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愃
思悼世子
李愃(1735年—1762年),字允宽,号毅斋,朝鲜王朝王族,朝鲜英祖李昑次子,朝鲜正祖李祘的生父。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李愃是英祖李昑的次子,正祖李祘的父亲,生母是映嫔李氏,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月二十一日降生于昌庆宫集福轩。七年前,英祖的独子孝章世子去世,王嗣长期空缺,李愃的降生使朝鲜“举国欢忭”。英祖将他定号为“元子”,并祭告宗庙社稷,颁示朝鲜八道,说:“三宗血脉(指孝、显、肃三宗)将绝而始续,今幸有归拜列祖之颜。喜悦之极,感怀亦深矣!”
英祖对李愃寄予厚望,在李愃还在襁褓中时,就于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决定立他为王世子,三月十五日举行册封仪式,成为到当时为止受封年龄最小的王世子(后被纯宗李坧打破记录)。据说那时的李愃就已聪明超凡,英祖命官员写《文王世子篇》屏风,李愃看到“王”字就指着父亲英祖,看到“世子”两字就指着自己,又学会了天、地、父、母等63字。乾隆二年(1737年)就开始给李愃开书筵,从《孝经》、《小学》开始,学习各种儒家经典。乾隆三年(1738年)被清朝乾隆帝派遣的使臣襄泰、岱奇册封为朝鲜国王世子。
当时李愃只有三岁,但言行举止已经自觉遵照儒家规范。他学到《千字文》的“侈”字时,就脱下半臂衣和紫罗珠帽,长大后经常穿绵衣而非绸缎衣服。还有一次英祖和他吃饭时,英祖叫唤他,他马上吐出嘴里的饭,应声而起,说这是依据《小学》中“食在口则吐之”,英祖说:“你才三岁,就已经有如此深入的体悟了啊!”这些故事一方面表现李愃的超凡天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自幼因严格教育所受的束缚与压迫,被认为是后来严重精神疾病的原因。
英祖不仅注重在教育上对李愃的严格培养,也让李愃自幼参与政事。乾隆四年(1739年),英祖甚至提议禅位于年仅五岁的李愃。乾隆七年(1742年),英祖让八岁的李愃穿着冕服参拜宗庙,“进退拜跪,咸中节度,左右耸观”。乾隆八年(1743年),李愃行冠礼,翌年迎娶洪凤汉之女(惠庆宫洪氏)为王世子嫔
父子不和
乾隆十二年(1747年),宫中流行天花,英祖转移到庆德宫(今庆熙宫)躲避天花,都承旨洪象汉传达李愃的问安请求,英祖婉拒。其后英祖又去庆德宫摹写朝鲜肃宗御真,李愃请求问安,英祖让他侍奉仁元王后,不必来问安。后来惠庆宫洪氏撰写《恨中录》,将这些事例列举为父子之间已有隔阂的证据。此外,《恨中录》还记载,当时有几个曾侍奉过朝鲜景宗的宫人被安排服侍李愃,她们说映嫔李氏只是世子的私亲,不可经常相见,以此阻止李愃母子相见,又不让英祖常去看李愃,散布谣言,挑拨父子关系。在和平翁主的建议下,世子的住所从储承殿搬到离英祖住所很近的景春殿,以创造父子能够见面的机会,但不久和平翁主就去世了,英祖和李愃之间的不和也日益公开化。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英祖以自己有病须静养为由,命李愃代理听政。英祖称“大朝”,李愃称“小朝”,大事裁决于“大朝”,小事则李愃自己处理。英祖成为王储老论推动的,但老论在辛壬狱事时遭到少论的打击和屠戮,等到英祖继位,老论企图在“讨逆”的名义下对少论展开反攻倒算,但因英祖实施荡平政策而没有实现,老论中的强硬派对此愤愤不平。据说英祖曾对他们许诺,自己不方便对赵泰耈、柳凤辉等辛壬狱事时的少论大臣追施逆律,等到世子掌权后再为父报仇。于是在李愃代理听政后,老论强硬派就开始要求李愃全面清算少论,称“在主上则属自己事,固不欲快意为之,在邸下则事系父雠,不可不痛行惩讨,以尽复雪之义”,但李愃执行荡平政策,不予批准。所以老论强硬派就对李愃非常失望,而英祖对李愃的表现也不甚满意。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二月,英祖下令禅位,李愃冒着隆冬,跪在宫外,请求收回成命,以致“额血沾于席”,其后数日,他又“执裾力请”“排闼入请”“席藁待命”,最终使英祖收回成命。当时,英祖所宠幸的宫人文氏(废淑仪文氏)得宠并怀孕,金尚鲁等老论强硬派(后来的“南党”)打算以文氏所生之子易储,所幸文氏连生两女(和宁翁主和吉翁主),李愃的儿子李祘则茁壮成长并受英祖喜爱,故李愃的地位暂未动摇。在这段期间,李愃在写给丈人洪凤汉的信中抱怨道:“大抵余年今已过十五之春,而一未能参拜明陵(祖父肃宗的陵墓)”,后来又在给洪凤汉透露自己本来就得了“郁火之疾”(火病),又有中暑症状,在侍奉英祖之后更加严重,“火盛郁极,闷烦若狂”,显示出他当时与英祖的紧张关系,以及可能患有精神病抑郁症
