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泽(Dà Yě Zé) ,亦名巨野泽、钜野泽、广野泽,上古
九泽之一,故址在今山东
菏泽市
巨野县北。《
书·禹贡》:“大野既潴。”《周礼·职方》
兖州:“其泽薮曰大野。”《
左传·哀公十四年》“
西狩于大野”,即此。
位置境域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大泽、广野泽,境内
古泽,故址在今
巨野县北,五代时命名的
梁山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书·禹贡》:“大野既潴。”《周礼·职方》兖州:“其泽薮曰大野。”《左传·哀公四十年》“西狩于大野”,即此。
大野泽为古
济水所汇,济水中流在此通过。该泽西通
雷泽;西南纳济水连通
菏泽;东北出济水,再东北经
济南流入海;东南出黄水入
菏水、通泗水、入淮、入海。因交通之便,水产丰富,自古是先民生存争夺之地。《
山海经》中记载炎帝女儿精卫衔石填东海的故事,就是指的大野泽,反映了远古时候大野泽的存在。《
禹贡》:“大野既都,东原底平”就是大禹治水涉及大野泽的记录。《
尔雅》云:大野泽、钜野泽乃一泽二名。汉以前文献称大野,《
史记》始有
巨野泽之称。《
说文》:巨,广大也,大野、巨野同义,故二名并称;唐、宋以后,多称巨野。该泽是炎帝部族的发祥地之一。蚩尤带领八十一氏族生活在大野泽周围。
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杀,身葬两处:一葬大野泽南岸、今巨野城东北九里,一葬大野泽东岸、今
嘉祥县梁宝寺乡阚城遗址。
西周时属成、鲁两国共管。鲁哀公西狩大野,获麟,麟死,麟冢在巨野城东十二里。
大野泽水域面积,据《
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绘,春秋时巨野泽在今巨野城西、北、东三面,呈门字型,环城而水。泽东西长约百里,南北宽约三十里。按巨野泽周边
龙山文化堌堆遗址,大野泽界标应是:南界:钜野城东北九里是蚩尤墓冢;西北八里是商
文化遗址冯堌堆;以此往西南六里,是春秋郹氏邑,即
太昊氏族裔鶪
鸟图腾聚居之地,后来人称会盟台;以此往西三十里是
古文化遗址龙固镇。西岸:
牡丹区胡集乡孙堌堆遗址;
郓城徐垓乡春秋之村老陈庄。北岸:
郓城镇南春秋老村吕堌堆;往北五里即商都庇,今郓城县城。第十四代
商王祖辛,及其后开甲、
祖丁、
南庚等四位商王都此。往东北十里是金线岭高地,春秋古郓就在其上。东岸:嘉祥县
梁宝寺镇阚乡蚩尤墓,钜野县麒麟镇
获麟台遗址。西汉时期,巨野东北,
黎县(郓城)东南,成阳以东,
任城西北,广大地区都是它波及的范围。南朝,
刘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曰:“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 ” 唐代,湖面南北300里,东西100余里。《
元和郡县志》则具体记载到:“大野泽一名巨野泽,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五代时,泽向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大名舆地名胜》载:“巨野泽,宋时与梁山泊汇而为一。”
北宋末年,大野泽的南部已被黄河淤垫为
平陆,只剩下北部的梁山泊了。至金代中期,梁山泊也已淤出大片陆地,再加上黄河南移的有利条件,梁山泊开始垦殖。据《金史·食货志》载,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八月
金世宗就说: “黄河已移故道, 梁山泺退地甚广,已尝遣使安置屯田。”次年又“命招复梁山泺流民,官给以田”,同时筑
围堰以防水淹。元初,淤积更为严重,湖水耗浅,梁山泺遂分离成安山、
南旺两个湖。元末,为黄河所决,大野泽大部已被淤平,只余一小部分归属于
东平湖。
历史文化
大野泽在古时一直是
漕运之枢纽、贡道之要会。岳无声《
图书编》载:“大江以北,中原诸水纵横交织,皆于大野相连。”《宋史·杨戬传》 称“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自然具有“赖其蒲鱼之利”古代陆路交通不便,水路航运至关重要。由于巨野地处大野泽,为济水所入,交通方便,地势险要,便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末,大野泽是
彭越起义反秦的根据地,《史记·彭越列传》记有“彭越……常渔巨野泽中”。他配合
刘邦、
韩信三路出击,十面埋伏,终于使
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五代时期的大野泽,山幽水深、灌木林莽,是
黄巢余部在此潜伏待机而起的活动场所。后周太祖
郭威将
济州改设于此,重兵防守,又调任汉权任济州刺史,进行征剿和招抚。2002年巨野县发掘出土的
屏盗碑就是当时的历史见证。北宋时期的大野泽,与
广济河相通。济州巨野是京东路以东的水上重镇,水运交通和
商业贸易都比较发达。从城北邢
家务经定陶广济军直达
汴京,舳舻数百里。北宋王朝进军梁山泊、
宋康王两进济州,都把这里作为
战略要地,
史传吏部尚书谢克家和抗金名将
韩世忠,都曾建议
赵构即位于济州。
元朝建都北京后,由于开挖了
济州河,再加上大野泽的水利,从巨野行船到安山直达
