祭2次(1808年、1824年)、
朝鲜哲宗亲祭3次(1852年、1857年、1860年),
朝鲜高宗亲祭3次(1871年、1883年、1893年),其余情况则遣王世子或重臣摄行,
朝鲜景宗、
朝鲜庄祖、
朝鲜翼宗、
朝鲜纯宗在他们做世子时主持过大报坛的春享大祭。此外,自英祖供奉明朝三皇以后,每逢三皇忌日,国王都会“亲行”大报坛(正祖以后大多遣官代行)。除了“亲祭”、“亲行”以外,历代国王还以展拜、望拜、望位、
省牲等其他形式进行大报坛追崇活动。
1894年6月12日(高宗三十一年五月初十日)
明太祖忌日,高宗亲诣大报坛行礼,1个月后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朝鲜在日本影响下实行
甲午更张,走上近代国家的道路,于是这就成为
朝鲜国王最后一次去大报坛祭祀。
大韩帝国建立后,虽然高宗不再亲祭大报坛,但也会遣官代行。1905年日本强迫大韩帝国签订《
乙巳条约》,并设置
韩国统监府,韩国遂沦为日本
保护国。此后大报坛遭到
严重破坏,建筑周围的树木不断被砍伐,虽然有禁止但毫无用处。1908年3月20日下午4时,
朝鲜纯宗与
纯贞孝皇后游览大报坛。这一年,时任
大韩帝国内阁总理大臣的
李完用建议废除大报坛。1908年7月28日,以纯宗皇帝敕令第50号(“关于享祀釐正之件”)的名义停止大报坛祭祀,将其基址移交宫内府管理。而日本人则是大报坛关闭和拆除的主使者,“统监府并不喜欢朝鲜与中国之间有所关联,所以根据统监府的政策,到了大韩帝国末期,便将大报坛拆毁”。至此,这一专门表达对
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祭坛,在历时204年后,终于成为历史遗迹。
1909年,官立高等女学校在大报坛举行运动会,纯宗与纯贞孝皇后莅临观看。估计此时大报坛的大部分地面建筑已被拆除。1910年夏,大报坛被改建为宫内府官员的宿舍。高宗死后,李王职(日本殖民当局设立的管理旧朝鲜王室的机构)在大报坛原址一带修建了新璿源殿,用来供奉12位朝鲜王朝君主的
御真。目前大报坛几乎荡然无存,我们只能在绘制于1820年的《东阙图》中窥见它当时的全貌。
历史意义
大报坛既是
朝鲜王朝时期
事大主义和
小中华思想的重要体现,也与朝鲜儒生所建之
万东庙和明朝遗民所建之大统庙同为明朝灭亡后朝鲜“尊周思明”意识形态的象征性建筑。设立大报坛,最直接的意义则是表达朝鲜对明朝的感恩之情,其次是阐明尊周义理,宣扬
华夷之辨,进而凸显出朝鲜国在华夷颠倒的天下秩序中的存在意义,使朝鲜有理由自居为“四海腥膻”之中唯一一片干净之地,正如正祖所说:“吾东所以为吾东,以其有数尺坛壝也,庶可以永有辞于天下万世。而九有昏蒙、四海腥膻,洋洋皇灵,不于吾东而将安适归? ”朝鲜也因大报坛而自豪,“吾邦之有大报坛,即天下列国之所无也。心法相传,固守此义,则可以永有辞于千百代矣”。高宗甚至好几次向燕行使询问中国汉人是否知道朝鲜有大报坛,其中曾担任过燕行使的姜㳣表示“皆知之”,以满足高宗的自豪感。最后,朝鲜国王希望借助大报坛祭祀的形式、由自己身体力行地履行自己作为藩臣对上国明朝皇帝永恒不变的忠诚,从而使自己的臣子也能效仿,像自己忠于明朝皇帝那样忠于自己,如1735年英祖亲祭大报坛时,大臣以天气寒冷为由请收回成命,英祖坚持要去,表示:“予欲行臣礼于皇坛,使诸臣知君臣之义耳! ”因此大报坛也具有强化国王权力、提高国王威严的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朝鲜以崇祀明朝皇帝的方式,确立其政权的正统性。作为
藩属国,朝鲜的正统性源自
宗主国中国的确认。但清人以夷狄入主,有违于朝鲜秉持的春秋义理观念。依照历史传统,唯有强化与明朝的关系,才能找到解决正统性危机的办法。崇祀
明朝皇帝,既是感恩的表示,又是正统性的象征。
南明未亡之前,朝鲜并不觉得继承了明朝的正统,因为那时朝鲜还未形成“大明一脉,偏寄我东”的继承明朝正统的自我责任感。建大报坛,直接崇祀明朝皇帝,正式这种承接正统观的表示。正如吴庆元在《小华外史》中所说:
自永历壬寅,皇统虽绝……设坛而祀三皇,三皇陟降,洋洋在上,于是乎已
晦之日月复明于一隅青邱,既绝之皇统长存于数尺崇坛。则天意人心不归于此,而将奚适也!
总之,大报坛的意义正如韩国历史学家韩永愚所说:“这并非单纯的崇尚明朝、对明朝知恩图报之举,其中蕴含着
肃宗视侵略朝鲜的清朝为野蛮国家,认为明朝的道德文化传统是由朝鲜来传承的这一正统思想。换言之,大报坛意味着朝鲜认为其文化优越于清朝,从而鼓吹朝鲜上下要反清爱国。”因此,大报坛确实达到了朝鲜国王试图祭出“尊周思明“的大旗、掌握
文化霸权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朝鲜人对清朝正在好转的态度,把朝鲜重新拉回到“尊周思明”的意识形态轨道上,英祖对此不无得意地表示:“我东之人,自大报坛后,始知有皇朝矣!”
相关文献
朝鲜肃宗建大报坛时,编纂了《大报坛誊录》和《大报坛事筵说》,
朝鲜英祖将这些资料整理为《皇坛仪》,并亲自作序。其后英祖又编纂了《大报坛增修所仪轨》,
朝鲜纯祖时编纂了《皇坛从享仪轨》,其中《皇坛从享仪轨》绘制了大报坛祭祀时牺牲摆设场面的“陈设图”。这些都是研究大报坛的重要史料。另外,
朝鲜正祖组织编写的《尊周汇编》一书中,有《皇坛志》和《皇坛年表》各一卷,全面详细地介绍大报坛的祭祀仪节及相关历史,其中“
图说”部分通过绘图的办法,更加形象地将大报坛展现出来。
历代国王诗作
肃宗
衣冠济济班行造,磬筦将将醴币陈。
昔被隆恩铭在肺,今瞻神座涕沾巾。
追思岂但微诚寓,切愿宁陵圣志遵。(宁陵指
朝鲜孝宗)
英祖
几岁经营今始行,瞻望宝座倍微诚。
庄祖
苑北有坛,妥我三皇。
何以报之,再造吾东。
夙夜寅敬,于陟降庭。
瞻言拜稽,敢云伸情。
肃肃黄幄,独我皇明。
正祖
纯祖
天启圣图眷大明,赖皇威德小邦平。
敬遵故事皇坛拜,忽觉匪风感慕生。
翼宗
内苑三坛屹,千秋感旧恩。
哲宗
大报坛高日月明,顾瞻周道砥如平。
斋居肃穆洋洋在,寓慕风泉百感生。
高宗
於赫皇恩几百年,拜坛躬祼感风泉。
纯宗
念昔皇恩再造年,明禋肇摄感风泉。
坛壝肃穆尊周义,万世东方日月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