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军(1920年6月5日—2008年3月9日),
苗族,湖南
凤凰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振军,1920年6月5日生于湖南省
凤凰县沱江镇,
苗族人。
李振军的童年是在湖南
湘西凤凰
沱江河畔的石头城里度过的。李振军常跟儿时的伙伴在城楼上嬉戏、捉迷藏,或踮起脚尖伏在箭孔上俯瞰沱江。李振军的父亲在凤凰是有名望的
秀才,却娶了一苗家女子一一即李振军的母亲为妻。他的母亲姓余,叫余梦贤,是四川
秀山县人。她为丈夫养育了十个儿女。李振军的母亲美丽善良勤劳,操着一口流利的
苗语。他十岁那年,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悄悄地在报名册里填了
苗族,在李振军的一再坚持下,父亲默认了他的选择。
李振军少年时就读凤凰县立模范小学(今
文昌阁小学)成绩优异,1932年冬毕业,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2岁那年李振军高小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
沅陵教会中学。于是他背起行囊告别了古城凤凰,去沉江边的州府求学。因不满教会学校规定,李振军愤然离开,1935年去了
常德省立八中读书,但没读多久,又因带头阻止
国民党警察镇压学生运动,再次被学校开除。后他毅然赴
长沙参与了革命。
次年冬,李振军在长沙读高中时参加
共产党领导的新声歌咏团。由于学习刻苦,工作热情积极,经党的领导人介绍加入了
中国共产党,继续留在新声歌咏团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开始,李振军1937年到达
延安,参加了革命队伍。李振军先在
陕北公学,后进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留校工作。后任
抗大总校教育干事、党务干事,再到
晋察冀军区抗大十分校,军区政治部、一分区抗大、一分区三团政治处任指导员、宣传干事、股长、主任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李振军参加了陈庄、
万安、陈胜庄、“五·一反扫荡”及进军
绥远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
1943年,李振军调前方部队任团政委、旅主任、军秘书长,参加了
辽沈战役、
锦州战役、
平津战役。1944年冬调21兵团和55军任师政委,参加了解放
江西赣南、
广西剿匪、
海南岛等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李振军先后任晋察军区第四旅组织科科长、军区军政干校教育主任、军区补充团政治委员、第五旅第六团政治委员,
解放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二师第四二九团副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64年,李振军历任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师政治部副主任,军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兵团干部部副部长、师政治委员。
1955年后,李振军调
广州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
湖南工作
1964年至1979年间,李振军一直在
湖南工作,历任
湖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湖南省
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湖南
省委书记,
湘潭大学校长等职。
同时,李振军与有关部门一起对
毛主席、
刘少奇、
贺龙、
彭德怀、
陶铸等革命纪念地进行了建设。还筹建了湖南省电视台、
潇湘电影制片厂,恢复建设了
湘潭大学,领导修建了
长沙火车站等工程。
文革时,李振军因组织编演《
园丁之歌》,险遭“
四人帮”迫害。
1974年,湖南省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恢复
湘潭大学的号召,成立由省委书记李振军等组成的“恢复湘潭大学工作委员会”。
1977年7月-1978年5月,李振军兼任
湘潭大学恢复建校时的首任校长。
李振军为湘潭大学的选址、恢复建校、办学作出过重要贡献。他调北京工作后,仍然非常关心湘潭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多次来校检查指导工作,并题词:“博览古今史,成败寸心知。欲兴千秋业,
育人是大事”。
回部队任职
1978年李振军调回部队,任
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并领导
叶剑英传记组。
1982年,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立,李振军任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