临清,水运交通仍然十分方便。至元末明初,大野泽淤没干涸,水运交通废止。
历史悠久、广袤辽阔的大野古泽,虽然已经在现代
中国地图上消失,但它的名字却永远和巨野县名连在一起,载入史册。
内容介绍
大野泽为古
济水所汇。该泽西通
雷泽;西南纳济水连通
菏泽;东北出济水,再东北经济南流入海;东南出黄水入
菏水、通泗水、入淮、入海。因交通之便,水产丰富,自古是先民生存争夺之地。《
尔雅》云:大野泽、钜野泽乃一泽二名。汉以前文献称大野,《
史记》始有巨野泽之称。唐、宋以后,多称巨野。
大野泽是炎帝部族的发祥地之一。蚩尤带领八十一氏族生活在大野泽周围。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绘,春秋时巨野泽在今巨野城西、北、东三面,呈门字型,环城而水。泽东西长约百里,南北宽约三十里。南朝,刘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曰:“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元和郡县志》则具体记载到:“大野泽一名巨野泽,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大名舆地名胜》载:“巨野泽,宋时与梁山泊汇而为一。”
探源
远古时期
鲁西南的
兖州,是鲁民活动中心,
泰山西南和古
济水中游(
华北平原的南部),因黄土高原来水携带的泥沙淤积,形成了一片广袤的平地,鲁人西出群山见此连绵平野,谓之大野。
巨野(古作“钜野”)因是大野的入口,故称巨野。大野河流汇入东北部的一片洼地,形成
湖泽,得名大野泽。
隋唐以前,这个大湖南北三百余里,东西一百余里,从当今的
巨野县城北向北一直到当今
梁山县北。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决口冲击,湖面被淤积,由南向北逐渐干涸,
巨野、
郓城、
嘉祥及梁山南部,淤积成了平地,北部则成了梁山泊。如今,湖面已退缩到
梁山县城(后集)以北二十多公里处,也就是
东平湖。因此,大野泽也就成了历史,不为今人所知。
形成
在远古时,以泰山为主体的鲁中山地,曾是大海中的一座岛屿。由于黄河携带的
黄土高原的泥沙淤积,在泰山西南逐渐形成了一片广袤的平地旷野,才出现了鲁西南平原,使泰山与大陆相连。远古鲁西南的兖州,是鲁民活动的中心,鲁人西出群山,见此连绵旷野,谓之大野。
巨野因是大野自东向西的入口,故称巨野。“巨”者,“大”也,巨野,即大野。大野上的河流汇入东北部的一片洼地,形成湖泽,得名大野泽。《
周礼·职方·兖州》:“其泽薮曰大野。”流经大野泽的河流主要是济水和
濮水,据《水经注·
济水》:“
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巨野泽。……又东入乘氏县,左汇濮水与济同入巨野,故《
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阳南入
巨野,亦《经》所谓济水自
乘氏县两分,东北入于巨野也’”。
大野泽最早是何时出现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但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我们可以断定,至少在夏代以前,大野泽已经出现。据《
尚书·
禹贡》记载:“大野既潴,
东原厎平。”孔传:“大野,泽名。”
孔颖达疏:“《地理志》云:‘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北,钜即大也。’”《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书,儒家经典
六经之一,其中的《
禹贡》是以记载大禹治水为主的重要的地理著作,如果认为它可信的话,就可以断定:在大禹治水时,即
夏朝以前,距今4000余年,大野泽已经存在。据《史记·
夏本纪》:“大野既都,东原厎平。”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但是
谭其骧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并没有标出大野泽,最早在西周时才画出大野泽,不知所据为何,
亦或疏落所致。
消亡
大野泽从不断扩大到逐步消亡,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6年),黄河决口于
瓠子(今濮阳西南)。据《史记·
河渠书》记载:“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
巨野,通于淮泗。”此次黄河决口长达二十余年,导致大野泽湖底抬高,湖面扩大。
晋太和四年(369年)
桓温伐前燕,
义熙十四年(418年)
刘裕伐
后秦,都曾经利用巨野泽,引战舰自济入河。南朝·宋时,据《
水经注·济水》记载:“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说明巨野泽还在扩大中。
据唐朝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大野泽,一名钜野,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说明至少在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它的面积仍然十分广大。
