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
五四运动以前
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约略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
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 内容极其丰富。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
文化遗产。在
世界民族文学之林,我国古代文学以自己无比辉煌的成就和无比鲜明的独特风貌,占有重要的地位。
分期
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 古 时 期:神话传说
(4)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诗歌等
(5)唐 代 时 期:诗
(6)宋 代 时 期:词
(7)元 代 时 期:曲
(8)明 清 时 期:小说
一、上古战国文学
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
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
自然现象、
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上古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巢氏构木为巢、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建八卦、
神农氏尝百草、轩辕氏制衣冠,建舟车、
大禹治水(
洪水神话)、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反映抗争精神)等。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战争神话)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
淮南子》、《
山海经》等。
诗歌总集
一、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
表章六经”,“置
五经博士”(《
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称《诗经》。
二、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
南陔》、《白华》、《
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谓“
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墨子·公孟》:“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三、作者
《
诗经》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如《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墉风·载驰》据《左传·闵公二年》所记为“徐穆夫人”所赋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难确考。司马迁《
报任安书》中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只能是一种臆测。可以断定的是,《诗经》的作者身份十分广泛,有上层的
公卿大夫,也有中下层的“士”,“风”类诗歌的作者大多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同时这类诗歌大多是集体创作的。
四、《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诗三百来源和编订,先秦古籍无明确记载,历来有三种说法:
1、
采诗说: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
①西汉人写的《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②西汉
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
歌戏。”
③东汉
班固《
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④《
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震
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
知天下。”
⑤东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以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2、
献诗说: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
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
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①《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
邵公谏厉王弭谤》)
③《毛诗·卷阿传》:“王使公卿献诗以陈其志。”
3、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
王充《论衡·正说》:“《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
季札到
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
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
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孔子曾骂过“
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①根据十五国风的具体作品和去古未远的汉代大量采集诗歌的制度看,周代也可能存在采诗制度。
②根据雅、颂的具体作品看,周代同时也可能存在献诗制度。
五、《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
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
郑风》、《魏风》、《秦风》,就如我们说河南调、山西调、陕西调。国风即各地方的乐调。《风》即“
十五国风”,计
周南、召(shào)南、邶(bèi)风、鄘风(yōng,)、
王风、
卫风、
郑风、
魏风、唐风、
齐风、
秦风、
陈风、桧(kuài)风、
曹风、豳(bīn)风。共有160篇,
“雅”即“正”,又与“夏”同。周王畿一带原为夏人旧地,周人亦自称夏人。王畿是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称“正声”或“
雅言”,即
标准音。宫廷和贵族所享乐歌为正声、正乐,《雅》指相对于各地“土乐”而言的“正乐”,其名为尊王观念的反映。《雅》诗共105篇,分为《
大雅》和《小雅》,它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
西周时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为《
周颂》31篇、《
鲁颂》4篇和《
商颂》5篇,是朝廷、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颂》诗多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
叠句,表达对神祖的虔诚崇拜,是奴隶社会
神权王权至上的反映。《颂》在当时最受尊崇,而从文学角度看,价值远不如《风》、《雅》。
六、产生的时代
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周颂》最早,主要为周初之作,《鲁颂》较晚,是春秋
鲁国宗庙祭乐,《商颂》并非商诗,而是春秋殷商后裔宋国庙堂乐歌。
七、产生的地域
《
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周颂》出于镐(hào)京,“二雅”乃王畿之乐(西周都
镐京,
东周都洛邑及其周围地区),至于“
十五国风”,其名称大都标明了产生的地域;唯《
豳风》和“二南”(《周南》、《召南》)尚难确指。总之,《诗经》产生的地域甚广,约相当于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也就是
黄河、
淮河、
长江、汉水、
