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铁货
山西晋城市的传统铁货铸造手工技艺
泽州铁货,是指山西晋城市的传统铁货铸造手工技艺。晋城,古称泽州泽州府,自古有“煤铁之乡”的盛誉,北宋时期,泽州(今晋城)为全国著名冶铁区之一,境内的“大广冶”为冶铁官炉,所铸“大观通宝”被誉为史上最美铁母(钱)。明清时“九头十八匠”更是闻名全国,“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大批泽州铁货北上内蒙,南下广东,西去甘肃,就连不起眼的钢针都能远出国门,卖到东南亚一带。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晋城盛行冶炼,战国最著名的“阳阿古剑”就产自大阳镇。当时的大阳已成为北方制造兵器所需生铁的重要产地。
后唐时期,官方允许百姓冶炼铸造铁货。
北宋时期,河东路(今山西)之泽州(今晋城)为全国著名冶铁区之一,境内的“大广冶”为冶铁官炉,所铸“大观通宝”被誉为史上最美铁母(钱)。
明清时期,山西泽州府所辖5县的采煤、炼铁和铸造行业极为鼎盛,泽州府凤台县境内的大阳镇被誉为“九州针都”,生产的“大德”牌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北宋熙宁五年,日本僧人将泽州煮茶铁货带回日本。二战后,精致的铁壶在日本非常普及,并销往全球各地。
明清泽州铁货,冶炼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名满九州,远销海外。《中国实业志》记载,清代满人入关认为冶铁“人聚众多,为害甚巨”,1733年雍正禁止贩运生铁,1824年道光命令携带不成器的铁在五十斤以上者没收,百斤以上者治罪。各种严法律令限制冶炼规模,并征收繁重税目,但是泽州铁货还是在逆境中迎来了一段辉煌。李希霍芬的《中国》中记载清代山西冶铁中心仅泽州府凤台县牗,即今晋城市泽州县牍,熟铁炉业全县炉数约计百余座。
乔志强的,《山西制铁史》载1735年修《泽州府志》“物产”中载“其输市中州者,惟铁与煤,日不绝于途”1783年修《凤台县志》载产“针铁”,1738年陵川县有铁钉铺十二家,鸦片战争前后,晋城冶铁又有了发展,当时已经成为山西省的铁货中心,道光年间全县有生铁炉一千多座,熟铁炉一百座,铸锅炉四百多座。仍为小规模手工生产。李希霍芬曾记载凤台县的铁供应全国,晋城大阳的针供应每个家庭,并远销中亚一带。明清时“九头十八匠”更是闻名全国,“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大批泽州铁货北上内蒙,南下广东,西去甘肃,就连不起眼的钢针都能远出国门,卖到东南亚一带。
泽州铁货,多是手工制作,用料为生铁。经蜡模制作回收、熔铁、浇筑、打磨、后续加工等前后68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民俗文化
泽州铁货已传统手工技艺发达而闻名的“九头十八匠”,至今在晋城以“头”字作地名的有50多个,以“匠”字作地名的有近30匠,这也从侧面映衬出当时泽州铁货的辉煌。
泽州铁货,68道工序传承千年冶铁技艺。泽州铁货在煮水过程中,可吸收水中的氯离子,并释放出二价铁离子,因而煮沸的水软而甘甜。长期饮用,还能补充铁质,有效预防贫血。长期用铁锅炒菜,铁锅表面会生成一层油膜,不仅不粘锅,还能避免各类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影响。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铁器产品附加值不高、品位低的问题日趋凸现,老铁壶、铁锅、铁勺等一系列铁制厨具逐渐被人们遗弃,取而代之的是质地轻薄的铝合金和不锈钢制品,民用铁货一度失去往日风采。
如今,在晋城,能体现往日辉煌历史的,多数为生产经营民用的铸管、铸件和机械工程配件。泽州铸造与文化的嫁接在此岸逐渐萧条,但在彼岸却异常繁盛。受此影响,晋城市的“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大阳手工制针”“泽州打铁花习俗”等,与“铁货冶铸文化”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0:3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