其西南部后因受河水泥沙淤积抬高,湖区向北相对低洼处移动。
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年),据《
读史方舆纪要》:“
滑州河决,侵汴、曹、单、濮、郓
五州之境,环梁山而合于汶,与南旺、蜀山湖相连,弥漫数百里。”著名的梁山泊就此形成。宋时称为梁山泊,是因为梁山已成为湖中的孤山。
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
熙宁十年(1077年)两次河决,又相继从滑州、
澶州东注梁山泊。黄河灌注梁山泊,其水面虽不断扩大,但湖底却迅速淤高。这一烟波浩渺、绵亘数百里的巨泊,成为
施耐庵《水浒传》中
宋江农民起义军活动的地点。
据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看出:北宋时梁山泊面积广大,但
金朝时面积却大大缩小。金代开始,黄河南徙,梁山泊
水源枯竭,大片滩地涸露,被分割成
东平、蜀山、南旺、马场、马踏五湖。
但黄河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浅,元朝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灌注梁山泊,又成为一片泽国,“河徙后,遂为平陆”。明代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逐渐淤涸,蜀山、南旺、马场、马踏四湖大部淤积,成为仅供夏季蓄洪的平缓洼地。清康熙初年,梁山泊周围“村落比密,塍畴交错”(《
寿张县志》),湖泊已经全部被垦为农田。曾经有八百里水面的梁山泊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到21世纪,只有东平湖还多少保留了一些古代梁山泊的遗迹。
史书记载
大野泽是“
西狩获麟”之地。据《
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获麟。”《
左传》详解为:“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
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公羊传》详解为:“麟者,
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至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衿。……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对于
孔子的哭泣,
子贡不甚理解,孔子对他做了具体的解释,据
胡仔《
孔子编年》:“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
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焉!’先是,孔子因《鲁史记》作《春秋》……及是西狩获麟,孔子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遂以此绝笔焉。”这就是孔子作《春秋》“绝笔于获麟”的典故。
据《
元和郡县图志》:“钜野泽,在县东五里,即鲁
西狩获麟处。武德四年(621年),于此置
麟州,以是获麟之地,故以为名。……获麟堆,在县东十二里。”今巨野县东十二里左右有麒麟镇,还有一村名叫获麟集,327国道路北有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麟冢”,又叫“
麒麟台”。巨野县城内有“西狩获麟”大型石雕,以麟州命名的酒店、宾馆、商店更是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秦末昌邑(治所在今
菏泽市
巨野县大谢集镇前昌邑村)人
彭越曾活动在大野泽中,以打渔为生。据《史记·彭越列传》记载:“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巨野泽中,为群盗。……居岁馀,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陈胜起义后,彭越趁机起兵叛秦,后助刘邦打败项羽,被立为
梁王,都
定陶,(今菏泽市
定陶区)成为西汉重要的开国功臣。
北宋初年,大野泽畔还诞生过著名文学家
王禹偁,他是北宋第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上得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真正的文学家。稍后,又一位文学家“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
晁补之也出生在大野泽畔。
大野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思想家
孔子,文学家王禹偁、晁补之,农民起义领袖
彭越、宋江都曾活动在大野泽畔,或落泪,或吟咏,或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