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生态经济带
山川河流
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湖北段涵盖了汉江的上中下游,其流域涵盖省内10市(林区)39个县(市、区),面积6.3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9%。
简介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577公里。汉江湖北段涵盖了汉江的上中下游,占全长的55.25%,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9%。汉江在湖北省的流域范围包括十堰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茅箭区张湾区神农架林区,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荆门市东宝区掇刀区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市,随州市曾都区随县,孝感市安陆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孝南区汉川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以及武汉市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汉南区等10市(林区)40个县(市、区),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其中,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流域面积2.12万平方公里;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流域面积2.48万平方公里;钟祥至汉口为下游,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湖北汉江流域已经成为全省重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主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全省重要的产业集聚区,有国家级开发区4家,国家级高新区3家,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全省城市新区建设的先行区,省政府批准的3个城市新区中,有2个在流域内。2012年,湖北汉江流域常住人口2419.37万人,占全省的41.86%;GDP达到9638.48亿元,占全省的41.51%。
战略发展
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生态条件优越,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轴线、连接鄂西北与江汉平原的重要纽带,具有“融合两圈、连接一带、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功能,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战略考虑
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强调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丹江口库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是必须重点保护的生态区域;调水后中下游流量减少26.9%,生态影响将不断呈现,生态矛盾和挑战突出。要保证一江清水永续北送,同时维护库区和汉江中下游生态安全、良好,以及湖北汉江沿岸人民群众和广大库区移民生活质量不降低、致富有保障,对我省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迫切需要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这一契机,研究湖北汉江流域开发建设的问题,争取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打造湖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带。
2、做好与国家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衔接的需要。国家层面正在开展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研究。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生态经济带理应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省应积极开展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研究,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机遇。
3、对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完善。我省在区域发展方面已形成“两圈一带”的战略格局,湖北汉江流域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缺少省级层面的战略眷顾,汉江流域开发存在区域分割、各自为战的现象,汉江的纽带联结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上下游、左右岸没有完全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迫切需要将汉江流域开发建设纳入到省级战略层面,加大推进力度,赋予和“两圈一带”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两圈两带”的发展格局。
战略提出
2013年8月13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市召开了现场办公会,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在即,如何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如何推动库区转型跨越发展?”等问题,在会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省有关部门和沿线各市县要加强研究,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共同推进,进一步做好服务于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的‘大文章’,把汉江流域打造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带”的要求。按照这一指示精神,省发改委立即组织调研组于8月16日至20日到沿江相关市县进行了专题调研,积极听取沿汉江各市、神农架林区关于加快汉江流域开发的意见建议。在对各方相关意见建议进行吸收整理的基础上,省发改委拿出了《关于加快开发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报告》。
2013年12月,在湖北省委四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实施“一元多层次”、“两圈两带”、“一主两副”等等这些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省长王国生指出:加大“两圈两带”、“一主两副”发展战略推进力度。……加快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促进汉江经济带与湖北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至此,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省级战略。
批复发布
框架思路
战略定位
初步考虑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全国水源保护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国家级生态风景廊道、现代水利航运带、生态环保带、先进制造业带、现代农业带、沿江沿线城镇带、山水休闲和历史文化旅游带和湖北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发展思路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综合开发为主题,以“绿色、民生、经济”三位一体为导向,以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为重点,做足水文章,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生态廊道,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空间布局
依据《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初步考虑将湖北汉江段按水环境分为三段,即库区段(丹江口库区)、少水段(丹江口大坝—兴隆水利枢纽)、补水段(兴隆水利枢纽—武汉市)。
创新
1、加强水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创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支持节水型和清洁生产型工业以及绿色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发展,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合理设置开发建设环保门槛。严格实行排污总量的控制,制定沿江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开展排污权交易。建立水生态保护联合督查机制。将汉江水质分段考核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加大对汉江中下游水量调度、生态补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汉江梯级开发、汉江通航设施建设、汉江风光带建设、大洪山旅游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民间资本筹划建立流域性发展银行---汉江发展银行。鼓励民间资本联合组建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投融资平台,重点推进汉江流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汉江沿岸滩涂地的使用权与航道整治、航道建设与土地、旅游等资源捆绑开发的新路子。
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深化与京津冀等省市的对口协作。争取在中央和省级层面设立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汉江中下游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安全饮水、生物多样性修复和生态产业发展等,重点推进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示范。
