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耕历山
历史典故
舜耕历山,是一个历史典故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出自《墨子·尚贤中》。
历史背景
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山西南部境内的中条山、一说菏泽境内历山、一说济南千佛山)耕耘种植,在雷泽(今属山东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山东兖州)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史记》载:“舜耕历山(今山东菏泽境内),渔雷泽(今山东菏泽境内),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相传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来舜继之位成为上古五帝之一。
雷泽的西南岸是历山。《史记》曰:“舜耕历山,渔雷泽河滨”。西汉人高诱注《淮南子》曰“历山,在济阴成阳。”《太平御览》百六十引应劭语:“历山,即雷泽中山也”。西晋学者皇甫谧曰:“舜耕历山,今济阴历山是也。”北魏《水经注》曰:“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皆谓历山在(雷泽)县西北十六里。鄄城阎什镇历山庙村正合此方位。经文物部门勘查,该村属龙山文化遗址。南宋学者罗泌在《历山考》中说:“雷泽不闻有二,耕、渔必不相远,即此为是,今曹、濮间有舜豢龙井,定陶城皆其足迹也”。罗氏认为:雷泽在濮州,即今鄄城县
舜帝
概述
舜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共工、驩兜和三苗等四人。,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市,治所在今蒲州镇。东汉学者应邵说生于姚墟,即今菏泽市鄄城县彭楼镇舜城。
贤德
相传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为帝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二次为帝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整顿建制
死以后,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禅让天下
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舜耕历山古遗址
历山古遗址是上古舜帝诞生之地和躬耕之所。位于山东菏泽鄄城闫什镇历山庙村西,南临东西村街,西为舜庙建筑群。1980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并确定该遗址,当时遗址地表可采集遗物的范围东西45米,南北77米,总面积3465平方米。地表采集遗物主要有陶片、人骨、木炭、蚌片、烧土块和金属冶炼渣。陶片以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以绳纹为最多,方格纹、篮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还有少量的磨光黑陶。从部分可以看出器形的陶片分析,主要有鬲、罐、盆、杯、瓦等。经铲探得知:文化层堆积3.7米,地表向下1米为扰乱层,1---2米灰褐土,为汉至商代文化层;2---4.7米灰黑土,为龙山文化层,包含物有陶片、人骨、木炭、烧土块、及金属冶炼渣等。可以看出器型的有:细泥黑陶筒形杯、夹细砂灰陶鬲、泥质灰陶敞口罐等陶片,分属于山东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汉文化遗物。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从舜帝始。”历代统治者对帝舜极为推崇,舜不仅是“尧天舜日”的重要代表,更是德孝文化的最早践行者。历山舜庙建于春秋时期,地面以上已不见遗迹。自汉以后,历代官吏为其修庙朝拜者更多。南朝宋颜延之有《祭虞帝文》,北魏温子升有《虞帝庙碑铭》。元张须著《舜祠记》并刻碑立于舜庙,该碑现仍立在历山古遗址之上,碑文曰:“须来游于鄄,知帝庙在雷泽之北,瓠河所经是为姚墟,亟往拜焉。”《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史籍均记载舜生于姚墟,故姓姚。综合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考证,以今历山古遗址为坐标,姚墟在雷泽西南,西邻瓠子河历山脚下。今舜耕历山遗址位置与历代史籍的记载完全相符,鄄城不仅有舜耕历山古遗址,更是帝舜之故里。
历代所修舜庙,因黄河河患或人为破坏,庙堂建筑损失殆尽。如今历山舜庙得以重修,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历山虞帝庙”匾额悬于山门,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大师任继愈题“舜耕历山古遗址”已刻巨石于庙中。
历山鄄城县古代四座土山之一,该遗址距地表较浅,文化层较厚,遗物丰富,延续时代较长。历山古遗址发现于1980年9月全省文物普查中。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历山古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保护标志。
文献记载
关于历山,历代史籍中均有记载。《墨子•尚贤》说:“古者舜耕历山河滨、渔雷泽。”
史记·五帝本纪》谓“舜耕历山,渔雷泽河滨。”“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周显王年间,孟子往卫至历山,见旧迹而欲田之。这是古代名人亲到历山寻古的最早记载。
史记正义》曰:“濮州雷泽县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
郑玄《注》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曰:“今济阴历山是也,于雷泽相比。”
