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中国历史古国,今
山东省
菏泽市
定陶区,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帝尧受封于陶,改国于唐,故号陶唐氏。古陶国有
陶丘,
周武王封弟
曹叔振铎于
曹,建都
陶丘,
司马迁称陶丘为“天下之中”。《
竹书纪年》:“
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
说文》;“
陶丘有尧城,
尧尝居之。”
陶国
陶,
上古时期国名,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有丰富的古典文献记载为表述,有众多历史遗迹的勘探结果为佐证,七千年前先民就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稼穑渔猎,繁衍生息,创造着早期文明。
陶丘
陶丘之名,首见《
禹贡》:
济水“东至于陶丘北”;再见《
尔雅》:《尔雅·释丘》云:“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西汉学者孔安国曰:“陶丘,丘,再成者也”。清学者郝懿行《尔雅·义疏》云:“陶,从陶,陶是瓦器。丘形重累似之”。这说明陶丘原是自然形成的土丘,经过人们在上面制作陶器,即所谓“再成为陶丘”。因丘形似鬴(釜),又曰鬴(釜)丘。
最早记载与陶丘有关的人物是
帝舜。《
史记》:“舜耕
历山,渔
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又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
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之器皆不窳”。据此,舜在河滨的主要工作是制陶器,陶丘是因舜在这里制陶器而成名。
雷泽在
鄄城东南,历山在
雷泽西南、
鄄城东南,今
闫什镇历山庙村,而陶丘在何处。
《
说文》:陶,再成丘也,在
济阴。《夏书》曰:“东至于陶丘。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名陶唐氏。”《说文》书成于东汉,时济阴为郡,治所在
定陶县。可知陶丘在济阴郡定陶县。但是,据唐初《
括地志》等历史文献记载,
鄄城县境内也有陶丘,且附近也有尧城。《括地志·濮州》载:“故尧城在濮州
鄄城县东北十五里。”“陶丘在濮州鄄城县西南二十四里”。经文物部门鉴定,该陶丘今名陶堌堆,是
龙山文化遗址。不排除
舜曾经陶于此。
《
尚书·禹贡》云:“济水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上古九泽之一,
菏泽)。”
对陶丘的地理方位,《
汉书·地理志》清楚表明,陶丘在
定陶城西南方向,且有陶丘亭为汉代的陶丘标记。
《
水经注》云:“菏水上承济水于
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又东北经陶丘北。”《地理志》说在
定陶西南:“陶丘亭在南,墨子以为釜丘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于釜丘者也。《尚书》所谓导菏水自陶丘北,谓此也。《水经注》进一步肯定了陶丘在
定陶城西南:“亭在丘南。”同时还认为,陶丘就是
墨子所说的
釜丘,也是魏襄王会见薛侯的釜丘。这个釜丘,就是《尚书·禹贡》所说的菏水(实为济水)过陶丘北的陶丘。《史记·集解》引周隋人徐才《宗国都城记》云:“
曹州城中高丘,即古之陶丘”。《括地志》引用了这一条。北周及隋代的曹州,即北魏时的西兖州,即今
定陶马集乡左山寺及周围。
《元和郡县图志·曹州》云:“州理中城,盖古之陶丘也,名左城。《帝 王世纪》舜陶于河滨,即《禹贡》之陶丘,今济阴定陶西有陶丘是也。《尔雅》曰:再成为陶丘,成,犹重也。”
