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泽,亦作靁泽、雷夏泽。《
山海经》雷泽有
雷神。故址在
山东省
菏泽市
鄄城境内
阎什镇。
地名历史
雷泽:在
山东省
菏泽市
鄄城县
阎什镇,又名雷夏泽。《
尚书·
禹贡》
兖州:“
雷夏既泽”;《
史记·
五帝本纪》:“
舜耕
历山 (今
山东省
菏泽市
鄄城县
闫什镇历山庙村西),渔雷泽”,皆指此。传说天帝的女儿
华胥在雷泽踩着了蛇迹(履迹),因此怀孕而生
伏羲。
北魏时,“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自宋代
黄河常于曹、濮一带溃决后,雷夏泽即为
黄河泥沙所淤涸。雷泽: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据《
金史·地理志》载:贞元二年(1154年)雷泽降为镇。从此不再设
雷泽县。
雷泽又称雷夏泽,最早见于《
尚书·
禹贡》:“雷夏即泽,雍、沮会同。”《
地理志》曰:“在济阴
城阳县西北。”《
括地志》曰:“雷夏泽在
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
北平地也。”《
史记·
五帝本纪》曰:“舜耕
历山,渔雷泽。”汉代始设
成阳县,晋代改名为城阳,隋代更名为
雷泽县。”古雷泽西南岸
雷泽县在
山东省
菏泽市
鄄城县境内
阎什镇。
古文记载
雷神居雷泽。《
史记·
五帝本纪》道:“
舜耕历山(今
山东省
菏泽市
鄄城县
闫什镇历山庙村西),渔雷泽”。又注引《
山海经》道:“雷泽有
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所引与今《
山海经》异。
《
山海经·
海内东经》道:“雷泽中有
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鼓,敲击;吴西,吴地西部。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卷六道:“雷泽当作
震泽。”此以
震卦所象为雷。又《淮南子·坠形训》道:“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
高诱注:“雷泽,大泽也。鼓,击也;熙,戏也”。
伏羲氏的起源。
司马贞继续写道:“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
成纪。”
《
禹贡》曰:“济河惟
兖州。
九河既道,
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汉朝学者
郑玄说:“雷泽,
兖州泽,今属
济阴。”
《
水经注》
瓠子河下载:“瓠河又左经雷泽北,其泽数在大
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既
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
成阳县。”
唐初《括地志·濮州》
雷泽县云:“雷夏泽在濮州
雷泽县郭外西北”;又载:“
濮州雷泽县,本汉
成阳县,在州东南九十里。”由此可见,雷泽在
山东省
菏泽市
鄄城县阎什镇。
南宋学者
罗泌在《历山考》中说:“雷泽不闻有二,耕、渔必不相远,即此为是,今曹、濮间有舜豢龙井,
定陶城皆其足迹也”。罗氏认为:雷泽在
濮州,即今
鄄城县。
相关考证
《
禹贡》曰:“济河惟
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古代黄河与济水之间被称为
兖州。
大禹治水,使黄河水流入众支流;位于今
菏泽市北部的澭水、
沮水,在雷泽的上源汇合,流入雷夏泽。老百姓从避洪水的岗丘之上走下来,又开始种桑养蚕,安居乐业。所以,汉朝学者
郑玄说:“雷泽,
兖州泽,今属
济阴。”
据《
汉书·地理志》:
济阴郡九县,
定陶、
冤句、吕都、
葭密、
成阳、
鄄城、句阳、
乘氏、秺。在
成阳县下特别注明:“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
汉书》明确指出雷泽的位置在
济阴郡成阳县的西北。
北魏《