至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对历山的表述更加细致形象。“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
南宋罗泌有《历山考》曰:“历山有四,一河中,二齐之历山,三冀州,四濮之雷泽。耕渔必不相远,即此为是。”
元史·和尚传》:“子千家奴。延祐五年致仕,退居濮上,筑先圣宴居祠堂于历山之下。聚书万卷,延名师教其乡里子弟,出私田百亩以给养之。有司以闻,赐额历山书院。”
至清孙星衍《岱南阁集·历山虞帝庙碑铭》载:“山高平地止二丈许,或言石为土掩,上有虞帝庙。”
大清一统志》“曹州府历山篇”载:“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
清末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山考》将濮州历山列入“古有今无之山”,称“是元时兹山尚在。今其地名历山庙,莽平无拳石,而雷泽即涸无勺水。陵谷变迁,于兹为信。”
明《濮州志》载:“历山在州东南七十里,即虞舜躬耕之处,有舜庙。”
新解
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始见于《墨子·尚贤中》:“古者舜耕历山河濒,渔雷泽”。其后在诸子百家著述中,舜耕历山的传说多有转述。到西汉,通过太史公史记·五帝本纪》的整理与转述,“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在更大范围受到人们的注意。东汉以后,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是,有关追踪“舜耕历山”的故实,辨析“历山”等地之具体所指,在包括《史记》在内的诸多古籍注解中,可以说不绝如缕;在各种舆地之作乃至方志之类的文献中,也时有所见,并且绵延至今。篇幅所限,各种“历山”其地说就不一一详述。
近年来,“舜耕历山在洪洞”说又引起学术界关注。
一、 尧舜活动舞台——冀州河东
禹贡》言:“冀州地,即尧舜之都”。古冀州之所在,即在西黄河和东黄河两翼之间,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北部。“冀州之人”(《史记·五帝本纪》),舜曾经躬耕于历山,又有“历山在河东”(东汉郑玄),所以,舜帝的发迹地应在河东无疑。“尧都平阳”已是史学界不争的事实,作为尧的继承人,且又有尧晚年访贤的故事发生,可见,舜早期的活动范围应锁定在平阳附近区域。即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泰山以东以南。原因不外乎气候变迁引起的海侵海水倒灌,历史时期的几次大洪水,或是部族之间的战争。“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孟子·滕文公》),舜所属部族举族外迁,其中一支向西越过太行山,一路且迁且驻,到了汾河流域见此处洪水未肆虐,且自然条件优越,便在霍太山、汾河流域留了下来,并逐渐华化。
二 、“神圣之邦”——洪洞
古河东乃“帝王都所”,华夏根祖所在。洪洞古属冀州河东之域,一系列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把洪洞的历史推到了石器时代。在南大版《中国历代名人词典》中,所列 26位远古人物里,能在洪洞找到他们的活动传说及文化遗存的竟达半数以上,被称为“神圣之邦”,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古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所居之地必然自然条件优越。洪洞的古环境如何。我们不妨来重建一下尧舜时的环境。
尧舜时代大概是 3000 aD.C,正当近5000年的第一个暖湿期“仰韶暖期”(约3000aD.C~1000aD.C)。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为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高出现代2℃~3℃。适宜的温度,寒暑无忧满足了先民生活的基本要求。舜之时,洪水泛滥成灾,山西高原众多的台地又为先民提供了避居之所,其中黄土残塬形成的台地兀丘成为先民定居的首选之地,洪洞古历山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地势高亢,即是这样的“诺亚方舟”。洪洞位于霍山吕梁之间,一系列山脉横亘东、南,中高山脉所产生的焚风效应,使得该地区成为多雨带中的“少雨区”。而雨热同期降水量偏少的气候正好适合当时北方主要的旱物——黍、粟的生长,从而先民的食物来源也有了保障。另外,河边大湖、周边森林可供渔猎,优质丰富的陶土又可供烧制陶器,疏松的黄土利于耕作。就在这样可渔、可陶、可耕的环境中,舜在历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居乐业,直到尧王访贤与之共掌国政。
舜曾躬耕于历山,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和文化遗存。
三、圣王庇荫——传说、遗迹
尧舜的传说在历山周边流传甚广,并自成体系。甚至可以说,这片土地上,每一条溪流,每一块山岩,每一座村落,甚至姓氏,都透着尧舜文化的气息。传说大概分以下几类:
一类是关于舜的生息的传说。据说舜生于洪洞诸冯,因舜由忠孝仁爱卒然成名,后改名圣王村。圣王村尚保留有地名诸冯疙瘩。后寓居耕作于历山,在那里且耕且牧,留下了鱼鳞般精美的舜田,水草丰美的圈羊沟,甚至还有他遇害转安的舜井,另外还有象窝沟、神象岭、鸟儿蜂、爷爷树、娘娘树、回心石、思过洞、馒头窑羊圈墓、马地里、饮马池、龙须瀑、乌龙潭、二圣谈心树、圣王麦等数不胜数。舜乃千古明君,后世景仰舜帝功德,在他曾经寓居的历山修建了神立庙,而以历山为中心,周边也呈“万佛朝宗“式排列有像铁炉庄的望舜楼,圣王村舜庙等建筑。
第二类是因尧王访贤而衍生出来的故事传说。如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天降神兽——羊獬(羊獬村名的由来),尧王晚年移居羊獬,其后的“尧妻二女于舜”,皋陶依“獬豸”断案等以及两位洪洞籍大隐士许由巢父的传说。据说,洪洞箕山还留有许由拒受尧荐后,归隐途中留下的“洗耳泉”“弃瓢池”遗址呢。
