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隶属
湖北省荆门市,地处
汉江中下游,
江汉平原北端,东临汉江与
钟祥市、
天门市隔江相望;西濒
漳水,与
当阳市毗邻;南滨
长湖,与荆州、潜江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
掇刀区、
东宝区接壤。总面积2044平方千米,下辖13个镇。2022年,沙洋县常住人口38.79万人。
历史沿革
商,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
武丁后裔于汉水西岸建
权国,在今马良镇建权城。
周,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姬姓宗室于汉江之间,周公承王命封其弟
季载于冉建国,(冉也作或那),地域在现拾回桥镇境内。当时,沙洋东北部为权国,西部为国。后均被楚国所灭,沙洋全境为楚地。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在权国故地马良境内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政权——
权县。
秦,战国时期,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伐楚,秦国占领郢都(今荆州市纪南)后,设南郡,沙洋县境属南郡。
西汉,在荆门西境设编县,沙洋县境属编县。新莽代汉(9—24年),沙洋属编县升级的
南顺郡。
东汉,光武中兴(25年),恢复西汉建置。建安十三年(208年),魏武得荆州,废南顺郡复设编县。建安十四年(209年),曹仁败北,编县属东吴南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借领荆州,编县属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失荆州,编县归东吴。
西晋太康二年至建兴四年(281—316年),沿吴制,编县属荆州南郡。
东晋,属荆州南郡。永和八年(352年),编县设武宁郡,编县为武宁郡的郡属县。隆安五年(401年),在编县旧城设长林县。
南北朝宋齐沿晋制。后梁大定三年(557年),废编县入长林县,在长林县境的内方山(今马良镇一带)设基州,辖章山、上黄等郡。后又分长林县设丰乡、绿麻(故城在沙洋城区,原有绿麻山,俗称“桃李山”,已冲成河,有绿麻寺旧址)两县作为上黄、章山郡属县。内方山为基州、章山郡治。
隋统一全国后,仅保留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四大总管,境内属荆州。开皇十一年(591年),废长林县入长宁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长宁为长林。大业元年(605年),改绿麻县为章山县。隋末,废章山县入长林县,属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复章山县。武德七年(624年),废章山县入
郢州。贞观元年(627年),废郢州,章山县改属荆州。贞观八年(634年),
尉迟恭任荆州总管,在汉津口旁的琼台山修建城堡,取名沙洋堡,沙洋之名始此。同年,废章山县入长林县,沙洋属长林县管辖。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移长林县治于藻湖西岸(现后港),属
荆州总管府。唐德宗贞二十一年(805年),废长林县立荆门县,属
南郡江陵府。唐末,废荆门县入长林县。
五代,沙洋地域为
荆南国高氏所踞。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在古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属江陵府。不久,军废。
宋建隆三年(962年),长林县移至蒙山东(荆门城区)。开宝五年(972年),在长林县复置
荆门军,属
荆湖北路,领
长林县、当阳县,属
江陵府。熙宁元年(1073年),军废,长林县直属江陵府。元祐三年(1088年),复立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两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废当阳县入长林县。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荆门军与长林县治迁回原址(蒙山东),恢复
当阳县。沙洋为长林属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荆门军升为荆门府,属
河南行省,仍领当阳、长林两县。第二年,荆门府治由当阳移治长林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废长林县入荆门县,属荆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荆门县为州。嘉靖十年(1531年),荆门州改属承天府。
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
安陆府,荆门州属
安陆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
湖北布政使司,领
当阳县、
远安县。境内属
荆门州直辖。
民国元年(1912年),荆门降州为县,境内属荆门县管辖。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七年(1928—1938年),民国湖北省政府将沙洋列为县市单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境内建立荆南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建立沙洋市。同年9月,撤销荆南县、沙洋市,回归荆门县管辖。
1960年3月,经
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辖汉江人民公社(现沙洋城区)和李市人民公社,隶属荆州行署。
1985年5月,成立沙洋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2月,沙洋县下辖13个镇:
沙洋镇、
五里铺镇、
十里铺镇、
纪山镇、
拾回桥镇、
后港镇、
毛李镇、
官垱镇、
李市镇、
马良镇、
高阳镇、
沈集镇、