水经注》瓠子河下记载:“瓠河又左经雷泽北,其泽数在大
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
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既
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
成阳县。”
唐初《
括地志·
濮州》雷泽县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至此,我们发现
成阳县地理名字变为
雷泽县。该书又载“
濮州雷泽县,本汉
成阳县,在州东南九十里。《地理志》云
成阳属
济阴郡。”唐
濮州在今
菏泽市鄄城北二十五里旧城镇。该镇东南六十里左右应是雷泽的位置。
据考古发掘证明,汉
成阳县、唐宋雷泽县城,位于今
菏泽城东北六十里胡集村东。其三面城墙已勘探清楚,并出土元、明雷泽寺碑。以胡集为基点,向西北测十里,即唐、宋时雷泽的东南岸。对雷泽的位置,唐《
元和郡县图志》、宋《
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城志》、《
舆地广记》都做了类似的记载。
雷泽的东南岸是
成阳城。现已探明,成阳城为
龙山文化遗址;城西一千米的汉
尧陵遗址,在地下三米已探出若干块
龙山文化陶片。故而确定,雷泽的东南岸有两个
龙山文化遗址。
雷泽的西南岸是
历山(今
山东省
菏泽市
鄄城县
闫什镇历山庙村西)。《
史记》曰:“舜耕
历山,渔雷泽、
陶河滨”。西汉人高诱注《
淮南子》曰“
历山,在
济阴成阳。”《
太平御览》百六十引应劭语:“
历山,即雷泽中山也”。西晋学者
皇甫谧曰:“
舜耕历山,今
济阴历山是也。”北魏《
水经注》曰:“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
历山。”唐《
元和郡县图志》、宋《
太平寰宇记》,皆谓
历山在(雷泽)县西北十六里。
鄄城县阎什镇历山庙村正合此方位。经文物部门勘查,该村属
龙山文化遗址。清
乾隆学者
孙星衍来此考察时,谓“山高平地二丈许。”此处为雷泽西南岸无疑。
雷泽的西岸是
犬丘,或曰垂都。《
左传·隐公八年》:“宋公、卫候遇于犬丘”。历史文献告诉我们,犬丘是
尧舜禹时期伯益氏族的居住地。伯益氏族是有虞氏的姻亲,又是
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
舜耕于
历山(今
山东省
菏泽市
鄄城县
闫什镇历山庙村西)、渔雷泽,伯益氏族不会离此地太远。《
水经注·瓠子河》下载:“
濮水枝渠又东北经
句阳县之小
成阳东,垂亭西,而北入瓠河。”又载:“今
济阴句阳县小
成阳东五里有故垂亭者也”。
雷泽之北岸,即
炎帝的发祥地羊里水。因而其北岸应在
鄄城县引马镇之南。
雷泽的东北岸在今
鄄城县红船镇张堌堆,是
大汶口文化遗址。附近又有成都故城遗址,是三千年前
周文王第七子姬武的始封之
成国。《
太平寰宇记·
濮州》
雷泽县下载:“雷泽县,本汉
城阳县也,古成伯
姬姓之国。”后来,因水患,成迁国都于成之阳,即汉晋之
成阳、唐宋之雷泽城。张堌堆位于雷泽东岸,是中华始祖
伏羲的诞生地。
对四千年前雷泽的水域,依现地理范围看,即:东南岸为
牡丹区的胡集村及尧都
成阳和
尧陵遗址;西南岸为
鄄城闫什镇的历山庙村
历山遗址;西岸是
郑营乡的刘堌堆犬丘遗址,东北岸是鄄城县
红船镇张堌堆大汶口文化遗址。今
鄄城县的东南部全为雷泽的水域。
相关传说
伏羲氏族
伏羲又称
太昊。太昊氏族系
黄河下游济濮流域,奉信凤鸟为图腾的
土著居民。其居住地之名明显带有氏族信仰标志,像水、之,
顾国之顾(在
鄄城东北部和范县南部)
濮水之濮。淮水之淮,
睢水只睢等皆含佳字,为象形之鸟字,说明这些河流两岸住有太昊氏族。现代学者
王献唐先生认定濮水流域的
鄄城和范县
濮城就是凤文化的发祥地。后来
尧舜时期居住今
菏泽和濮阳境内的伯夷氏族,商
契氏族,
颛顼氏族之一部等,都是信奉
鸟图腾的。
伏羲氏族及其母系华胥氏族则是世居雷泽、
大野泽、
菏泽、
孟渚及
济水、
濮水岸边,信奉
龙图腾的土著居民。六千年前的龙即北方
湾鳄。时气温比今高出2—3度,雨量充沛,适宜鳄鱼的生存。从