李振军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晚年生活
晚年,李振军还在为党为民做力所能及之事。他兼任中国扶贫委员会和
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老年书画协会、
中华文学基金会、《
民主与法制》、《中国老年杂志》、《红叶诗刊》等刊和协会顾问。
他有一首抒怀诗写道:
匆匆步入古稀年,历经沧桑志未寒。
奉献余势补万一,乐观世事看真颜。
2008年3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
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振军1955年被授予
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
大校军衔,是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荣获三级
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
解放勋章。
人物轶事
调节民族矛盾
由于李振军从小生长在
民族融合的家庭、社会环境里,故对民族间的感情相对来说较易把握,较易理解。
1987年6月,
海南岛三亚发生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冲突,李振军当时任
武警部队第一任政委,恰巧出差到那里,当他知道这事以后,决定马上亲赴现场,解决问题,时任海南省武警中队长的
王和平同志忙劝他不要去,说这问题由他们解决的了。可李振军非坚持要去,当他到了那里以后,看着对峙着的双方,便一步站在了他们中间,他先把自己做了一番介绍,然后,笑着对他们说,对今天发生的事我有个看法,如果你们认为说得对,就拍手表示赞同,握手和好,怎么样?我的四句诗是:
自古各族是一家,同树连根一簇花,
当年携手倒“三山”,如今同心建中华。
李振军的话音未落,立刻赢得了满堂掌声。大家从他这四句打油诗里不光觉得诙谐有趣,更感到这里面所说的实情与道理。由于大家的认同,统一了思想,矛盾化解了,民族之间更加深了团结,为了记载下这段民族团结的故事,当地政府还把他的这四句诗书写了下来,它至今还悬挂在海南三亚的“三亚纪念馆”里。
爱才护才
1948年初,李振军任
董存瑞所在团的政委。当时部队驻在
辽宁的
朝阳。为了迎接解放全中国的战斗,部队开展了50天的冬季大练兵运动。董存瑞在训练中表现出色,战斗精神高昂。于是李振军建议全团开展向董存瑞班学习的运动,并写了歌唱董存瑞的歌曲,在全团教唱,推动了全团的军事训练。
1948年5月初,为配合即将开始的
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的
杨罗耿兵团东进,十一纵队奉命以迅速果敢的行动,消灭盘踞
热河的
国民党十三军。这时,李振军所在团接到了第二次打
隆化的战斗命令。在誓师大会上,董存瑞主动请缨,当选为“爆破大元帅”,最后在战役中英勇就义。战斗结束后,李振军政委即主持召开了党委会议:一面将董存瑞的事迹上报,一面在全团开展向董存瑞学习的运动,号召全团指战员:“发扬董存瑞同志的英雄顽强的献身精神,为消灭敌人不怕流血牺牲。”
1988年2月,李振军为纪念
董存瑞欣然赋诗道: 难忘四十年前事,风风雨雨无尽思。伊逊河畔留忠骨,苔山顶峰耸雄姿。舍身报国传千古,献身精神为人师。喜看改革宏图展,告慰英烈九泉知。
此后,李振军又发现培养宣传了“
军中花木兰”
郭俊卿等典型,在全军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歌词作家
李振军也是歌词作家,作有《夕辉普照后来人》、《人民武警进行曲》等歌词。
据
贺捷生回忆,由其老伴李振军将军作词,著名作曲家
王立平作曲的《人民武警进行曲》,是一首歌唱祖国、颂扬军队的歌。李振军平时喜欢吹箫弄弦、临风赋诗,很早就有写一首
军歌的夙愿,但战争岁月毕竟是戎马倥偬,北战南征,不可能有工夫进行创作。所以,写军歌一直是他一桩未了的心愿。
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李振军在
武警部队任政委。一部题为《花好月正圆》的武警题材电视剧需要配一首主题曲,而武警部队也需要一支进行曲,李振军慨然应允了编导的请求,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创作出了这首激情澎湃的歌词:“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胸怀着无限忠诚,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武警,维护着宪法的尊严,捍卫着祖国的安宁。我们在红旗下奋勇前进,冰雪的哨卡,风雨的边境,凝聚着战士的爱憎。坚强的防线,胜利的征程,洒满了战斗的豪情。党在召唤,祖国在召唤,为我可爱的中华,筑起钢铁长城。”可以说,这首歌词,概括了武警部队的性质和基本特色,具有浓郁的武警部队色彩。
书法诗词等
李振军,戒马一生不仅为党为人民立下许多功劳,而且在书法、诗词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字龙飞凤舞,潇洒流畅;他的诗也明快爽朗,含义深刻,颇具儒将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