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股收益即每股盈利(EPS),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指
税后利润与
股本总数的比率。是
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
净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
净亏损。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反映企业的
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
投资风险,是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
企业盈利能力、预测
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
经济决策的重要的
财务指标之一。
利润表中,第九条列示“
基本每股收益”和“
稀释每股收益”项目。
投资分析
人类对于股市波动规律的认知,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世界级难题。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能够令人信服并且经得起时间检验——2013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
罗伯特·席勒等人该年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时指出:几乎没什么方法能准确预测未来几天或几周股市
债市的走向,但也许可以通过研究对三年以上的价格进行预测。
方法概述
股票投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基本分析、技术分析。
基本分析法:主要是基于对股票
投资价值的分析,从而决定股票的买进卖出
技术分析法:根据股价的
运动轨迹,用数学的方法对股价的运动趋势进行分析,从而捕捉买卖讯号,把握
买卖时机 作用
该比率反映了每股创造的
税后利润。比率越高,表明所创造的利润越多。若公司只有普通股时,
净收益是税后
净利,股份数是指流通在外的
普通股股数。如果公司还有
优先股,应从税后净利中扣除分派给优先股东的
股利。
每股收益是指本年净收益与普通股份总数的比值,根据股数取值的不同,有
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和
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全面摊薄每股收益是指计算时取年度末的普通股份总数,理由是新发行的股份一般是
溢价发行的,新老股东共同分享公司发行新股前的收益。加权平均每股收益是指计算时股份数用按月对
总股数加权计算的数据,理由是由于公司投入的资本和资产不同,收益产生的基础也不同。
计算每股收益时要注意以下问题。编制
合并会计报表的公司,应以
合并报表中的数据计算该指标。如果公司发行了
不可转换优先股股权结构,除普通股和不
可转换优先股以外,还有可转换优先股、
可转换债券、
购股权证等。可转换债券的
持有者国际惯例计算该指标,并说明计算方法和参照依据。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
盈利能力最重要的
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在分析时,可以进行公司间的比较,以评价该公司相对的盈利能力;可以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了解该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可以进行经营实绩和
盈利预测的比较,掌握该公司的
管理能力。
注意问题
(1) 每股收益不反映股票所含有的风险。例如,假设某公司原来经营日用品的产销,最近转向
房地产投资,公司的
经营风险增大了许多,但每股收益可能不变或提高,并没有反映风险增加的不利变化。
净资产和市价不同即换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相同,限制了每股收益的公司间比较。
(3) 每股收益多,不一定意味着多分红,还要看公司
股利分配政策。
公式
计算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2)和同一行业其他公司的比较;
(3)和公司本身历史每股收益增长率的比较;
(4)以每股收益增长率和
销售收入增长率的比较,衡量公司未来的成长潜力。
传统计算
传统的每股收益指标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本期净利润-
优先股股利)/年
加权平均总股本 并不是每股盈利越高越好,因为每股有股价
实例说明
基本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的
加权平均数。以某公司2008年度的基本每股收益计算为例:
该公司20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5000万元。2006年年末的
股本为8000万股,2007年2月8日,以截至2006年
总股本为基础,向全体股东每10送10股,总股本变为16000万股。2007年11月29日再发行新股6000万股。
按照
新会计准则计算该公司200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25000÷(8000+8000+6000×1/12)=1.52元/股
在上例的计算中,公司2006年度分配10送10导致
股本增加8000万股,由于
送红股是将公司以前年度的
未分配利润对投资者进行分配,并不影响公司的
所有者权益,因此新增的这8000万股不需要按照实际增加的月份加权计算,直接计入
分母;而公司发行新股6000万股,这部分股份由于在11月底增加,对全年的利润贡献只有1个月,因此应该按照1/12的
权数进行加权计算(注:该部分股份也可按照实际增加的天数进行加权计算)。
上述案例如果按照旧
会计准则的全面摊薄法计算,则其每股收益为25000÷(8000+8000+6000)=1.14元/股
从以上案例数据来看,在净利润指标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新会计准则计算的基本每股收益较旧会计准则计算的每股收益高出33%。
稀释
实践中,上市公司常常存在一些潜在的可能转化成上市公司股权的工具,如可转债、
认股期权或
股票期权等,这些工具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时点转化成普通股,从而减少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即假设公司存在的上述可能转化为上市公司股权的工具都在当期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股份后计算的每股收益。相对于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充分考虑了
潜在普通股对每股收益的
稀释作用,以反映公司在未来
股本结构下的资本盈利水平。
例子
某上市公司2008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0000万元,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
股数10000万股,年内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变化。2008年1月1日,公司按
面值发行20000万元的三年期
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固定
年利率为2%,利息自发放之日起每年支付一次,即每年12月31日为付息日。该批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发行结束后12个月以后即可以转换为公司股票。
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即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10股面值为10元的普通股。
债券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直接
计入当期损益,
所得税税率为33%。
假设不考虑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负债和权益成分上的分析,且
债券票面利率等于
实际利率,2008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20000/10000=2元
假设转换所增加的净利润=20000×2%×(1-33%)=268万元
