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
道家思想理论家,政治
军事理论家,隐士。号
达观子,唐
陇西(今甘肃境内)人。少年时喜好神仙之道。曾经隐居于
嵩山的少室山多年,修习《黄帝阴符经》。
唐玄宗开元(公元713—741)年间,任
江陵节度副使、
御史中丞(一说为荆南
节度判官,一说为
荆南节度使、仙州
刺使),
杜光庭《
神仙感遇传》中谓筌“时为
李林甫所排,位不大愿意,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也”。
人物简介
李筌为唐代著名道家学者。号
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至
肃宗时。
早年好神仙之道,据传“至
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
本经,素书朱漆轴,缄以玉匣,题云:‘大魏真君元年(440)七月七日上清道士
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
骊山下,逢一老母,……与筌说《阴符》之义”。
唐肃宗时出仕,先为荆南
节度副使(或荆南节度判官;一说
江陵节度副使),后为
邓州刺史(或云仙州刺史)。此后,“竟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
李筌认为天地万物均为阴阳二气所
化生。“
天圆地方,本乎阴阳。……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天地而有之。阴阳不为万物所生,万物因阴阳而生之”。但他认为阴阳化生万物也有其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强调人们必须“执天之道”,“奉天而行”,根据
阴阳五行的“自然之理”行事。故又谓“阴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兴”。但并不认为“自然之理”会自然而然的实现,更不能迷信鬼神的作用,必须依靠与发挥人的作用。他在《太白阴经》中,以战争的胜负为例,强调“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索之不得,指虚无之状不可以决胜负,不可以制生死”。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人事。
李筌在人事方面也有他的独到见解。除主张任贤使能、知人善任,且须“贵功赏劳”外;又将人才分为“通才”和“偏才”两种。称“英不能果敢,雄不能智谋”者为“偏才”;“能柔能刚,能翕能张,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谋,圆而能转,环而无端,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于天下”者为“通才”。“通才”可为“大将军”,为“人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当慎重加以选择。
又强调“任才之道”,要任其所长,各有所用:“计谋使智能之士;谈说使辩说之士;离亲间疏,使间谍之士;深入诸侯之境,使乡导之士;建造五兵,使技巧之士;摧锋捕虏,守危攻强,使猛毅之士;掩袭侵掠,使蹻捷之士;探报计期,使疾足之士;破坚陷刚,使
巨力之士;诳愚惑痴,使技术之士。”指出“任才之道”乃事关国家存亡之大事,必须郑重从事。国家“得其道而兴,失其道而亡”。这些思想仍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著作有《〈阴符经〉注疏》三卷,《骊山母传阴符玄义》《青囊括》各一卷,《
太白阴经》《中台志》
《阃外春秋》《六壬大玉帐歌》各十卷,《孙子注》二卷等。
理论思想
李筌的理论,基本上以
先秦道家为核心,并很好地融合了法家、兵家的思想为基础,构造出自己的
思想体系。
首先,李筌认为“抱一”就是“复本”,“本”是最高的“道”,为“至道”。“抱一复本”就是体认、领悟“至道”的性质和功用,从而与“至道”融为一体。他强调修道者一定要了解“至道”,“
阴阳生万物,人谓之神,不知有至道,静默而不神,能生万物阴阳,为至神矣。”(《
阴符经疏》)因此主张人们应该动用
方术,以灵明心通晓“盗机”之方法,将自己炼就成为无味无觉却又像逐渐生长的婴儿一样,最终与“至道”合一,就可以穷达本源,掌握宇宙,逍遥成仙。
其次,李筌主张“以名法理国”,提倡“法治”,做到“按罪而制伏,按功而行赏”“赏无私功,刑无私罪”(《
太白阴经·刑赏》第九);同时要“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太白阴经·天无阴阳》第一)。
第三,“以权术用兵”的
军事思想。他的军事基本理论点是:人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战争胜负成败的主要因素。他用
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作比喻:“天时不能佑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地之险易,因人而险,因人而易。”(《太白阴经·地无险阻》第二)。说明外部环境只起辅助作用,不可以过分仗恃;人的努力才是主要的。譬如“地利”只是“兵之助”,善用