宋初《
太平寰宇记》云:“济阴县,本
定陶县之地,属
济阴郡。自汉至(北)周皆为定陶之地。按定陶县在今县东北四十七里定陶故城是也。隋开皇六年于此置济阴县,属曹州。……左岗,在县东北五里,岗阜连属,林木交映,以近古城,故以名焉。……州理中城,盖古之陶丘也。一名左城”
《宗国都城记》、《
括地志》、《元和志》、《太平寰宇记》中的唐宋
曹州及济阴县城,是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72)由定陶故城迁往西南左丘,而建成的
西兖州城。左岗,又名左山,是《
春秋》中之左丘、战国时之左氏,今定陶县西南马集乡左山寺,为古左丘遗址。上世纪五十年代,丘尚高十余米。经文物部门勘察,左丘一带属龙山文化遗址,正合尧舜时年代。
康熙朝《
曹县志》载:“北魏迁
济阴郡于左山,隋迁左山之阳,不离其地。”又云:“曹州旧城在左山南,济阴废县傍。”这使我们知道,从北魏孝昌三年至隋初61年中,
曹州城在左丘;因隋初战乱,曹州城可能被破坏严重,终于在开皇六年由左山迁往西南五里的地方重新建城,即今
曹县青岗集镇堤上范村一带。而其东面则是济阴县城,此城正在左山南三里,
曹县青冈镇张志高村一带。唐宋文献中的曹州城、济阴城就在这一带。此二城均在金大定八年的河决中被淤淹在地下五米。而遗留在地表的只有左冈。据史学家丁山先生考证,左丘在商代为军事重镇左氏邑。左氏之名,屡见《春秋左传》和《战国策》。因汉哀帝刘欣把其父刘康葬此,故又被称为葬城或左城。隋于此地建法源寺,今称为左山寺。唐宋曹州城正在秦汉定陶城西南,济水经其北往东北流,符合《尚书·禹贡》和《水经注》记载。看来,唐宋的学者把左山看成陶丘已为定论。
但是,到了北宋后期,学者们又有了不同看法。《元丰九域志》载:曹州五县:
济阴、
冤句、
乘氏、
南华、定陶。时济阴县驻
左城,其下云:济阴四乡,有
曹南山、
菏水、氾水。而不记陶丘之事。但在
定陶县下云:“定陶,州东北二十七里。三乡,柏林一镇(今定陶半堤乡柏林寺),有仿山、陶丘、濮水。”显然,《九域志》的作者不同意左丘为陶丘,故不在济阴县下,而在定陶县下记有陶丘。时因刚刚撤消广济军,恢复定陶县,县北境达到今
菏泽城东北都司镇一带,故有
濮水之说。据《太平寰宇记》,定陶县西南与济阴的分界,距定陶城仅十一里。
清代学者程思泽《战国地名考》认为:“左氏即《
水经注》之左冈,为陶丘之另阜也。”这就是完全否定了左丘是陶丘的说法。大概是由于北宋后期否定了左丘为陶丘之说,元《文献通考》曹州下记载,济阴县无陶丘,而
定陶县下有陶丘、三朡及濮水,可证仍认为陶丘在定陶。到了明代,陶丘有了具体位置,即
定陶城西南七里或十里。
《大明一统志》载:“《地理志》曰:《禹贡》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墨子以为釜丘。《竹书》: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于釜丘者也。按《
寰宇记》,以陶丘即左城,已见州下。据本志,则云陶丘亭在县西南七里。然《寰宇记》所称故州城治定陶者,县之西南,州之东北,当即其地。’此说含糊地表示,故州城(即西兖州)在定陶西南,唐宋曹州之东北。即所谓陶丘在定陶西南七里之地。明万历《兖州府志》云:陶丘亭在县西南七里。《尚书》导河水自陶丘北;《尔雅》曰:丘再成为陶;《帝王世纪》云:舜陶河滨,曹州国西南陶丘亭是也;墨子以为釜丘;《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于釜丘。”同时该志还载三鬷亭在定陶西南十里。
《大明一统志》、《兖州府志》的说法又直接影响了顾祖禹和顾炎武。
顾祖禹在《
读史方舆纪要》中云:“陶丘,志云在县西南七里,《禹贡》济水东出于陶丘北;郑元(玄)曰:陶丘在定陶西;《尔雅》曰:丘在成曰陶丘,成,犹重也;《帝王世纪》舜陶于河滨,丘因以名;墨子以为釜丘,《竹书》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是也。”