假设转换所增加的普通股股数=20000/10=2000万股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268/2000=0.134元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小于基本每股收益,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稀释作用:
稀释每股收益=(20000+268)/(10000+2000)=1.689元
会计准则
一、《企业会计准则—每股收益》制定背景
关于每股收益的计算是自1950年以后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的,该指标主要用于帮助投资者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每股收益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
经营成果,反映普通股股东所享有的利润,反映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业绩。由于每股收益指标是以企业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股数作为分母所计算的比值,该指标还可以用于不同企业之间的业绩比较。目前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如美国、英国、
澳大利亚、德国、法国、
加拿大及日本均有每股收益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及处于申请上市过程中的企业计算和披露每股收益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其第33号准则中对每股收益的计算、列报等作出了规定。
以前,中国没有制定关于每股收益的会计准则。目前,上市公司主要是按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及《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与披露》的要求提供每股收益信息。
二、《企业会计准则—每股收益》内容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每股收益》共四章十五条。第一章总则部分主要明确了该准则制定的目的、依据和适用范围,第二章明确了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第三章明确了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第四章明确了每股收益的列报。
《企业会计准则——每股收益》与中国现行的每股收益计算和列报的规定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表现在:两者目的都是为了规范每股收益的计算与列报,其适用范围相同,都是适用于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制定颁布的主体不同。目前,中国上市公司遵循的计算和披露每股收益的规定是中国证监会制定和颁布的;而每股收益准则则是由财政部制定和颁布的。正因为如此,两者之间的差异需要由两个部门协调才能解决。
(二)每股收益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现行规定,准备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公司需要计算
加权平均的基本每股收益和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没有考虑潜在普通股的影响,不需计算稀释每股收益。在计算每股收益时,公司应分别按
主营业务利润、
营业利润、净利润和扣除
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计算每股收益。而每股收益准则要求公司计算和列报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不需要计算和列报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在计算每股收益时,只需以净利润为基础。
(三)每股收益信息的披露形式不同。按《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规定,上市公司应在年度报告中采用列表的形式提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的主要
会计数据和
财务指标,其中包括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的每股收益,并要求另以利润表附表的形式分别列示按全面摊薄法和
加权平均法计算的
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而不是将每股收益列入利润表正表,有关每股收益信息的披露也不是体现在
会计报表的附注中;而每股收益准则要求公司将每股收益在利润表中列示,并且要求在
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及其计算过程等。
三、每股收益准则重点难点解析
(一)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关键是要确定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和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在计算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时,应当考虑公司是否存在优先股。如果不存在优先股,那么公司当期净利润就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如果存在优先股,在优先股是非
累积优先股的情况下,应从公司当期净利润中扣除当期已支付或宣告的优先股
股利;在优先股是累积优先股的情况下,公司净利润中应扣除至本期止应支付的股利。在中国,公司暂不存在优先股,所以公司当期净利润就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
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应当根据发行合同的具体条款,从应收
对价之日(一般为
股票发行日)起计算确定。当期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可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在计算每股收益时应计算其加权平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发行在外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在计算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时,权数可以按天数来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前提下,也可以按月来计算。
在计算当期发行在外
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在
企业合并采用
权益结合法处理的情况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根据合并过程中发行或取消的股票数调整加权平均数;第二,在发生不改变
企业资源但将引起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发生变动的情况(如派发
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股本、
拆股和并股)下,需重新计算所有列报期间的股份数,并追溯调整所有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
在计算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企业合并中所采取的核算方法,核算方法不同,外发普通股在外流通的时间也不相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采用
购买法核算。在购买法下,被合并企业的合并前的净利润不包括在合并企业的净利润中,只有合并以后的利润才包括在合并企业的净利润中,所以在购买法下,因合并而发行的股票流通在外的时间应从
股票发行的时间开始计算。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采用权益结合法核算。
(二)稀释的每股收益
1.