长江之南到蒙古之北,无处不有鳄鱼的生存,这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鳄为
水陆两栖动物,既是水中霸王,又是陆地猛兽,为渔猎社会人类的大敌。生活在雷泽、
菏泽、大野、孟渚、
济水等水边的
伏羲氏族把鳄鱼既视为神物,又视为天敌。他们在于鳄鱼的拼搏中艰难的生存。是
伏羲发明了网罟,增强了捕杀鳄鱼的手段,这从考古发掘葬中的鳄鱼骨可证先民捕杀鳄鱼的行为,鳄鱼群居水中,每遇雷雨,群吼如雷,又被先民奉为
雷神。
《
山海经》云:“雷泽中有
雷神,鼓其腹则雷。”即
鳄鱼。人类既惧怕它,又崇拜它,希望人人都像鳄鱼那样威猛,因而又成为崇拜的图腾。
伏羲氏族与太昊氏族错居在济水、濮水流域,在人少兽多的洪荒时代,两族和平共处,互为婚姻,同步进化到
父系氏族社会,历经十五世,形成人口众多的炎族部落。后经炎黄之战
尧舜禹千年间的氏族融合,太昊氏族和伏羲氏族已被后世视为一体。古往今来世代口耳相传到春秋,由诸子写入竹简之时,已分不清太昊、
伏羲的具体所指。到了西汉,经史学家
刘歆等人的研究整理,正式把太昊
伏羲定为一人,是非常了不起的
社会科学成果。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曰:“任宿、
须句、
颛臾,
风姓也,实司大与有济之祀。”晋代
杜预注曰:“司,主也。大,伏羲。四国,伏羲之后,故元其祀。”春秋时的四个小国把大、伏羲作为他们的祖先,同是又祭祀养育祖先的济水之神,说明后世对大、伏羲已视为一族,承认了汉代学者对四千年前祖先合谱之
科研成果的认可。
《
史记·祭祀志》说,上古
人祭河,只祭
淮水和济水,反映出二水流域是中华先民太昊、伏羲二氏的发祥地。现代学者王献唐先生对此已有系统的研究。历史上的学者对太昊伏羲为东方氏族是没有疑义的,其氏族大本营就在济濮流域的雷泽周围。
伏羲传说
神话中,一位名叫华胥的少女去野外游玩,在雷泽岸边看见了一个大脚印,很好奇,便踩了上去。这一踩,华胥心有所动,便怀孕了,十二年后生下了
伏羲。周人的始祖、
帝喾正妃
姜嫄同样是踩了大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弃,也就是
后稷。这种
感生神话反映了
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情况。其实,履迹是先民为了生殖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全国各地都有摸子洞、得子泉一类的景观,没有子女的女人摸一摸那个洞或者喝一口泉水就可以怀孕,意思和履迹差不多。在
远古时代,代表神灵的
神职人员舞于前,适龄女子尾随其后,踏在神职人员的脚印上,亦步亦趋,仪式结束后,相中的人在幽闲之处过
性生活,从而怀孕。在
大洋洲的岛国中,有一种叫“宴饮”的风俗。土著居民中的适龄男子在夜晚围在一个类似
女阴的水潭边舞蹈,同时把长枪投到水潭中。而后约上相好的女人在野外过性生活,繁衍后代。
又据《
路史》记载,
伏羲之母华胥即诞生于阆中渝水之滨阆中历史玄远悠久,相传为
上古时代华夏
人祖巨迹罗泌在《路史》中曾写到:在阆中
俞水伏羲的母亲华胥在那里居住而得名。
伏羲生于阆中据宋代罗泌的《
路史》记载:“太昊
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意思是说,
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为踩了
雷神的足迹而怀上伏羲。
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今甘肃秦安)。《路史》注释说:“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渝水地也。”《周地图》解释说:“阆中水为渝水。”《遁甲开山图注》亦云:“仇
夷山,四面绝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
伏羲出生处。”《览胜》云:“彭池,即今之南池也。”沧海桑田,原先碧波荡漾,华胥曾在此嬉玩而孕育过
伏羲的阆中南池,如今已成为高楼林立的七里镇新城区。中国最早的文献、战国时成文的《
山海经》在探索这段历史脉络时说:“西南有
巴国。太皋生咸鸟,咸鸟生