乾隆二十年(1755年)发生“乙亥狱事”,少论遭到致命打击。李愃继续坚持荡平路线,不批准追夺已故少论大臣李光佐,并保护了少论大臣李宗城。最后在李愃侍坐的情况下,英祖宣布将赵泰耈、柳凤辉追施逆律,李光佐、崔锡恒、赵泰亿追夺官爵。不仅老论强硬派对李愃的不满与怀疑更加强烈,英祖也在处理狱事的过程中与世子产生矛盾,父子感情更加恶化。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世子宫乐善堂发生火灾。之前英祖就听说李愃饮酒过度,在后宫文氏(废淑仪文氏)的谗言下,此次乐善堂火灾也被英祖归咎于李愃(实际原因参见“轶事典故-三次自杀”部分),并对群臣抱怨没人给他讲“近来事”(暗示世子的过失),老论南党金尚鲁说:“小天(世子)亦可畏,故不敢矣。”承旨李彝章则予以驳斥,并指出亲亲相隐之道。尽管有替李愃辩护的人,但是父子之间的隔阂已经无法弥补。
死于父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和三月,对李愃一贯爱护有加的嫡母贞圣王后和嫡祖母仁元王后相继过世,李愃伤心欲绝,他甚至亲自写了贞圣王后的志文并藏起来,并且没有一次漏掉对贞圣王后和仁元王后的祭祀。其后他的精神疾病更加恶化,患上了所谓衣襨病这类强迫症(穿一件衣服就要放置十多件衣服乃至二三十件衣服,有时甚至烧掉),并且虐待乃至杀害身边的宦官、宫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英祖因李愃行为乖张,罢免了所有春坊官员,李愃也被迫席蒿待罪于时敏堂。在领中枢府事李宗城的劝谏下,英祖才有所缓和。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李愃去温阳温泉疗养,八月还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月,李愃瞒着英祖微服私访平安道(关西),引发英祖震怒,再次集体罢免东宫官员。老论南党洪启禧指使成均馆儒生上疏弹劾李愃赴关西之事,不过英祖并未将此事扩大化,而是原谅了李愃,并将洪启禧比作江充。当年,保护世子的大臣李天辅、李𪻶、闵百祥相继过世,李宗城也在两年前去世,李愃更加孤立。他将这种不祥的预感说给妻子洪氏听,并估计英祖会因为世孙李祘的存在而牺牲掉他,还会将世孙过继给他的异母兄孝章世子。洪氏当时还不敢信,结果一语成谶。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闰五月发生“壬午祸变”,李愃在昌庆宫徽宁殿(今文政殿)被父亲英祖关入米柜而活活饿死,年仅二十八岁。在此期间,英祖还处死了李愃所宠幸的宦官朴弼秀、女僧假仙和五名平安道妓女。
李愃被关进米柜时,英祖废他为庶人,他死后就恢复世子之位,赠谥“思悼”,墓号“垂恩”,曾说“壬子[午]前,予若善导,岂其然乎?……而予不能善导,皆予之过也”,又叹道:“吾儿贤矣,而臣下不匡,以至于此……天下后世,将谓予何?”据说还写了表达悔意的“金縢”之词藏在徽宁殿的褥子下(后来被正祖李祘公开)。但英祖坚持不许任何人给李愃翻案,是为“壬午义理”。李愃的嫡子李祘被过继给孝章世子为嗣,后来李祘继位,是为正祖,正祖刚继位就宣布“寡人,思悼世子之子也……礼虽不可不严,情亦不可不伸”,将生父的谥号改为“庄献”,祠堂称“景慕宫”,墓所称“永祐园”,亲撰墓志,后改“永祐园”为“显隆园”,并于其旁营建水原华城,打算晚年退位,奉惠庆宫洪氏移居华城,守候父亲陵园,然而未能如愿。另一方面,碍于英祖定下的“壬午义理”,正祖也未能实现追封李愃为王的夙愿。直到正祖法理上的曾孙朝鲜高宗李熙建立大韩帝国后,才于光武三年(1899年)正式追封李愃为庄宗大王,旋即升格为帝,庙号庄祖,谥号神文桓武庄献广孝懿皇帝,显隆园也升为“隆陵”。
