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八刀
中国玉雕技法
“汉八刀”是中国玉雕技法中十分有特色的技法,是葬玉文化带来的产物。秦汉时期,在玉器制作上,一变纤巧繁细的作风,表现出雄浑博大,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
简介
国力强盛的秦汉时期,在玉器制作上,一变纤巧繁细的作风,表现出雄浑博大,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艺术已从商周以来图案艺术的束缚中,从神秘威严的宗教氛围中解脱出来。镂空、浮雕等技法普遍应用。在具有写实倾向的绘画艺术的影响下,迈出了崭新的发展道路。
如典型的“汉八刀”,是指汉代雕刻的玉蝉,其刀法矫健、粗野,锋芒有力。体现出当时精湛的雕刻技术。
大家都知道,实际上他不是用刀刻出来的,而用水砣砣成的。汉八刀工艺品是中国玉器史上的代表之作,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以后不再觅有此风格的玉器。
名称来历
在这个题目之下,我想多数玩古玉的同研究中国古代玉工艺和历史的专家都会望文生义,感到莫名其妙,甚或是简单。“汉八刀”,何典之有?殊不知,我们或许在面对看似简单问题的时候,往往陷入到一个误区,那就是因为解决问题心切,将问题简单化,以为解决了,其实并没有彻底解决,终是一种不求甚解的结果。另外,我们民族一向爱好在所谓“大”和“通”的层面上花工夫使力气,却时常忽略了“小”而“精确”的认识。如若置其玉器自身所携带的种种古人信息于一旁,它剩下的惟有“雕虫小技”的工艺了。所以,从“小”处落眼研究古玉,也是情理使然。
古代中国玉器的发展流变,到了两汉时期,可以说在种类、造型及工艺诸多方面都达到相当高度,特别在风格的典雅、观念的认识同殓葬的奢靡应用方面,均已登峰造极。汉代人入坟,重厚葬,有着品级的达官贵人甚至死后全身上下要裹一层用金线银线或铜线丝线连缀玉片的衣裳,并且在人体的九处孔窍里也塞进玉。自然,死人的两手里有玉,叫玉握。双目遮盖了玉,叫玉瞑目。耳朵眼儿里的叫珥,或叫瑱(读田)。这里,我要讲明的正是“玉塞九窍”的亡人口中之物——琀蝉。
汉时人多以玉蝉作琀,寓意非常明了。蝉由地下洞出得生。除《后汉书·礼仪志(下)》写“饭含珠玉如礼”的“礼仪”意思,玉蝉在亡人口中,无非是要亡人“蝉蜕”复生,灵魂延续,它的形象是收敛着翅膀的。又有一功能说,清徐珂撰《清稗类钞》正文注:“口实曰琀。古人多以水银殓,因水银性活易流,遇玉则凝,故用玉以塞之。”这里,我要说明,汉以前的琀多为碎玉珠片。后来作为琀蝉的物件上也是没有孔眼的,个别玩玉的人非要在蝉的双目间吻部打眼穿绳佩戴,也不会招致反对。琀有玉蝉,但并非所有的玉蝉都是琀,因为有着太多的第一回工艺上就已经打了孔眼的玉蝉,它的作用原本是为了活人佩戴。一般玩玉的人和部分研究者一律叫它们“汉八刀”。
命名释义
先来说“汉八刀”玉工艺的意思。
从玩古玉同研究古玉的专家那里,总是耳闻“汉八刀”称谓,这个是“汉八刀”,那个是“汉八刀”。听得人都晕眩了。翻查过数种专著,不得其论。讨教方家,不得其果。哪一件玉蝉(或琀或握或翁仲)是拿刻刀用八下子雕出来?数一数,大概没有吧。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八”并非确指,这就如同“一而再,再而三”的“三”,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三”,都不是确指,而只是一个象征,形容反复其多。这道理还不算深奥,一部分玩玉的人和专家大都明白。他们也讲,这个并非确指的“八”,是用来说明琀蝉的刀法工艺“简古”、“粗放”,是专门为殓葬“减笔”赶制的。可是我要问,中国人传统习惯的“三”就已经是个模糊反复的象征了,“九”是极大的数位,“八”能是象征说明“减笔”朴素吗?这也就是我不得其果的地方。我知道的,“汉八刀”称谓是玩玉人的创造。我不知道的,是这一称谓发明在什么时候,如何发明。其实,称谓发明于什么年份并不重要,也许就是玩家的随意(不晚于宋吧)。但是,它的发明原本应有道理。这道理是一定要弄明白的。前辈作玉玩玉人的贡献,也许尽都储存于一个小小的习惯称谓当中。