乘厘,乘厘生
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由此推论,
伏羲还是最早的巴人祖先。伏羲生于阆中,也正合了阆中曾为巴国都城这一史实。
不仅如此,阆中在
秦汉时期便有“
伏羲乡”。巴人领袖
范目帮助
刘邦“还定三秦”之后,刘邦封范目为“慈凫乡候”。著名学者
闻一多在《
伏羲考》中说,“慈凫”是“伏羲”的
重唇音,后代史学家误将“伏羲”作“慈凫”。
在马功德所著《伏羲与女娲出生地探微》一书中,对华胥孕育生产伏羲的过程有更为详尽地描述:某一天,华胥从仇池畔长青山穴居地出来,沿途看见鱼儿在水里跳跃、花草在路边点头、鸟儿在枝头歌唱,一切都好像是在欢迎她的到来。怀着愉悦的心情,华胥走到河边,看见沙滩上有一只六尺长的巨大脚印。华胥觉得惊奇,就脱下兽
皮靴,赤脚踩在那巨人脚印之上。忽然间,一股暖流直入华胥心扉,仿佛云雾之中,一道彩虹围绕着她——这一刻,华胥怀孕了。华胥怀胎12年之久,始终不见婴儿临盆。这年的十月初四那天,华胥到仇夷山南麓打猎,在快速跳动中振荡了
胎气,当场生下一个男婴,这就是伏羲。
伏羲生于甘肃的天水、崛起在河南的淮阳。这是历史所公认的。人们又从对史料的研究以及对
嘉陵江流域的
民俗文化的挖掘中得出结论:远古的阆水之滨是
伏羲母亲华胥的故乡,伏羲的“根”在阆中,
伏羲文化是阆中
本源文化的“母体”。
据宋代罗泌的《
路史》记载: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好奇踩了雷神的大脚印而怀了伏羲。12年后,在仇夷生下伏羲。《路史》的注释说:“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今阆中渝水也。”闻一多的《
伏羲考》也认定华胥是在阆水之畔孕育伏羲的。远古的华胥之渊就是彭池,明代《览胜》云:彭池,即今南池也。《保宁府志.地理志》注,南池就是阆中
七里坝,老阆中至今仍把七里坝叫着“南池”。
传说伏羲曾三次回到母亲的故乡阆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伏羲第一次回阆中是19岁时候。此时,华胥又已带领部族和11个月的女儿
女娲回到阆水之滨安居乐业了。
伏羲看到母亲、妹妹和乡亲们在湖边用树杈、石块击打游鱼,
命中率很低,便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他从
蜘蛛结网捕捉
飞蛾受到启示,教人们用林中的藤蔓编织成渔网捕鱼。吃不完的鱼,他又教人们用树皮编成篓养起来。这种渔具,就是现在嘉陵江流域的渔民仍在使用的“巴篓”;他便从
野蚕吃叶吐丝受到启示,教人们养蚕、缫丝织布,人类从此便开始穿上了冬暖夏凉的布制衣服。
事隔几年后,
伏羲第二次回到华胥身边。他看到这里的百姓狩猎方式和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后,往往劳而无功,便教人们用石头、木棒、竹片磨制成两端锋利的武器打猎。遇到大兽、
凶兽,就组织大家执
锐器群起而攻之。结果,按他教的办法和发明的武器打猎,人们的收获比原先增加了许多倍。吃不完了,他又教人们将那些受轻伤的野兽或小兽豢养起来,从而揭开了人类饲养猪、马、羊、兔等
家畜的序幕。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年逾98岁的
伏羲,厌倦了红尘,对山灵水秀的阆水更是神往,于是第三次回到阆中,潜心刻
书契,而这些书契皆玉片、
石片,无文字,智者参之悟道,仁者参之悟德,能者参之悟纵横之术。
伏羲又研习
易经,专注地画演乾八卦,这些是人类最早了解世界的
文化符号。他还深入民间,教人们用象形、会意、形声等“
六书”达意表情,从此结束了人类以
结绳记事的落后办法。他又开始制
琴瑟、灼土为埙,并创作出《驾辨》、《劳商》、《凤来》、《离基》等
圣乐。从此,华夏子孙们的生活开始沐浴着音乐的曙光。
本源文化是指
中华民族最早、最本朴的文化品种,融汇于百姓生活的各方面。阆中的
巴渝文化、风水文化、天文文化皆属于本源文化中最灿烂的花枝,它们都是在
伏羲文化的沃土上繁荣起来的优良
花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