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1241—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宫廷琴师。
人物生平
侍宋生涯
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
大家庭中。年轻时,因精于
弹琴作画、写诗填词,“以
词章给事宫掖”,成为供奉内廷的琴师,侍
谢太后(
理宗之后)和王昭仪(度宗之嫔),并与
柴望(著有《
秋堂集》)、马廷鸾(著有《
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被俘入元
德祐二年(1276年),宋廷降元,
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元兵入临安时,汪元量赋诗:“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连天。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
杜鹃。”“乱点传筹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侍臣奏罢降元表,臣妾签名
谢道清。”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谢太
皇太后北行,“杭州万里到幽州”,目睹了
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写下了《
醉歌》《
越州歌》、《
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以补史书之不足。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一月,土星犯帝位,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这时
中书省提出天有
异象是宋公族在京导致的,于是请求元世祖下诏迁
赵氏宗族到开平(即上都)。而后瀛国公赵显、翰林
直学士赵与前往上都(今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内),汪元量与王昭仪也随行。在江南正炎热的六月天,一行人经历了“地有一尺雪”、“指堕肤亦裂”的艰辛旅程,一路出居庸关,登李陵台,拜
昭君墓,经过寰州、居延,北上开平,一去几年。太后一行漂泊途中,生活困顿,食不果腹,幼帝与全后母子心酸,汪元量自言“书生不忍啼”,仍然一直守护着幼主太后到处漂泊,一路上经历的所见所闻都有诗歌记载。
知遇元廷
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汉人,汪元量一行到达大都后,元廷在三宫北上之初给予了他们相当优厚的待遇,各种宴请更是接连不断,汪元量作为三宫的亲近侍从,常常随三宫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他伴随三宫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以琴名于大都,元世祖听闻他善琴,便下诏令他入宫侍从,因此他经常受到元主恩遇。他还授瀛国公
赵显诗书,期间曾出仕
翰林院。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汪元量被任命为岳渎降香的代祀使,与朝廷重臣严学士同行,临行前世祖慎重地将此任务交给他们,并说“如联亲行岳顶来”(《
北岳降香呈严学士》)。圣旨一下,立即起程,“一从得玉旨,勒马幽燕起。河北与河南,一万五千里”(《
降香回燕》)。汪元量此次被任命为使者应该属于随行的汉人,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出行,这一行足迹遍布黄河、
长江流域,曾经在
东部沿海地区北上游历过的汪元量,又一次
有机会在中国的西北、西南、中部、东部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一段的走南闯北,约留下了诗歌四十多首,约占其现存诗歌的十分之一。这次降香,汪元量不仅祭祀了
北岳恒山、西岳
华山、中岳
嵩山、
南岳衡山、东岳
泰山、
四川青城山,还经过了四川
成都杜甫草堂,拜祭了孔子庙。
奏请南还
至元年间,谢
太皇太后、王昭仪逝世,十八岁的瀛国公
赵显入
吐蕃学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离析,汪元量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然而忠君爱国已成为融入他生命,此时汪元量毅然决然地上书
元世祖请求南归。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汪元量得以归去,自号水云子。
南归后,汪元量组诗社,过潇湘,入蜀川,访旧友,后于钱塘筑“湖山隐处”,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据传他行踪飘忽,被时人称为“神仙”,终老山水。
主要影响
诗