兵者可以利用各种地形拟订
作战方案(李筌在著作中列举了各种地理环境下的作战要义),但最终成败终究决定于人。同时,李筌也指出,没有先天的人性,也没有不变的胜负,勇敢或懦弱,成功与失败,都是可以通过主体的努力而互相转化的。
历史故事
在
盛唐学者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一人而已。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著书立说,立意新,措辞奇,尤其是以人定胜天的
天道观著称于世,下开
中唐柳宗元、
刘禹锡天论观的先河,在中国
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
李筌后居中岳少室山,好神仙之际道,常游历名山,广泛采纳方术。一日,在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素书朱漆,盛装在玉匣中,上题:“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
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由于传本年代久远,已经糜烂,李筌抄写下来,读了数千遍,到底不解其义理。
后来西游,在骊山下遇一老母,头顶挽着高髻,四围之发下垂,穿着褴褛,手扶拐杖,其形貌和一般老妇不同。她坐在路旁看着余火燃烧着一棵树,于是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在一旁听后十分惊异,接着就问老母说:“这是《黄帝阴符经》中的句子,老母是从哪里得来的?又从而提到它?”老母回答说:“我接受此经已经是三元六周甲子了,你这位少年是从哪里得到的?”李筌恭恭敬敬地向老母叩了两个头,告诉了他所得到这本书的时间和地点。
老母说:“你这位少年的颧骨贯穿于生门,而命门齐于日角,血脑未减,心影不偏,德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可真称得上是我的弟子呵!然而,你四十五岁那年当有大的危险。”于是,便拿出
丹砂书写
符箓一道,挂在拐杖一端,让李筌跪下而接受了这
道符。
老母坐在一块大石上,给他讲述《
阴符经》的义理说:“《阴符经》总三百字,一百字演说道,一百字演说法,一百字演说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都是内出心机,外合人事,观其精微,黄庭八经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
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闻之。故至人用之得其通,贤人用之得其法,正人用之得其术,识分不同也。如传同好,必请斋戒而授之,有本者为师,无本者为弟子也。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纪二十本命,
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于名山石岩中,得加算久之。”
老母说:“现在时间已到
申时了,我有麦饭已经做好,我们共同吃吧。”于是,老母从袖里取出一个瓢,让李筌到山谷中去取水,舀满了,瓢忽然重有一百多斤,再努力往上拿,就是拿不上来,最后沉到泉中去了。等到李筌返回原处,已不见了老母,在原处只留下麦饭几升罢了。李筌一下子吃完饭,从此也就不再吃饭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李筌为
江陵节度副使,
御史中丞。李筌有将才大略,作《
太白阴经》十卷,又著《中台志》十卷。当时,受到奸相
李林甫的排挤,名位不显扬,最后才入名山访道去了,最后李筌的去向不得而知。
二、 出世行为入世说,议论高超透天机
李筌是一位道家学者,在唐代学者中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黄帝阴符经疏》和
《太白阴经》就是具体表现他的哲学思想两部著作。
首先“虚静至神”的
天道观。李筌主张“不神而能至神”,寂然虚静的至道,是产生阴阳日月、三才万物的总根源。他说:“
天圆地方,本乎阴阳,为至神矣。”“神者,妙而不测也。《易》曰:‘阴阳不测为之神。’人但见万物从阴阳日月而生,谓之曰神,殊不知阴阳日月从不神而生焉。不神者何也,至神也。言至道虚静,寂然而不神,此不神之中,能生日月阴阳。三才万物,种种滋荣而获安畅,皆从至道虚静中来,此乃不神之中而有神矣。”
其次,顺从自然的“盗机观”。李筌认为天地间有五行(金木土水火)之气,人们顺五行之气则生,
逆五行之气则死。人们必须主动地谨慎地去“盗窃”天机(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即谓“盗机”,从而免祸得福,合天机不失,永远处于昌盛之境。他说:“人但能明化此五行制伏之道,审阴阳兴废之源,则而行之……则为福德之昌盛也。……人用心观执五气而行,睹逆顺而不差。合天机而不失,则宇宙在乎掌中,万物生乎身上,如此则吉无不利,与道出同游,岂不为昌乎?”