潜在普通股是否具有稀释性的判别。如果公司存在潜在普通股,首先应判断潜在普通股是否具有稀释性。如果潜在普通股不具有稀释性,那么公司只需计算
基本每股收益;如果潜在普通股具有稀释性,公司还应当根据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的影响,分别调整归属于
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据以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
这里涉及潜在普通股的概念和潜在普通股是否具有稀释性的判定。所谓潜在普通股是赋予其持有者在
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
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如
可转换公司债券、期权、
认股权证等。随着股票
交易方式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交易方式,只要会影响
普通股股数的,都称为
潜在普通股。
在衡量潜在普通股是否具稀释性时,中国的每股收益准则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规定,即以是否会减少每股持续正常经营净利润作为衡量潜在普通股是否具稀释性的尺度。持续正常经营净利润是指在扣除
优先股股利和与非持续经营有关的项目后的正常经营净利润,不包括
会计政策变更及重大
会计差错更正的影响。该项目应结合“
终止经营”、“
财务报告的列报”及“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变更及会计差错更正”准则要求提供的信息综合考虑。
如果潜在普通股转换成普通股会增加持续正常经营每股收益或减少持续正常经营每股亏损,则该潜在普通股是具反稀释性的。在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只考虑具有稀释性的
潜在普通股的影响。不考虑具有反稀释性或不具有稀释性的
普通股的影响。
2.稀释的每股收益的计算。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应对
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子和分母进行调整。就分子而言,当期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应根据下列事项的税后影响进行调整:(1)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2)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这里主要是指
可转换公司债券。就分母而言,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为在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的股份加权平均数加上全部具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成普通股时将发行的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量。以前发行的具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视为已在当期期初转换为普通股,本期发行的潜在普通股应视为在发行日转换成普通股。对分母的调整主要涉及期权和
认股权证。具有稀释性的期权和认股权证不影响归属于
普通股的净利润,只影响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只有当
行权价格低于平均市场价格时,股票期权和认股权证才具有稀释性。计算时,应假定已行使该期权,因此发行的普通股股数包括两部分:(1)按当期平均市场价格发行的普通股,不具有稀释性,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不必考虑; (2)未取得
对价而发行的普通股,具有稀释性,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应当加到普通股股数中。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用公式表示如下:
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平均市场价格。
专家建议
新闻背景
目前,2007年年报披露正在进行。由于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部分上市公司
基本每股收益有可能较2006年年度出现较大增幅。专家认为,投资者在研读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基本每股收益指标时,应注意,自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指标是按照
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的,因而其结果可能会大于投资者所熟悉的用全面摊薄法计算的每股收益。因此不要孤立地将2007年度的基本每股收益和以前年报中披露的每股收益进行简单比较。
投资者可在2007年年报的“主要财务指标”部分中找到按照同一口径计算的历年基本每股收益
比较数据。此外,在运用
市盈率对上市公司
股票价值采用
相对估值法进行估值时,投资者应关注由于
新会计准则的因素造成每股收益的变化。
一般投资者在进行
投资决策时,往往单纯考虑每股收益的指标,但实际上每股收益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以及
现金流量。仅仅依赖每股收益指标进行投资,片面、孤立地看待每股收益的变动,可能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及成长性的判断产生偏差。
提示
投资者在使用该指标时一定要结合其他
财务信息、
非财务信息等相关要素,如公司的
净利润增长率、
净资产收益率、
销售利润率、
资产周转率等指标的变化以及公司所处行业的周期、
行业地位、宏观
环境变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理性投资。
分析方式
指标排序
通过每股收益指标排序是用来寻找所谓“
绩优股”和“
垃圾股”
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每股收益仅仅代表的是某年每股的收益情况,基本不具备延续性,因此不能够将它单独作为作为判断公司成长性的指标。
总股本。由每股收益的
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总股本发生变化每股收益也会发生相反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再纵向比较每股收益的
增长率你会发现,很多公司都没有很高的增长率,甚至是负增长。G
宇通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每股收益在逐年递减的同时,
净利润却一直保持在以10%以上的增长率。
应当列示每股收益的企业,
比较财务报表中上年度的每股收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4 号——每股收益》的规定计算和列示。
在对公司的
财务状况进行研究时,投资者最关心的一个数字是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将公司的净利润除以公司的
总股本,反映了公司每一股所具有的当前
获利能力。考察每股收益历年的变化,是研究公司
经营业绩变化最简单明了的方法。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公司
