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正义》是《
诗经》的研究著作,又作《
孔疏》。是唐贞观十六年 (642)
孔颖达等奉
唐太宗诏命所作《
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政府颁布的
官书。
内容介绍
《
诗经》研究著作,简称《孔疏》,共40卷。唐贞观十六年 (642),
孔颖达、
王德昭、
齐威等奉
唐太宗诏命所作《
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其时撰《
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出于王德昭、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毛诗正义》是对于《
毛传》及《
郑笺》的疏解,合称《
毛诗注疏》。“传”“笺”被称为“注”。
毛传、
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修订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正义”被称为“疏”,指在前人的注解上作注解。《
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
刘炫《毛诗述义》为
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说明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代影响之大。其中包括了
汉魏时期学者对《
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删《诗》之说表示怀疑等,但其书遵循“
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
毛传》、《
郑笺》的范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袭了《
毛传》、《
郑笺》的某些错误;在疏解方面此书颇多烦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
书目提要
汉毛亨传,
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案《
汉书·艺文志》、《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然但称
毛公,不著其名。
《後汉书·儒林传》始云:“赵人毛长传《诗》,是为《毛诗》。”其长字不从“[A061]”。《
隋书·经籍志》载《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守毛苌传,
郑氏笺。於是《诗传》始称
毛苌。然郑玄《
诗谱》曰:“鲁人大毛公为训诂,传於其家,
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
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亦云:“
孔子删《诗》授
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
曾申,申授魏人
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
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
荀卿授
鲁国毛亨,毛亨作《训诂传》以授
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据是二书,则作《传》者乃毛亨,非毛苌,故孔氏《正义》亦云大毛公为其《传》,由小毛公而题毛也。《隋志》所云,殊为舛误。而流俗沿袭,莫之能更。
朱彝尊《
经义考》乃以《毛诗》二十九卷题毛亨撰,注曰“佚”。《毛诗训故传》三十卷题毛苌撰,注曰“存”。意主调停,尤为於古无据。
今参稽众说,定作《传》者为
毛亨。以郑氏後汉人,陆氏三国吴人,并传授《毛诗》,渊源有自,所言必不诬也。
郑氏发明毛义,自命曰《笺》。《博物志》曰:“毛公尝为北海郡守,康成是此郡人,故以为敬。”推张华所言,盖以为公府用记,郡将用笺之意。然康成生於汉末,乃修敬於四百年前之太守,殊无所取。
案《
说文》曰:“笺,表识书也。”郑氏《
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案此论今佚,此据《正义》所引)。”然则康成特因《
毛传》而表识其傍,如今人之签记,积而成帙,故谓之《笺》,无庸别曲说也。
自郑《笺》既行,齐、鲁、韩三家遂废(案此
陆德明《
经典释文》之说)。然《笺》与《传》义亦时有异同。
魏王肃作《毛诗注》、《毛诗义驳》、《毛诗奏事》、《毛诗问难》诸书,以申毛难郑。
欧阳修引其释《卫风·击鼓》五章,谓“郑不如王”(见《
诗本义》)。王基又作《毛诗驳》,以申郑难王。
王应麟引其驳《
芣苡》一条,谓“王不及郑”(见《
困学纪闻》,亦载《经典释文》)。晋孙毓作《毛诗异同评》,复申王说。陈统作《难孙氏毛诗评》,又明
郑义(并见《
经典释文》)。袒分左右,垂数百年。
至唐贞观十六年,命
孔颖达等因
郑笺为正义,乃论归一定,无复歧途。
