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休
高丽王朝大臣
李承休(1224年—1300年),高丽王朝后期大臣、文学家。休休,动安居士,京山府嘉利县(今韩国庆尚北道星州郡)人。官至密直副使、监察大夫、词林学士承旨,著有《动安居士集》、《帝王韵纪》等作品。
人物生平
李承休九岁开始读书,后来师从圆静国师镜智(高丽熙宗之子),并由名儒申諝传授《左传》与《周易》。十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他被从祖母元氏在抚养,在江都(江华岛)过了一段放荡的生活,后知遇于宰相崔滋,于高丽高宗壬子年(1252年)在崔滋主持的科举考试中及第,其后为探望母亲而赴东界三陟(真珠府)。翌年蒙古元帅也窟大王入侵高丽,第五次高丽蒙古战争爆发,李承休曾参与守护蓼田山城。由于连年战乱,他无法返回江都,加上遭到强盗抢劫,只好留在三陟,躬耕于头陀山龟洞龙溪,奉养母亲十年之久。到高丽元宗中统四年(1263年)正月遭遇瘟疫,李承休母子及家中的很多奴婢都染上疾病,李承休亲侍汤药,二月有所好转。同年冬,兵部侍郎李深以安集使出镇东界,与李承休会晤,劝他去江都做官,并赠送马匹。李承休于次年正月到江都后,他的贰座主皇甫琦让他做同文院修制,李承休嫌弃这是闲职,便给李藏用柳璥、崔允恺、韩就、俞千遇等宰相上干谒诗。其后李藏用等宰相向元宗推荐李承休,李承休便出任庆兴都护府(今韩国江原道江陵市)判官兼书记,后还朝任都兵马录事。
至元七年(1270年)五月,自蒙古归来的元宗宣布还都开京,引发三别抄之乱。李承休当时在江华岛,一度被三别抄裹挟,不久后趁乱逃脱,谒见元宗,献上平定三别抄之策,但未被采纳。当时蒙元的征索、修复开京的费用及征日本所需军费等诸多征敛被转嫁到百姓头上,整个高丽民不聊生,李承休上书极言其弊,后因事被罢官。李承休正要返乡隐居时,顺安公王悰被派到元朝,祝贺元廷册封皇后与皇太子,宰枢两府推荐李承休为使团的书状官,李承休辞以年老,元宗说:“庚午年(1270年)就把你名字写在砚匣上了,现在还在桌案上,你得努力啊!”仍然赠送他白金三斤派去元朝。李承休在元朝期间亲撰表文,获得侯友贤等元朝官员的交口称赞,同行的高丽宰相宋松礼也对李承休说:“文章感中华国者,子之谓矣!”这是至元十年(1273年)的事。一年后元宗薨,世子王谌还在元朝做人质,李承休作为书状官再次出使元朝告哀,并给世子传达了遗命。当时世子作为元朝驸马,已是辫发胡服,李承休担心世子回国后在元朝压力下命高丽剃发易服,便请世子向元世祖忽必烈上言本国衣冠典礼始末,于是元世祖同意世子不改高丽祖宗之法。
世子即位,是为高丽忠烈王,李承休历任閤门祗候监察御史、右正言,忠烈王曾询问时政得失,李承休乃条陈十五事,累迁至右司谏。后出任杨广、忠清两道的按廉使,惩办了七名贪官污吏,导致官场上对他的怨恨,于是被贬为东州副使。不久后又被拜为殿中侍御史。当时高丽因从元征日而国步艰难,忠烈王却沉溺于狩猎与宴游,李承休条陈十事,又上疏极论利害,触怒忠烈王,他对劝谏官员都加以惩处,李承休则遭到罢官归乡的处分,这是至元十七年(1280年)的事。李承休回到了三陟龟洞的旧日隐居之处,又建了“容安堂”,终日阅读佛经,并撰写了《帝王韵记》、《内典录》等书。
大德二年(1298年)正月,世子王謜受禅继位,是为高丽忠宣王。忠宣王即位后就征召李承休,拜为词林侍读、左谏议大夫,充史馆修撰官、知制诰,尊称他为“先生”,并虚心接纳其谏言,接着又擢其为判秘书事、佥资政院事,李承休以旧制无年七十而拜显官之例推辞,但忠宣王表示“先生非他人比”,李承休拖着老迈的身躯就职数十天,继续上疏辞职,言辞非常恳切,忠宣王不得已批准,李承休遂以密直副使、监察大夫、词林学士承旨致仕,时为大德二年(1298年)八月。两年后的十月初二,李承休病卒,享年七十七岁。
个人作品
李承休的诗文被刊行为《动安居士集》,由杂著1部和行录4卷构成,此外还有《帝王韵纪》、《内典录》(已亡佚)等。在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宾王录》和《帝王韵纪》,前者是朝鲜半岛保存至今的第一部出使中国的记录,被收入《燕行录全集》之首;后者是记述中国和朝鲜半岛历史的长篇叙事诗,因诗中写了檀君神话以及将渤海国列入东国历史而备受瞩目。
家族成员
儿子:李林宗(官至讞部散郎)、李昙煜(出家为僧)、李衍宗(官至监察大夫)
历史评价
高丽史》:性正直,无求于世,酷好浮屠法。
影视形象
王在相爱》(2017年MBC月火剧),严孝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1 15:2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