5、开展“绿色、民生、经济”三位一体考核。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市(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及民生改善情况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增加权重。
6、推进功能区域管理体制创新。成立由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负责人及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协调机构,实质性推进襄十随城市群系统规划与有序建设。整合大洪山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将大洪山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成全球知名、全国一流。
重点任务
1、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做实底盘。加快形成“水铁并进”的格局。水,就是沿汉江“水经济走廊”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汉江航道整治、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汉、引江补汉、汉江中下游梯级开发、汉江民垸及滩涂地利用等民生与基础项目建设;铁,就是贯穿汉江经济带的铁路,积极做好武西高铁项目的前期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年底开工建设。
2、推进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建设,改善环境。重点开展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污水处理补偿项目,统筹推进沿岸水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加大湖北汉江流域沿岸排污口截污工作力度,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
3、推进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强化支撑。重点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创意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物流业。
4、推进重要节点城镇建设,丰富平台。发挥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襄十随城市群建设。加大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对外开放平台的争取工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有条件的城镇形成城镇组群。
5、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服务根本。系统建立产业发展、移民致富奔小康联动机制,推进秦巴山湖北片区扶贫开发,推进钟祥柴湖移民集中安置地振兴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进大九湖生态移民工程建设。
政策保障
省发展改革委作为战略参谋和实施部门,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积极做好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统筹协调。一是提请省委省政府编制印发《关于加快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意见》、《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作为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纲领性文件。二是加强与陕西、河南等省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加强与京津冀等南水北调受益地区的沟通协调,争取科技、人才、智力、资金、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衔接,争取国家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三是争取推动设立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专项资金,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
工作情况
意见建议
省发改委根据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积极谋划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工作重点、思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开门纳谏。于2014年2月12日召开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专家咨询会暨新闻通气会,10位专家积极建言献策,新闻媒体广泛宣传。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引发湖北社会各界反响热烈,网上舆论高度关注。共收到来自党政机关、科研院校、社会公众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电话80多个、邮件100多封,政务微博和“我为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建言献策”专栏浏览量超过1000人次。
各方面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从全省发展战略、水利工程、水生态保护、产业布局等不同领域对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提出了探讨课题和应对策略,力助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早日上升为国家战略。
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经济日报、楚天金报、楚天都市报、长江商报等新闻媒体聚焦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精心策划大篇幅连续报道;新民网、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大楚网、荆楚网、中华网、中国经济网、湖北网络电视台、东湖社区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长江商报》开辟专栏发表了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汉江生态经济带畅想》、襄阳市委政研室主任任兴亮的《顶层设计汉江生态经济带》、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的《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六个重要问题》、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蔡泽民的《生态种养,示范推广——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意见》等文章。
社会公众、网民纷纷表达了对省发改委开门搞规划、公开求民智做法的欢迎和赞同,认为这种方法体现了民主和创新,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规划编制
2014年2月,省发改委报请省政府批准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一总”四专的规划体系,“一总”即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四专”即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生态环保规划、生态水利规划、生态农业规划和生态文化旅游规划。省发改委负责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和省旅游局分别牵头负责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省发改委已经研究提出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总体规划在时序上分为规划和展望两个部分,规划期为2014—2025年,远景展望分别到2035年、2049年两个阶段,定于下周发布招标公告。四个专项规划的编制任务业已下达到各相关厅局,各项准备工作也在紧张开展。初步计划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报省委省政府批准实施。
战略优势
此外,汉江流域地理条件优越,从农业运输角度看,供应周边地区粮食,在成本、距离、时间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转型发展,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汉江文化底蕴深厚,沿线城市文化特色鲜明,如十堰的道教文化、襄阳的三国文化、天门的石家河文化、潜江的曹禺文化内涵丰富,掘金文化旅游,潜力巨大;产业布局最优,汉江经济带是省内产业最优的经济带,汽车制造业、粮食深加工业等在省内独具特色;资源丰富,襄阳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汉江平原是粮棉油主产区。这些都为融入长江经济带打下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
汉江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关键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体制机制上创新,国家和省级层面要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支持沿线城市和地区发展;第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沿线城市避免同质竞争和无序发展;第三,沿线城市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不拘一格、彰显特色;第四,在硬件上,汉江经济带要与长江经济带开展有效对接,建议国家投入资金,解决汉江中下游基础设施、通航能力和生态修复等问题,在重要港口项目建设上给予支持。除了这些,沿线各级党委政府还要坚持科学发展、生态保护,用长远眼光对待经济发展。
汉江流域是——
A: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有襄阳、南阳两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10个全国产粮大县,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3.85%。