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大抵以
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延及当时的中国大部。
楚辞
(1)“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
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
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
宋玉以及汉代的
东方朔、
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为一个集子。
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 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屈原
(1)
屈原,名平,
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
修明法度,
联齐抗秦,遭
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 —
汉北;后— —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
夏历5月5日投
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
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
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有“风骚”并称。“风”指《
诗经》国风,“骚” 指《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二、先秦文学
历史散文
(1)《
尚书》:
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今存
(2)《
春秋》: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内容从
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
(3)《
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
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
(4)《
国语》:我国最早的
国别体史书,内容从
周穆王到
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
刘向编订。
(6) 名 句: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满招损,谦受益|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亡羊补牢,犹为迟也
诸子散文
(1)《
论语》:儒家经典。
孔子弟子编纂。反映孔子思想(
礼治),20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2)《
孟子》:儒家经典。孟子著,反映
孟子思想(
仁政),7篇。
(3)《
荀子》:
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
唯物主义),32篇
荀子,名况,后人尊称“
荀卿”,赵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
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
兼爱),53篇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
(5)《
老子》:即《
道德经》,
道家经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无为)81章
(6)《
庄子》:即《南华经》,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清净无为),33篇
(7)《
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
韩非著,反映韩非思想(法治),55篇。
(8)《孙子》:即《
孙子兵法》,孙子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13篇。
(9)《吕览》:即《
吕氏春秋》,
杂家代表著作。
吕不韦集门人编写,160篇。
(10)名 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可忍,孰不可|
三、两汉文学
汉赋
(1)“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属于韵文。
(2)形成期(汉初---
汉武帝)多为书写悲愤之情的“
骚体赋”,有
贾谊《
吊屈原赋》,
枚乘《
七发》等
全盛期(汉武帝---顺帝)多为歌功颂德的长篇“
大赋”,有
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
班固的《
两都赋》和
扬雄的《
甘泉赋》等。
转变期(汉顺帝---汉末)多为篇幅较小的抒情“
小赋”,有
张衡《
二京赋》,
蔡邕《
述行赋》等。
(3)“
汉赋四大家”是:扬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
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
贾生、
贾长沙,33岁逝世。
(2)贾谊的著名散文有:《
过秦论》、《
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3)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
刘向将其编订为《
新书》。
司马迁
(1)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二十岁开始漫游,三十二岁继父职为太始令,四十二岁开始写〈史记〉。后因
李陵(
李广之孙)降
匈奴一事得罪汉武帝受
宫刑并下狱。出狱后
发愤著书,历经十多年,完成《
史记》。
(2)《史记》,又叫《太始公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为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和表10篇,记载从传说中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名 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班固
(1)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
班彪曾撰〈
史记后传〉。班固曾被污入狱,其弟
班超替其力辩,出狱后任兰台史令,奉诏写史,历经二十余年,完成《
汉书》。
(2)《汉书》是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西汉)。全书共100篇,分为帝记(12)、
列传(70)、表(8)、志(10)四部分,记载了从汉武帝到
王莽共229年的历史。
(4)名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乐府歌
(1)“乐府”是
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演奏,二是采集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2)乐府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写现实生活,叙事性强。
(3)乐府民歌的佳作:《
陌上桑》,《
孔雀东南飞》,《
长歌行》等。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
叙事诗(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离骚〉),它与北朝的《
木兰诗》合称为“
乐府双璧”。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和正始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西晋文学
(1)文学发展到
西晋开始了明显的转变。西晋的
士族制度加深了阶级鸿沟,士族文人远离社会和人民,他们的创作缺乏现实内容,就只能追求形式的华美,逐渐走上
形式主义的道路。
(2)“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龙. 明诗》),“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文心雕龙 .情采》)。