曾集镇,县政府驻沙洋镇平湖路33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沙洋县,东西长62.4千米,南北宽59.2千米,版图总面积2044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2°02'~112°42',北纬30°23'~30°55'之间。
地形地貌
沙洋县地处
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地带,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能充裕、热量丰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
沙洋县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地带,境内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斜。最高处为
马良山,主峰海拔155米;最低在长湖底最深处,海拔27米。区内西北部为
丘陵龙岗状地形,南部为汉江堆积阶地,属汉江平原地域,东部主要为汉江堤防外滩地带的河漫地。
气候
沙洋县境内处于中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能充裕、热量丰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的特点。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期短。农业气候灾害有低温、热害、干旱、洪涝、阴雨、冰冻、大风、冰雹。形成沙洋县的气候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地形和大气环流。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形成当地四季气候的基本因素;地形北高南低,有汉水河谷与南阳盆地相连,是冷空气南侵的通道;冬季多为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高压控制,盛行偏北季风;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暖湿,多吹偏南季风,雨量多;春秋两季为过渡季节,两种季风交替,但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水量1025.6毫米。
水文
沙洋县境内以荆山余脉为界,分为汉江、长湖两大水系。汉江有59.94公里流经沙洋;另有25条支流流入汉江和长湖,总长691.4公里。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沙洋县年均径流量6.02亿立方米,截至2015年,境内有百亩以上湖泊25座,水面1.39万公顷;中小型水库62座,堰塘3.2万口,总库容2.2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广布,储量约5.4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截至2015年,沙洋县境内发现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共有9种,主要矿产为
石膏、水泥和建材石料用
石灰岩、砖瓦用
粘土、
河沙等,有矿区(矿床)33处。其中,中型石膏矿床2处,储量约39.1万吨;小型水泥用灰岩矿床4处,储量约3233万吨;中型建筑石料用灰岩(白云岩)矿床1处,储量约1251万立方米;小型砖瓦用粘土矿床17处,大型膨润土矿床1处,小型石油矿床1处,中型矿泉水矿床1处。
生物资源
沙洋县境内共有森林植物482种,其中
银杏、
杜仲、
大叶冬青、
皂荚树等为珍稀保护植物。有鸟类139种,鱼类80多种,其中,
白鹳、
黑鹳、
中华秋沙鸭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白额雁、
大天鹅、
小天鹅、白瑟鹭、
松雀鹰、
草鸮、
红角鸮、
斑头雁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另有
獐、
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人口
2022年,沙洋县常住人口38.7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44%。人口出生率3.86‰,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2.84‰。
据人口普查统计,现有少数民族28个,总人口4212人。其中蒙古族38人,回族370人,藏族6人,维吾尔族42人,苗族270人,彝族54人,壮族55人,布依族24人,朝鲜族4人,满族100人,侗族31人,瑶族24人,白族11人,土家族3096人,哈尼族2人,傣族1人,黎族24人,傈僳族2人,佤族3人,畲族4人,水族2人,纳西族1人,柯尔克孜族3 人,土族35人,羌族1人,毛南族1人,仡佬族6人,塔吉克族2人。少数民族在全县居住比较分散,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是沙洋城区和拾桥镇、纪山镇等地。有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三峡土家族村(2009年11月成立)。
经济
综述
2022年,沙洋县地区生产总值321亿元,下降7.0%。其中,第一产业81.65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83.23亿元,下降30.7%;第三产业156.13亿元,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为25.4:26.0:48.6,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增长3.6、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8.1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