顾炎武在《
肇域志》中,写下了几乎相同的话:“定陶亭,在县西南七里。按《禹贡》济水东出于陶丘北。《尔雅》曰:丘在成为陶。《
帝王世纪》云:舜陶河滨,
曹州国陶丘亭是也……柳河,在县西南十里,即舜陶河滨处。古堤岸尚存,今有河滨寺。”“今县东北有龙池;三朡亭,在县西南七里,有存焉”。
二顾几乎重复了 《
大明一统志》、《
兖州府志》的说法,且说明是出于地方志。但没有说故
济阴郡治和
定陶故城在今城西南七里或十里。清雍正朝撰《
古今图书集成》,撰者一方面把陶丘定位在仿山(定陶今城北十二里),一方面又把河滨定位在定陶西南:“河滨:《史记》云:舜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路史》云:东夷之陶者苦窳,乃陶于河滨,期年而器以利。《帝王世纪》云:舜陶河滨,曹州国西南陶丘亭是也。”今县西柳河有河滨寺,河之南岸故迹尚存。同样是雍正朝编撰的《山东通志》则对陶丘只字不提,而把三朡亭定位在故城东北。
清康熙朝《
曹州志》云:“河滨,州东南五十里,即舜陶处,今属定陶”;“陶丘亭在州东南三十里。《尔雅》曰:丘在成为陶。《禹贡》济水东出于陶丘北,即此。”曹州(今菏泽城)距定陶西南七里的河滨寺五十里,而三十里处则是龙山文化遗址程庄堌堆。同时,该志对三鬷亭所在地也作了定位,距州东南四十里,则是仿山龙山文化遗址。
清乾隆年《
曹州府志》则不同意《曹州志》之说:“陶丘在(定陶)西南十里,古曹城中。”《尔雅》曰:再成为陶丘。《后汉志》:古陶尧所居。《帝王世纪》曰:“舜陶于河滨,丘,曹州国西南陶丘亭是也。今县西南十里有河滨寺。《禹贡》导济水,东出于陶丘北。《地理志》: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墨子》作釜丘。《竹书记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是也。”
该志十分清楚地指出:陶丘在(定陶)县西南十里,古曹州城中。即古济阴郡治及定陶故城在今城西南十里。就目前所见资料,凡云陶丘,河滨寺,多言在定陶西南七里费庄。1988年版《定陶县地名志》马集乡费庄村条下载:“该村西北约200米,定马公路北侧,有一高出地面3.4米的土丘,疑为古陶丘遗迹。朡丘草色,古为定陶八景之一。
曹振铎曾建三朡亭于丘上。按县志记载位置,朡丘可能在此。舜陶河滨亦指这一带。”据查:该村丘顶乃河滨寺旧址,寺庙毁于
抗日战争初期,原寺庙大门横匾为“虞舜陶处”四字。该志沿袭明以后旧志,习惯把陶丘与三朡拉在一起。
去年3月,市文物队在河滨寺旧址进行了初步勘探,既没有发现任何宋以前的陶片、器物,也没有发现有古城遗址旧迹。
据笔者研究,金、元、明三代,黄河多次泛淹此地。河滨寺旧址为明末柳河之南岸,北岸尚有陶朱公亭。柳河就是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彻底摧毁唐、宋定陶故城的黄河河道。洪武四年(公元1371)新建定陶县城于故城南,即定陶今城。直到宣德二年,知县吴深修建定陶县衙。这意味着在明初的黄泛威胁之下,至此才把
定陶县城正式固定下来。于是,定陶县当时的志士仁人开始寻觅尧舜的遗迹。他们综合《汉书》、《帝王世纪》、《水经注》关于陶丘在定陶城西南的说法。否定了《元和志》、《寰宇记》的
陶丘即左山说,最后在明定陶新城西南的黄河故道南岸的高堤之上,修建了河滨寺,在北岸修建了陶朱公亭。于是,舜陶河滨的遗迹及三朡亭、陶朱公亭等就出现在黄庄一带,待到天顺二年(公元1458)撰修《大明一统志》时,定陶县下就有了记载,并含混地认为定陶古城在此。清乾隆《曹州府志》则肯定地认为:“陶丘在(定陶)西南十里,古
曹州城中。”其实唯一的根据就是明朝人创建的河滨寺。
经实地测量,定陶县衙距马集乡费庄河滨寺十里,而
定陶城外廓距河滨寺最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