再来看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如何释“八”。他说:“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另外,习中国书法的人多数知道隶书的发明故事。秦始皇时候,有一个县令程邈犯了罪,被关了十年监狱。程某才华出众,在寂寞中不废创造,将小篆字简化便于书写,这就是后来说的隶书。秦始皇的国家军事政务繁忙,小篆的书写速度跟不上趟,而隶书的写法出现,不啻于今天的电脑录入,很快就流行了。程某因此得到赦免,还做了御史官。隶书的样子同今天使用的汉字已经非常接近了。再后来,隶书中又出现了一种同今天字更接近的写法,叫“八分字”。“八”,在这里做何解?它就是“背”的意思,特指一些字左右笔划相背分开。写到此,应该清楚了。如若我们将“汉八刀”的“八”理解为简古朴拙,就错了。它不是数字的意思,甚至同任何数量都毫无关系。打个比方吧,都知道西藏拉萨大昭寺外面围绕着一圈街道,叫八角街。没去过的人或不求甚解的游客往往简单地理解那圈街道隐藏着八个角落,实际错误得风马牛不相及。用汉语音译,那圈街应该是“帕儿廓”或“八廓”,藏语“转圈”、“转经”的意思。那地方四川人去的多,“八廓”再普通话转换,就成了“八角”。所以,“八角街”的“八”也不是个数字。
综上叙述,可以明确得出结论,“汉八刀”应该指汉代殓葬玉琀仅在蝉的背部施加工艺的那种。更严格地说,背腹两面用工的玉蝉,也是“汉八刀”,因为无论单面和双面,玉蝉的腹背在双眼同敛翅的刻工上都应用了“八分相背法”,它还寓意着亡者同生人的永绝。
勿急,我这文章还不完。对“汉八刀”的“汉”也要试来说明。
汉,顾名思义,就是汉代,时间的标志。可是同类的东西谁也说不好汉代前后就没有。再者,汉有东西之分。讲严格,总不便“周八刀”、“秦八刀”、“西汉八刀”、“东汉八刀”······其实,清代中晚期,江阴姓陈名性字原心的人写过《玉纪》,他说得明白:“更有古时含殓之器,谓之琀玉。不知者,遇旧玉,皆称为琀玉者,非。更有音讹而呼为汉玉者,尤非。”好了,我来纠正,中国地方大,人的口音麻烦,“汉八刀”其实就是“琀背刀”的讹读。由实物遗存角度说话,它决不会仅仅局限于汉代。由此及彼,可以说殓葬玉握猪和作为佩件挂戴的玉蝉,包括汉代的玉翁仲等,雕刻再简古,也不好胡乱叫“汉八刀”,顶多说它具有殓葬玉蝉的“琀背刀”风格。
上面是从“琀背刀”得到的零碎。这样的玉器零碎认识还要啰唆两段。
比如,中国东北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有人说“虎”,有人说“狼”,有人说“神兽”,有人说“熊”。文明曙光时候,没有任何文献遗留可以佐证,引用后来千年以下文献,总归牵强附会。真可谓公说婆说。但我讲,那“龙”也可以是“婴儿”,是蜷缩在母腹中的婴儿。他后来在曙光中渐渐长大,伸展了,张扬了,飞腾了。所以,龙越久远就越萎缩可怜,越后来就越张扬跋扈,此可谓一个判断准则,它象征了生命。在十二生肖里,或许“龙”就是人自身的象征。它原本并不存在,实际也是存在。如若要讲它用于祭祀,祭的正是人类自己生命的繁殖延续。