2022年,沙洋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70元,比上年增加1956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64元,增加1826元,增长8.1%。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沙洋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控股单位投资比上年增长77.0%。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4.5%。主要行业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6.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7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52.5%;房地产业投资增长21.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20.6%。
房地产开发投资16.61亿元,下降9.5%:房屋施工面积140.39万平方米,下降2.3%;房屋竣工面积12.71万平方米,增长21.0%。商品房销售面积18.24万平方米,增长29.6%;商品房销售额6.69亿元,增长27.4%。
财政
2022年,沙洋县财政总收入9.95亿元,下降19.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2亿元,下降1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71亿元,下降23.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亿元,增长20.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86亿元,增长30.5%;农林水事务支出9.8亿元,增长20.3%;科学技术支出2.06亿元,增长82.5%;交通运输支出3.5亿元,增长286.7%;教育支出6.17亿元,增长28.5%;卫生健康支出2.52亿元,下降3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2亿元,增长7.2%;商业服务业等支出0.12亿元,增长31.1%;住房保障支出0.65亿元,增长56.1%。
第一产业
2022年,沙洋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31亿元,可比增长4.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7.19亿元,可比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191.44万亩,增长0.04%。棉花种植面积0.74万亩,增长5.1%。油料种植面积81.87万亩,增长3.3%。其中油菜籽面积73.45万亩,增长3.7%。蔬菜种植面积20.55万亩,增长2.9%。主要农产品产量为:粮食90.42万吨,下降0.5%。棉花448吨,增长4.7%。油料14.62万吨,增长3.1%。其中油菜籽12.68万吨,增长3.3%。蔬菜47.84万吨,增长3.8%。造林面积0.34万亩,增长14.9%。木材采伐1.76万立方米,下降41.5%。
生猪出栏87.21万头,增长0.2%。生猪存栏45.45万头,增长0.6%。牛出栏2.35万头,增长7.5%。羊出栏2.61万只,增长37.0%。家禽出笼1388.93万只,增长8.8%。肉类总产量8.87万吨,增长3.5%。禽蛋产量3.82万吨,增长4.3%。水产品产量19.80万吨,增长3.6%。
2022年,沙洋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8.57万千瓦,增长2.8%。机耕面积155.99千公顷,机播面积106.59千公顷,机收面积143.57千公顷。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沙洋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达到17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5.1%,其中:轻工业下降39.3%,重工业下降29.5%(23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9个行业增加值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91.82亿元,下降54.0%;利润总额15.11亿元,下降67.1%;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3.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9.2亿元。
建筑业
2022年,沙洋县建筑业总产值11.10亿元,增长16.9%。建筑业竣工产值7.00亿元,增长55.6%。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2年,沙洋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3.69亿元,上升3.1%。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6.26亿元,上升7.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43亿元,下降6.9%。分行业看,限额以上商品零售26.4亿元,增长10.1%;限额以上餐饮收入3.74亿元,上升18.1%。外贸出口总额13.5亿元,增长67.9%。外商直接投资额100万美元。
邮电通信
2022年,沙洋县移动电话用户38.66万户,增长5.6%。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13万户,增加11.3%。
旅游
2022年,沙洋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60万人次,其中接待乡村旅游游客240万人次,占全年总接待人次的66.7%;旅游综合总收入16.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0.8亿元,占全年旅游综合收入的65.5%。共有星级饭店1家、国内旅行社3家、旅行社门市部3家、国家A级景区4个(AAA级1个、AA级3个)、乡村旅游休闲示范点6个、湖北旅游名村1个、旅游商品经营店1家。
金融