历史评价
轶事典故
三次自杀
惠庆宫洪氏所撰《恨中录》等史料记载,李愃至少三次因受不了英祖的责骂而宣称或试图自杀。第一次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李愃去集福轩看望生病的母亲映嫔李氏,恰好当时英祖和和缓翁主也在探病,英祖偏爱和缓翁主而讨厌李愃,看到李愃来了后就大发雷霆,轰他出去。李愃便跳窗而逃,其后英祖又罚他读《尚书·太甲篇》。因为这事,李愃一度宣称要自杀,不过后来并没有这么做。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英祖看到李愃穿着凌乱,怀疑他喝了酒(当时已经下达禁酒令),严厉质问,虽然李愃并未喝酒,但因为不敢忤逆父亲,便承认喝了酒。英祖继续问是谁给他的酒,李愃随口说了个厨房内人的名字,英祖便把这个叫海贞的内人流放到巨济岛。事后李愃越想越气,并殴打身边的宦官、宫女来宣泄,以致打翻烛台,使世子宫乐善堂着火。英祖认为这是李愃故意纵火,李愃没有辩解,只说:“怎么也活不下去了!”就试图跳进储承殿庭院的井里,但被左右所救。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九月,李愃看上了已故嫡祖母仁元王后的针房内人冰爱(景嫔朴氏),并把她带到自己宫中。到了冬季,英祖得知此事,又一次严厉责备李愃,李愃不堪责骂,跳进了养正阁的井里,所幸井已结冰,并被一个叫朴世根的仆役所救。
武艺高强
据记载,李愃精通武艺,英祖也说他“勇力过人”。他自幼就喜读兵书,弄刀舞枪,熟习兵器,很多强壮武士都用不了的兵器,他能举而用之。他还编写《武技新式》一书,详细记载棍捧、藤牌狼筅、长枪、镋钯双手刀、竹长枪、旗枪、锐刀、倭剑、交战月刀、挟刀、双剑、提督剑、本国剑、拳法、鞭棍等十八般武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颁给训练都监。他曾感慨:“我国偏小,用武无地。然东接倭、北邻胡,西南大洋即旧时中原。今虽边塞无警,宜讲苞桑之谋。况孝庙志事(指朝鲜孝宗北伐清朝之志),无处可伸,而北囿尺坛(大报坛),忾我寤叹。噫!兵器虽在安谧无虞之时,圣人犹且制置以待暴客,况我国地方兼有孝庙志事乎?”并经常念诵陶侃日运百甓的故事,自己也在晚上效仿。由于李愃尚武,所以喜穿军服,后来儿子李祘即位后,继承父志,去水原显隆园时都,他和随从会穿着军服,并开启朝鲜国王留下军服御真的先河。
主要作品
李愃著有《凌虚关漫稿》七卷三册。
死因争议
主词条:壬午祸变
英祖晚年,世孙(朝鲜正祖)要求删除《承政院日记》关于思悼世子的记载,而《承政院日记》是整理《朝鲜王朝实录》的时候主要的资料来源,因此《英祖实录》对思悼世子记载不详,记录多是简约,不明确,草草带过。因此,关于思悼世子的死因,现今学术界流传着两种说法:
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多以《恨中录》和一些官员私下记载的野史为证据。譬如,惠庆宫洪氏指出,无论是英祖对思悼世子的处分正大光明,还是英祖听信谗言冤杀思悼世子,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事实上思悼世子的精神疾病几乎无可救药,故“英庙虽哀痛罔极,而处分出于万不得已也”。李光铉(英祖时期的承旨)的日记详细记载了壬午祸变当天发生的事情,在这份记录里,英祖如此说:“吾死则三百年宗社亡矣,汝死则宗社尚保,汝死可矣!”另外,壬午祸变前夕,刑曹判书尹汲的家奴罗景彦上书朝鲜英祖,列举世子多项罪行,例如曾虐杀宫女、引僧尼入宫等,均证明了思悼世子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而从当天《实录》的记载来考证,思悼世子确实行为异常。因此可见,他非死不可的原因与政治无关。
人际关系
影视形象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3 13:3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