毛传二十九卷,《隋志》附以郑笺作二十卷,疑为康成所并。颖达等以疏文繁重,又析为四十卷。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
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
惟王谠《
唐语林》记
刘禹锡听施士モ讲《毛诗》所说“维鹈在梁”、“陟彼岵兮”、“勿翦勿拜”、“维北有斗”四义,称毛未注,然未尝有所诋排也。
至宋
郑樵,恃其才辨,无故而发难端,南渡诸儒始以掊击毛、郑为能事。
元延科举条制,《诗》虽兼用古注疏,其时门户已成,讲学者迄不遵用。
沿及明代,
胡广等窃
刘瑾之书作《
诗经大全》,著为令典,於是专宗朱《传》,汉学遂亡。
然朱子从郑樵之说,不过攻《小序》耳。至於《诗》中训诂,用毛、郑者居多。
後儒不考古书,不知《小序》自《小序》,《传》、《笺》自《传》、《笺》,哄然佐斗,遂并毛郑而弃之。是非惟不知毛、郑为何语,殆并朱子之《传》亦不辨为何语矣。
我国家经学昌明,一洗前明之固陋。乾隆四年皇上特命校刊《
十三经注疏》,颁布
学宫,鼓箧之儒,皆
乎研求古学。
今特录其书与《小序》同冠《诗类》之首,以昭六义渊源,其来有自;孔门师授,端绪炳然,终不能以他说掩也。
流传版本
单疏本
《毛诗正义》最初是摘字本,即将需要解释的《毛诗》正文、毛《传》、郑《笺》的字句用朱笔摘出来罗列,再在后面用墨笔加以疏解,因此《毛诗》原文及毛《传》郑《笺》在这一版本系统中并非完璧,故而又称“单疏本”。
今
存单疏本以
敦煌藏经洞出土
及日藏唐
写本为最古。日藏本仅存《秦风》中《小戎》《
蒹葭》两篇及断简一段。
敦煌出土者所存较多,其中卷一、二两卷今在
法国国家图书馆;《
大雅·民劳》一段今在
大英博物馆。
单疏本印刷版本有宋绍兴九年绍兴府刊四十卷本,存卷8-卷40,今在日本杏雨书屋。此本日本已影印出版。
在此之后再无新的单疏本刊行。
缪荃孙托
岛田翰影录单疏本, 民国时
刘承干曾重刻于《
嘉业堂丛书》,
中国书店后复有刷本,但其书既非影印也非影刻,不尊旧式,校勘荒疏,
内藤湖南谓其中多妄改,且残缺处俱补录完整。怀疑补录的地方又是根据的另一版本。书后所附《毛诗单疏校勘记》三卷,遗漏舛讹亦多。今有日本
影印本行世,此本则不足贵。
注疏本及附释文注疏本
到了
南宋绍熙年间,
两浙东路茶
盐司将单疏本的《正义》部分散入带有
毛传郑笺的《
毛诗诂训传》的相应位置,遂编成所谓“注疏本”,即正文、
毛传、
郑笺、
孔疏俱全的本子,因此本半叶八行,故又称“八行注疏本”,但此本已不存,略言一二于此。
此后,福建
建阳书坊在八行本基础上再在相应位置插入
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的相关内容,遂成“附释文注疏本”,因这一系统宋元各本均为半叶十行,又称“十行本”。
在南宋时,十行附释文注疏本在福建刊刻出版应该不止一次,但今存宋十行本仅
建阳刘叔刚“
一经堂”所刊二十卷本,今在日本
足利学校遗址图书馆,已影印出版。其余前人奢称宋十行本者多为元
明刻本。
十行本问世之后,单疏本、八行注疏本均废而不行。
元大德年间,又依据“一经堂本”重新刊刻,这部
元刻本一直到明
嘉靖年间还在修补刷印,
前代国内学者所说的“宋十行本”均为此元刻明修本,无一有宋版书叶。
明嘉靖年间,李远阳在福建又根据元明递修本重刻,改半叶十行为半叶九行,世称“李元阳本”或“
闽本”、“九行本”。
明万历年间,北京
国子监又据李元阳本重刻,世称:
北监本。
明
崇祯年间
毛晋汲古阁据北监本重刻,世称“汲古阁本”。
清
乾隆年间北京
武英殿据北监本翻刻,世称“
武英殿本”。
清
嘉庆年间,
阮元在江西用元刻明修十行本重刻,并附《
校勘记》,世称阮本、江西本。阮本十三经是于嘉庆二十一年,阮元根据“宋十行本”所刊
十一经及《
仪礼》、《
尔雅》二经的
北宋单行本重刊,又作《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以唐石经、宋注本校宋注疏十行本,又以宋注疏十行本校明刻诸本,并以清
卢文弨等所校本为蓝本,正明刻诸本之讹。
版本简评
总的来说,单疏本文字最佳,综合
敦煌写卷及日藏
宋本,保存
孔颖达原貌的单疏本达全书87.5%。
而元代以后各版本均出自元刻十行本,就“附释文注疏本”而言,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最差,
元刻本、李元阳本稍好,宋刻十行本和阮刻本略佳,但均不如单疏本。
作者简介
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 (一作仲达 、冲澹),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初
十八学士之一,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生于
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
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
词章,隋大业初,选为“
明经”,授
河内郡博士,补
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
河南省
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
国子监祭酒。曾奉
唐太宗命编纂《
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