陶渊明
(1)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
九江西南)人。曾祖
陶侃曾官至
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经没落。
(2)以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来说,便经历了
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
王国宝的乱政,
王恭、
殷仲堪的起兵,
桓玄的夺位,以及后来终于夺取了晋政权的
刘裕势力的兴起。
(3)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南北朝乐府民歌
(1)
南朝乐府民歌,以《
清商曲辞》中的“
吴声歌”和“
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依亦吐芳词”(《子夜歌》)。
(2)这些情歌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且有妓女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还含有较浓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气。
南北朝诗人
宋齐时代的山水诗代替
东晋以来的
玄言诗,是
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的变化。
鲍照由于“身地孤贱”,曾经从事农耕,生活在
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处处受人压抑。他在《瓜步山揭文》里曾经叹息说:“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这和
左思《咏史》中“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愤慨不平是完全一致的。
四、隋唐五代文学
隋及初唐文学
(1)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
北齐、
北周旧臣,如
卢思道、
杨素、
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
江总、
许善心、
虞世基、
王胄、
庾自直等。
(2)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
南朝诗风直接带入
隋朝。
(3)由于南朝的文学比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方面,为
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是盛唐
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
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
永济),生于武后
长安元年(701)。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
进士第,释褐
太乐丞,因事获罪,贬
济州司仓参军。
盛唐边塞诗人
(1)
高适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作为盛唐
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2)
岑参(约715~770),祖籍
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
他的曾祖父、
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
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荣了。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兵曹参军。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
成纪(今甘肃
秦安)。
(2)李白的诗歌是
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
(3)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
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1)
杜甫(712~770),字子美,
京兆杜陵(今陕西
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是
晋朝名将
杜预之后,祖父
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奉儒守素的家庭
文化传统对他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有巨大影响。
(2)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生民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情怀,在这颠沛辛酸的生活里不惟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了。这对于他的
诗歌创作来说,是意义巨大的。
(3)《
兵车行》、《
前出塞九首》、《
丽人行》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
五、宋代文学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1)公元960年,北宋帝国建立,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
(2)北宋的统治者从建国之初就采取了
崇文抑武的国策,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
文化建设给予相当的重视。然而文化建设需要一个涵育、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
苏轼说:“宋兴七十馀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祜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
南宋前期文学
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的,是以
李清照、
朱敦儒、
张元干和
叶梦得、
李纲陈与义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这批词人主要生活在12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
爱国诗人陆游
(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
放翁,越州
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
靖康之乱,随其父
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2)
辛弃疾(1140~1207),字
幼安,号稼秆,山东
历城(今山东
济南)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
南宋后期文学
(1)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开始,强大的蒙古军队连年南侵,宋军节节败退。
(2)到卫王祥兴二年(1279),南宋的最后一个据点
厓山被元军攻占,南宋灭亡。
(3)这场江山变易的剧烈程度更超过了靖唐之难,因为人们不再有任何地方可以逃避异族的铁蹄了。
(4)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赵翼《
题元遗山集》),正是在宋元易代之际,
宋诗放射出最后一道夺目的光彩。
辽金文学
(1)辽诗留存下来的作品只有七十馀首,作者既有契丹人,也有汉人。其中最能体现辽诗特色的当推契丹诗人之作。契丹诗人大多是君主、皇族和后妃,这是因为他们较早
有机会接触
汉文化。
(2)前者如《伏虎林待制》: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
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老虎不投降。粗犷奇崛,气势不凡。
(3)后者如《怀古》: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