第三,
天人相分,人定胜天观。李筌不同意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观,而主张天人相分、人定胜天说。他强调人应该发挥主观意志,去认识天机,把握时机,运用人的权谋去窃盗天机而造福于人本身,在
天人关系中,人居
主导地位。他说:“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无厚德而占日月之数,不识敌之强弱而幸于天时,无智无虑而候于风云,小勇小力而望于天福,怯不能击而恃龟筮,士卒不勇而恃鬼神,设计不巧而任向背。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指虚无之状不可以决胜负,不可以制生死,故明将弗法而众将不能已也。……夫如是,则天道于兵,有何阴阳哉?”这已明白地说战争胜负取决于人谋,而非天道鬼神。
第四,否认地理环境决定人的勇怯观。李筌列举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的勇与怯是由“地势所生,人气所受”不可改变的说法:“秦人劲,晋人刚,吴人怯场,蜀人懦,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浇薄,
海岱之人壮,崆峒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之人勇,韩魏之人厚。”他都一一作了批驳。他说:“
申屠之子败于峣关,杜洪之将北于巇水,则秦人何得而称劲?
吴王夫差兵于天下,败齐于艾陵,长晋于黄池,则吴人何得而称怯?蜀人懦,
诸葛孔明撮
巴蜀之众,窥兵中原,身为僵尸而威加魏将,则蜀人何得而称懦?楚人轻,
项羽破秦,虏
王离,杀
苏角,威加海内,诸侯俯伏莫敢窥视,则楚人何得称轻?齐人多诈,
田横感受五百
死士,东奔海岛,及横死同日而伏剑,则齐人何得而称诈?越人浇薄,越王
勾践以残亡之国,恤孤老之众,九年灭吴,以弱攻强,以小取大,则越人何得而称浇薄?
燕赵之人锐,
蚩尤败于
涿鹿,燕丹死于易水,王涿缚于
蓟门,公孙戮于上谷,则燕赵之人何得而称锐?……”“所以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于智。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死。能够移人之性,变人之心者,在刑赏之间,勇之与怯,于人何有哉?”
他明白地说明了人的勇怯不是地理环境决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勇怯可以转化,想象的结果可以移转。
出版图书
太白阴经
又名:《太白阴经》
作者:李筌
历史时期:唐代
内容介绍:《太白阴经》,全名《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代重要兵书。
唐代宗时
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撰。李里籍未详,《
集仙传》道其仕至荆南
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书10卷。现存《
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
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之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在论述将帅用兵时,指出要考虑从政治上制胜敌人,团结内部,预有谋划,选拔各种人材,要利用地形,创造主动有利的态势。对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和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也分别作了具体论述。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综合
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且有所阐发,其中存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资料。因此,
杜佑《通典·兵典》取该书内容颇多,亦为后世兵家所重。书中有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但风角杂占、
奇门遁甲等则有不科学的内容。
版本情况:
《
太白阴经》的版本基本上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十卷本系统,一个是八卷本系统。十卷本系统的刻本和
印本主要有
张海鹏的《
墨海金壶》本(以下简称张刻本)、