汪元量的友人
李珏跋元量所撰《
湖山类稿》,称元量“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亦宋亡之
诗史”。“宋亡之诗史”,是汪元量诗的主要特色。它记述的史实,往往能补史籍之所未及。汪元量南归后,写了不少诗来反映人民在
元朝统治下所过的痛苦生活,如《钱塘》《
兴元府》等,可以看成是“宋亡诗史”的一部分。《
湖州歌》《
越州歌》《
醉歌》是汪元量“诗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其他
宋遗民同类的诗。
汪元量早期创作《
居拟苏武》四首、《
月夜拟李陵诗传三首》,立意、谋篇、
遣辞都模仿古诗《李陵与苏武诗》《苏武诗》,痕迹过于显露。元兵南逼,国势飘摇,他的诗融入了时代的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
师法杜甫,模仿杜甫的秦州体,颇有心得。他在颠沛困顿之中,进一步领悟到杜诗“句句好”(《
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他在大都所作的《
黄金台和吴实堂韵》《
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继承了杜甫的沉郁,而又有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苍凉和悲愤。他为挽文天祥而作的《
浮丘道人招魂歌》,则学杜甫的《
同谷七歌》,深得章法。南归后写的
山水诗,偶有明快之笔,但大多数是抒写寂寞哀愁心情的,如“孤舟行客愁无那,
十二峰前
十二滩”(《夔门》)。还有一些诗则受
江湖派的影响,意境幽窄。
词
以“
德祐之变”为界限,汪元量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宫廷生活。如〔莺啼序〕《宫中新进黄莺》写黄莺的伶俐,〔汉宫春〕《春苑赏牡丹》写牡丹的娇媚,曲尽物态,颇有情致。〔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写宫人的哀怨。这些词辞采华美,结构缜密,虽然境界不高,但能做到典丽而不堆砌,工致而不晦涩。他的〔长相思〕则通俗活泼,充满欢乐情绪。
“德祐之变”以后,汪元量的词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变化。至元十三年赴大都途中,他发出了“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的慨叹。在大都期间,在一组〔
忆秦娥〕词中,他冲破了传统的“宫怨”作品中的幽愁暗恨,表达了被俘者的苦楚和眷恋故国的心情。其他如〔人月圆〕“不堪回首,
离宫别馆,杨柳依依”,〔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都感人至深。这些作品继承并发扬了
陆游、
辛弃疾、
陈亮爱国词的传统,不事雕琢,直抒观感,言显意真。南归后,山河变色,“肠断江南倦客,歌未了,琼壶敲缺”(〔暗香〕),孤寂忧伤,眷怀故国,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感情更趋深沉。代表作是〔莺啼序〕《
重过金陵》。
音乐
汪元量是宋末有名的琴师,以善琴而供奉于内廷。他与
郭沔、
刘志方等被称为浙派的开山鼻祖,他和郭沔把
儒家的很多
思维方式引入了古琴,在
意识形态上又一次把古琴推向至高无尚的地位,迎合了封建文人的
形而上学心理。在音乐上,创新的同时,又借鉴了古谱,江阁两派的优点。使浙派较当时民间江西派简洁直达其意,又较阁谱(派)通时韵,动听易懂。
据史料记载,至元十七年(1280年)秋,他两次去探望被关押在狱中的文天祥。第一次,为其弹奏《
胡笳十八拍》。第二次,为其弹奏《拘幽十操》等十首曲子,琴音深沉悲凉,怆人心弦。其中一些是
古曲原作,有一些是经过汪元量的加工,还有一些是汪元量的新作。这正是
孔子提倡的“兼济天下”在他身上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的表现。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召他入宫,他婉拒后请求出家为黄冠道士,获准后携琴归里,终生奉道,
云游四方在失意潦倒、隐居山间之际依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并传播琴道。
历史评价
邓光荐:忠钩义尽,光芒错落,照乘前后,其度越流俗,何翅百倍。(《题水云诗》原载《
永乐大典》卷909)
曾子良:①出入贯穿,驰骋上下,乐府诗学
黄庭坚,五言诗则有杜甫之遗风。②为人质朴简默,似不能言者。而德祐元、二间,
贾似道悉精锐、竭帑藏以出,国人皆知其有无君之心,知而不敢言,言而不敢尽,水云秉笔直言,抉剔奸肠,尤见其忠肝义胆,使万世之下,仍使乱贼生畏。(《题水云湖山稿》原载《
永乐大典》卷909)
潘耒:
汪水云诗,元名人
共相推许,有诗史之目。其咏
宋幼主降元后事,皆得之目击,多
史传所未载。(《书汪水云集后》)
李钰:①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
湖山类稿跋》)