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六、元代文学
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
(1)
元杂剧音乐的基础,是前人说
董解元为“北曲”的首创人;它按不同
宫调将多个曲牌分别联套演唱一段段故事情节和曲与
说白交错的体式,也为元杂剧所继承。
(2)宏大的结构、细腻的人物
性格描写,尤其是经常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自叙(即代言形式)来展开情节的特点,又在文学上给元杂剧以相当的影响。
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
关汉卿(1225?~1300?)是我国
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其户籍属
太医院户,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金亡时,尚为少年;入元之际(1271)大概已年近半百。
(2)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
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
西厢记
(1)作为戏剧,《西厢记》杂剧的结撰和表现方式,当然不同于《
西厢记诸宫调》那种由说唱艺人从头到尾自弹自唱的搊弹词。
(2)它也不同于其他的元人杂剧。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
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折,竟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的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元代前期其他作家的杂剧创作
在关汉卿、王实甫双峰并峙的元代
剧坛上,能够在艺术上别树一帜,受到人们推崇的剧作家,还有
白朴和
马致远。
他们的代表作《梧桐雨》和《汉宫秋》,均写得文彩繁富,意境深邃,具有浓厚的诗味,受到文坛的激赏。关、王、马、白,被誉为“四大家”。
杂剧的衰微
(1)元世祖
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占领南宋
都城临安(今杭州),北人大批南下,兴盛于北方的杂剧艺术,也伴随南征的大军和南徙的人口,来到了南方。富庶的江南,为杂剧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吸引了大批北方杂剧作家和艺人。
(2)在北方享有盛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
尚仲贤、
李文蔚、
戴善夫、侯正卿等人,纷至沓来,或游历,或卜居,或出仕,继续着他们的杂剧活动。
(3)著名杂剧演员如
珠帘秀等,也辗转来到扬州、杭州等地演出。一时间星河灿烂,名家汇聚,杂剧的重心遂向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转移。
元散曲
(1)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
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
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2)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元代诗文
(1)前期为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全中国稍后的一段时间(13世纪后半叶)。
(2)中期指
社会比较稳定的成宗、仁宗诸朝(14世纪前40年)。
(3)后期即顺帝朝,也就是元代最后的二十多年。
宋元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1)以听众为对象的说话、
说唱艺术,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
(2)宋、金、元时期,说话和说唱艺术日益繁盛,它们偏离了以“雅正”为
旨归的诗文创作传统,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
(3)内容的世俗化、语言的口语化,是其一大特点。
(4)它们的成熟与发展,推动着古代叙事文学逐步走向
黄金时期。
七、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分期:前期 明代开国---宪宗成化年间,约120年后期 明中叶(
弘治、正德)---明灭亡,约150年。
(2)加强特务统治,造成恐怖气氛。
(3)主张“安养生息”,恢复发展生产。
(4)对文人实行高压政策大兴
文字狱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
《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主要是根据正史晋
陈寿的《
三国志》及
裴松之的注创作而成的。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三国为素材的
笔记小说,比较集中和典型的是《
世说新语》。
(4)唐朝大量吟咏三国的诗篇。
(5)宋朝“说三分”成为讲史的一个专业,有了“说三分”的专门艺人。
(6)元朝主要有杂剧和讲史。
《水浒传》
(1)水浒故事并非全部出于虚构,在《
宋史》和野史中有
宋江等人在
北宋末年起义后投降的记载。
(2)作者:明代就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一般学者认为是
施耐庵所作,其门人
罗贯中又做了一定的加工。
(3)版本:分
繁本系统和
简本系统,多数学者认为简本是繁本的节本
《西游记》
(1)公元629---645玄奘去印度取经,归来著《
大唐西域记》,其弟子又写《大唐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面已有神话因素。
(2)唐五代:寺院俗讲,刊印于
南宋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唐五代俗讲的底本。
(3)宋元戏曲中搬演取经故事。元明之际的《西游记平话》已备《西游记》的主要情节。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1)
万历中后期开始传说它作于嘉靖年间,但从本世纪30年代起,人们陆续发现小说写到了万历年间的一些故实,故一般学者认为它成于万历
前中期。
(2)版本:最初是以抄本流行。后来出现“词话本”(万历本)、
崇祯本、张评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等。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
(1)
话本小说的整理和
拟话本的出现:〈宝文堂书目〉、〈清平山堂话本〉、〈京本
通俗小说〉等单刊话本及话本总集的出现。
(2)三言、二拍及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和衰落。
(3)全面地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和思想;间接或直接地谴责世道的不合理;神佛也是三言的一个重要话题。
八、清代文学
清代的戏剧
明末清初戏曲剧种的演变:昆剧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家乐的盛行;两大中心:苏州和
扬州)
弋阳腔:流传到
华南、
华中许多省区,并与各地的
民间音乐相结合,变成许多新的
声腔系统,这些声腔系统都属于弋阳腔系统。
洪升和《长生殿》
(1)以李杨的悲欢离合为主线,以社会政治的演变为穿插,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山岭起伏式结构。
(2)作者有意识地让爱情和社会政治两类场面互相交替,表明统治者生活腐化导致朝政的败坏。
孔尚任和《桃花扇》
《桃花扇》集中而完整地反映了
南明统治集团的
内部矛盾:
(1)一方面是藩镇内讧,自相残杀;
(2)一方面是奸佞专权,倒行逆施。
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春秋战国时诸子寓言和历史传记----六朝
志怪-----
唐代传奇----宋代传奇----明
瞿佑《
剪灯新话》、
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詹《
觅灯因话》----清《聊斋志异》----《
谐铎》、《
子不语》、《
阅微草堂笔记》等。
《红楼梦》
《红楼梦》在一个整体的“命运”构架中包含着
双重结构:象征结构和写实结构。二者相辅相成,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