钱熙祚的《
守山阁丛书》本(以下简称钱刻本)、
庄肇麟的《长恩书室丛书》本、商务印书馆的《
丛书集成初编》本和吴坤休的《
半亩园丛书》本以及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盛冬铃
校勘本。张刻本出自宋
内府抄本。钱刻本原得自旧抄本,只有六卷,所缺七、八卷据《
四库全书》
文澜阁本补入,九、十两卷据张刻本补入。钱刻本校勘较精,《丛书集成初编》本即据以刊印。盛冬铃校勘本是近年
新出的
排印本,也是以钱刻本为底本的。(该书是校勘和标点本,但
题款又称该书是“译注”,不知为何)。八卷本系统的版本只有
《四库全书》本一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考《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皆云《
太白阴经》十卷,而此本止八卷,疑非完佚。然核其篇目,起于天地、阴阳、险阻,终于杂占,首尾完具,又似无所阙失,殆后人传写有所合并,故卷数不同欤?”又说该书:“惟篇首《阴阳总序》及《天地无阴阳险阻篇》有录无书,不知佚于何时。”《提要》作者推测八卷本是后人传抄过程中对原十卷本有所合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将四库本与钱刻本对照,知《杂占》原属卷八。卷八除《杂占篇》外,还有《分野》《风角》《
五音占风》《
鸟情占》。这几篇连同卷九《遁甲》、卷十《玄女式》等,四库本均缺。此外,诚如提要所说,四库本卷一的《
天无阴阳篇》和《
地无险阻篇》都是“有录无书”。如此看来,四库本实则八卷都不足,是一个残缺本。
野史逸闻
李筌道号叫
达观子,隐居在少室山中。他好神仙道术,经常游历各山,广泛地搜集修炼的方术。在
嵩山的虎口岩得到了黄帝的《
阴符经》,经是写在白绢上的,卷在红漆轴上装在玉制的匣里,经卷上题字写的是“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
寇谦之藏书在名山里,传给爱好道术的人”。这本书已经破烂不堪,李筌把它抄读了几千遍,还是不懂经里的深义。后来李筌到陕西,来到骊山下,遇见一个老妇,见她把头发挽在头顶,剩下的头发披散在肩上,穿着一件破衣拄着拐杖,神态相貌不同于凡人,老妇看见道旁有人点火烧树枝,就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听见后吃惊地问老妇说:“这是《黄帝阴符经》上的话,你怎么知道?”老妇人回答说:“我把《阴符经》传授下去,
已经历了三元(每元三千六百年)六个周(每周一百八十年)
甲子了,你这个年轻人从哪儿得到的《阴符经》呢?”李筌赶快跪下磕头拜礼,说了他在
嵩山得到《阴符经》的事,老妇说:“我
看你的颧骨穿过生门穴位,两眼和
额头相齐,血脉充沛,心房端正,性情善良爱好法术,精神振奋喜欢参与一切活动,真是我的一名好弟子,然而你四十五岁时会有一个大‘坎儿’。我来替你解一解。”说罢拿出朱砂写了一张符,挂在拐杖上,让李筌跪下,把符吞进肚里。老妇说:“这样你就可以得到天地的佑护了。”说罢就坐在一块石头上,给李筌讲述《阴符经》的深奥含意,老妇说:“这部经共三百字,一百个字讲解修道的理论,一百个字讲的是修道的方术,一百个字讲的是修道的法度规章,上
有对道术信仰固守的‘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的方法,下有用兵取胜的战术,这些都是靠内在的心领神会与客观的
事物发展相符合。如果真正理解了这部《阴符经》的话,那道家最著名的《
黄庭经》《内景经》也不算玄奥,如果能借鉴这部经书的要点,那
四书五经和《
史记》都算不了什么好文章,
孙武、
吴起、
韩信、
白起等大
军事家的用兵也不算奇了。这部《阴符经》,不是有道的人,不能让他看见。所以说圣贤掌握了它可以得到治天下的大道,君子掌握了他可以得到方术,而常人用它只能带来祸,这是由于他们的职位和使命不相同。如果要把这卷经传给同样好道的人,就得让他清心寡欲、斋戒善性才能授给他。有这本经的是当代的老师,接受了传授的就是弟子,不能对富贵的人就特别看重,对贫贱的人就特别轻视,谁违反了这个传授《阴符经》的规则,就会损寿二十年。在你本命年的生日那天读七遍《阴符经》就能对养生有益,可以增加寿数。每年的七月七日,要抄写一部《阴符经》藏到名山的石洞中,也可以增加寿数。”过了半天,老妇又说:“已经下午了,我有些麦子做的饭,咱俩一起
吃吧。”说罢老妇从袖子里拿出一个
葫芦,让李筌到山谷
里弄些水来。水装满后,葫芦忽然有一百斤重,李筌拿不起来,葫芦就沉到泉里去了。等李筌回来,老妇已经不见了,见石头上留着几升
麦饭。李筌有大将的才学胆略,曾著了《太白阴符》十卷,他也是个当宰相的人才,还著有《中台志》十卷。但当时的奸相
李林甫排斥他,始终没有得到很高的官位,后来李筌就进入名山访道,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