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
中国古代郡国名
济阴,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从梁国分出定陶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改定陶国为济阴郡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更名为定陶国,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又改为济阴郡,属兖州,治所在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东汉时期,济阴郡兖州八郡国之一。唐武德四年改为曹州。济阴郡从汉至明存在1500多年,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
历史沿革
尧舜禹时代为古陶国,尧十三岁封于(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
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陶丘。《说文》:“陶丘城,尝居之。
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陶丘“扼之要,据淮、徐、宁、卫、燕、赵之脊”,一直是中原地区著名的水陆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和军事战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
西汉初彭越封梁王,都定陶。梁国封域约秦国砀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梁国一分为五,于梁国旧都置济阴国,后收为郡。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改定陶国为济阴郡
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更名为定陶国
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又改为济阴郡,属兖州
东汉初为定陶国,不久,改为济阴郡。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刘长被封为济阴王,立十二年,元和元年卒,因无后,国除,复为济阴郡。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汉安帝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延光四年刘保即皇帝位,济阴复为郡。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济阴复为国。
曹魏黄初元年(元年220年),复为济阴郡。
太和四年(230)年复为济阴国。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又复为济阴郡。
西晋时隶属于兖州。
北魏置西兖州,与济阴郡同治定陶,后徙左城(今曹县西北)。
北周改西兖州为曹州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济阴郡(治济阴县,今曹县西北)。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为曹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为济阴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曹州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称帝,废唐哀帝为济阴王,葬于定陶“温岭”。
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曹州改赐广济军
宋崇宁元年(1102),升曹州为兴仁府,管辖济阴、南华乘氏和宛亭(冤句)四县。
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因城圮于水,迁治故乘氏城。即今菏泽市城区,济阴属之。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省济阴县,其地直隶曹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为府,治菏泽(今山东菏泽牡丹区)。辖11州县,菏泽(今菏泽市牡丹区)、定陶(今菏泽市定陶区)、钜野(今菏泽市巨野县)、单县(今菏泽市单县)、曹县(今菏泽市曹县)、范县(今河南省范县)、观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莘县观城镇)、城武(今菏泽市成武县)、郓城(今菏泽市郓城县)、朝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莘县朝城镇)10县及濮州(州治在今菏泽鄄城县旧城镇)1散州。
2000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菏泽地区为菏泽市(地级),原菏泽市(县级)更名为牡丹区。辖9区县,牡丹、定陶、成武、东明、曹县、单县、巨野、鄄城、郓城。
两汉封域
西汉,《汉书·地理志》:“济阴郡,县九:定陶冤句、 吕都(吕都县)、葭密成阳鄄城、句阳(句阳县)、秺县乘氏。”治定陶。
东汉,《后汉书·郡国志》载:“济阴郡,十一城:定陶、冤句、成阳、乘氏、句阳、鄄城、离狐廪丘单父成武、己氏(已氏县)。”仍治定陶。
史料记载
济阴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
《禹贡》菏泽在定陶东。属兖州。户二十九万二十五,口百三十八万六千二百七十八。县九:定陶,故曹国,周武王弟叔振铎所封。
禹贡》陶丘在西南。陶丘亭。冤句。莽改定陶曰济平,冤句县曰济平亭。吕都,莽曰祈都。葭密,成阳,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鄄城,莽曰鄄良。句阳,秺,莽曰万岁。乘氏
泗水东南至睢陵入淮,过郡六,行千一百一十里。
南朝宋侨置济阴县
南朝宋大明元年(457 年),侨置的济阴县。
泰始年间,入北魏。
太建五年(573 年)十一月辛巳,入陈。
太建十一年,入北周,治昭义(在今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镇西),领1 个县。
参考资料
济阴国(郡).菏泽市情网.2014-12-3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15:4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