B: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中西结合部重要的生态走廊、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
C:历史上是西部高原进入中部盆地和东部平原的五大走廊之一,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是长江与欧亚大陆近千公里的南北区间内仅有的一条东西向经济走廊。
D:综合开发利用流域内的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对于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设意义
汉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汉江流域历史上是我国西部高原通往中部盆地和东部平原的五大走廊之一,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条战略通道。全国人大代表、襄阳市市长别必雄在做客人民网直播室时说,“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综合开发,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中部崛起,建立长江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中部崛起,依托长江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湖北省正在积极推动将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并在本次全国人代会上提交了议案。
汉江又称汉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汉江流域介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之间,历史上是西部高原通向中部盆地和东部平原的五大走廊之一,是长江与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近千公里南北区间内仅有的一条东西向经济走廊,综合开发利用流域内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对于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有利于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向纵深拓展。通过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发挥流域内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为长江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是跨区域的发展战略,需要流域内各地区加强合作、协同推进,更应从国家层面统筹谋划、强力支持。”他建议,将汉江生态经济带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建设,从国家层面组织编制《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指导流域综合开发。同时,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正在编制的《依托黄金水道打造长江经济带指导意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十三五”规划》。
区域管理
探索建立汉江跨区域管理体制,制定支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具体政策措施,细化流域综合开发方案,在有关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从全流域和更广的视角,推动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郑心穗委员建议,国家编制实施《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统筹解决汉江中下游流域水质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比照丹江口库区主体功能区政策,将整个汉江流域纳入国家级生态补偿范围,研究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发行汉江流域产业发展和水环境治理专项债券;对部分投资项目提高中央投资补助标准。
郭跃进委员就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支持汉江中下游地区节水产业发展”的提案。他建议国家大力支持汉江流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汉江中下游流域滩涂地开发利用工程、汉江中下游流域梯级开发系列工程、汉江流域交通建设项目等。联名签署的拟提交提案还恳请:国家加强组织协调,彻底治理唐白河对汉江中下游干流的水体污染。
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方向主要定位在三个方面,即生态保护带、生态产业带、生态城镇带。其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未来发展
湖北省十堰市要求要以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抓手,加快以生态修复、生态资源蓄积、水土保持、流域治理、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加强以2个县城为核心、30个集镇为重点、496个中心村为支撑的汉江沿线的城镇体系建设,加快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建设等,通过3-5年的努力,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为“三带三区”,即环境优美的生态保护带、沿江特色城镇带、汉水文化旅游带和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特色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示范区和引领十堰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重点支持丹江口库区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不仅是南水北调工程“一江清水送北京”需要,更是汉江中上游欠发达地区在产业政策受限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作为取水核心区的郧县,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总结、应用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技术和模式,大力开展农业、林业以及绿色产业的开发工作,通过发展柑橘、木瓜、蔬菜、桑蚕等农林产业,走出了一条果、药、瓜、菜、畜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生态产业格局,为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为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郧西县将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统三分”战略为指针,抢抓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国家扩大内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等机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依托汉江,大力构筑一条以水利水电、旅游、城镇建设、蔬菜产业、工业和农业为主的汉江“黄金产业带”。郧西将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开发汉江经济带,制订产业培育、交通建设、生态保护、城镇发展等专项规划;坚持交通先行,构建发达的基础设施网;坚持产业聚集,发展生态产业密集区。重点争取核电规划布点汉江沿线,推进孤山及夹河关水电站建设,把郧西建设成为水电产业大县,发展生态水产基地、林特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坚持城镇带动,建设百公里沿江城镇带;坚持生态优先,建设丹江口库区生态文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
国家批复
2018年1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更加迫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
《规划》提出,到2020年,该区域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打赢蓝天保卫战。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了多项举措。在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方面,《规划》提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武汉、襄阳、十堰、荆门、南阳、汉中等地创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基地。
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方面,要求大力推进武汉、襄阳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十堰、安康、南阳、襄阳、荆门、孝感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强产业源头技术的开发。加强十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南阳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建设,加速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支持洛阳、武汉军民融合发展重点区域建设。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也是重要一环。《规划》要求,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提升整车及重要零部件设计开发能力,增强汉江千里汽车产业走廊的竞争力。推进石化、化工产业绿色发展,在不增加炼油产能的前提下,发展炼化一体的石油化工,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做精做强磷化工,加强煤化工、盐化工、碱硝化工的循环化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建筑材料产业向节能环保型方向发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20:50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