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洪水的泛滥,地上的人们生活极为艰难,连当时的帝
尧也没有办法,说:“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一个“皆”字道出了鲧在众臣心目中的地位。数千年的历史中,像鲧这样深得人心全票通过的状况是相当少见的。
司马迁《史记·
夏本纪》云:“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考虑到大家的意见,而且当时也找不出比鲧更合适的人选,帝尧勉强同意让他去治水。
《山海经》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
祝融杀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
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
与此说相近的还有《
尚书·洪范》,这应该是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的文献。箕子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dù)。鲧则殛,禹乃嗣兴。”
为了治理洪水,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用它来填塞泛滥的洪水。因为事先没有得到天帝允许,天帝很生气,派了火神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又收回了息壤。鲧死后,他的尸体三年不化。祝融见状,用吴刀剖开鲧的腹部,肚子里却生出禹来,鲧的尸体也化作黄龙飞走了。天帝于是命令禹去分布息壤,平定九州的水患。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禹父鲧者,帝
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
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
高密。家于
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
黄能以入于羽渊。”
《
左传》昭公七年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
山海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周礼·夏官·庾人》:“马八尺曰龙。龙就是鲧。
《
国语·吴语》
伍子胥谏吴王
夫差:“今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
韩非子·五蠹》载:“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今有构木钻燧于
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淮南子·务修训》也说:“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这些记载都肯定鲧、禹同为治水的英雄与大功臣。
据《
五帝本纪》记载,“四岳举鲧治洪水,尧以为不可,岳强(jiàng)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因此,当时作为钦定接班人的舜经过请示后“殛鲧于羽山”—“殛”为“诛”,一说为“诛杀”;还有一说,按《尚书·今古文注疏》:“诛,责遣之,非杀也。”也就是流放。不过,鲧因此葬身于羽山,是不争的事实。
相传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来不知道是谁,有说就是
祝融,用
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
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一说黄龙,飞走了。所谓黄龙有三只脚,生活在水中,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治水,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仅没有从中捣乱,还派了大神应龙相助。这位
应龙也是非常著名的龙神,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代表了
雨神的意思。传说只要在地上画上应龙的样子,就可以招来雨水。这时他则帮助大禹挖河开山,在治理的过程中,伏羲、
河伯也纷纷襄助大禹,后来在东汉几乎成为国学的
谶纬学鼻祖的
河图洛书,传说也是在这个时候由神龟所献的。终于依靠疏导和围堵两个方法的结合,洪水终于被制服了,人们拥戴治水有功的
大禹做了他们的王。
关于鲧的家世,有不同说法。《史记·夏本纪》中说鲧是
颛顼之子,字熙,《系本》等亦持此说。《
汉书·律历志》则引“伯禹帝系”,称“
颛顼五代而生鲧”,《
史记索隐》认为《汉书》的说法更加可靠。
鲧不但善于治水,而且还是城郭的创始人。根据专家考证陕西
神木石峁遗址就是夏鲧的封地古
崇国。
禹父鲧为尧臣,清
雷学淇在《
竹书纪年义证》中“鲧之治水为尧巨卿也”。鲧封崇地,《史记夏本纪索引》引《
连山易》:“鲧封于崇”,《国语·周语》称鲧为“
崇伯鲧”。
文献记载,鲧是中国历史上始造城郭的第一人。《
世本》载:“鲧作城。”《吕氏春秋·君守篇》也有:“
奚仲作车,
仓颉作书,
后稷作稼,
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另《
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
淮南子·原道训》更是给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