财务报表上的净利润数字,是根据一定的
会计制度核算出来的,并不一定反映出公司实际的获利情况,采取不同的
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盈利数字。与其他国家会计制度比较,相对来说,中国会计制度核算出的净利润。比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制度核算出来的盈利数字通常偏高。投资者要特别留意,公司
应收帐款的变化情况是否与公司
营业收入的变化相适应,如果应收帐款的
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的话,很可能一部分已计入利润的收入最终将收不回来,这样的净利润数字当然要打折扣了。
另外要注意,公司每年打入成本的
固定资产折旧是否足够。如果这些资产的实际损耗与贬值的速度大于其折旧速度的话,当最终要对这些设备更新换代时,就要付出比预期更高的价格,这同样会减少当前实际的盈利数字。在研究公司每股收益变化时,还必须同时参照其净利润总值与
总股本的变化情况。由于不少公司都有
股本扩张的经历,因此还必须注意 每时期的每股收益数字的
可比性。公司的净利润
绝对值可能实际上是增长了,但由于有较大比例的
送配股,分摊到每股的收益就变得较小。可能表现出减少的迹象。但如果以此便认为公司的业绩是衰退的话,这些数字应该是可比的。不过,对于有过大量配股的公司来说,要特别注意公司过去年度的每股收益是否被过度地摊薄,从而夸大了当前的增长程度。这是因为,过去公司是在一个比较 小的
资本基础上进行经营的,可以使用的资金相对目前比较少,而目前的经营业务是在配股后较大的资本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仅仅从每股收益来看,目前的确有较大增长,但是这部分盈利可能并不是因为公司经营规模扩大造成的。比如,
公司收购了一定公司,将该公司的利润纳入本期的报表中,就很容易地使得每股收益得到增长。
使用每股收益指标的几种方式
在进行投资时,一般投资者使用
每股收益率指标有以上几种方式:1、通过每股收益指标排序,是用来初步寻找一些
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股票,标定出所谓的“
绩优股”和“
垃圾股”;
2、通过横向比较同行业的每股收益来筛选出其中的龙头企业;
3、纵向比较个股的每股收益来判断该公司的成长性。
在运用每股收益率指标时,应
综合企业其他
经营状况,不可盲目追求过高的每股收益率。
如何分析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仅仅代表的是某年每股的收益情况,基本不具备延续性,因此不能够将它单独作为判断公司成长性的指标。例如罗中山,前两个季度每股收益未增长,净利润却增长了。
按照有关法则,应当列示每股收益的企业,比较财务报表中上年度的每股收益按照《
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的规定
计算列示。
考察每股股收益历年的变化,是研究公司经营业绩变化最简单明了的方法。但是,必须注意一点,公司财务报表上的净利润数字,是根据一定的会计制度核算出来的,并不一定反映出公司实际的获利情况,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盈利数字,与其他国家会计制度比较,相对来说,中国会计制度核算出的净利润,比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制度,核算出来的盈利数字通常偏高。投资者要特别留意,公司
应收账款的变化情况是否与公司营业收入的变化相适应,如果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入的增长速度的话,很可能一部分已计入利润的收入最终将收不回来,这样的净利润数字当然要打折扣了。
在研究公司每股收益变化时,还必须同时参照其利润总值与总股本的变化情况。由于不少公司都有股本扩张的经历,因此还必须注意每时期的每股收益数字的可比性。公司的净利润绝对值可能实际上是增长了,但由于有较大比例的
送配股,分推到每股收益就变得相对小了,可能表现出减少的迹象。但如果以此认为公司的业绩是衰退的话,这些数字应该是可比的。不过,对于有过大量配股的公司来说,要特别注意公司过去的每股收益是否被过度地摊薄,从而夸大了当前的增长程度。这是因为,过去公司是在一个比较小的
资本基础上进行经营的,可以使用的资金相对目前比较少,而目前的经营业务是在配股后校大的资本基础上进行的。
准则全文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及其列报,根据《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
普通股或
潜在普通股已
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正处于
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
潜在普通股,是指赋予其
持有者在
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
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包括
可转换公司债券、
认股权证、
股份期权等。
第三条
合并财务报表中,企业应当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计算和列报每股收益。
第二章 基本每股收益
第四条企业应当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基本每股收益。
第五条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和已回购时间一般按照天数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
合理性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
第六条新发行
普通股股数,应当根据发行合同的具体条款,从应收
对价之日(一般为
股票发行日)起计算确定。通常包括下列情况:
(一)为收取现金而发行的普通股股数,从应收现金之日起计算。
(二)因债务转资本而发行的普通股股数,从停计债务利息之日或结算日起计算。
(三)非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作为
对价发行的普通股股数,从购买日起计算;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作为对价发行的普通股股数,应当计入各列报期间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四)为收购非
现金资产而发行的
普通股股数,从确认收购之日起计算。
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分子为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即企业当期实现的可供普通股股东分配的净利润或应由普通股股东分担的
净亏损金额。发生亏损的企业,每股收益以负数列示。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计算的每股收益,分子应当是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当期
合并净利润,即扣减
少数股东损益后的余额。与合并财务报表一同提供的母公司财务报表中企业自行选择列报每股收益的,以母公司
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计算的每股收益,分子应当是归属于母公司全部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
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分母的确定