2022年,沙洋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5.84亿元,比年初增加45.3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299.97亿元,比年初增加45.9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34.76亿元,比年初增加0.64亿元;机关团体存款44.46亿元,比年初减少3.0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72亿元,比年初增加26.6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4.82亿元,比年初增加5.25亿元;中长期贷款24.35亿元,比年初增加3.17亿元。
交通运输
2022年,沙洋县道路货运量435.8万吨,增长2.9%;货运周转量8362.4万吨公里,增长2.1%;道路旅客运输量169.4万人,下降2.0%;城市公交周转量344.1万人,增长8.0%;出租客运周转量521万人,下降21%。
公路
沙洋县境内公路纵横交错,主要有
207国道一级公路、荆新线一级公路、汉宜线二级公路、江沙线二级公路、沙河线二级公路等主要干线公路。
截至2015年2月,沙洋县公路通车里程2100.876公里。其中,列养207国道37.764公里、省道汉宜线67.425公里、荆新线54.45公里、县道5条计210.463公里、列养线路桥梁总计60座,非列养乡道672.304公里、村道1058.47公里。
水路
沙洋县境内航道主要有汉江航道、江汉航线北航道、长湖以及拾回桥河,截至2015年2月,通航里程174公里,其中汉江56公里,江汉航线31.5公里,长湖52公里,拾回桥河34.5公里。辖区有沙洋、马良、长湖三个港区,港区自然岸线全长10800米。
政治
县委书记:陈威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沙洋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6所,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17所、特校1所,小学28所、幼儿园39所。在校学生数34438人,专任教师3221人。
文化事业
2022年,沙洋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28万册;共有博物馆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2个。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
体育事业
2022年,沙洋县举办各类体育运动会8次,参加运动员人数4.6万人次,其中举办综合运动会0次,举办单项运动会8次。
医疗卫生
2022年,沙洋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2个,其中综合医院3个、卫生院12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中医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眼科医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监督综合执法局1个,社区服务站8个,村卫生室258所,诊所34个,卫生所、医务室1个。卫生机构人员数2570人,执业(助理)医师859人,注册护士876人。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2344张,实有床位数2414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469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院)床位数102张,卫生院床位数770张,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床位数73张。
社会保障
2022年,沙洋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704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22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5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2%。
2022年,沙洋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5.53万人,其中在职人员3.07万人,享受待遇人员2.4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919人,其中在职人员7946人,享受待遇人员4973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4.52万人,年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06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19万人,城乡居民医疗参保人数37.09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095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118人。
2022年度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77户,补贴金额218544元。各类收留抚养类机构床位2689张,共入住人数1091人。
地方文化
风俗习惯
抓周
沙洋县境内居民在孩子周岁请客时叫“抓周”,有的叫“过百岁”,希望小孩长命百岁,也有的地方叫“长尾巴”、“吃面”,称呼不一样,内容一样。“抓周”是一种比较简便的请客和聚会,“抓周”这天,主人对小孩梳洗穿戴特别讲究,新衣新帽新鞋袜,即使是旧衣服也要洗干净。客人主要是外婆、舅母、姨母,也有远亲和近邻,大家都要送礼,送礼最多的是外婆,其次是舅母、姨母等,礼物大多是小孩的穿戴、玩具之类,当然也有送钱、送银元的。
乔迁
