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
苏轼字子瞻,别号
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
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
卢仝《
玉川子诗集》、
杜牧《
樊川文集》、
赵孟頫《松雪六体千字文》、老莲《
荷花鸳鸯图》等。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
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
齐璜号“
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
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
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
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
李白号“青莲居士”;
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
苏轼号“
东坡居士”,
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
李清照自号“
易安居士”。
鸦片战争后,
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国家苦难,民族危机。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像
谭嗣同号“北飞”;
黄小配号“黄帝嫡裔”;
陈天华号“思黄”;
秋瑾号“竞雄”等。
宋人
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词人
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
稼轩”;爱国诗人
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
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
金石文、一
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风流才子
唐伯虎,自号“
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
消极情绪的抒发;
南宋诗人
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
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这样“诚斋”不但表现了他在学习上的“正心诚意”,而且还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真心诚意”。
明朝末年画家
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
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
清廷几次请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都被他拒绝,坚决不与
满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诗人
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感遇》诗云:“人将作金坞,
吾以石为屏。”“石”与“金”同样坚硬;“石”虽比不上“金”身价昂贵,但却素朴、古拙、气象峰峰,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
北宋诗人
张咏自号“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见,“乖崖子”这个号寄寓着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称“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渊明),“甫里先生”(
陆龟蒙),“东莱先生”(
吕祖谦),“龙川先生”(
陈亮),“兰谷先生”(白朴);
称“渔和樵”的,如:“沂东
渔父”(
康海),“藕荡渔人”(
严绳孙),“湖北桃花渔”(高濂),“雁宕山樵”(陈忱虎),“百子山樵”(
阮大铖),“天目山樵”(
张文虎)。
这种“号”叫“外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水浒传》
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黑旋风
李逵、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
鲁智深、霹雳火
秦明、插翅虎
雷横、拼命三郎
石秀、
浪里白条张顺等绰号,形象而准确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
许多“外号”、“绰号”是在实际生活中相互戏噱开玩笑时起的,因而多含有讽刺讥笑的贬义,如春秋时
秦国人们称
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又被
秦穆公用五张羖(黑
公羊)皮赎回秦国做了大夫的;
唐高宗时人称
李义府“笑中刀”,又号“
人猫”。是因为他做宰相时表现得外柔内奸;在宋朝人们给
王珪的外号叫“
三旨宰相”,是因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
在农村,送外号的风气更盛,像“大个驴”、“二瓦罐”、“三黄菜”、“四
鸽子”、“八狗子”、“红
枣”、“
桃奴子”。“大鸭梨”、“
夹皮核桃”、“五大
麻子”、“
干粮”、“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秃”、“黄毛”、“鸭子板”、“靠不上”等这些外号非常普遍。当然还有比这俗气的,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号并不含有贬义,如宋朝时人们因为
宋祁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便称他为“
红杏尚书”;唐代诗人
温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韵,人们便称他为“
温八叉”;大诗人李白才气横谥,下笔成章,人们便称他为“
李谪仙”。在现代也有这种情况,诗人李季给
冰心起绰号“
佘太君”,反映了这位文坛老祖母的崇高威望。这种“绰号”雅而不俗。
人际交往中,除了称名、字、号以外,还要称“官爵”、称“地望”。古人认为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称“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