再比如,上古玉器的功能类别与定名,也时有粗糙。珪,璋,璜,我们已经认识了。瑗,璧,环,我们也认识了,好(孔)倍肉(边)、肉倍好、好肉一样的古代标准,虽然麻烦,可是分明。我们尚未认识玉器的形制更多。珏(读绝)是什么?玠,玤(读棒),珙是什么?珵(读成),珽,琬,琰,琚,琡(读厨),瑄,瑞,璲又是什么?列举的这些既非玉种质地,也非色彩,又非声音,它们究竟是什么?没有详尽回答。我只议论“玦(读绝)”和“笏(读户)”。玦,有人说是耳饰。我不相信人的耳朵能挂上那么个粗大的耳饰,除非认它耳饰的人自己挂上,我就信他。坟里出土状况,它在头骨一侧或两侧,但也不能说明它就是耳饰,否则头骨顶部的陶罐或鼎,就成了盔。《荀子·大略》说:“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屈原九歌·湘君》写:“捐余玦兮江中。”王逸的注释说:“玦,玉佩也。先王所以命臣之瑞,故予环即还,予玦即去也。”王逸并没讲它是挂在耳朵上的,但却指明了它的“绝别”意思。那种挂在耳朵上的玉饰,叫璩(读渠),同生者给予亡人的玦两回事。笏,都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可商代以前有“笏”吗?文字尚未发明发达,何笏之有?后来的笏,也是从“竹”,在竹片上刻写文字,相当于今天向首长汇报工作的笔记簿。如若将商以上珪样的玉瑞叫笏,那么叫它鞋拔子也非不可。
玉器,尤其高古玉器确是复杂麻烦。今天的观念同古人的玉器称谓最好不要想当然简单嫁接。玉是美石。中国人几千年玩儿石头的美学工艺史,证明了“天人合一”观念的执着,也证明了在丰富想象力掩盖之下相对贫乏的科学创造。这样的美的不断制做,其根本是静态的,也是懒散的,与其说是“礼”的象征,倒不如说那些“玉不去身”的君子有着炫耀的癖好。我这里绝对不是随意的讽刺批判,而是换位角度的一种认识。其实,研究鉴赏中国古代玉器,能看真伪,就不简单。
葬玉文化
中国的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直到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华民族依然爱玉之心汉八刀”蝉不改。但是中国“古玉”文化的历史却只能到汉代。那是因为汉以前的用玉,都能与儒家文化联系起来。即使是中国的古玉文化也可以大略的分为:爱玉、崇玉、佩玉葬玉各个阶段。其中葬玉文化几乎贯穿了古玉文化的整个阶段。如今在考古发掘中,唐以后的墓葬里只可能发现一些零星的玉器,但是在汉以前的墓葬中却可以发现成百上千件的玉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余杭反山、瑶山的良渚文化墓、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天马的西周晋侯墓、随县的战国曾侯乙墓、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满城的西汉中山靖王墓等等。 从西周时期的玉覆面到汉代的金镂玉衣,人们可以看到用在死者身上的葬玉规模逐步扩大的过程。但是,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王侯将相的大墓,一般的官吏和平民是不可能也不允许用这种葬玉规模的,使用了,就是“越”,那可是要杀头的。
然而,葬玉的风气一旦形成,势必要波及到整个社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专门用于一般人能够使用的葬玉。在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是两种,一种叫“握豚”;一种叫“唅蝉”。前者代表财富,握在死者的手中,表示死者不空手而去,到了阴间还是拥有财富;后者,放在死者口中,则是认为蝉有蜕变再生的能力,希望死者灵魂得以超脱。图中的玉蝉,就是东汉时期的“唅”。它的特点就是身上不钻孔和雕工极其粗犷,是中国琢玉史上有名的“汉八刀”。其实和田玉的硬度在6.5度,远比硬度为5.5度的刀为高,不可能用刀刻成,它还是用“铊具”琢出来的,而且也不一定是“八刀”,“汉八刀”只是一个名称,言其简略而已。
或许是东汉时期唅玉大量生产的原因,汉八刀的琢工极具特色,凡是真的“八刀工”,都是下“刀”既准又狠,起“刀”收“刀”,干净利落,而且多为“斜刀”,即一面浅,一面深。