还有一类就是关于舜的身边人。比如舜的一臂膀、后世尊称“狱神”的皋陶,传说为洪洞皋陶村人,今甘亭镇士师村东仍存有皋陶墓,有陵有祠,历代屡有修葺。相传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亦是贤良淑德,泽惠乡里,深受百姓爱戴,以致每逢她们往返娘家婆家时,两地人民都要自发聚集,争相迎送。后来这种习惯就延续下来,沿袭成习。
四、尧舜遗风——庙会、锣鼓
“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阮籍乐论》),又有“俗,习也。” (《说文》),可见百姓民众由于受到祖先人物或统治者生活习惯的教育影响,在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论、行为的趋向和好恶习惯,就是风俗。所以,风俗之始必有因。
从古至今几千年来,洪洞历山、羊獬以及万安沿路村庄,一直保留着“接姑姑”、“送娘娘”的习俗。年复一年,传承不衰,即便在战争年代和文革期间也未中断。该民俗活动,尤以三月三、四月二十八的庙会最为隆重,可谓全民动员。一种习俗,在两个相距 70多里的村落里,竟延续了四千多年,这在我国历史上恐是绝无仅有。可见尧舜圣德留在人们的心里的刻痕是何等的深刻。 ,
接送途中,人们为了聊表兴奋之情,敲击石块、石片或击奏骨片、木头等自然物,历经数千年,这样原始的造乐法竟演变为平阳大地声震世界的“威风锣鼓”。与别处的不同,羊獬的威风锣鼓具有明显的传统特色。除击奏方法、表演风格有异外,传统的曲牌名也很有特点。比如“西河滩”、“风搅雪”、“五路垣”、“东河沙”、“吃凉粉”、“笑回乡”等,接送的礼乐团在不同地方演奏不同的曲牌。相传这些曲牌都是当时尧舜有感而发起的名,可见羊獬的锣鼓文化也打上了尧舜文化的深深烙痕。
历山周边地区的这些特殊风俗、民情,也生动地反映出“舜乡”所衍生形成的“舜文化”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传说是历史的影子,民俗是古事的反演,地名是史实的镜子。游历山、听故事、逛庙会,真可以使心中的疑团得到合乎逻辑的注解呢。
五、尧天舜日——考古佐证
生动的传说,悠久的民俗,若没有考古实物得出论证,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近年来诸多学科专家多次对古历山周围进行了田野考察、地表遗存采集和剖面观察,先后发现白灰皮窑洞、各型灰坑及古陶窑若干处,另外还陆续发现釜、鬲、豆、斧、锛、锥、簪等生活器具遗件,经考古专家考证,属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与陶寺遗址属同时期,因遗址表现为多时代遗存叠加,故命名为“ 陶寺文化历山——东圈头型” 。该遗址分布范围大、密集度高,可想当时此处为一相当大的聚落。对舜所居处,“一年成聚 ,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也是很好的印证。
古历山周边,暴露在路边田埂上的“陶器”残片随处可见,地面散落的文物可谓“俯拾皆是”。可见这一带地下一定有丰富的文物遗存,如果进行深入的科学考古发掘,一定会对揭开流传数千年之久的“舜耕历山”之谜,寻找到更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
六、结论与建议
综上,舜早期活动、发迹于古洪洞,有理有据,有史有实,舜曾经躬耕于古历山也确信无疑。舜袭尧位后,巡视九州,各地人民感于舜帝圣德,视舜为己人,遂命名当地地物为舜故乡地物名。以后,其后裔不断外迁,并在各地发展,为追忆其故乡,而将当地之山水唤作家乡之名。可见,全国有那么多的历山存在亦在情理之中了。
数次考察,对古都平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颇深,所见所感受水平之限难以全部成文。在此,仅就古历山未来建设及临汾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个人的浅见拙识:
( 1)历山东圈头文化遗址为舜耕历山的重要考古佐证,在历山开发旅游中,可作为特色独具的景点进行开发。此类遗址属古人类文化遗址型地质遗迹,属非再生资源,一旦破坏便不可再生也不可复原,建议有关部门对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莫让珍贵的遗产变为遗憾。
( 2)历山——羊獬承传千古的民俗,及鼓乐的曲牌名,当属此地独有、别处绝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前提下,也应充分开发它们作为经济资源的潜力,发展旅游,服务当地经济。
( 3)舜耕历山在洪洞,“舜乡”就成为平阳古城的另一名片。在肯定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对历山舜文化进行深挖掘研究。相信“尧都舜乡”的称号会给古都平阳的城市文化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马志正.舜耕历山在洪洞考辨[D]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会论文.2002.1.
[2]董治安.关于“舜耕历山”的一些查考[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2
[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M]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1988年版.
[4]马志正.山西洪洞历山先民聚落初步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27.(3)
参考资料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古代四泽十水考.2009-07-08
舜耕历山古遗址.鄄城县人民政府网.2023-06-0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3 17:09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