旧时,沙洋居民修建房屋首先要选“坐向”,再“择期”,经过“破土”、“上梁”等程序。房屋坐向一般为坐北朝南,也有受地形限制,选择东西向的。农家多依山面水,前有禾场,后有园林,一般为明三暗五的“撮箕口”或一进二重的“八大间”,尤以“八大间”最为普遍。所谓“八大间”:第一重三间(中为厅屋,两边为耳房);第二重三间(中为堂屋,两边为偏房);两重之间在天井左右各设厢房做磨房、粮草库和厨房。富裕人家讲究一进三至五重,有两至四个天井。天井用刻画青砖铺砌,四周走廊相连,四角檐下各有雕花喷金漆柱子支撑,柱子下用白石磴垫底,俗称“金柱头”、“银尚磴”。天井与厅屋之间无隔墙,系木质雕饰通花“隔门”相隔。厢房一般作为子女居室。堂屋正梁上挂有“吉星高照”红布帘,偏房分左大右小,一般作长辈卧室。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居民住房逐渐被楼房取代。进入21世纪后,各地进行新农村建设,人们的住房产生巨大改变。房屋竣工乔迁新居,一般要很好地操办,在农村有戏剧演唱、乐班吹打、放电影等形式,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至亲挚友要送贺匾悬于堂屋正面,或送长副对联挂于堂屋两侧,以示祝贺。
婚嫁
旧时,沙洋县流行包办婚姻,男娶女嫁,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拿娃八字”甚为普遍。姑表、姨表、舅表近亲联姻屡屡常见,“转亲”、“换亲”被称之为“亲上加亲”。男女双方由媒人牵线搭桥,父母议定后,男方先接女方到家里看亲,再由媒人从中撮合,双方均有意向后,再由双方父母议定时间,称为定婚。双方都满意之后,男方选择婚礼吉日,称为“择期”。“择期”后,再由男方将用红纸所写日期送至女方家,交给女方父母,如无异议,在结婚前三天左右,男方给女方送去猪肉、羊肉、鱼、酒、酥饼、糖等礼物,称为“过礼”。接亲时,新娘由姑嫂或姊妹相陪。浴洗、开脸(用索线刁眉),与父母家人哭别,然后放鞭炮“发亲”。沿途逢桥遇沟、转弯换道,都由男家放鞭炮,给在场的亲邻撒喜烟喜糖,不然女方亲友就不让新娘走,俗称“拗亲”。花轿到了新郎门口时,婚礼司仪主持仪式,两名“拉亲婆婆”打开轿门,扶新娘进屋拜堂,父母、主婚人、证婚人坐上首,新人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互拜、送入洞房。新人喝“交杯酒”、吃“如意饭”,斟“喜茶”,喝茶者要给新娘喜钱。晚上闹新房至半夜。第三天早起,新人双双到女家“回门”,也有第二天回门的,称“回对门”。
20世纪90年代后,婚姻自主、自由恋爱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为了显示婚姻的慎重和神圣,婚礼的隆重和热闹,很多婚礼的传统仪程仍然得到了保留并发扬。譬如花样百出的“闹婚”,新娘接到后,在亲友的“策划”下,公公戴花帽,穿古装,背铁叉(意即烧火佬),画浓妆,胸前还要佩带“老狼”或“老郎”“老色狼”等红条幅,婆婆肩膀上要背用红线绑着的两个瓶子(意即愿孩子生活如蜜),在宴会上由亲友组织逗乐打趣。也还有的地方媳妇新车一到,公公在锣鼓唢呐声中,要将媳妇抱进新房。
丧葬
旧时,沙洋县老人去世称为“归天”、“升天”,要讣告亲友,办理“白喜事”。通行黑棺土葬。丧葬仪式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死后,沐浴、理发、更衣、停尸一至三天,设灵位、供灵牌、立香烛、扎灵屋与童男童女,行祭奠。风水先生看风水择墓地。亲友奔丧,携带挽幛、纸钱、香柱、鞭炮等。有钱人家请道士封殓做斋(打醮),超度亡灵。盖棺封殓发丧,在死者双脚垫放木头,意为“前人登柴,后人发财”。发丧出殡有大杠、小杠之分,大杠16人抬,棺置杠上;小杠8人抬,棺置杠下。在抬向墓地时,前有一人,边走边丢纸钱“买路”,棺上骑一男童“压棺”,孝子披麻戴孝,三步一磕,五步一跪,亲友们头顶白色“孝袱子”,臂戴黑纱,男前女后,成群结队,哭送灵柩到祖墓落葬。到达墓地,用纸钱烘坑,下棺称“下井”、“落棺”。众亲友各掬一捧土撒在棺上,随即掩埋。有年长亲友将带来的碗、筷、酒盅在坟前摆好,盛上饭菜酌上酒,表示供奉亡灵。出殡归来,全家每日三餐都要盛一碗饭,声唤死者来吃饭,称“叫饭”,一般以孝满为期。入葬后,每隔七天设一祭,孝子要烧纸钱,称为“烧七”,有钱人家请道士念经,共做“七七”49天。过“五七”时,亲朋好友都要携鞭、纸来,举行悼念。在一周年或三周年满时,要在坟前立碑、扎纸人、纸屋、纸马、纸轿等烧给亡人在阴间使用。清明祭扫墓地,七月十五以前过老月半,当年死者,七月初七以前,过新月半。以后每逢过年要在坟前“上灯”烧纸。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丧葬仪式多简化,但有所保留。
纪山庙会
沙洋纪山庙会是在农历二月十九举办的传统佛教祈福盛会。相传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生日,纪山寺在这天都要举行庙会祈福活动。作为一项传统荆楚民俗活动,每到这一天,方圆数百里香客游人都会慕名到纪山寺朝佛拜祖。
民间文艺
汉江硪歌
汉江硪歌属主腔与号子相结合的曲体结构,曲调可细分为慢、中、快、急四种曲调,一般以五声调式为主,主腔与号子四度、五度、八度相呼应,形成了一唱众和、独具自然和声的演唱特色。汉江硪歌大致可分为打抬硪曲调、打飞硪曲调和打木硪曲调三种。
沙洋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十班家什
沙洋
十番锣鼓,民间俗称“十班家什”,其历史渊源无法考证,只能暂时追溯到明代流传于无锡、宜兴一带的十番锣鼓。沙洋十番锣鼓最晚在清中期已在沙洋广泛流传。
沙洋十番锣鼓乐班以鼓、锣、钹、勾锣和大小马锣等10件乐器组成,如按照十番锣鼓的乐器组成分类,可谓之“清锣鼓”。在沙洋境内的流变过程中形成了以清明湖、长湖、五曾沈等区域冠名的三个流派,同时也衍生出加入各形制唢呐演奏的“丝竹锣鼓”。“十班家什”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花棍
打花棍亦名湘莲,由一人手拍竹板为唱,三四人手摇湘莲和之。湘莲系一根长约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两端镂成三个圆孔,每一孔中各串数个铜钱,涂以色彩,两端饰花穗彩绸。表演时,男女青年各持湘莲做各种舞蹈动作,以湘莲敲击肩、臂、胸、脚等部位,亦可男女双人对打,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行进时,可打出前进、停留、蹲下等多种步伐,有较强的节奏感。打花棍在清朝中期传入沙洋,从此流传民间。
文化遗存
沙洋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见《江汉考古》2008年第二期,《湖北荆门后港城河城址调查报告》),就有先民在这片沃土上栖息,商朝末期殷朝人在沙洋汉水流域建权国(见《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二,“沔水又东,右汇权口。水出章山,东南流经权城北,古之权国也”。注:“章山即为现马良山”),西周初建冉国。5000年的灿烂文明,给沙洋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遗迹。有纪山楚墓群、马家垸古城遗址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城遗址、东周黄歇冢、荆家城遗址等六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5处。