“汉八刀”是中国玉雕技法中十分有特色的技法,是葬玉文化带来的产物。随着葬玉文化的衰落,这种技法后来也不再采用。后世虽有造假玉的不法之徒加以模仿,但终因脱离了那个时代,缺少神韵,加之作伪者的功力不逮,琢不出那种气势,总要留下许多破绽。
蒲纹介绍
从汉代用玉的种类来说,可分为常用和少用,常用的有和田玉和天山玉,天山玉,是跟和田玉非常接近的玉种,只是在硬度上只有5-6级,偏软,润泽度欠与和田玉,有说已经断种了,是不是出之天山,我不知道,暂时就这么叫吧,其他玉种暂时归为少用,和氏璧之说有专家认为是蓝田玉,我的观点倾向于和田湖水绿种,汉代用玉应该说天山玉的用料普遍于和田料,和田料的匮乏,一般大墓才有出,平民有用玉,甚至用石代玉,更有穷者,用替代品,我曾经见过一块石性非常重的蒲纹壁,在外阔上刻了3个字,我估计是姓名,只见过一眼,15寸左右,徐州出的,所以,一般的丧葬用玉也看穷富差异;
说说“汉八刀”,大多看好刀法简练,神态逼真,所以得此美名,如果把琢玉看成画画,笔法简练,神态十足,不失为一幅好画,而如果用画法来说,就是简笔画法,说的难听点,就是偷工之作,还有减料之作,就是用石头代替玉的做法,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了偷工减料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死人就葬玉,得有多少玉器作坊,如果一件玉加工上一年半载的,死人都烂没有了,为了符合当时用玉现状,只有加快制作时间,一些工艺精湛的玉工就制作出了简单造型的玉器来满足普通百姓的丧葬用玉问题,后来发现越做越好,开始被王公大臣们接受,用料也开始越来越好,所以在当时得以普及,而且都用于丧葬之用,为后人添了“汉八刀”的美名;
再说蒲纹的观点,有史书说战国就有,《周礼》有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而出土看是在西汉末年开始盛行于东汉的文饰,蒲壁也只用于丧葬,所以一般出土蒲壁也大多质地很差,也有“简笔画法”的嫌疑,其实也应该是“汉八刀”的延伸,是一种简单雕琢技法;顺便说说西汉时期谷纹的加工工艺,在一个平面上,先有规律的等间隔的琢出直线,再以60°转向同样等间隔的琢出直线,再转60°,再同样等间隔的琢出直线,我们便会得到的是所谓的蒲纹,如果把蒲纹再加工,修圆了,就是乳钉纹了,如果要加工成谷纹,就要琢留出一条小尾巴,其加工就是最复杂的,从加工工艺上可以看出,蒲纹最简单,为了省工的一种做法,那么史书提到在战国就有蒲纹了,开始我怀疑史书有问题?后来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谷云纹”的起源,西汉大量的谷云纹的来源和演变,不正是起源与蒲纹吗?所以战国只是起源,有了蒲纹壁,汉人把它变成了“谷云纹”“乳丁纹”,又再还原成蒲纹,从起点又回到了原点;“勾连云纹”稍有差异。(因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末期)
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雕刻工具发生了质的飞跃,电动工具替代了传统的水床和沙砣,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取,一些玉雕大师在传统风格的汉八刀基础上,做了改进,以便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参考资料
汉八刀玉蝉.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2014-10-22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8 14:52
目录
概述
简介
名称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