计算
基本每股收益时,分母为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即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根据当期新发行或回购的普通股股数与相应时间权数的乘积进行调整后的股数。其中,作为权数的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和已回购时间通常按天数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如按月数计算。公司
库存股不属于发行在外的
普通股,且无权参与
利润分配,应当在计算分母时扣除。
第三章 稀释每股收益
第七条企业存在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当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和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并据以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
第八条 计算
稀释每股收益,应当根据下列事项对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进行调整:
(一)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
(二)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
上述调整应当考虑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第九条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应当为计算
基本每股收益时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与假定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之和。
计算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时,以前期间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假设在当期期初转换;当期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假设在发行日转换。
第十条
认股权证和
股份期权等的
行权价格低于当期
普通股平均
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其稀释性。计算
稀释每股收益时,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第十一条企业承诺将回购其股份的合同中规定的回购价格高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其稀释性。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增加的
普通股股数=回购价格×承诺回购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承诺回购的普通股股数。
第十二条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按照其稀释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计入
稀释每股收益,直至稀释每股收益达到
最小值。
列报
第十三条 发行在外
普通股或
潜在普通股的数量因派发
股票股利、
公积金转增资本、
拆股而增加或因
并股而减少,但不影响
所有者权益金额的,应当按调整后的股数
重新计算各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
上述变化发生于
资产负债表日至
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的,应当以调整后的股数重新计算各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 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对
以前年度损益进行
追溯调整或追溯重述的,应当重新计算各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在
利润表中单独列示
基本每股收益和
稀释每股收益。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每股收益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分子、分母的计算过程。
(二)列报期间不具有稀释性但以后期间很可能具有稀释性的潜在
普通股。
(三)在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
企业发行在外普通股或
潜在普通股股数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
企业准则
一、制定的背景
中国现行的关于每股收益计算和披露的规定存在一定的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没有考虑
潜在普通股的影响,没有要求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以前中国很少存在潜在普通股,所以中国证监会关于每股收益的计算没有考虑潜在普通股的影响,不要求计算
稀释每股收益。近几年以来,随着
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出现了
可转换公司债券、
认股权、
认股权证等潜在普通股。如果还按现行的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来提供每股收益的信息,不考虑这些潜在普通股的影响,那么所提供的信息就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会明显滞后于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二)各期间的每股收益指标缺乏可比性。现行的关于提供每股收益信息的规定没有要求
重新计算各列报期间每股收益。在提供比较财务报表的情况下,当各期的有关数据发生变化时,不必重述所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这使得各期间每股收益指标缺乏可比性。
(三)与
国际惯例不协调。无论是
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关于“每股收益”的准则均要求计算
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稀释的每股收益主要是指可转换为
普通股的
优先股、
可转换债券、期权及或有可发行股份等潜在普通股可能向普通股转换时所引起的对基本每股收益的稀释效应。中国现行的每股收益的计算没有考虑潜在普通股的影响,不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存在明显的不一致。
相关区别
基本每股收益是相对稀释每股收益来说的就是不做扣除和稀释的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
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
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
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