根据2007年-2011年沙洋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沙洋县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19处,其中复查文物点262处,新发现文物点157处。包含古墓葬1200多座,古遗址58处,古建筑12处,石窟寺及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荆门市文物保护单位112处。文物分布遍及全县13个镇。特别与荆州交界的纪山、十里铺、后港、拾回桥等镇尤以春秋战国时期古墓居多。
战国古尸
1994年。沙洋县纪山镇郭家岗一号楚墓出土一具
战国古尸,比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尸早100余年、比江陵凤凰山西汉古尸早200余年,别称为“中国第一古尸”。该具古尸为女性,身高1.60米,死时年龄70-75岁,AB血型,入葬年代距今2300余年。古尸出土时身体上包裹有大量丝织衣物,网络状的纹理清晰可见,用手拉,还有一定的强度。古尸外观形态保存完整,只是因为脱水而有些干瘪,皮肤坚韧,呈乌褐色,还有一些毛发。
沙洋县“中国第一古尸”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保存在荆门市博物馆珍宝馆,为镇馆之物。
郭店楚简
1993年10月,考古人员在发掘沙洋县
纪山镇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时,从墓中酱黑色的淤泥中发现了一堆散乱的竹片。工作人员立即将竹片密封,后聘请专家对竹片进行还原处理,发现这些散乱的竹片是先秦时期的“简书”,上面书写着道家和儒家的重要文献。经过专家长达5年的整理和逐字释读、考证、编连,证实该批竹简共804枚,其中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汉字,上面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郭店楚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上面记有道家文献2篇,儒家文献14篇。郭店楚简还是首次发现的先秦时期的教科书。
楚庄王墓
楚庄王墓位于沙洋县纪山寺西北部的薛家大洼墓地。墓地在自然山岗上,经人工修筑而成,呈南北向。南端是两个高达11米、坟脚直径不下百米,远望象小山的大冢,北端是40个排列井然、大小相当,呈南北向四列分布的陪葬小冢。墓地由矩形台、祭坛、冢区和五级台阶构成。
名优特产
沙洋长湖鳙鱼
沙洋长湖鳙鱼,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长湖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盛行东北季风;夏季气候炎热多雨,多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春秋两季为过渡季节,季风交替出现。具有光能充足、降水充沛、热量丰富、雨热同季的特点,适宜养殖鳙鱼。沙洋长湖鳙鱼体态侧扁,稍高,吻圆钝而宽阔,丰满度适宜,体色呈深黑色,其鳞片紧凑,头部较大,为体长的1/3,肉白细嫩,口感嫩滑,滋味鲜香。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沙洋长湖鳙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沙洋长湖河蟹
沙洋长湖河蟹,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长湖湿地为汉江堆积阶地,属江汉平原地域,大部分为溢洪道,受水流冲刷或淤积,常有变化。滩地土质肥沃,地形北高南低,呈缓坡地带,适宜养殖河蟹。沙洋长湖河蟹,体色光亮,呈深青色,外壳无病斑,无伤残,个体饱满,一般达300—400克,蟹足健壮,蟹酥、蟹黄肥厚、肉质细嫩、鲜香浓郁、口感清甜。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沙洋长湖河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旅游景点
著名人物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出生于荆门沙洋白土里(后更名为孙家山,在荆门、荆州交界处)。
养由基,公元前7世纪人,祖居沙洋拾回桥镇老山古林村,楚国名将。
黄歇(?-前238年),生于沙洋长湖之滨,是战国晚期楚国名臣,楚考烈王时的楚国(令尹)宰相,又名春申君。
季雨霖(1881—1918年),字良轩,今沙洋县高阳镇人,
辛亥革命著名将领。
李建良(1910—1988年),沙洋李市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龚兴业(1914—1993年),沙洋毛李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仅列部分,参考来源:)
城市荣誉
2017年9月,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并被中央综治委授予“2013-2016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沙洋县为湘鄂西片区。
2019年12月6日,入选“2019年投资潜力全国百强县(市)”,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0年6月,被命名为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2月,入选拟授牌命名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公示。
2023年10月,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23年12月,被公示为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拟表彰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