②汪水云《类稿》,纪其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微而显,隐而彰,哀而不怨,唏嘘而悲,甚于痛哭,岂《泣血录》所可并也。(《
书汪水云诗后》)
轶事典故
行迹无踪
汪元量返回钱塘一带后,往来
鄱阳湖间,风踪云影,倏无定居。当时的人无法猜测他去留的踪迹,于是多认为他已经成仙,此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当时的人都画他的像来奉祀他。
圣赐泪砚
《改虫斋笔疏》记载:汪元量藏有赐砚,背刻“天锡永宝”四分书,右刻水云二篆字,左刻楷书绝句云:“斧柯片石伴幽闲,堪与遗民共好顽。试忆当年承赐事,墨痕如泪尽
成斑。”
和诗怀旧
《
宋诗纪事》记载:汪元量跟随三宫北去后留滞北京。当时同行的还有王清惠、张琼英等,都是以前宋廷里的宫人,擅长诗词,相见之后不一番涕泣。王清惠曾作《秋夜寄水月、水云二昆玉》,汪元量有诗相唱和:“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黄金台迥少知己,碧玉调高空好音。万叶秋声孤馆梦,一窗寒月故乡心。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潇潇入短襟。”话里行间满是别古伤今之情。汪元量获准离开大都时,曾经与其一起侍奉宋廷的十八个宫人在城内酌酒畅饮为其践行,击鼓弹琴,纵歌叙别。还没有唱几句话,便是哀音哽咽,泪如雨下。《西湖志余》记载:当时一旁的人都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劝,于是便
分韵赋诗为赠,留作念想。作诗者为
王清惠、陈真淑、黄慧真、
何凤仪、周静真、叶静慧、孔清真、郑惠真、
方妙静、翁懿淑、章妙懿、
蒋懿顺、林顺德、袁正淑十四人。
挚友相惜
文天祥兵败被执,囚于大都,汪元量几度入狱探视,两人品评《行吟》,奏《
胡笳十八拍》,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成《
胡笳十八拍》,并为元量作品作序。《
宋遗民录》记载:汪元量写了《
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诗,勉励文天祥尽节,惺惺相惜、互相激励,成就一段佳话。在文天祥壮烈殉国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
杜甫的《
同谷七歌》,为文天祥招魂。
人际关系
汪元量是宫廷琴师汪琳的第三子,《
题汪水云诗卷》中
刘师复题诗云:“万里归来葺故园,阚湖新结小船轩。双亲八十喜康健,七子侍劳三十孙。”可得知元量共兄弟七人,水月亦当为其中之一,其余姓名皆不详。
《
湖山类稿》卷四《
南归对客》有“堂前双老亲,粲粲色敷腴”、“呼儿斫海鲸,新篱酒盈壶”的句子,说明元量自燕京南归杭州后,双亲还健在,膝下有子侄。
在《增订湖山类稿》收的四百八十首诗、五十二首词中,汪元量的诗词唱和者以及诗词中提及的有交往的人物共有三十九人,包括
柴望、奚秋崖、
徐雪江、毛逊、林防、杨镇、杜德机、吴坚、家铱翁、黄千户、卢
奉御、王奉御、
王清惠(王昭仪)、
赵与芮、
留梦炎、
文天祥、景
僧录、严学士、昝顺(原名昝万寿)、
青阳梦炎、李迁、周方、马廷鸾、章鉴、曾子良、陈杰、
赵文、凤山提举、
赵淇、皇甫秀才、傅立、刘桃冈、开先长老、张驴等。而在给汪元量的赠诗、
题诗、
序跋文中,又有
刘辰翁、
刘将孙、
吴仁杰、
赵众、
胡斗南、
刘师复、
罗志仁、
孙鼎、彭森、萧幽、
萧埙、刘困、刘丰禄、萧球、赵云、罗绮、张弘道、
张时中、尹桨、萧克翁、祝从龙、夏天民、王祖弼、戴仁杰、曾顺孙、刘震祖、李嗣彭、李嘉龙、兜率长老、虚谷、熊仲允、萧炎丑、黄居仁、永秀、杨学周、萧灼、
觉性、杨学李、叶福孙、祖惟和、黄圭、
张高老、严日益、聂守真、黄建可、陈泰等四十八人。
主要作品
清初
黄虞稷《
千顷堂书目》著录汪元量《
湖山类稿》13卷,《
汪水云诗》4卷,《
水云词》2卷,已佚。清代
乾隆间,
鲍廷博刻
刘辰翁选《
湖山类稿》5卷(前4卷为诗,第5卷为词),《
水云集》1卷。以流传系统不同,重见的诗很多。二者共收诗 300多首,词20多首,《
四库全书》即以鲍氏二本著录。今人
孔凡礼自明代抄本《
诗渊》及《
永乐大典》残卷中辑得汪森本未收诗约100首,词20多首,与汪氏二本合为一编,题为《增订湖山类稿》,1984年
中华书局出版。
(参考资料)
出版图书
人物争议
关于汪元量入道的原因,学术界颇有争论,以下几种看法兼而有之:
其一、
元初道教受到帝王的推崇,
社会地位颇高,道士的生活比较优越,生活方式比较自由,以道士身份南归对于一位宋室旧臣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二、汪元量一向认为自己是汉族儒生,以全真教为代表的道教中兼容的
儒家思想正好可以使汪元量在道教信仰中保留自己
儒家的印记。而其中的遗民情怀也正好满足了汪元量的心理需求,满足他精神上的某种归依感。
其三、蒙元民族的统治,曾一度使汉族儒生处境艰难,并对
汉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而道教是汉族文化相对比较纯净的留存之处。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